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的后花园吧 关注:33贴子:475
  • 3回复贴,共1

(转)论汉服党的心理与人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镇楼图


1楼2017-08-10 21:00回复
    清末之时,来华的传教士,在与中国人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中国人有他们不为理解的性格存在。阿瑟·史密斯为此还写了一本书,叫《中国人的性情》。这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而言,都是间接性的材料,只有深有政治经验的人才能看的出内中的端倪。其余人等,不过聊作谈资。民国的文人们,自认为自己深懂政治,却把它当成了吵架的材料。
    在阿瑟·史密斯的论述当中,有四个细节足以引起今人的注意。今人根本不懂政治,因为他们不懂观察政治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去看人民的习惯。我把这四个细节分别叙述一下:
    第一个细节,极端的低消费与极端的勤劳并存
    晚清时代的人民,他们是极端的勤俭的。男人喝的茶,要一直喝到没有味道,才舍弃。布料对于女人而言,不管是什么样的布料,她们都不会舍弃,都会想尽办法让它们派上用场。但是,他们的孩子,却光屁股地在弄堂里跑,没有一丝布用于自己的亲人身上。就是成年人,很多时候,也是衣不遮体。他们生了病,哪怕是几枚铜钱可以买到的奎宁药片,他们都不舍得去买,而宁肯忍受十几天的疼痛。甚至,广州的车工,把洋人拉到目的地,还要返回几十里路,去吃免费的粥饭(忍饥挨饿就是为了去吃顿免费的粥汤)。如果人不吃饭就可以存活,他们保管把食物也舍弃。
    他们如此节俭,是否由他们的懒惰造成的?并不是,实际上他们非常地勤劳,来华的洋人,无一不惊叹中国纤夫与中国农夫的勤劳,并且承认日耳曼人绝不能如他们那么坚忍而不抱怨。“要么面包,要么革命。”这是他们的认知。
    但是,极端的低消费与极端的勤劳,换来的并不是富裕的生活,而是极端贫困的生活。这又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的劳动所得几乎被剥夺,拿去供养八旗阶层,八旗阶层还用他们的钱向洋人购买自身的安全!
    第二个细节,他们陷入了疯狂的拜物信仰当中
    清末,绝大部分的人民,无知无识。他们不懂资本主义那套虚假理论,但是他们表现出比西方人更狂热的拜物情结。只是,西方人拜物情结的出发点是为了发展,而他们拜物情结的出发点是为了生存。他们只关心铜钱与粮食,会对这两样东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邻村来了洋人,他们也很少表现出应该表现出的好奇之心,因为他们的精力全用于打粮与种粮上。也就是说,为了这种机械的生活,他们可以出卖人格、尊严乃至于生命。母亲从不给自己的孩子洗澡,孩子太脏就用毛掸给他掸去尘土。因为给孩子洗澡,就要花销柴火钱。对铜钱疯狂的追求,蒙蔽了母亲对孩子天然的爱!
    第三个细节,他们并不关心社会公共事物
    阿瑟·史密斯有次约几位朋友去喝茶,走到一个小茶馆,做了一个实验。问茶馆老板道:“你们的咸丰皇帝死了,你对谁会成为下一任皇帝的问题,有何预测。”问了很多次,甚至是以诱惑的方式诱惑他,茶馆老板都不为所动,而是低头做自己的生意。临到末了,茶馆老板终于被问烦了,拍拍阿瑟·史密斯的肩膀,讽刺地笑着,说道:“这是太后与大臣的事,与我们是无关的,我们就过我们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这才是最实际的生活态度。”
    他们保持这样的生活态度,对自己同胞的苦难,甚至对自己的苦难,都抱之以最冷漠的态度— —最大的冷漠,永远是自己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政治却成为与自己生活无关的东西!他们把政治与社会公共事物当成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他们又得到了怎样的报应呢?
    他们得到的报应,就是连直接表达自我的内心都不敢!当别人用钱回谢他们的帮助,他们大义凛然地说别人侮辱了他们,因为他们帮助别人不是为了金钱。而实际上呢,他们是嫌弃别人回谢他们的礼金少了。他们骂人也是充满艺术的,他们说一个人是“南北”,别人都不知道他们是在骂自己。是“南北”,就不是“东西”,这需要推论。费一翻大脑,才知道清末的百姓在骂自己****!但这样的聪明才智,又有何意义呢?
    他们漠视社会公共事物,他们就只能永远重复他们那机械的生活— —极端的节俭与极端勤劳并存的生活,却无法摆脱极端贫困的生活!


    2楼2017-08-10 21:0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甘领


      4楼2017-08-10 21:01
      回复
        太长不看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8-11 17: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