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田园文化、山野文化,中国画崇尚的是形与神的高度合一。
中国文化有几个大的转折,更早的不提,到秦汉为一转,宋为一转。秦汉是对先秦的转折,尤其是汉,汉代思想是总结先秦而开辟后世,汉代文艺思想的要点就是承先秦道家思想重本重神之实,注重探索神气形之关系。汉《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以神为主者,形从而立,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重神是汉朝的思想,到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传神写照,这些都是沿着汉人的思想而来的,不是他的个人创造。《淮南子》中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神贵于形”,到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再到后来石涛的“不似之似”,到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都是这个命题的延续。
在神与形的关系上,中国画历来强调神似,“九方皋相马”虽然说不出马的雌雄,但认定是千里马,他能看出马的本质。所以说“神”是一个或隐或显的东西,有时显露有时隐藏,“神藏于内”是中国文化所强调的。“神”在古代哲学中是一个认识论,到美学中则成为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画山要传达山的神韵,北方的山多雄浑,南方的山草木丰茂,黄宾虹、傅抱石画的山都是草木朦胧。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画的是济南周围的山,草木茂盛但不湿润,相对比较干裂,符合北方山川的特点。寒冷的地区草木的叶子不会太大,比较细密,质地也更坚硬,赵孟頫的确把鹊山的特色表达出来了。明代唐志契在画论中说“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中国人画山水草木时都赋予其感情,赋予其精神。
再如宋朝佚名画家的《出水芙蓉图》,在一平尺左右的团扇上,荷花的神韵是用比较工整的画法传达出来的。背景中并没有交代水,却仿佛带着水汽,我们能感觉到这花是长在池塘里,不是死的枯萎的,而是鲜活的。神气在中国的文化里是生命活力的代言,中国人在所有文化艺术领域中重视的是鲜活。水灵灵的一枝荷花,宋人用工细的画法,用了工笔的手段,实际上骨子里的精神仍是写意。所以在中国古代,工与写只是外在形式,画工笔时也不会谨毛而失貌,画写意时尽管粗枝大叶,但也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神韵所在。尽管这幅荷花画于900年前,但让人感觉如在现实中看到它一样,具有一种淡野的华美。荷花本身就是既淡野又妖艳,而且是半开放的状态,左下的两瓣和上面一团有多与少的对比,很美妙。还有一叶张开,一片半卷的荷叶,衬托着荷花,这就是用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味道,用有形的东西表达一种难言的美,这是中国绘画真正的精髓,属于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非常像现在摄影的特写镜头。
中国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田园文化、山野文化,在现实中超脱现实又不离现实,不会让人厌世,也不过多去描绘天国,只是让世人热爱人间世界。所以神韵就是入世又超脱,享受又不能陷入享乐的极致。“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中国人始终带着诗意的浪漫、直觉的眼光,同时也一直带着哲思。
这幅画表达的不只是一花一叶的美,更要表达的是神韵。中国画崇尚的是主体和客体的高度合一,形与神的高度合一,心与物的高度合一。中国画自古以来就有一套自己的“意象”表现传统,是主与客、虚与实、有与无高度合一的产物。“神”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的含义,神圣、神秘、神灵、神通、神话都是中国文化中非常有内蕴的词。“神”在文化领域被广泛采用,中国画始终把对神韵的追求、对精神实质的追求放在第一位。
中国文化有几个大的转折,更早的不提,到秦汉为一转,宋为一转。秦汉是对先秦的转折,尤其是汉,汉代思想是总结先秦而开辟后世,汉代文艺思想的要点就是承先秦道家思想重本重神之实,注重探索神气形之关系。汉《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以神为主者,形从而立,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重神是汉朝的思想,到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传神写照,这些都是沿着汉人的思想而来的,不是他的个人创造。《淮南子》中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神贵于形”,到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再到后来石涛的“不似之似”,到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都是这个命题的延续。
在神与形的关系上,中国画历来强调神似,“九方皋相马”虽然说不出马的雌雄,但认定是千里马,他能看出马的本质。所以说“神”是一个或隐或显的东西,有时显露有时隐藏,“神藏于内”是中国文化所强调的。“神”在古代哲学中是一个认识论,到美学中则成为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画山要传达山的神韵,北方的山多雄浑,南方的山草木丰茂,黄宾虹、傅抱石画的山都是草木朦胧。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画的是济南周围的山,草木茂盛但不湿润,相对比较干裂,符合北方山川的特点。寒冷的地区草木的叶子不会太大,比较细密,质地也更坚硬,赵孟頫的确把鹊山的特色表达出来了。明代唐志契在画论中说“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中国人画山水草木时都赋予其感情,赋予其精神。
再如宋朝佚名画家的《出水芙蓉图》,在一平尺左右的团扇上,荷花的神韵是用比较工整的画法传达出来的。背景中并没有交代水,却仿佛带着水汽,我们能感觉到这花是长在池塘里,不是死的枯萎的,而是鲜活的。神气在中国的文化里是生命活力的代言,中国人在所有文化艺术领域中重视的是鲜活。水灵灵的一枝荷花,宋人用工细的画法,用了工笔的手段,实际上骨子里的精神仍是写意。所以在中国古代,工与写只是外在形式,画工笔时也不会谨毛而失貌,画写意时尽管粗枝大叶,但也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神韵所在。尽管这幅荷花画于900年前,但让人感觉如在现实中看到它一样,具有一种淡野的华美。荷花本身就是既淡野又妖艳,而且是半开放的状态,左下的两瓣和上面一团有多与少的对比,很美妙。还有一叶张开,一片半卷的荷叶,衬托着荷花,这就是用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味道,用有形的东西表达一种难言的美,这是中国绘画真正的精髓,属于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非常像现在摄影的特写镜头。
中国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田园文化、山野文化,在现实中超脱现实又不离现实,不会让人厌世,也不过多去描绘天国,只是让世人热爱人间世界。所以神韵就是入世又超脱,享受又不能陷入享乐的极致。“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中国人始终带着诗意的浪漫、直觉的眼光,同时也一直带着哲思。
这幅画表达的不只是一花一叶的美,更要表达的是神韵。中国画崇尚的是主体和客体的高度合一,形与神的高度合一,心与物的高度合一。中国画自古以来就有一套自己的“意象”表现传统,是主与客、虚与实、有与无高度合一的产物。“神”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的含义,神圣、神秘、神灵、神通、神话都是中国文化中非常有内蕴的词。“神”在文化领域被广泛采用,中国画始终把对神韵的追求、对精神实质的追求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