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历史文化悠久,乡贤名士辈出。本期站长带领大家去认识一下从高平走出去的名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蔺相如;魏晋著名医学家——王叔和;清朝名臣——田逢吉;清朝重臣——祁贡;共和国外交家——魏宝善;著名哲学家——冯友兰。

一、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蔺相如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长平(今高平)人。赵惠文王时,因“完璧归赵”之功被拜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又因“渑池相会”,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蔺相如辞世后葬于高平与泽州交界的莒山。
二、魏晋著名医学家——王叔和
王叔和,名熙,晋朝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人,生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整理千古奇书《伤寒论》,著述传世佳作《脉经》,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是重大的成就,堪称难得的人才,为学医者作出了榜样。在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先要遵古、博古、习古之书以继承前学,才能知新、用新、创新理论以发扬医理,这才是学习中医学,宏扬中医事业的正道。除此之外,王叔和在养生方面还有一些精辟的论述。王氏在养生学上属于医家养生流派,主张从起居饮食方面进行谓摄,以求得长寿,却病延年。他提出饮食不可过于杂乱,要适量,是我国早期对饮食制度养生的最早的较系统的论述。
三、清朝名臣——田逢吉
田逢吉,高平良户人,生于明崇祯二年十二月初四(1629年),卒于康熙乙卯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六(1699年),享年七十有一。田氏一族曾是高平明清时期的名门望族,田逢吉为清代康熙年间重臣,字凝之,号沛苍,书香门第,耕读传家。清顺治乙未(公元1655年)二甲进士,入翰林为庶吉士,历任编修、顺治帝日讲官、侍讲、侍读、侍读学士、学士、户部右侍郎、康熙帝经筵讲官、户部左侍郎、浙江巡抚(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史)等职,调任浙江巡抚后,遭遇耿精忠的“三藩之乱”,田逢吉部署军务,日夜勤勉,积劳成疾,后告归乡里,卒于家中。良户至今留有一副颂赞田逢吉历史功绩的对联门匾,曰:“名流翰院光留良户,德惠浙江史汇长平”,横额:“来骥天南”。
四、清朝重臣——祁贡
祁贡(1777-1844),字竹轩,又字宗庵、寄庵,山西高平人。嘉庆元年(1798年)二十岁时成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河南粮盐道、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刑部右侍郎、广西巡抚。道光十三年(1833年)任广东巡抚,道光十五年兼署两广总督,道光十八年调任刑部尚书。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军进犯广州,被派往广东督办粮饷,协助奕山。旋接替琦善任两广总督。
五、共和国外交家——魏宝善
魏宝善,山西高平人。1937年参加牺盟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城县独立营教导员、太行军区分区团政治处主任、松江军区警卫团政委、第四野战军团政委。建国后,历任外交部交际处副处长、苏联东欧司专员,驻苏联大使馆一等秘书,驻蒙古、阿尔及利亚、肯尼亚大使馆参赞,驻多哥、喀麦隆、阿根廷大使。
六、著名哲学家——冯友兰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祖籍高平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1980年-1989年,完成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1981年,以86岁高龄口述完成的《三松堂自序》,198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1982年获准赴美夏威夷出席国际朱熹学术会议。冯友兰几乎历经近一个世纪的世事变迁,人世沧桑,于1990年11月26日,这位中国一代大哲安然地离开了这个变幻的世界。

一、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蔺相如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长平(今高平)人。赵惠文王时,因“完璧归赵”之功被拜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又因“渑池相会”,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蔺相如辞世后葬于高平与泽州交界的莒山。
二、魏晋著名医学家——王叔和
王叔和,名熙,晋朝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人,生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整理千古奇书《伤寒论》,著述传世佳作《脉经》,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是重大的成就,堪称难得的人才,为学医者作出了榜样。在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先要遵古、博古、习古之书以继承前学,才能知新、用新、创新理论以发扬医理,这才是学习中医学,宏扬中医事业的正道。除此之外,王叔和在养生方面还有一些精辟的论述。王氏在养生学上属于医家养生流派,主张从起居饮食方面进行谓摄,以求得长寿,却病延年。他提出饮食不可过于杂乱,要适量,是我国早期对饮食制度养生的最早的较系统的论述。
三、清朝名臣——田逢吉
田逢吉,高平良户人,生于明崇祯二年十二月初四(1629年),卒于康熙乙卯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六(1699年),享年七十有一。田氏一族曾是高平明清时期的名门望族,田逢吉为清代康熙年间重臣,字凝之,号沛苍,书香门第,耕读传家。清顺治乙未(公元1655年)二甲进士,入翰林为庶吉士,历任编修、顺治帝日讲官、侍讲、侍读、侍读学士、学士、户部右侍郎、康熙帝经筵讲官、户部左侍郎、浙江巡抚(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史)等职,调任浙江巡抚后,遭遇耿精忠的“三藩之乱”,田逢吉部署军务,日夜勤勉,积劳成疾,后告归乡里,卒于家中。良户至今留有一副颂赞田逢吉历史功绩的对联门匾,曰:“名流翰院光留良户,德惠浙江史汇长平”,横额:“来骥天南”。
四、清朝重臣——祁贡
祁贡(1777-1844),字竹轩,又字宗庵、寄庵,山西高平人。嘉庆元年(1798年)二十岁时成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河南粮盐道、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刑部右侍郎、广西巡抚。道光十三年(1833年)任广东巡抚,道光十五年兼署两广总督,道光十八年调任刑部尚书。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军进犯广州,被派往广东督办粮饷,协助奕山。旋接替琦善任两广总督。
五、共和国外交家——魏宝善
魏宝善,山西高平人。1937年参加牺盟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城县独立营教导员、太行军区分区团政治处主任、松江军区警卫团政委、第四野战军团政委。建国后,历任外交部交际处副处长、苏联东欧司专员,驻苏联大使馆一等秘书,驻蒙古、阿尔及利亚、肯尼亚大使馆参赞,驻多哥、喀麦隆、阿根廷大使。
六、著名哲学家——冯友兰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祖籍高平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1980年-1989年,完成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1981年,以86岁高龄口述完成的《三松堂自序》,198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1982年获准赴美夏威夷出席国际朱熹学术会议。冯友兰几乎历经近一个世纪的世事变迁,人世沧桑,于1990年11月26日,这位中国一代大哲安然地离开了这个变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