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说符》中讲述了另一个故事:“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借锤人”犯了多疑的错误,“亡斧者”也犯了多疑的错误。不过,“借锤人”走得更远,怀疑、武断最终上门声讨,显得十分可笑。
[说明]
《列子· 说符》中记载著这样一则寓言:有一个人丢了斧子,怎找也没有找到,怀疑是被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就仔细观察他,觉得他走路的样子象偷了斧子,说话的样子象偷了斧子,脸上的表情、动作举止,没有一样不象偷了自己斧子。可是过了不久,他偶然在一个地方发现了丢失的那把斧子,才想起来是几天前在那儿干活时忘在那儿了。这时他再看邻居的儿子,发现他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很正常,怎麼看也不象偷了斧子的样子。
丢斧子的这个人为什麼会产生错觉呢?原因是他对邻居儿子的怀疑从产生开始就逐渐累积、不断膨胀,从而在思想中形成了一个对邻居儿子的主观印象,即“偷了他的斧子”。由于人思想中的印象、观念必然会对相关的思维活动产生作用,所以在观察分析对方时,他会不自觉的把对方同这个印象联系起来并且用它去解释对方行为的每个细节,得到的结果自然就是“象偷了他斧子的样子”。而这个过程发生在他自己的思想中,他没有意识到是印象在起作用,因此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感觉。也就是说他的这个“感觉”是主观印象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对事实的客观判断。
[说明]
《列子· 说符》中记载著这样一则寓言:有一个人丢了斧子,怎找也没有找到,怀疑是被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就仔细观察他,觉得他走路的样子象偷了斧子,说话的样子象偷了斧子,脸上的表情、动作举止,没有一样不象偷了自己斧子。可是过了不久,他偶然在一个地方发现了丢失的那把斧子,才想起来是几天前在那儿干活时忘在那儿了。这时他再看邻居的儿子,发现他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很正常,怎麼看也不象偷了斧子的样子。
丢斧子的这个人为什麼会产生错觉呢?原因是他对邻居儿子的怀疑从产生开始就逐渐累积、不断膨胀,从而在思想中形成了一个对邻居儿子的主观印象,即“偷了他的斧子”。由于人思想中的印象、观念必然会对相关的思维活动产生作用,所以在观察分析对方时,他会不自觉的把对方同这个印象联系起来并且用它去解释对方行为的每个细节,得到的结果自然就是“象偷了他斧子的样子”。而这个过程发生在他自己的思想中,他没有意识到是印象在起作用,因此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感觉。也就是说他的这个“感觉”是主观印象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对事实的客观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