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烟秋雨吧 关注:198贴子:13,573
  • 8回复贴,共1

【观烟听雨】【转】文明的悲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度娘你连这也河蟹?
http://cul.qq.com/a/20170809/019743.htm?kphome=1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8-13 11:27回复
    无需争论,谁要是下班后跑来跟你聊数学,他肯定是萃取提纯后的怪胎。
    但当我们提到历史,通常会抛开那些厚眼镜、书呆子的印象,那些聊历史的肯定是文艺青年吧。
    历史有什么用呢?
    马勇老师认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历史于中国人,其实和宗教有着类似的功能。
    中国人从来不相信永生,但中国人从来都相信精神不死。
    对中国人来说,历史教导人们理性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知道此生短暂,只是一个过程,即便享尽荣华富贵,最后也不过是一堆黄土。
    但是最近几十年来,支撑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历史却逐渐淡出人们的意识。
    马勇老师认为,“这是中国文明的悲剧”。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8-13 11:29
    回复
      无论哪个时代的人,都会觉得比古人更聪明,也比古人幸福。
      但事实恐怕并不如此,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历史本来就是人类不断重复的过程。
      今天的中国人延续着什么样的精神,又是如何面对世界的?
      对于这个问题,最好的解答方式恐怕是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寻找答案。
      在拙见对谈环节,被问及“中国的当下和哪一个历史阶段最相似”时,马勇回答说,“这个我大概不会犹豫,我就会讲跟晚清非常相似”。
      但是在这个答案背后,却有着将近500年的历史背景。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8-13 11:30
      回复
        与近现代历史相比,500年前的中国,相对来讲有一个比较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国并没有和域外的文明有直接的接触。
        两汉时期,中国文明遇到了印度的佛教文明,在之后的800年中,不断磨合。
        到了宋朝的时候,已经可以看到中国文明在佛教影响下的蜕变。
        而从明代中晚期,中国与域外文明的接触开始,至今已差不多有500年历史了。
        那个时候的西方人,是以充满敬佩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在西方人眼中,当时的中国具备了有效的社会管制、井然有序的社会、高素质的统治阶层,这几乎就是古希腊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哲学家的治国方式。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8-13 11:31
        回复
          而当时的中国面对西方文明也非常谦逊,知识阶层信奉着先贤的教诲,“儒者以一事不知以为耻”。
          在面对世界的态度上,中国具备文明古国的心态,以很坦然的态度与域外文明相处。
          拙见舞台上,马勇老师提到了《几何原本》的例子。
          传统中国数学中,几何是短板,当徐光启遇到利玛窦之后,知道了西方人在几何学方面的贡献,但却丝毫没有天朝上国的傲慢。而是与利玛窦合作,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翻译为中文,这极大丰富了中国文明的表达。
          所以,虽然从历史上回顾,当时的中国政治上已经处于下降的趋势,但是在文化心态上,依然能够坦然容纳其他的文明,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8-13 11:32
          回复
            两种文明的平视,对于双方而言都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
            不幸的是,中国这样一种对世界的平视却没有在王朝更迭中持续。
            满族人入关,清朝建立后,中西之间的接触就慢慢开始出现了问题。
            在明清之际,中国文明出现了错综复杂的问题。满汉之间有一个文化差异,同时中西之间也有文化差异。
            大航路的开辟,让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变得非常方便。随着东西方之间贸易需求的增加,文化交往的频繁,中国有拒绝和接受两种选择。
            中国的近邻日本就选择了主动接受,将西方文明引进来,当然这也是“古典中国”面对域外文明时,通常会做出的选择。
            但是,清政府却选择了拒绝西方文明的引进。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8-13 11:33
            回复
              西方文明来到中国,本身就是由于工业革命产能过剩的影响。
              但是在中国市场却遭遇了巨大的贸易逆差,在西方几乎无力再支撑这样的逆差时,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伯爵率领代表团来中国进行谈判,从这英国发出的需求出发,我们可以认识到西方对待中国的视角:
              1.适度放宽中英之间贸易限制;
              2.对在舟山附近岛屿上的英商货仓及停泊船只不设防;
              3.希望在北京设立永久使领馆,与中国构建近代意义上的国家关系。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本来就是一个获益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傲慢的。
              从马戛尔尼的谈判需求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要求的是扩大对中国的贸易,但是中国却拒绝了西方的贸易扩大请求。
              满洲统治者无意去改变既有的秩序,依然陶醉在天朝上国的梦幻中。
              马戛尔尼访华以失败而告终,却由此注定了近代中国的全部悲剧。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8-13 11:34
              回复
                其实当时的中国,经济总量几乎占了世界经济的百分之三十,比整个欧洲经济的总量还要大,但是甲午中日战争彻底摧毁了中国剩余的那么一点自信。
                从鸦片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这100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在低谷徘徊。
                幸运的是,中国经过了19世纪的挫折后,到了20世纪逐渐回归了世界大家庭。
                马勇认为,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选择的立场非常关键。
                1945年战争结束,中国参与制定联合国宪章,制定联合国人权宣言,成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当中都在最关键的时候选对了立场,选对了方向,站在了正义的一边。
                这两次正确的选择,使中国获得了国民精神的提升,国家的发展也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同时也让中国重回了世界的中心,成为世界大家庭当中的重要一员。
                马勇说,早期资本主义由于其贪婪的本性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而中国进入世界体系之后,也给世界提供了当时中国人的价值观。
                我们可以看到联合国宪章中所讲的“仁者爱人”,这其实就是中国思想对世界的贡献。如果资本主义单单就是按照当时西方世界的发展方式进行,那么中国还是不要学西方会更好。
                对于中国而言,过去500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对世界的视角从平视到俯视,再到仰视,最后又回到了平视。
                在对世界的平视中,中国成为了世界的一部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8-13 11:35
                回复
                  很多人问过我,你学历史有什么用?
                  我说:至少可以知道,我们现在做的事,古人也都做过,看看历史就知道,我该怎么做才是对的。
                  历史并不是一门学科,而是各种文明的合集,包括地理,文字,语言,艺术,哲学,宗教,乃至外交手段,处事方式……还有最关键的东西——经验。
                  你想知道的一切都可以从中汲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是学习历史的好处。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8-13 11: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