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吧 关注:4,072贴子:1,193,652
  • 10回复贴,共1

白波帅李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后汉纪》:春二月,执金吾伏完为辅国将军,开府如三公。 是时董承、张阳欲天子还洛阳,杨奉、【李乐】不欲。尚书上官洪言还洛之议,【李乐】辅洪。由是诸将错乱,更相疑贰。董承奔野王,韩暹屯闻喜。胡才、杨奉之坞乡,欲攻韩暹,上使人喻止之。 范书、通鉴在“董承”上均有“韩暹攻董承”句,袁纪恐脱。
《通鉴》:董承、张杨欲以天子还雒阳,杨奉、李乐不欲,由是诸将将更相疑贰。二月,韩暹攻董承,承奔野王。韩暹屯闻喜,胡才、杨奉之坞乡。胡才欲攻韩暹,上使人喻止之。
案《后汉纪》说法,董承、张杨要让刘协返回洛阳(当时行在为河东安邑),但是杨奉、李乐二人表示反对。后来尚书上官洪又提出回洛阳的议论,李乐表示赞成上官洪。
而《通鉴》删减了“尚书上官洪言还洛之议,李乐辅洪。”这段话。单独保留了前半句。
虽然表面上看《后汉纪》这段话明显有矛盾之处,即如果李乐明确表示不想迁刘协回洛阳,那么为什么后来又要【辅】上官洪还雒的言论?莫不是李乐是两面派?但是就算李乐是两面派,这个两面派做得实在太明显了,简而言之过于愚蠢。
而《通鉴》大概认为李乐是白波贼帅之一,应该和杨奉等人穿一条裤子,不会这么心善赞成刘协回洛阳,所以把后半段删了。咱个人认为司马光这个做法十分不负责任。
因为董承是被韩暹打跑的,而张杨之前已经因为”杨欲迎天子还洛,诸将不听;杨还野王“,所以董承被迫去投奔了自己的盟友张杨。换句话说,韩暹当时明显不想让刘协走,才会去攻打主张回洛阳的董承,而胡才、杨奉当时在坞乡,听说这件事后胡才要去攻打韩暹,但是刘协派人谕旨不让胡才轻举妄动。
所以综合上述说法《后汉纪》这句话矛盾的话其实是前半句人名记载有误,“杨奉、【李乐】不欲。尚书上官洪言还洛之议,李乐辅洪。”应该改为”杨奉、【韩暹】不欲。”更为确,所以韩暹才会发兵攻打董承。而李乐应该是支持上官洪还洛之议的没错。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7-08-09 16:01回复
    可能有人说李乐不过就是个白波贼,凭什么一定说他会支持刘协回洛阳呢?这要从刘协从李傕、郭汜手中逃走开始说起。
    《后汉书》:承、奉乃谲傕等与连和,而密遣闲使至河东,招故白波帅李乐、韩暹、胡才及南匈奴右贤王去卑,并率其众数千骑来,与承、奉共击傕等,大破之,斩首数千级,乘舆乃得进。董承、李乐拥卫左右,胡才、杨奉、韩暹、去卑为后距。傕等复来战,奉等大败,死者甚于东涧。自东涧兵相连缀四十里中,方得至陕,乃结营自守。时残破之余,虎贲羽林不满百人,皆有离心。承、奉等夜乃潜议过河,使李乐先度具舟舡,举火为应
    《后汉纪》:既至河边,士卒争赴舟,董承、李乐以戈击破之。、、、既渡,幸李乐营
    《袁宏纪》曰:“傕、汜绕营叫呼,吏士失色,各有分散意。李乐惧,欲令车驾御舡过砥柱,出盟津。
    杨奉、董承招白波贼李乐、韩暹、胡才来共同迎击李傕、郭汜,其中李乐和董承共同作为刘协的亲卫队。另外的韩、胡二人是作为殿后军。后来杨奉等殿后被打败,李乐其中表现十分抢镜,劝刘协过砥柱,出盟津,然后渡河备船,成功保护刘协渡河,最后刘协更是进入李乐营寨。
    说明李乐在此之间的表现是得到了皇帝认可的,后来建安元年发生了1L所述的迁都之争,个人已分析李乐是支持刘协迁都的,而董承也是支持迁都的,但是结果是只有董承被打跑投奔张杨了。为什么李乐没有遭到反对迁都的杨、韩等人联手攻击呢?个人认为,可能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李乐当时并没有随其他诸将出屯外地。
    在董承、张杨回到野王后,韩暹屯守闻喜,胡才、杨奉屯守坞乡。(坞乡之考证,咱支持垣曲县西的说法,不支持在河南,更不支持在太原。)总而言之,没有提到李乐屯驻地点,韩暹敢攻打董承,说明董承当时已经不再作为刘协的宿卫了,否则韩暹怎么可能直接攻打刘协的行在安邑?而董承又怎么能不以皇帝的命运抗击韩暹军?只能说明董承已经驻守外地?
    而当时的宿卫是谁?只能说明李乐已经当时成为刘协眼中最红的人,李乐驻守在安邑负责保护皇帝充当御林军。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7-08-09 16:23
    回复
      《后汉纪》:夏五月丙寅,遣使至杨奉、李乐、韩暹营,求送至洛阳,奉等从诏。
        六月乙未,车驾幸闻喜。杨奉、胡才悔令乘舆去,乃与李乐议,欲还大驾,诈言“当游渑池东,以避匈奴”,上不从
        庚子,车驾从北道出,傍山而东,无匈奴寇。李乐媿其言,惧而辞还
        是时粮食乏尽,张阳自野王迎乘舆,赈给百官。
      由于在张杨、董承以及刘表的帮助下,修缮了洛阳宫殿,再加上河东粮食渐渐不足,所以刘协派使者要求杨奉、李乐等人护送至洛阳,而这回杨奉等不再有其它反对意见。
      但是等到刘协到达闻喜的时候,杨奉、胡才等人开始后悔答应送刘协回洛阳了,就与李乐商议暂时要去渑池东面以躲避匈奴,而刘协拒绝这个提议。之后的行程是“出箕关,下轵道”,也就是“从北道出,傍山而东”。这一路上都没有遇见匈奴,而李乐非常惭愧这件事,同时也很害怕,就告辞回河东镇守。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7-08-09 16:40
      回复
        由上述可知,杨奉、胡才驻守在垣曲县西的坞乡,闻喜是韩暹的地盘。当刘协路过韩暹地盘的时候,竟然杨奉、胡才没有和韩暹商量而是和李乐商量。
        按理说韩暹的兵力应当强于李乐,但是杨奉、胡才却选择了李乐,还是说明李乐当时是刘协亲卫军的事实。李乐进言比他们直接向刘协进言更具欺骗性,而李乐也明显是相信了这一说法,以至于后来一路从北边走过都没见到匈奴影子而李乐表示惭愧,同时也害怕因而获罪(可能与之前支持迁都洛阳有关)就告辞刘协西返。
        胡才什么时候也跑了回去不知道,总而言之,白波帅李乐其实某种程度讲可以说是个相对忠诚于皇帝的贼人,至少相比较杨奉、韩暹等人来说要好得太多。只不过终究做不到善始善终,没能护送回洛阳就自己开溜了,不过或许也能说明李乐颇有头脑,提前出了这趟浑水,还洛阳后,不久韩暹等人乱政,被曹操所收拾。


        IP属地:北京4楼2017-08-09 16: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