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薛希顺老人在家做灯笼,准备作为元宵节礼物送给朋友们。图为老人制作的灯笼雏形。 记者 徐晓会 摄
博山一位67岁的老人有一项绝活——用高粱秆做灯笼、蝈蝈笼,40多年来,从来没放下这门手艺。逢年过节,老人都要做几个灯笼送给亲朋好友,代表着无尽的祝福。据了解,老人这门手艺已入选博山区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2月11日,博山区山头街道窑广社区一居民楼中,67岁的薛希顺老人正在忙着制作灯笼,他使用的材料就是高粱秆。淡黄色的高粱秆看起来非常粗糙,经过薛希顺老人的加工,立刻成了精巧别致的灯笼,再套上红色的灯笼罩,马上就有了张灯结彩的喜庆感。
提起这门手艺,老人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以前在生产队干活的时候,队里有一名老人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每天就用高粱秆做小灯笼,“当时看着很好玩,就仔细跟着学了起来,一来二去也就学会了。”薛希顺说,他的性格非常内向,不喜欢出去凑热闹,唯一的爱好就是这项手工活儿,逢年过节都要多制作几个形状不同的灯笼送给亲朋好友,拜年送祝福,“这可比其他礼物要有意义,收到礼物的人都很高兴。”
薛希顺说,他刚学习这门手艺的时候,做出来的灯笼非常简单,后来他多次进行创新,从最简单的样式发展到做出串联的灯笼,再到形状各不相同的个性灯笼,让人看了爱不释手。“都说活到老学到老,我这门手艺也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现代人的审美。”
除了制作灯笼,薛希顺老人还会编蝈蝈笼,他告诉记者,以前人们都习惯提个蝈蝈笼,抓只蝈蝈养着,用来解疲忘忧,增添情趣,“现在很少有人提着蝈蝈笼玩儿了,但很多小孩子喜欢,所以我仍然坚持编,编出来就送给邻居的小孩儿,逗他们玩儿。”
不少人建议薛希顺老人用这门稀罕手艺赚钱,他却拒绝了。老人说,之所以做灯笼、编蝈蝈笼,是为了怡情养性,让老年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不为生财。如果有人愿意学习,他愿意教,希望手艺能传承下去。据了解,博山区已经将这门手艺列为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bb23cdd9aef76c6d0d2fb23ad17fdf6/8f4fd788d43f87946aada6d2d81b0ef41ad53a82.jpg)
如果知道的 请联系我 万分感谢 132-0542-3222
博山一位67岁的老人有一项绝活——用高粱秆做灯笼、蝈蝈笼,40多年来,从来没放下这门手艺。逢年过节,老人都要做几个灯笼送给亲朋好友,代表着无尽的祝福。据了解,老人这门手艺已入选博山区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2月11日,博山区山头街道窑广社区一居民楼中,67岁的薛希顺老人正在忙着制作灯笼,他使用的材料就是高粱秆。淡黄色的高粱秆看起来非常粗糙,经过薛希顺老人的加工,立刻成了精巧别致的灯笼,再套上红色的灯笼罩,马上就有了张灯结彩的喜庆感。
提起这门手艺,老人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以前在生产队干活的时候,队里有一名老人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每天就用高粱秆做小灯笼,“当时看着很好玩,就仔细跟着学了起来,一来二去也就学会了。”薛希顺说,他的性格非常内向,不喜欢出去凑热闹,唯一的爱好就是这项手工活儿,逢年过节都要多制作几个形状不同的灯笼送给亲朋好友,拜年送祝福,“这可比其他礼物要有意义,收到礼物的人都很高兴。”
薛希顺说,他刚学习这门手艺的时候,做出来的灯笼非常简单,后来他多次进行创新,从最简单的样式发展到做出串联的灯笼,再到形状各不相同的个性灯笼,让人看了爱不释手。“都说活到老学到老,我这门手艺也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现代人的审美。”
除了制作灯笼,薛希顺老人还会编蝈蝈笼,他告诉记者,以前人们都习惯提个蝈蝈笼,抓只蝈蝈养着,用来解疲忘忧,增添情趣,“现在很少有人提着蝈蝈笼玩儿了,但很多小孩子喜欢,所以我仍然坚持编,编出来就送给邻居的小孩儿,逗他们玩儿。”
不少人建议薛希顺老人用这门稀罕手艺赚钱,他却拒绝了。老人说,之所以做灯笼、编蝈蝈笼,是为了怡情养性,让老年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不为生财。如果有人愿意学习,他愿意教,希望手艺能传承下去。据了解,博山区已经将这门手艺列为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bb23cdd9aef76c6d0d2fb23ad17fdf6/8f4fd788d43f87946aada6d2d81b0ef41ad53a82.jpg)
如果知道的 请联系我 万分感谢 132-0542-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