仪式感是心灵上的富足与舒适
很多人说生活中要有仪式感,关于这一点我不反对,但我觉得所谓的仪式感就是让自己觉得舒服的一种状态。它冲破了一切的条条框框,随心所欲的同时又保持着规矩与原则。
曾经一个朋友很喜欢她的闺蜜,她提出要和闺蜜结拜为姐妹,她们约定好结拜的时间,朋友提出要按照电视剧里拜把子一样,买上几根香,几个供果,以此义结金兰,她的闺蜜却觉得很麻烦,就建议是不是可以简单一点,只要心在一起,其他的不重要,哪怕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姐妹却是永远的姐妹。朋友有些生气,她说要有点仪式感,那位闺蜜却想着看来我们还是缺乏默契,却又不好明说,最终还是以吃一顿晚饭而告终。我知道她们心里因为观念不合而弄得谁也不舒服。
其实朋友和闺蜜都没有错,只是一个注重外在的仪式感,一个注重心灵上的仪式感。朋友觉得很多事情都要通过外物去表达,做这些事才能满足她内心的仪式感。但朋友的闺蜜对此事却很不舒服,她想象的是一个眼神就能心领神会,甚至会觉得买香烧香是一种极为俗气的行为,所以这场结拜仪式到最后不欢而散。
我想我就是像那位闺蜜一样的人,我是怕麻烦的,不管是麻烦别人还是麻烦自己。我不会依靠外在的东西来表达仪式感,但我对生活是有仪式感的,只是我的这种仪式感是精神上的一份舒适与满足。比如我可能不会买花装点房子,但我喜欢花,看到一朵花,并不带回家,只看一看,闻一闻,便会唤起我对生命的新鲜与热爱,并且祝福花朵越开越艳,这是仪式感。一种对生命本真的热爱,家里放着一束花,不如让花在心上绚丽开放。花和人都能得到各自成长与体验的空间,也都能享受各自的仪式感。
很多人都太过注重表面,这往往会忽视精神上的享受,就如鲜花不一定要拥有才会愉悦,就如爱情不一定要物质的表示才能保鲜,也如的朋友不一定要多言才是真心,也如生活中的仪式感不一定要表面的作为才可内心富足。
教养是为了让别人感到舒服,而生活中的仪式感则是为自己营造心灵上的舒适与满足。
很多人说生活中要有仪式感,关于这一点我不反对,但我觉得所谓的仪式感就是让自己觉得舒服的一种状态。它冲破了一切的条条框框,随心所欲的同时又保持着规矩与原则。
曾经一个朋友很喜欢她的闺蜜,她提出要和闺蜜结拜为姐妹,她们约定好结拜的时间,朋友提出要按照电视剧里拜把子一样,买上几根香,几个供果,以此义结金兰,她的闺蜜却觉得很麻烦,就建议是不是可以简单一点,只要心在一起,其他的不重要,哪怕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姐妹却是永远的姐妹。朋友有些生气,她说要有点仪式感,那位闺蜜却想着看来我们还是缺乏默契,却又不好明说,最终还是以吃一顿晚饭而告终。我知道她们心里因为观念不合而弄得谁也不舒服。
其实朋友和闺蜜都没有错,只是一个注重外在的仪式感,一个注重心灵上的仪式感。朋友觉得很多事情都要通过外物去表达,做这些事才能满足她内心的仪式感。但朋友的闺蜜对此事却很不舒服,她想象的是一个眼神就能心领神会,甚至会觉得买香烧香是一种极为俗气的行为,所以这场结拜仪式到最后不欢而散。
我想我就是像那位闺蜜一样的人,我是怕麻烦的,不管是麻烦别人还是麻烦自己。我不会依靠外在的东西来表达仪式感,但我对生活是有仪式感的,只是我的这种仪式感是精神上的一份舒适与满足。比如我可能不会买花装点房子,但我喜欢花,看到一朵花,并不带回家,只看一看,闻一闻,便会唤起我对生命的新鲜与热爱,并且祝福花朵越开越艳,这是仪式感。一种对生命本真的热爱,家里放着一束花,不如让花在心上绚丽开放。花和人都能得到各自成长与体验的空间,也都能享受各自的仪式感。
很多人都太过注重表面,这往往会忽视精神上的享受,就如鲜花不一定要拥有才会愉悦,就如爱情不一定要物质的表示才能保鲜,也如的朋友不一定要多言才是真心,也如生活中的仪式感不一定要表面的作为才可内心富足。
教养是为了让别人感到舒服,而生活中的仪式感则是为自己营造心灵上的舒适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