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谱名:
兴化半部堂
始迁祖:
省一公
始迁地:
山西洪洞
字辈:
省又受端文
景大守子從
應永廷世榮
仁義禮智信
京觀啓汝思
介裕敦绍香
毓善連貴湧
鳴原建增常
分布:
暂缺
家族概述:
暂缺
十五
谱名:
仪征大赵营半部堂
始迁祖:
待考
始迁地:
口传安徽
始居地:
仪征大赵营
字辈:
老辈:庭 常
后续:
文学家永正,
作守仕久昌,
存仁有吉庆,
立志保国邦
目前分布:
仪征曹山大赵营、小赵营,十年前大赵营因拆迁,分散仪征各个小区。
宗族概述:
暂缺
十六
谱名:
淮安赵氏宗谱 天水郡半部堂
始迁祖:
二世祖,自脩公和弟自齊公(走散去山东)
始迁地:
苏州閶门(阊门)
始迁大概时间:
元末明初,大明洪武军冲散。
始居地:
初住於涟南钦工髙地,后迁居於现髙沟镇三岔口。
字辈:
思自文之生纬永金玉如
重怀应山同福寿德贻长
圣贤光绍远学士泽遐康
成立谦泰运昭穆绪启昌
目前分布:
江苏涟水三岔口,灌南五队,沭阳张圩,响水双港,沭阳赵涧、涟水陈师、吉林长春、美国洛杉矶州、湖南株洲、江苏无锡、上海等地。
家族概述:
国家纂史,地方撰志,家族修谱。家谱是故乡的根,家谱是一部宗族繁衍史,血缘史,家谱是凝聚人心和谐社会,家庭幸福的有效载体。我赵氏家族三岔口宗支元末明初避兵灾,从苏州阊门到涟水南钦工髙地,后五世祖如生公因水患率弟到三岔口定居。从第一代始祖思法公,第二代祖自修公和弟自齐公(据说走散在山东无可考)起,我族已有十八世后人的记录,我宗支共计现有人口8千多人,我宗支现有7世同堂,最长者怀圣公,最小者为福云之孙德成。族人现分布多地生活,安居乐业,尊老爱幼,生活幸福。我宗支家谱代有续修,第一次老谱记载为永豐公所遣谱,第二次大清光绪二十一年十一世孙重熙、重峦公二人续修,第三次为1957年十三世孙应龙公续修,第四次为2015年十四世孙万山率众人续修。前三次修谱皆为手写本单本。在2015年为宣纸楷书印刷。我族人历代修谱,皆本着尊重历史,尊重先人之遗谱,实事求是的原则续修新谱,吾辈亦想溯源而上切莫可知,因文献不全,而出现断层之遗憾。现今网络科技发达,才得知我赵氏半部堂乃我赵氏大族,族人之多,分布之广,实乃叫人振奋,激动不已。通过这次半部堂所有宗支家谱汇总,希望能够查找一些与本宗支的相关信息,并让大家更加地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一家亲。共同为建设强大的国家和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奋斗。
本宗支信息有十四世孙万山供稿
2017年7月5日
十七
谱名:
天长半部堂
始迁祖:
普公十四世孙愷功,愷染两兄弟。
始迁地:
苏州阊门。
始居地:
天长北乡大河湾,现在的汉王庙一带。
字辈:
庆华恒昌隆,
志远忠善弘,
敦本敬传志,
秉训思荣宗。
目前分布:
天长境内,永丰,高庙,新街,大通,石梁,治山,城关七镇街。
家族概述:
2002年, 电脑排印本,始迁祖恺功、恺染兄弟,原籍苏州阊门,明初迁来天长县西北大河湾(今永丰乡汉王村)谱载人物传、世系表。本族廿二世之前已无谱可稽,故世系表起自廿二世。今已传至第三十四世。
十八
谱名:
南通石港半部堂。
始迁祖:
待考
始迁地:
待考
字辈:
近十代:
云有玉凤林,
文锦进万长。
其他暂缺
十九
安徽省怀远县西南朱疃:
一世祖:
金陵公
二世祖:
海、河、江
三世祖:
万、朝
四世祖:
永、康
五世祖:
必、宗
六世祖:
起、久
七世祖:
仁、维
八世祖:
国、之、乾
九世祖:
大、可、自
十世祖:
永、赏、文、先、东
十一世祖:
永、怀、学、文
十二世祖:
怀、德、云、林、守、幫、应
十三世祖:
廷、万、之、全、安、从、金、允、占、仁、锡、如
十四世祖:
敦、本、洪、文、广、如、玉、堂、林、明、全
十五世:
家、登、有、山、开、林、发、守、兰
十六世:
立、多、坤、连、中、丙、庆、发、克、秀、春、学
十七世:
雨、培、本、恒、建、志、庆
十八世:
沛、贵、汉、学、允、四、乃、云
十九世:
化、彩、国、祥
二十世:
英、俊、仁、武
二十一世:
才、高、敏、吉
二十二世:
元、乐、利、喜
二十三世:
慈、善、会、昌
二十四世:
多、生、子、孝
二十五世:
兴、现、贤、良
二十六世:
旺、盛、光、华 … …
其他等待补充
二十
谱名:
邓州赵氏半部堂宗谱
始迁祖:
赵云辅(普公七世孙)
始迁地:
邓州
始居住:
堰子川
字辈:
2005年新编的辈属歌诀连同老歌诀记录与后,望对这方面关心有共识的赵姓仁人志士作为参考。
原辈属歌诀:
俊贤振兴
琢玉永成
家树伟壁
信传精忠
(原辈属己用到'伟'字,属赵普第35代,赵云辅第28代)
续辈属歌诀:
富贵祥荣
盛世群英
煦风清雅
紫盈芳庭
(以上16字已采用,以下32字备用)
修齐有道
品冠高峰
博仁治国
德绍孔孟
良才从政
德绍孔孟
世延吉庆
旺族康宏
目前分布状况:
河南邓州市、浙川县、内乡县,以堰子赵楼为轴心的半部堂赵氏后裔,分部有大小十多个行政村和自然村。大约一万多人,从始祖赵云辅开始,现到二十六代。
家族概述:
据堰子赵楼《赵氏族谱》记载:“自节度使赵普莅任中州遂寄居古穰。”公元983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赵普被罢相,以宰相、武胜军节度使的身份,出镇邓州,至公元988年,再度入相。期间,赵普的部分后裔已在邓州辖区内定居。
赵普是协助赵匡胤治国的能臣,为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继承者或后来参政者们的行为。宋太宗继位后就对赵普疑惑排挤,曾两次罢相,赵普的后裔也长期遭受后来的官吏的嫉恨和排斥。北宋末年,金元统治者屡次南犯,也因为他们是宋朝的国姓而仇视迫害。几经颠沛流离,大约在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70年前后,赵普的第七代孙赵云辅,选择了这个豫、鄂临界几乎被统治者遗忘的地方----古称堰子川。
调研状况:
1:堰子赵楼的赵姓始祖赵云辅即赵普的七世孙,坟墓在今罗庄乡青塚,其《族谱》记载有护坟地六亩二分。罗庄青塚和张村赵楼相距20多里,中间隔一条七里河(即湍河),说明赵云辅的前半生以前,甚至赵云辅的先辈曾经生活在那里。
2:赵云辅之前的六代人,人口发展情况无有记载。青塚位于罗庄乡的最南边,与赵集镇比邻,赵姓人口向周边迁移,比较便利。
3:堰子赵楼清乾隆四年(1739年)的《族谱》记载,赵云辅有四个儿子,长玉、次安、三公、四平。但其《族谱》只记载赵安的后代。而堰子河北村的赵姓碑刻只记载赵玉的后代,至于老三赵公、老四赵平则无记载。据传,赵公和赵平二人均生活在湍河东罗庄赵集一带。凡历代迁出的更无记载,不用说统一排序了。
从上述情况,自赵普莅任邓州以后其后代没有统一族谱记载。
二十一
谱名:
湖北枝江(长阳)赵氏半部堂宗谱。
始迁祖:
据传赵万山。
始迁地:
江西南昌府。
始居地:
枝江市七星台。
字辈:
万赵暚楚,
良士大兴,
家国永昌,
光宗耀祖,
毓秀发祥,
天开宏运,
保定友邦,
孔道常昭,
经德久长,
继齐尚贤,
行必端方,
登进朝庭,
盛名远揚。
注:关于‘’万赵瑶楚‘’字派,整个一辈人是单名,可用其姓作派。‘’万‘’是口传,‘’赵‘’辈名龙、虎、彪,‘’瑶‘’、楚有墓碑文记载。特此说明。
目前分布:
枝江、长阳。
家族概述:
枝江赵氏始迁于“江西填湖广”的移民大潮中,始迁祖万三公同其长兄万一、次兄万二,于清顺治末康熙初(一六六零前后),从江西南昌府南昌县花市街滴水桥出发,沿长江上行,落籍于今枝江市七星台(万二落籍夷陵,万一进入四川),生三子一女。三子形成老三房,即西(大)房、河(二)房、东(么)房。氏大嫁许公。在清雍正王朝对鄂西实行改土归流后的一七五零年前后,东房之曾孙良辉、良徽、良甫三公徙迁“西山”(今长阳),分别落籍于清江之滨、武落钟离山上下。
鸭子口祖良辉公落籍于今鸭子口村,位临清江北岸茅湖坡。至“兴”字派,一支东下移至临近的下马山。两地人丁兴旺。现已至“耀”字派。此支赵氏设茔地于茅湖坡,良辉公即葬于此。
都镇湾祖良徽公落籍于今高桥村王家墩,居清江南岸轿顶山南赵家岭。“士”字派始连续三代单传,并下移至塘坊溪。至国宝公移居嵩水坪,方开枝散叶。“永”字派号称“八房”,今已至“祖”字派。良徽公葬于王家墩。
资丘祖良甫公落籍于今西阳坡村蔡庄坪,临清江北岸江边。随后,“士”字派,一支后靠峰脊岭,一支东下翻山至斋公坡(属今鸭子口镇),形成两大房,长房较为发人。良甫公葬于江陵县滴水处八里庙。
本次修谱虽于盛世,但难度很大。这是因为:其一,老谱失传。枝江赵氏曾两次修族谱:第一次为三、四世祖们,始立赵氏十六字辈;第二次于一九四六年,由赵国发族长主持的正式修谱。谱牒为手抄本一套四册,共四套。同时再续赵氏宗派三十二字辈。可惜均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失传。其二,间隔太久。按天水赵族传统规定,每三十年修一次谱。可此次续谱距首次造谱已相隔整六十年。其三,分布跨县。大凡修谱多以县域为单位。但本次事涉宜昌市内多个县市区,范围广,距离长,不便组织协调和开展工作。
历尽苍桑,迎来盛世。为记述本赵氏源流、世系、名录,解“无谱难续谱,现不续后更难”之困,吾辈理当首修《湖北长阳赵氏宗谱》。
良徽公十世孙 宗荣 谨志
公元二零零八年十二月
谱名:
兴化半部堂
始迁祖:
省一公
始迁地:
山西洪洞
字辈:
省又受端文
景大守子從
應永廷世榮
仁義禮智信
京觀啓汝思
介裕敦绍香
毓善連貴湧
鳴原建增常
分布:
暂缺
家族概述:
暂缺
十五
谱名:
仪征大赵营半部堂
始迁祖:
待考
始迁地:
口传安徽
始居地:
仪征大赵营
字辈:
老辈:庭 常
后续:
文学家永正,
作守仕久昌,
存仁有吉庆,
立志保国邦
目前分布:
仪征曹山大赵营、小赵营,十年前大赵营因拆迁,分散仪征各个小区。
宗族概述:
暂缺
十六
谱名:
淮安赵氏宗谱 天水郡半部堂
始迁祖:
二世祖,自脩公和弟自齊公(走散去山东)
始迁地:
苏州閶门(阊门)
始迁大概时间:
元末明初,大明洪武军冲散。
始居地:
初住於涟南钦工髙地,后迁居於现髙沟镇三岔口。
字辈:
思自文之生纬永金玉如
重怀应山同福寿德贻长
圣贤光绍远学士泽遐康
成立谦泰运昭穆绪启昌
目前分布:
江苏涟水三岔口,灌南五队,沭阳张圩,响水双港,沭阳赵涧、涟水陈师、吉林长春、美国洛杉矶州、湖南株洲、江苏无锡、上海等地。
家族概述:
国家纂史,地方撰志,家族修谱。家谱是故乡的根,家谱是一部宗族繁衍史,血缘史,家谱是凝聚人心和谐社会,家庭幸福的有效载体。我赵氏家族三岔口宗支元末明初避兵灾,从苏州阊门到涟水南钦工髙地,后五世祖如生公因水患率弟到三岔口定居。从第一代始祖思法公,第二代祖自修公和弟自齐公(据说走散在山东无可考)起,我族已有十八世后人的记录,我宗支共计现有人口8千多人,我宗支现有7世同堂,最长者怀圣公,最小者为福云之孙德成。族人现分布多地生活,安居乐业,尊老爱幼,生活幸福。我宗支家谱代有续修,第一次老谱记载为永豐公所遣谱,第二次大清光绪二十一年十一世孙重熙、重峦公二人续修,第三次为1957年十三世孙应龙公续修,第四次为2015年十四世孙万山率众人续修。前三次修谱皆为手写本单本。在2015年为宣纸楷书印刷。我族人历代修谱,皆本着尊重历史,尊重先人之遗谱,实事求是的原则续修新谱,吾辈亦想溯源而上切莫可知,因文献不全,而出现断层之遗憾。现今网络科技发达,才得知我赵氏半部堂乃我赵氏大族,族人之多,分布之广,实乃叫人振奋,激动不已。通过这次半部堂所有宗支家谱汇总,希望能够查找一些与本宗支的相关信息,并让大家更加地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一家亲。共同为建设强大的国家和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奋斗。
本宗支信息有十四世孙万山供稿
2017年7月5日
十七
谱名:
天长半部堂
始迁祖:
普公十四世孙愷功,愷染两兄弟。
始迁地:
苏州阊门。
始居地:
天长北乡大河湾,现在的汉王庙一带。
字辈:
庆华恒昌隆,
志远忠善弘,
敦本敬传志,
秉训思荣宗。
目前分布:
天长境内,永丰,高庙,新街,大通,石梁,治山,城关七镇街。
家族概述:
2002年, 电脑排印本,始迁祖恺功、恺染兄弟,原籍苏州阊门,明初迁来天长县西北大河湾(今永丰乡汉王村)谱载人物传、世系表。本族廿二世之前已无谱可稽,故世系表起自廿二世。今已传至第三十四世。
十八
谱名:
南通石港半部堂。
始迁祖:
待考
始迁地:
待考
字辈:
近十代:
云有玉凤林,
文锦进万长。
其他暂缺
十九
安徽省怀远县西南朱疃:
一世祖:
金陵公
二世祖:
海、河、江
三世祖:
万、朝
四世祖:
永、康
五世祖:
必、宗
六世祖:
起、久
七世祖:
仁、维
八世祖:
国、之、乾
九世祖:
大、可、自
十世祖:
永、赏、文、先、东
十一世祖:
永、怀、学、文
十二世祖:
怀、德、云、林、守、幫、应
十三世祖:
廷、万、之、全、安、从、金、允、占、仁、锡、如
十四世祖:
敦、本、洪、文、广、如、玉、堂、林、明、全
十五世:
家、登、有、山、开、林、发、守、兰
十六世:
立、多、坤、连、中、丙、庆、发、克、秀、春、学
十七世:
雨、培、本、恒、建、志、庆
十八世:
沛、贵、汉、学、允、四、乃、云
十九世:
化、彩、国、祥
二十世:
英、俊、仁、武
二十一世:
才、高、敏、吉
二十二世:
元、乐、利、喜
二十三世:
慈、善、会、昌
二十四世:
多、生、子、孝
二十五世:
兴、现、贤、良
二十六世:
旺、盛、光、华 … …
其他等待补充
二十
谱名:
邓州赵氏半部堂宗谱
始迁祖:
赵云辅(普公七世孙)
始迁地:
邓州
始居住:
堰子川
字辈:
2005年新编的辈属歌诀连同老歌诀记录与后,望对这方面关心有共识的赵姓仁人志士作为参考。
原辈属歌诀:
俊贤振兴
琢玉永成
家树伟壁
信传精忠
(原辈属己用到'伟'字,属赵普第35代,赵云辅第28代)
续辈属歌诀:
富贵祥荣
盛世群英
煦风清雅
紫盈芳庭
(以上16字已采用,以下32字备用)
修齐有道
品冠高峰
博仁治国
德绍孔孟
良才从政
德绍孔孟
世延吉庆
旺族康宏
目前分布状况:
河南邓州市、浙川县、内乡县,以堰子赵楼为轴心的半部堂赵氏后裔,分部有大小十多个行政村和自然村。大约一万多人,从始祖赵云辅开始,现到二十六代。
家族概述:
据堰子赵楼《赵氏族谱》记载:“自节度使赵普莅任中州遂寄居古穰。”公元983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赵普被罢相,以宰相、武胜军节度使的身份,出镇邓州,至公元988年,再度入相。期间,赵普的部分后裔已在邓州辖区内定居。
赵普是协助赵匡胤治国的能臣,为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继承者或后来参政者们的行为。宋太宗继位后就对赵普疑惑排挤,曾两次罢相,赵普的后裔也长期遭受后来的官吏的嫉恨和排斥。北宋末年,金元统治者屡次南犯,也因为他们是宋朝的国姓而仇视迫害。几经颠沛流离,大约在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70年前后,赵普的第七代孙赵云辅,选择了这个豫、鄂临界几乎被统治者遗忘的地方----古称堰子川。
调研状况:
1:堰子赵楼的赵姓始祖赵云辅即赵普的七世孙,坟墓在今罗庄乡青塚,其《族谱》记载有护坟地六亩二分。罗庄青塚和张村赵楼相距20多里,中间隔一条七里河(即湍河),说明赵云辅的前半生以前,甚至赵云辅的先辈曾经生活在那里。
2:赵云辅之前的六代人,人口发展情况无有记载。青塚位于罗庄乡的最南边,与赵集镇比邻,赵姓人口向周边迁移,比较便利。
3:堰子赵楼清乾隆四年(1739年)的《族谱》记载,赵云辅有四个儿子,长玉、次安、三公、四平。但其《族谱》只记载赵安的后代。而堰子河北村的赵姓碑刻只记载赵玉的后代,至于老三赵公、老四赵平则无记载。据传,赵公和赵平二人均生活在湍河东罗庄赵集一带。凡历代迁出的更无记载,不用说统一排序了。
从上述情况,自赵普莅任邓州以后其后代没有统一族谱记载。
二十一
谱名:
湖北枝江(长阳)赵氏半部堂宗谱。
始迁祖:
据传赵万山。
始迁地:
江西南昌府。
始居地:
枝江市七星台。
字辈:
万赵暚楚,
良士大兴,
家国永昌,
光宗耀祖,
毓秀发祥,
天开宏运,
保定友邦,
孔道常昭,
经德久长,
继齐尚贤,
行必端方,
登进朝庭,
盛名远揚。
注:关于‘’万赵瑶楚‘’字派,整个一辈人是单名,可用其姓作派。‘’万‘’是口传,‘’赵‘’辈名龙、虎、彪,‘’瑶‘’、楚有墓碑文记载。特此说明。
目前分布:
枝江、长阳。
家族概述:
枝江赵氏始迁于“江西填湖广”的移民大潮中,始迁祖万三公同其长兄万一、次兄万二,于清顺治末康熙初(一六六零前后),从江西南昌府南昌县花市街滴水桥出发,沿长江上行,落籍于今枝江市七星台(万二落籍夷陵,万一进入四川),生三子一女。三子形成老三房,即西(大)房、河(二)房、东(么)房。氏大嫁许公。在清雍正王朝对鄂西实行改土归流后的一七五零年前后,东房之曾孙良辉、良徽、良甫三公徙迁“西山”(今长阳),分别落籍于清江之滨、武落钟离山上下。
鸭子口祖良辉公落籍于今鸭子口村,位临清江北岸茅湖坡。至“兴”字派,一支东下移至临近的下马山。两地人丁兴旺。现已至“耀”字派。此支赵氏设茔地于茅湖坡,良辉公即葬于此。
都镇湾祖良徽公落籍于今高桥村王家墩,居清江南岸轿顶山南赵家岭。“士”字派始连续三代单传,并下移至塘坊溪。至国宝公移居嵩水坪,方开枝散叶。“永”字派号称“八房”,今已至“祖”字派。良徽公葬于王家墩。
资丘祖良甫公落籍于今西阳坡村蔡庄坪,临清江北岸江边。随后,“士”字派,一支后靠峰脊岭,一支东下翻山至斋公坡(属今鸭子口镇),形成两大房,长房较为发人。良甫公葬于江陵县滴水处八里庙。
本次修谱虽于盛世,但难度很大。这是因为:其一,老谱失传。枝江赵氏曾两次修族谱:第一次为三、四世祖们,始立赵氏十六字辈;第二次于一九四六年,由赵国发族长主持的正式修谱。谱牒为手抄本一套四册,共四套。同时再续赵氏宗派三十二字辈。可惜均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失传。其二,间隔太久。按天水赵族传统规定,每三十年修一次谱。可此次续谱距首次造谱已相隔整六十年。其三,分布跨县。大凡修谱多以县域为单位。但本次事涉宜昌市内多个县市区,范围广,距离长,不便组织协调和开展工作。
历尽苍桑,迎来盛世。为记述本赵氏源流、世系、名录,解“无谱难续谱,现不续后更难”之困,吾辈理当首修《湖北长阳赵氏宗谱》。
良徽公十世孙 宗荣 谨志
公元二零零八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