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界吧 关注:260贴子:1,657

体证大道——《证道歌》吟唱(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体证大道------<证道歌>吟唱(1)
前言
夫大道者,寂寥无形,不可比拟,唯证方知。
古德云:大道无形,通贯十方,目前现用:在眼为见,在耳为闻,在鼻闻香,在舌知味,在手执捉,在足奔运。
经云:在在处处,则为有佛。
祖师运:道在屎尿中。
庞蕴居士云:神通及妙用,挑水和搬柴。
吾人不能体证大道,乃因识心用事,着于世间假象,妄心流浪生死所致!
大道虽然离于言说,祖师起无缘之慈,落入言筌,如标月之指,学人若能因指见月,则生死大事了却!
若执指为月,如佛所言:岂但亡失月轮,亦亡失指月之指也!
永嘉玄觉大师,唐朝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生于永嘉(温州)。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印证的得法弟子。其所写<证道歌>,为禅宗宝典之一,对后世禅宗影响颇深。
关于永嘉大师的一段因缘公案的解读:
永嘉大师的悟道因缘是在阅读<维摩诘经>而悟道的。也就是自己看经的时候自己就开悟了。
所以,当六祖大师的得法弟子玄策来访时,通过谈话知道永嘉大师是一个已经悟道的人。就问永嘉大师说:"你悟道的得法老师是谁啊?"
永嘉大师说:"我所听的方等经论是各自都有师承的;只是我在阅读<维摩诘经>时,悟佛心宗,还没有证明我的人。"
玄策说:"威音王佛以前是可以的,威音王佛以后,没有老师证明是你自己开悟的,都是天然外道。"永嘉大师说:"希望仁者给我证明一下。"
玄策说:"我威望德行不够,说出的话很轻微,别人不会相信的。曹溪的六祖大师,徒众很多,是禅宗的得佛心印的祖师,可以为你证明!如果你想去,我和你同行。"
这个地方大家一定要搞明白:何为威音王?
如果一个人明心见性,称为"见法",也称为法王!法王者,传佛正法者!
威音王,就是得佛正法者,替佛宣化,开讲正法的人。
玄策的话是说:如果一个人悟明心地,即明心见性后,如果不开口说法,自己了生死,那是可以的;叫威音王以前已前即可。如果要宣扬佛陀正法,而没有人证明你是开悟见性的,那是不可以的。因为会被自然外道所利用,都说自己是开悟的人而坏乱佛法!
所以,需要祖师印证你的开悟!也就是师承!
关于六祖大师在<坛经>里的付囑:
六祖大师在<法宝坛经>里有明确的嘱托。在<坛经>"般若品"中,六祖这样说:"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吩咐。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六祖大师的这段话有三义:
a、得法受持,如事佛故,终身不退者,定入圣位。这是授记!
b、不得匿其正法,默传吩咐。
c、禅宗与教下不共!非禅宗根性者,不得传授!恐愚人不解,诽谤坏乱佛法,断佛重性!
时至今日,网络信息时代,祖祖相传教言已经公开,弟子不避愚陋,以祖师语录为圭臬,略开一线言筌,伏乞佛祖和禅宗历代祖师见谅!弟子先行忏悔!若能捞漉一二,则佛门幸甚!
至诚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至诚顶礼观世音菩萨!
至诚顶礼西天东土历代禅宗祖师大德!
至诚顶礼永嘉大师!


1楼2017-08-14 10:19回复
    体证大道----<证道歌>吟唱(2)
    原文: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吟唱:
    仁者难道不知道吗?
    绝学,学人当知:绝学是对有学而言;只因迷惑在心,不能体悟无为大道,所以佛开八万四千方便法门,令学人契合自己的根机而学。学,只为明白佛法义理,目标是到达无学处。
    无学处,即是绝学。
    那么,学人何时方能抵达无学处呢?从明心见性起,即入于无学位。
    学习佛法的目的自有一个:明理。明理的目的也只有一个:断惑!
    所以,明心见性的人已经断惑。断惑的人,即入于无学位,称为绝学。
    明心见性的人,就会体会到缘起性空的诸法实相:不见有法可取,亦不见有法可舍,入于真无为。
    所以,永嘉大师说"绝学无为闲道人"。记住:明心见性之人,因为自心已经体会了大道,故称为"道人"。至于"闲",无为故,自在故。
    那么,为何"不除妄想不求真"呢?
    妄想本空,用除何为?!真心本具,用求何为?!除于本无,愚人也!求于本有,亦愚人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许多学佛之人,以为离开无明的实在性而别有佛性;其实,无明实性的当体,就是佛性!举例,你只知道自己会打妄想,却不知道能够有能力生起妄想的就是佛性!一个人离开佛性,就是一具尸体,就是无情物!
    我们的知觉性,就是佛性所显!
    缘起性空,诸法空相,称之为"幻化空身",亦名法身。
    是故经云:法身无相!
    无相故,称之为空身。
    法身不好体会,除非你明心见性;否则,语言难到!思维不及!故不赘!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明心见性而见到法身的人,他就会知道:"本来无一物"的道理。何以故?缘起性空故!
    有一些邪师外道居然大言不惭的诋毁六祖,说六祖所悟偏空。
    这些邪魔外道,傲慢无知,师心自负,以解为证,曲解祖师圣义而不自惭愧!皆为地狱罪人!
    佛祖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佛祖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心经>云:"是诸法空相"!
    请问:哪一物有实在性?
    还大言不惭说祖师所悟不对!就不怕堕入拔舌地狱?!
    如果能悟到"诸法空相",就会体会到本来存在的湛然常寂的本源自性佛!故,称为天真佛!
    <楞严经>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此之谓也!


    2楼2017-08-14 10:21
    回复
      2025-05-22 06:00:13
      广告
      体证大道-----<证道歌>吟唱(3)
      原文:
      五阴浮云空去来, 三毒水泡虚出没。
      证实相,无人法, 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 自招拔舌尘沙劫。
      顿觉了,如来禅, 六度万行体中圆,
      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吟唱
      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
      永嘉大师打个比喻,五阴像虚空里的浮云一样虚幻而不实在。
      虚空比喻为自性,五阴比喻为浮云;浮云于虚空中,来无来相,去无去相。
      五阴亦是如此,于真如自性中,来无来相,去无去相。所以说"五阴浮云空去来"。
      三毒者,贪嗔痴是也。
      人因为执着五阴和合为自体相,于是于虚幻世界生"有"想,由"执有"故生贪爱,由贪爱故生取舍心。
      贪爱而不能取,故生嗔恨心。辗转反复,成坚固心识,流浪六道生死轮回中。
      但是,贪嗔痴没有实在性,永嘉大师将其比喻为"水泡"。所以说是"虚出没",虚幻的。
      如果一个人证得了真如自性的实相,刹那之间就灭掉所有罪业,像阿鼻地狱那么重的罪业也灭除无余!
      为什么呢?
      因为,真如实相,既没有"人"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没有"法相"。何以故?诸法空相,空相无相。故古德云:大道无形!
      相,且无,让谁受罪?!
      所有,永嘉大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这是永嘉大师证明自己所说的话真实不虚,是如语者,是真语者,是实语者,是不异语者,是不妄语者!
      永嘉大师证誓说,如果我是诓骗众生,那么,我自己将受到尘沙劫的拔舌地狱之苦!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
      先声明一下:许多后世无知之辈,分出祖师禅和如来禅。这都是心性不明的知解之徒扯出的荒诞之语!
      岂不知,灵山会上,佛祖捏花、迦叶微笑的禅宗传承吗?还搞出个分别!
      如来禅,就是祖师禅,无二无别!莫错会!
      如来禅是顿悟法门,无门之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虽然不立文字,不妨第二义谛借步说话。
      禅宗,因是顿悟法门,唯证方知。所以,永嘉大师说"顿觉了,如来禅"。
      那么,为什么说只要"顿觉了,如来禅",就能"六度万行体中圆"圆呢?
      因为,六度万行无不从真如本体而建立!而六度万行也只是明心见性的方便!
      一个顿悟而明心见性的人,就会从真如妙心中流出无量方便,包括六度万行!
      所以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万德庄严,无不具足!
      祖师云:一悟即至佛地。
      所以,禅宗不是次第法门!
      对于开悟见性的人,千万说话注意,出语不敬,甚至诋毁,与辱佛、谤佛无异!果报,你自己去思考吧!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梦里,是指没有开悟见性的迷惑状态。因为迷惑,所以流转于六道之中,不能暂息!这叫"梦里明明有六趣"。
      但是,如果你明心见性了,觉悟了,不要说六道是虚幻不实的,就连三千大千世界也像空中花一样,虚妄不实。所以说"觉后空空无大千"。
      为什么呢?
      缘起性空故。六道是缘起,三千大千世界同样是缘起。缘起就是空相!所以说"觉后空空无大千"!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虚妄,就是空相!
      经云: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只是假名,并无实体!
      名相宛然,只是自心所显。是故,三千大千世界,无非自心!虽是自心,心体无相!


      3楼2017-08-14 10:22
      回复
        体证大道------<证道歌>吟唱(4)
        原文
        无罪福,无损益, 寂灭性中莫问觅,
        比来尘镜未曾磨, 今日分明须剖析。
        谁无念、谁无生? 若实无生无不生,
        唤取机关木人问, 求佛施功早晚成。
        吟唱
        "无罪福,无损益,寂寞性中莫问觅"
        "罪福"也好,"损益"也好,都是人的妄心产生的观念,也叫"知见",也叫"妄念"。
        这些妄念,在人迷惑的时候好像很真实,其实是虚妄无实的!
        什么时候才能觉悟"罪福"、"损益"是虚妄不实的呢?明心见性的时候!
        "寂灭性"就是我们的佛性,也叫空性,也叫法性,也叫自性。
        <心经>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这告诉我们:寂灭自性里,不但没有"罪福、损益",连十八界都没有;不但没有十八界,连所谓的无明生死也没有;不但没有无明生死,也没有圣道可以追求!
        这一切的一切,叫幻有!幻有就是无!
        佛陀就此事打过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佛陀说,这一切就如同虚空中的花。有一个人眼睛得了翳病,结果看到虚空有许多花。
        其实,虚空本无花,因为眼睛病了,虚幻的看到了虚空中有花。
        众生也是一样的,没有觉悟以前,好像什么都是真实的存在,其实是幻有!觉悟以后,就如同眼睛的翳病好了,才知道空中本来无花!
        因此"寂灭性中莫问觅"!这就像眼睛有了翳病,虚妄的看到空中有花,本来就是执着假象;如果再去讨论虚空花是什么颜色?如何种植?等等,那就是愚痴再加上愚痴!
        而不幸的是:所有的迷惑的众生无不如此!
        "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刨析"
        "尘镜",蒙尘的镜子。比喻我们执着于六尘的心。
        蒙尘的镜子要想重放光明、鉴照天地,就要磨去尘垢!
        执着于六尘的心要想觉悟而明心见性,就要刨析清佛法道理、放下执着!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
        这就是刨析佛法道理:到底是谁无念啊?谁又无生啊?
        学佛,如果把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了,就入于无学位!三藏十二部,统统不必再学!
        我们的清净自性才是无念、也无生!所以,只有明心见性才能体会到。
        但是,寂灭自性虽然本自无念、无生,却是具足无量妙用,妙用能念,也能生!如同明镜,镜里虽然无相,却能映现万象:猪来镜前即现猪相,人来镜前即现人相。
        所以古德云:胡来胡现,汉来汉现!
        "唤取木人机关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木人,虽具人相,实属无情,如何解问?
        其实,我们的身体是四大组成,亦属无情物。只是被灵觉借用,是故称作有情众生。
        肉身乃四大和合,与木人无异!但是,你要知道机关在哪里。
        木人安上机关亦可行走,如诸葛亮的木牛流马。
        但是,人的机关很特别,无形无相。如果找到了,那就是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就是找到佛了,见到佛了。
        "求佛施功",就是悟后起修!真正的修行,从明心见性开始!
        只要保任灵觉真心,早晚都会成就的!
        所以,开悟后的修行,只有一件事要做:护念真心!佛陀称之为"善护念"。


        4楼2017-08-14 10:24
        回复
          体证大道-----<证道歌>吟唱(5)
          原文
          放四大,莫把捉, 寂灭性中随饮啄,
          诸行无常一切空, 即是如来大圆觉。
          决定说,表真乘, 有人不肯任情征,
          直截根源佛所印, 摘叶寻枝我不能。
          吟唱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
          放开对于四大的执著,不要想把捉住四大。
          四大者,地、水、火、风是也。其特性是:坚、湿、暖、动。
          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是由四大构成,人和种种有情的身体也是由四大构成。
          缘聚,则四大聚而成形;缘散,则四大分离而形灭。
          人最大的执著就是执著这个身体。而身体就是四大缘聚而成。总有缘散入灭之时。
          以前不止一次的讲过了,缘起性空,无有实体可得。
          <心经>亦云:是诸法空相。
          空相,就是幻相;幻相就是不实在的。还执著什么?!
          所以说"放四大,莫把捉"。
          不执著就自在。寂灭自性中随缘度日,饥了则食,渴了则饮,自在,自在!禅家风骨,如是而已!
          "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为何"诸行无常"?如幻故,一切法不住故。
          学人若能体悟诸法空相,就会见到清净自性的"灵光独耀",此乃如来大圆觉是也!
          祖师云: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
          黄檗祖师云:十八界既空,唯有本心荡然清净。
          "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
          永嘉大师说:"以上所讲的、所说的,是为了表示真实的一佛乘;如果有人不能了悟我的所说,不能肯定如来的圆顿一乘大法,那么就随便你征诘好了。
          为什么呢?
          因为直截了悟我们的心性的根源,是佛所印证和许可的。而那些落入权教的次第法门,就像一个人想找到树的根,却一直只是在树的枝叶上寻觅一般愚痴!我是不会、也不能去做那样的事情的!"
          北地梵音随语:
          禅宗是顿悟法门。根性极其重要。其实,顿悟根机的人,也是无数生的渐修而至。
          只要大愿相随,信心具足,你终有顿悟的一天!
          你能遇到和听闻、阅读圆顿一乘法典,就是证明。


          5楼2017-08-14 10:25
          回复
            体证大道——《证道歌》吟唱(6)原文
            摩尼珠,人不识, 如来藏里亲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颗圆光色非色。
            净五眼,得五力, 唯证乃知难可测,
            镜里看形见不难, 水中捉月争拈得?
            吟唱
            “摩尼珠,人不识, 如来藏里亲收得‘
            摩尼珠,古代宝珠,能从不同方位和光源映现诸色。这个地方是个比喻:用摩尼珠比喻我们清净自性的作用。具有“映现诸色”的作用。
            为什么说”不认识“呢?
            因为,如果一个修行人能够认识自己的清净自性的妙用,那就是明心见性了;而大多数修行人是不认识自己的清净本性的妙用的。
            ”如来藏“就是我们的清净自性。虽然”如来藏“空寂,却具足无量妙用,因此说”如来藏里亲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颗圆光色非色“
            一解:这是对比喻作”摩尼珠“的自性妙用的进一步开示:自性的妙用、或者叫”神用“在哪里呢?在你的六根。所以称作”六般神用“。
            临济祖师云:有位无位真人,在汝等六根门头放光动地。
            ”空不空“,前一个空,也叫”空如来藏“,因为本自寂灭故。第二个”不空“,指”不空如来藏“,妙用无穷故。第三个”空不空“,是指”空不空如来藏“,如来藏本自寂灭谓之”空“,但又是具足无量妙用,能映现万有,所以二者实为一如,称作”空不空如来藏“。
            其实,这也是顿悟里的次第,或者叫顿悟里的渐悟。这不是禅宗里的最上根性。但也属于禅宗的最低的顿悟根性。
            禅宗公案里有个禅宗修学的次第话题:凡夫位修学的时候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当悟到空性的时候就进入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无相境界,当进一步发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时候,知道性相一如,十方虚空世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还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是,这和凡夫位时候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完全不同,因为这已经是如来的境界!
            二解:”六般神用空不空“
            六根的作用,说空,不对,明明有作用嘛;说有,不对,作用是无形、无相、无处。
            所以,采用惯用的中道第一义谛的表述方式:双遮双止!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等等!
            ”空不空“就是双遮双止,就是既不能执着”空“,也不能执着”不空“。
            永嘉大师怕众生看不懂,还特别做了一个比喻;因为打比方是最让人容易了解的方法。永嘉大师打比喻说,就像摩尼宝珠映现各种光色一样,虽然摩尼宝珠里的光色随着光线和方位种种不同,但是,是同一个宝珠所映现。不能去执着宝珠和光色是同、还是异,因为宝珠是显色之宝珠,光色是宝珠之光色,一体无异!
            ”净五眼,得五力, 唯证乃知难可测“
            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五力者,信、进、念、定、慧。
            五眼本具,因为执着妄想和妄相,所以不净;不净故,所以不见。如果不执着妄想、妄相,五眼自净,五力自得,不从外来。
            但是,”五眼、五力“虽然自性本具,但需要自己去证明,也就是所谓的”亲征“。如果不能亲证,靠测度是很难体会其万一的。其实,测度就不对,是背道而驰的做法,无奈学人不会,学习佛法统统用猜的和想的。
            甚至有的人,落入意识形态,用世间的学问方式,鼓动一张嘴,到处作巧伪欺诈的辩论,自己还以为自己很很了不起,傲慢在心,知解游戏,成未来地狱大罪人尚且不知不觉!
            ”镜里看形见不难, 水中捉月争拈得“
            这也是比喻。大凡佛、祖,皆善用比。”镜里看形见不难“,这是说,明心见性就像明镜照物,胡来胡显,汉来汉显,不迎不送。明镜照物,有何难处?!
            但是,如果你把明镜里的影像当作实物,想拿出来,就很愚痴!就像水里的月亮,你如何能够捞捏出来呢?
            众生之所以迷惑难醒,就是因为把虚幻的世界万有当作实有,执着不舍,故成轮转!像在水里捞月亮的猴子一样!


            6楼2017-08-14 10:26
            回复
              体证大道——《证道歌》吟唱(7)原文
              常独行,常独步, 达者同游涅盘路,
              调古神清风自高, 貌悴骨刚人不顾。
              穷释子,口称贫, 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 道则心藏无价珍。
              吟唱
              “常独行,常独步, 达者同游涅盘路”
              常,恒常,永恒之义。
              独,我们的清净自性,虽然映现万有,却是“迥脱根尘”(百丈祖师语)的,一尘不染,净裸裸,赤洒洒,“不与万法为侣”(庞蕴居士语)。故称之为“独”。
              真如本性,虽然是寂灭妙湛,却具足恒沙妙用;所以,终日迈步行走,而实无所行。何以故?用性本空。
              永嘉大师说,如果你通达了我以上所讲的话,那么你就和我一样,可以悠哉游哉的踏上涅盘的道路。
              何谓涅盘?明心见性后,自心入于毕竟无生灭地,谓之涅槃。
              “调古神清风自高, 貌悴骨刚人不顾”
              这是比喻,描写一个人在明心见性(悟道)之后的高俊风貌。
              我们的清净本性亘古亘今,喻为“调古”;悟道人的面貌就是“神清风高”,何以故?乘于道力故。
              “貌悴骨刚”,这不是描写人憔悴的;这是描写悟道的人精神矍铄,心智纯粹,形神明朗!
              所谓,内外一如也!俗语云: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
              ”人不顾“,”不顾人“的倒装句。是说悟道的人,不会在意别人如何评价和看待自己。即使全世界的人都不理他,他也快乐依旧,无丝毫烦恼;即使全世界的人都赞叹他、友好他,他也无半点欢喜高兴。何以故?心中有道,天地皆为自己,了达法性本空,无人无我,恒处法乐!
              ”穷释子,口称贫, 实是身贫道不贫“
              释子,不单指出家学佛的僧人,在家学佛二众(男女居士)亦为释子。释子者,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这里是永嘉大师自指。
              ”穷释子“,不贪,是故不蓄财物,所以说”穷“。
              虽然嘴里说”贫“,如”贫僧“;但是,其实只是身体贫穷,而内心悟道,”道“具无量妙用,所以说”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 道则心藏无价珍“
              贫穷的表现是:身上穿的袈裟是补了又补的百衲衣(过去的僧人如是,现在很少见到了)。
              而因为自己已经悟道,所以自己心中藏有无价的珍宝,就是清净自性的般若妙用!此般若妙用,既可利己,更可利人,自利利他,无所不能。
              乃至行六度万行、悟明心地,直至成等正觉,无不依赖于它!
              何以知之?《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7楼2017-08-14 10:27
              回复
                体证大道——《证道歌》吟唱(8)原文
                无价珍,用无尽, 利物应机终不吝,
                三身四智体中圆, 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决一切了, 中下多闻多不信,
                但自怀中解垢衣, 谁能向外夸精进。
                从他谤,任他诽, 把火烧天徒自疲,
                我闻恰似饮甘露, 销融顿入不思议。
                吟唱
                “无价珍,用无尽, 利物应机终不吝”
                “无价珍”,就是指被永嘉大师比喻为摩尼珠的清净自性;而我们的清净自性是具足无量妙用的,所以说“用无尽”。
                清净自性起用,就叫自性般若。也叫自性妙用。
                般若妙用,可以利物,利己利人,行六度万行等菩萨法。不但如此,而且这种随缘利物的应机之为,没有任何吝啬和穷尽的时候。何以故?般若妙用无尽藏故。菩萨等行无缘大慈悲故。
                “三身四智体中圆, 八解六通心地印”
                三身者,教下名相。法身,无形无相,湛然常寂,清净自性是也;报身,清净自性所具之般若妙智也;化身,清净自性既具般若妙智,可随缘应机,起无量妙用也。上述三身者,一体也。莫错解!
                四智者,教下名相。转八识可成四智:转第八识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转第七识末那识成成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成妙观察智,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为成所作智。
                “体中圆”,就是说我们的清净自性圆满具足上述的所谓“三身四智”,不假外求!只是自己悟不悟而已。
                “八解六通心地印”
                八解,教下名相。“解”,就是解脱。1、内观色解脱;2、外观色解脱;3、净处解脱;4、空无边处解脱;5、识无边处解脱;6、无所有处解脱;7、非想处解脱:8、究竟灭处解脱。
                这属于教下实修境界次第。不赘述!何以故?禅宗无次第故。
                永嘉大师在未悟道以前,深入学习过止观法门;在他悟道后才发现,这些修行次第境界,在我们的清净自性里圆满具足!所以他说,八解六通在悟道人的心地上圆满具足而显现!
                六通,教下名相,也叫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不作详释。参见《佛学大词典》。
                ”上士一决一切了, 中下多闻多不信“
                ”上士“,就是上根利智的人。也叫顿根之人。这种人,如果一旦顿悟(一决),便一切都了却,入于无学位,参学事毕。
                而中下根性的人,喜欢多闻,爱搞义理章句的讨论和推演,就是永嘉大师前面说过的”寻枝摘叶“之徒!这些人,在听闻到顿悟法门后不但会怀疑,而且不会对于顿悟法门生起信心!
                无论何种法门,”信“为能入,所以说”信为道源功德母“!
                古德云: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
                不具信根者,为阐提人!无缘顿教大法。
                ”但自怀中解垢衣, 谁能向外夸精进“
                佛法是修行人的秘密行,不能老在语言和名相上打转。所以,永嘉大师说:”每个修行人,只是默默的在自己心上用功夫,将遮障自己心智的烦恼习气,像脱掉脏衣服一样解除掉;精进修行是自己心上的秘密事情,谁又能向外夸张和显示自己的精进呢?“
                我们好多人就是搞给别人看的——聚众念佛、放生、超度,好像是在修行,其实都是凑热闹!典型的相似佛法!佛法哪里是这个样子?!拿念佛来说,自己平时不能独自精进念佛,等到临命终时靠助念的,这个绝对靠不住!何为助念?帮助你念。你要知道,他念佛是念在他的心里,与你有何交涉?!世界上的吃饭、如厕别人都无法替代和帮忙,何况生死?!你把生死交在别人手上,何其愚痴!
                助念团是净空邪师搞出来的蛊惑人心的东西,还有好多人都在跟风、提倡!却把自己平时精进用功念佛轻忽掉了!利弊自己去想吧!
                记住:无论何种佛法的法门,修行要做到活着的时候自己就有把握!了不了生死?自己知道!如果你不敢肯定,你绝对了不了!念佛,一定要念到自己有把握往生,自己知道!念到预知时至,不难;只是你精进不精进而已!
                禅宗也一样,你不能悟入无生法忍,是绝对不可能了生死的!
                ”从他谤,任他诽, 把火烧天徒自疲“
                这是指中下根性的人,因为不能相信禅宗的顿悟法门,所以他会诽谤禅宗!这个是最可怕的!禅宗是佛的心宗,传佛心印,正法眼藏之所在。谤着,地狱业就形成!所以我劝大家,无论信不信,切莫诽谤,这种罪业,你真的担负不起!
                永嘉大师说,任由这些人去诽谤禅宗顿悟法门,这些人就像要拿着火把想把虚空燃着一样愚痴!徒自疲劳!
                ”我闻恰似饮甘露, 销融顿入不思议“
                永嘉大师说,我听到这些人的诽谤,就是饮下甘露一样。
                永嘉大师为什么能如此呢?因为对于一个悟道者来说,他的心已融入无生法忍,不会去分别声音言语的善恶。(注意:不去分别善恶,不是不知道善恶;连善恶都分不清楚,那哪里是一个悟道的人呢?那是无情物!)反而是成就了自己的无相忍辱菠萝蜜,所以说”我闻恰似饮甘露“。
                ”销融顿入不思议“,只有体悟到大道的人,才有这种力量!金刚般若力。他不会挂碍任何事物,任何事物到他这里,统统消融而入于不思议境界!不思议境界,就是自性的清净寂灭境界!
                三界无物,万法唯心。自己尚不可得,人我俱灭!不见有诽谤者,不见有受谤者!故,入于不思议境界。


                8楼2017-08-14 10:28
                回复
                  2025-05-22 05:54:13
                  广告
                  体证大道——《证道歌》吟唱(9)原文
                  观恶言,是功德, 此即成吾善知识,
                  不因讪谤起冤亲, 何表无生慈忍力。
                  宗亦通,说亦通, 定慧圆明不滞空,
                  非但我今独达了, 恒沙诸佛体皆同。
                  狮子吼,无畏说, 百兽闻之皆脑裂,
                  香象奔波失却威, 天龙寂听生欣悦。
                  吟唱
                  “观恶言,是功德, 此即成吾善知识”
                  诽谤之语,必是恶言。我们作为学佛的弟子,如何面对诽谤和恶言呢?要用般若智慧去观照:恶言只是假名,本无实体;又何必因此而生嗔呢?!不但不能起嗔恨心,因此而起心动念都是不对的!
                  所以,对于一个真实的学佛的人来说,面对恶言诽谤的境界,却成为自己考验自己修学功夫的机会;所以,永嘉大师说此乃实在是功德之事,是成就我的善知识!
                  “不因讪谤起冤亲, 何表无生慈忍力”
                  不会因为受到恶言诽谤而在心里生起“冤、亲”之心,这对于普通修行人是办不到的。何以故?未到无相、无生之故。真正的慈悲的忍辱力来自哪里?来自无生法忍。如果自心尚未证得无生法忍,就会着相,着相就会生起怨憎之心!心里不能做到无相,所谓的忍辱只是靠压制的;这个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哪一天压制不住就会爆发出来!
                  “宗亦通,说亦通, 定慧圆明不滞空”
                  宗,就是心宗。宗通,就是说一个人已经悟道。
                  说,就是通过语言传播佛的教导。说通,就是精通三藏十二部经论。
                  大家一定要注意:我看到许多法师的注解和讲经,把“宗通”与“说通”分割开来讲述。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宗通”和“说通”是一体的,不能分开来的!
                  宗通和说通,这是有着严格的前后次第的修学过程和果位的!佛法或者佛教,对于学人来讲,必须是先悟明心地,明心见性了,也就是“宗通”了,然后才能讲“说通”。何以故?为什么呢?如果一个学佛的人,他没有证得“宗通”,他就绝对不会得到“说通”。
                  所以,法师讲经说法,你一定要明白:如果你没有明心见性,没有得到“宗通”,你就要慎重,千万小心!不要随便讲经,因为你会曲解佛陀的经文的义理,你会断了众生的法身慧命!不但没有法布施的功德,反而会招致地狱的罪苦!
                  反之,一个明心见性的人,证得“宗通”的人,他讲话?讲经一定会契合佛心!绝对不会落入歧义!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佛讲千经万论无不是为了明心;一个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才能真实的领会佛陀所讲经典的义理!
                  而一个没有明心见性的人,没有得到“宗通”的人,他讲经靠的是自己的主观意识,也就是妄心测度!又怎么会讲出佛陀经文的真实义理呢?!
                  所以,必须是先有“宗通”的资格,才有“说通”的事实。这一定要搞清楚!
                  为何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因为明心见性的人少了!即使有,也可能没有机缘成为法师去说法。
                  而许多名头极大的附佛外道乘机而入,大肆宣扬外道法,哄骗没有择法眼的无知众生!佛教在虚假的繁荣下,实为颓势!令人扼腕!
                  ”定慧圆明不滞空“,记住:学佛的人,主要犯两大过失,一是着于”有“,二是滞于”空“。学佛的凡夫容易犯着于”有“的过失;学佛的二乘人容易犯滞于”空“的过失。
                  永嘉大师在这里指的是二乘人的滞于“空”的过失。那么,如何能避免“滞于空”的过失呢?心里必须要达到“定慧圆明”的境界。何为“定慧圆明”?明心见性。大家一定要知道,无论是“定”、“慧”,还是“戒”,都是对心而言的。其实,戒定慧就是一心三宝!戒定慧是一体的,不要分开来!六祖大师说:“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戒,就是真如本体。一个明心见性的人,戒定慧圆满具足!所以,永嘉大师说,“定慧圆明”的人,就解除了“滞于空”的过患。
                  “非但我今独达了, 恒沙诸佛体皆同”
                  并不是只有现今的我才通达了“定慧圆明’的道理,无量无边的十方三世的诸佛,本体都是一样的,都是”定慧圆明“。
                  ”狮子吼,无畏说, 百兽闻之皆脑裂“
                  ”狮子吼“,比喻法王说法。明心见性的人就是法王。法王如同狮子吼一般的说法是无所畏惧的。为什么呢?因为,明心见性的人,心无挂碍。
                  《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百兽”,比喻种种外道。外道只要听到法王说法,正在摧毁他们的邪说,就会吓得心脑俱裂!何以故?邪不胜正故!法无能及故!法不能破故!说金刚法故!外道将遭摧灭故!
                  “香象奔波失却威, 天龙寂听生欣悦”
                  “香“,指犀牛,犀牛角有药香味,犀牛以身磨树解痒,磨破处生沉香,是故,这里是指犀牛。象,指大象。
                  二者皆为百兽中大者。但是,只要听到狮子在吼叫,也会奔跑逃命而失去往日的威风!
                  佛经记载一个故事,有外道想要害佛性命,驱逐一群醉象想把佛陀踩死!佛陀入于慈悲三昧,从佛一只手的五个指头出来五头凶猛的狮子,群象退缩颤栗,伏拜于佛陀足下。佛摩群象头,为说相应佛法,群象感恩垂泪!
                  但是,如果要是护持佛法的天龙听到法王所说的无生寂灭之法,心里就会无比欣悦!何以故?法正当机故。


                  9楼2017-08-14 10:31
                  回复
                    体证大道-----<证道歌>吟唱(10)
                    原文
                    游江海,涉山川, 寻师访道为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关。
                    行亦禅,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 假饶毒药也闲闲,
                    吟唱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
                    这是永嘉大师描述自己以前为了参禅,到处游走,跋山涉水,走过好多地方,去寻师访道。
                    寻师,就是找老师,找引导你的善知识。这对于学佛的人来讲非常重要。
                    那么,哪些人才会是自己的老师呢?悟道的人。寻访悟道的人。
                    记得,修学佛法,不是什么人都能当自己的老师的。最好找到与自己有缘的、而且是明心见性的悟道者!当然这不容易,需要有非常深厚的福德因缘。
                    我们现在好的法师好为人师!其实,在你还没有悟道之前,这样的法师是没有资格收徒弟的!否则,会有无穷的过失而自己却不知道。
                    但是,去圣时遥,人心陋劣,悟道的出家人很少了。明师难遇!但是,至少要找一个德行与修行不错的法师做自己的师父!
                    对于参禅的人来讲,能遇到悟道的大善知识做自己的老师,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这样的老师知道你的根性,会因材施教,不会误了你!
                    永嘉大师往昔也是这样做的,去过很多地方寻师访道。
                    "自从认识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永嘉大师的根性是非常猛利的:自己在阅读<维摩诘经>时,居然悟明心地而得道!这是无师自通啊!此种根性的人亿万人中难得一见!
                    那么,有人要问:既然自己已经悟道了,为什么还要去曹溪见六祖大师呢?
                    因为,那个时候,永嘉大师要想弘传顿悟法门,必须得到祖师的印证!这是传承!所以,永嘉大师去到曹溪,只是印证一下。在六祖的挽留下,在曹溪住了一晚上,被人们称为一宿觉!
                    <坛经>里边记载:六祖的弟子玄策访问永嘉大师,言谈之间发现永嘉大师已经悟道。就问永嘉大师说:"你的得法的老师是谁啊?"永嘉大师就如实回答:"我没有得法老师。是自己在读经时悟明心地的。"玄策说:"这个不行啊!威音王以前是可以这样的;威音王以后是不可以这样的。威音王以后如果这样,就属于天然外道!"
                    于是,永嘉大师请求玄策为他证明一下。玄策说:"我人轻言微,道德名声不够。不能为你证明。"
                    于是,永嘉大师就与玄策一起来到曹溪参见六祖。
                    这段公案因缘里边,谈到了威音王佛。那么,何为威音王佛呢?佛子们一定要知道佛菩萨的名号是表法的!记得:此道天真,本无名字!
                    威音王,就是明心见性而悟道的人,开口说法,以音声作佛事了!所谓"威音王以前可以",就是说一个人悟道了,如果不开口以音声作佛事,是可以的,用不着去找祖师印证!但是,你想弘扬顿教大法,那必须要得到祖师的印证!这叫传承,也叫师承。
                    西天二十七代祖师皆是单传!东土六代祖师中,四祖道信大师有一个旁出的牛头山法融禅师,除了这个旁出,也是单传。但是,到了六祖慧能大师时候,禅宗大兴,得法者众!之后禅分五脉,得法者更多!
                    但是到了后来,禅宗没落,只有临济一支勉强有续,但也每况愈下,最终也沦落为纸卷传承!令人叹息!
                    六祖留下<法宝坛经>,并明确说:后代得吾法者,于同见同行中发愿受持,终生不退者,定入圣位!但是,不得隐匿正法。
                    六祖大师早已预见到禅宗的没落,留下了<法宝坛经>和传法的嘱托!所以,今天悟道的人,要以<坛经>印证自己,并且不得隐匿正法,于同见同行中要弘传受持!千万不要拘泥于玄策对永嘉大师的特别讲话;因为时节因缘完全不同。这是六祖大师在<坛经>所许可的!
                    永嘉大师说:自从自己悟道而去曹溪印证以后,识得了曹溪路,方才了知以前的"游山川、涉江海、寻师访道",和自己的生死一点关系都没有!
                    为什么呢?诚如永嘉大师与六祖对答时所说"本自无生,了本无速"。
                    我们的清净自性本来就没有生死!如果能够这样了知,又哪来的快慢呢?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如果一个人明心见性而悟道了,那么,他无论是行走,还是坐卧,乃至于说话、沉默,都是处于道中、禅中!他的自性本体永远安详、寂灭、清净。
                    这是永嘉大师描述自己悟道后的自在境界。
                    "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这是永嘉大师进一步描述悟道人的境界,也是永嘉大师自己的境界!
                    悟道的人,不但是行走坐卧、语默动静都在道中,都在禅中;就是把锋利的刀架在他脖子上,要杀他,他也毫无畏惧,坦然面对;即是是要用毒药将他毒死,他也毫不挂碍,心自闲达。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悟道的人不见一法可得,悟明缘起如幻、缘起性空。一切如梦幻泡影,只有清净自性湛然常住!
                    利刃加身、毒药入体,坏的无非是四大假合的身体,与自己的清净自性毫无关系!
                    清净自性才是"真我"!而清净自性是无相涅槃,生死不损!如风吹光,似刀割空,毫无交涉!
                    所以,永嘉大师才说,悟道的人即使遭遇利刃加身、毒药入体,也悠闲自在,毫不放在心上!因为这些与清净自性无关!


                    10楼2017-08-14 10:32
                    回复
                      体证大道-----<证道歌>吟唱(11)
                      原文
                      我师得见燃灯佛, 多劫曾为忍辱仙。
                      几回生,几回死, 生死悠悠无定止,
                      自从顿悟了无生, 于诸荣辱何忧喜。
                      入深山,住兰若, 岑崟幽邃长松下,
                      优游静坐野僧家, 阒寂安居实潇洒。
                      吟唱
                      "我师得见燃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我师",指本师释迦牟尼佛。
                      "燃灯佛",古佛,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悟道时的授记佛。
                      我说过,诸佛、菩萨的名号是表法的。"燃灯佛",比喻一个人的金刚般若智慧开启,如同在黑暗里点燃明灯一样,故称为"燃灯"!
                      其实,人人本来是佛。不但本来是佛,而且还是古佛!何以故?自性亘古亘今、先于天地故!
                      这句是说: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亲自开启了自己的般若智慧,被燃灯古佛授记而成佛。就像在无边的无明黑暗中为众生点燃了照路明灯一样。
                      "多劫曾为忍辱仙",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多生多世作过忍辱仙人。
                      "仙人",<楞严经>里有七趣的讲述,除六道外,有一种仙道。
                      "忍辱",六波罗蜜之一。也就是六度里的一个度门!
                      六度法门,乃佛陀所开示的六个总持法门,又可生出万行!所以,六度法门总该无量法门;无量法门无不归摄于六度法门!
                      随众生根机,任何一个度门皆可了生脱死,超越轮回而成佛!
                      <金刚经>里佛云:我曾五百世为忍辱仙人。
                      这句是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多生多世现作仙人,修行成就了忍辱波罗蜜。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
                      "生死",就是轮回,就是苦难。
                      人在六道轮回之中生生死死,改头换面,业力酬偿,无有休止!
                      了知六道的虚幻业力世界,生厌离心,就是成道的开始。
                      "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生死轮回怎么才能了结呢?顿悟!只有你顿悟而明心见性,才会知道: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本自无生,何来生死?所以说"顿悟了无生"。
                      一个人,只要顿悟见性,一切两边对待就会在心里烟消云散!再也不会挂碍什么"忧"啊、"喜"呀的所谓荣辱之事了!所以,荣誉降临,心不会喜;遭遇侮辱,心不会忧!八风不动,境界本空!
                      "入深山,住兰若, 岑崟幽邃长松下"
                      这是永嘉大师描述自己在悟道后,悠闲自在的僧人生活。
                      到深山里的清净寺院,栖息于长松之下。
                      悟道的人,看破虚幻的六道轮回,放下荣辱等无量情执之苦,心无挂碍,寄身于深山兰若,栖息于清风长松之间。好一派自在!
                      "优游静坐野僧家, 阒寂安居实潇洒"
                      这是永嘉大师对于悟道以后的洒脱的僧人生活的进一步的描述。
                      要走便走,要坐便坐,不受拘束,故称为"野"。实乃洒脱!
                      "僧家",看破生死,清净自活。清净为僧。
                      永嘉大师说:僧人在这样的深山兰若里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实在是洒脱啊!
                      但是,你要知道,要想过这样的洒脱生活,必须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悟道!
                      何以故?悟道之人,心自在故。
                      若不悟道,即使出家为僧,住于深山兰若,亦与俗人无异!烦恼依旧!
                      心不悟道,烦恼无明依旧,即使身在深山寺院,又哪里有自在呢?!


                      11楼2017-08-14 10:33
                      回复
                        体证大道——《证道歌》吟唱(12)原文
                        觉即了,不施功, 一切有为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 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箭还坠, 招得来生不如意,
                        争似无为实相门, 一超直入如来地。
                        吟唱
                        “觉即了,不施功, 一切有为法不同”
                        这是永嘉大师描述顿悟法门的开示性的语言。
                        无上禅宗法门,无门之门——不是通过任何方法可以接近、或者取得。只有靠从内心的觉悟,别无他法。所以,永嘉大师说:学习佛法的人,一旦觉悟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了了(liaole),再也没有疑惑了,已经入于无学位!悟到自己清净自性的人,他无功用行,行无为法,虽然精进,不执着于精进,故无精进相。所以说”不施功“。
                        《圆觉经》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假方便,亦无渐次。
                        ”幻“就是有为法,”方便‘就是有为法。
                        而且,永嘉大师进一步强调说:禅宗的无为法,与一切有为法是根本不同的!
                        何以故?因为无为法是涅盘寂灭之体的妙用;而一切有为法都是执著于内外事相的生灭法!
                        观世音菩萨云:生灭灭已,寂灭现前。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住相布施生天福, 犹如仰箭射虚空”
                        我们现在的许多佛教徒,几乎统统犯这一过失!
                        佛法的真实目的,是让每个众生觉悟成佛而了生死的;不是让你一味的“住相布施”而求天人的福报!
                        说实话,入于布施度门而能做到三轮体空的学佛的人很少很少!三轮体空,即心中不执着于布施的对象(受施者),不执着于能施舍的我(施者),也不执着于所布施的东西(布施物)。
                        许多人在布施的时候,你不给他写名字他都不干!还三轮体空?!怎么“空”得了?!
                        住相布施,落入因果,是有数量的福报!机缘成熟的时候,可以在六道轮回中受用。但是,能否升天,这样看你的修行功夫。最低的欲界天人,因地也需要修学十善业。不是光靠一些住相布施就一定升天的,这一定要知道!要想生色界天、无色界天,除了修学十善业,还要有相应的禅定功夫!
                        但是一定要知道,禅定和禅宗毫无交涉!没有半点关系!凡是说,觉悟要靠坐禅的,即是外道邪说!像宣化上人和南怀瑾之流!
                        六祖大师云:生来坐不卧,死了卧不坐;一副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永嘉大师说,像“住相布施”这种有为法的造作所求的福德,就像拿着箭仰射虚空一样。
                        “势力尽,箭还坠, 招得来生不如意”
                        一个人,拿着箭仰射虚空的结果是:被射出去的箭,看着好像是一直往上走;但是,当射出去的箭势力尽了的时候,就要向下堕落了!
                        这是比喻,“住相布施”所求的福报,就是这样子。佛教称作“三世怨”:第一生“住相布施”求福报,第二生受用福报和造业,第三世堕落受罪苦。
                        所以永嘉大师说:“招得来生不如意”。
                        “争似无为实相门, 一超直入如来地”
                        一切有为法门,都是不究竟的!
                        所以,永嘉大师说:’哪里能比得上无为的实相法门呢?“
                        一个学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契入无为,就会证得无相的实相,就是自己的清净自性!
                        一个证得了自己清净自性实相的人,就会超越所有的修学次第(比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而直接契入佛地的境界(就是成佛了)。
                        学习佛法,一定要记得,是”见性成佛“!只要你明心见性了,就是成佛了!
                        不要高推圣境而神话佛法,这是对佛教的犯罪!
                        也不要搞怪而求于奇特法,佛法至极平常!
                        只是觉悟不觉悟而已!


                        12楼2017-08-14 10:34
                        回复
                          体证大道——《证道歌》吟唱(13)原文
                          但得本,莫愁末, 如净瑠璃含宝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 自利利他终不竭。
                          江月照,松风吹, 永夜清宵何所为。
                          佛性戒珠心地印, 雾露云霞体上衣。
                          吟唱
                          “但得本,莫愁末, 如净瑠璃含宝月”
                          永嘉大师说,只要明心见性而证得自己心性的本体,就不必愁那些枝末问题。所谓的枝末问题,就是像五眼六通、辩才无碍,等等。
                          为什么只要见到自己的清净本性,就不必愁这些枝末呢?因为,无量无边的功德妙用,我们的清净自性本自具足!只要明心见性,这些东西都会显现出来的。
                          不必故意去追求这些东西!故意去追求这些东西,因为执著,就会落入魔道!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
                          尤其是神通这种事情,自心若不能彻底地做到无相,神通现前时你就会执着;因为执著就会心中生出恐惧而失心发狂,被魔鬼乘机附体!千佛出世,不能救度!
                          《金刚经》有首偈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这首偈子,是无上金刚王宝剑,可以摧破一切魔境!学佛的人要融入自己的生命当中!
                          ” 如净瑠璃含宝月“,这是比喻。琉璃瓶里如果装进去明亮的月亮,就是内外明彻,光辉照人。这是比喻悟道的人,心中智慧的光明照彻内外,无所不照烛!比喻清净本性,一切具足!
                          ”既能解此如意珠, 自利利他终不竭“
                          前一句是比喻。用如意宝珠比喻我们的清净佛性。整句是说,如果我们证得了、见到了自己的清净本性的话,就会生起自利利他的无穷妙用!像如意宝珠一样,随着持有者的心意而涌现诸宝,不会枯竭。
                          佛性恒常故,妙用恒常,是故用之不竭。
                          ”江月照,松风吹, 永夜清宵何所为“
                          这是永嘉大师描述一个悟道者的自在心境。
                          江月照明,松风吹拂,一切自然而然。整夜的清宵,心寂无为。
                          ”佛性戒珠心地印, 雾露云霞体上衣“
                          永嘉大师说,佛性就像一颗宝珠一样,是我们的心地戒体本来所具足的。
                          明心见性的人,见法身佛。所以已经证悟了性相一如!所谓的”雾露云霞“这些相,就像人身上的衣服一样,是我们的清净自性所显现出来的”相“。相有千差万别,皆是同一真性所显!相有生灭,本体无生灭!相虽然生灭,因为是缘起性空,是空相,所以当体寂灭,亦无生灭可得!
                          所以,永嘉大师说”雾露云霞体上衣“。


                          13楼2017-08-14 10:36
                          回复
                            体证大道——《证道歌》吟唱(14)原文
                            降龙钵,解虎锡, 两钴金环鸣历历,
                            不是标形虚事持, 如来宝杖亲踪迹。
                            不求真,不断妄, 了知二法空无相,
                            无相无空无不空, 即是如来真实相。
                            吟唱
                            ”降龙钵,解虎锡, 两钴金环鸣历历“
                            钵,又叫钵盂,僧人盛饭用的器皿。
                            这里作法器用。就是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大德,拥有高超的法力,可以用自己吃饭的钵盂,将龙降服在其中。
                            传说,六祖慧能大师,刚开始驻锡南华寺的时候,寺院前方有一潭,潭中有条龙,经常出没,兴风作浪,变化多端。
                            在六道中,龙归属**道。但是由于业力差别,又分多种,有天上的龙,海里的龙,江河里的龙,草莽中的龙,还有土龙,等等!福报不同所致,类似于阿修罗道。阿修罗道,有好多种不同的修罗,住在不同的地方。龙众也是如此。
                            龙,善于变化。一般都是前世修行的人;但是因为有比较重的嗔恨心,还有一点愚痴,就堕落在**道的龙众中。所以,有的人,管龙也叫做毒龙,龙含嗔故!
                            能布云行雨的是天龙,受命于帝释天。
                            南华寺前的水潭里的龙,属于湖水里的龙。一天,六祖大师拿着钵盂到潭边对龙说:‘你虽然能变化,但是只能变大,不能变小。”
                            此龙闻言,逞强心起,化作一条小龙,长约几寸,在潭水中游来游去。
                            六祖大师对龙说:”你虽然能变大,也能变小;但是你不敢游入老僧的钵盂里。“六祖说完,蹲下身将钵盂的一半沉入水中。这条龙靠近钵盂,心有犹豫,左右游来游去观望,六祖大师乘龙不小心,一下将这条变成几寸长的龙舀入钵盂。
                            龙不能动。于是,六祖大师为此龙说佛法大要,此龙兑去身体。须臾,有一青衣少年拜在六祖大师膝下,说:”感谢法师超度于我,我已升天。“
                            后来,此潭被填埋。
                            锡,又叫锡杖,是僧人所用的助杖和法器。锡杖为金属所制,一般用铜和锡来铸造,所以叫锡杖。锡杖上端类似于灯笼的骨架,每条骨架皆为龙形。每一骨条上有一个圆形的金属环。僧人行走时,环、骨相碰,其声激越,法音远播,邪魅远避。
                            解虎锡,就是说高僧大德拿着锡杖点一下老虎的头,老虎就能解得禅师心意,老虎便温驯善良,不起凶残之心。
                            传说,十八罗汉中有两位,一个叫降龙罗汉,一个叫伏虎罗汉。
                            古代,一位当官的人去看望一位禅师。见寺院中只有禅师一个人·,很是孤独·。就问:”您难道没有徒弟吗?“
                            禅师说·:”有。有两三个。“
                            当官的人问:”为何看不到呢?“
                            于是,禅师招呼了一声,从房子的后面出来三只老虎。当官的吓得面如土色!
                            禅师对老虎说:”你们回避一下吧。我这里有客人,不要惊吓着他。“
                            几只老虎听完就离开隐蔽起来。
                            由此可见,道德所感,龙虎驯服!
                            “两钴金环鸣历历“,就是锡杖上的金环碰撞发出的声响。这里是在象征性说明有道德的僧人,锡杖发出的声音都是具有不可思议的法力的!
                            注意:道德者,有道,才能有德用。也就是说,悟道的人,才能具足德用。所以说,明心见性特别重要!
                            “不是标形虚事持, 如来宝杖亲踪迹”
                            这是永嘉大师的自证!
                            就是说,以上所讲的降龙伏虎,并不是在讲别人虚妄的事情;而是我永嘉亲自证明了的:只要你明心见性而悟道了,就得到了如来的宝杖,就能亲自真实的证明,自己也可以降龙伏虎!
                            “不求真,不断妄, 了知二法空无相”
                            这是永嘉大师用自己的真实修行经验,来指导我们如何用心。
                            “不求真“,为什么不用辛苦的去追求所谓的”真“呢?真,就是真如本性。
                            因为,真如本性本来具足,从未失去。你求什么?!
                            佛经中记载,演若达多照镜子,突然发狂起了疑心:自己只是见到镜子里的头,而怀疑自己的头丢失了。于是,脖子上顶个脑袋,到处找头。·
                            这好像很好笑,其实我们所有修行的人,几乎无不如此!
                            祖师大德管这叫”头上安头“、”骑驴找驴“!
                            ”不断妄“,就是说不要去断除妄想。
                            为什么呢?因为,妄想本空。妄想没有实体,如空中花。空中本无花,你还想把空中的花拿掉,岂不是更加愚痴?!
                            ”了知二法空无相”,这是对前面两句的解释。也就是,为什么要说“不求真、不断妄”呢?进行解释。
                            因为,真、妄二法,空无相!
                            “无相无空无不空, 即是如来真实相”
                            这是永嘉大师在用语言诠释“如来真实相”。
                            尽管真、妄二法是空相;但是,我们不能去执著任何一种法、或者法的慨念的开示。如果我们在心里,不执着这个“无相”,也不执着因“无相”而来的“空”,也不执着空寂本体而生的妙有的“不空”,这些执着都从心里放下了,那么,这此时此刻的心态,叫做如来实相。
                            “叫做”,就是名字。名字,还是一种相,名字相。
                            此道天真,本无名字。千万不可守名生解!不然,就成知解宗徒!


                            14楼2017-08-14 10:37
                            回复
                              2025-05-22 05:48:13
                              广告
                              体证大道——《证道歌》吟唱(15)原文
                              心镜明,鉴无碍, 廓然莹彻周沙界,
                              万象森罗影现中, 一颗圆光非内外。
                              豁达空,拨因果, 莽莽荡荡招殃祸,
                              弃有着空病亦然, 还如避溺而投火。
                              舍妄心,取真理, 取舍之心成巧伪,
                              学人不了用修行, 真成认贼将为子。
                              损法财,灭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识,
                              是以禅门了却心, 顿入无生知见力。
                              吟唱
                              “心镜明,鉴无碍, 廓然莹彻周沙界”
                              永嘉大师用比喻的,说我们的真心妙性就像镜子一样,所以叫”心镜“。我们知道,镜子的作用就是”照“,在文言里,”鉴“有二意,一是指镜子,二是镜子的作用”照“;这里是”照“的意思。
                              ”心镜明,鉴无碍“,就是说,心如明镜,无所不照,了无挂碍。
                              “心镜”的这种“照”的能力有多强大呢?
                              无量无边的恒河沙一样的世界,都在‘心镜”里,无不照彻!所以说“ 廓然莹彻周沙界”。
                              经云:森罗与万象,一法之所印。
                              一法者,一心也。是知,心乃不可思议!
                              “万象森罗影现中, 一颗圆光非内外”
                              这是永嘉大师描述一个真实的悟道者的境界。
                              心如明镜,大千世界的万象森罗的幻影映现其中;但是,这颗如摩尼宝珠一样的“心珠”,其光照不分内外中间,寂然常照,常照寂然。何以故?无妄想分别故!真清净故!
                              “豁达空,拨因果, 莽莽荡荡招殃祸”
                              这是永嘉大师在指出禅宗学人最容易犯的一种过失——拨无因果!
                              这种人,其实没有真正的明心见性而悟道!而是一种狂禅!就是死执一种“空”的知见和观念,认为无因无果!
                              其实,真正的悟道者的“空”是“自性空”,也叫“法性空”。是色性空,不是灭色空。缘起宛然,因果宛然;但是,缘起性空,因果性空!性空不碍事相,性空不碍因果!
                              真实的悟道者,不是把境界除掉、空掉,而是体悟了六尘境界当体就是空性,就是空相!不用除去境界!用除去境界、和躲避境界的方法,是永远不能悟道的!
                              祖师云: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
                              就是告诉你:佛法其实就在世间法里,只是悟不悟而已!你用不着用破坏世间法的办法来修行——那是背道而驰!
                              破坏世间法,就是拨无因果!
                              为什么说是“豁达空”呢?就是否定一切,在观念里把一切都空掉,掉入“空见”深坑而不自知!
                              拨无因果的狂禅之徒,就会什么事都敢做,什么话都敢说,乃至于谤佛谤法谤僧,行于邪恶,所以会遭致地狱恶报!所以,永嘉大师才说拔无因果,会招来灾殃的!
                              ”弃有着空病亦然, 还如避溺而投火“
                              这是永嘉大师指出的另一种禅病——在对待的两边,偏执于一边。
                              空和有,是一种对待法。如同善恶、内外、常与无常,等等都是对待法。
                              永嘉大师说,如一个修学禅宗的人,舍弃了”有“,而去执着于”空“,就像一个人,为了避开水的沉溺、而又投入火的焚烧一样愚痴!
                              永嘉大师为什么这里要用空和有来讲述呢?因为”空“,是禅宗的中心和重点。
                              但是,一般人在这个”空“上最容易犯错误!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用理解的,落入观念!
                              观念,是一种对比出来的推理境界,佛学管这种情况叫”比量“和”非量“。
                              而真实的佛法,是现量境界!不能用比量的,也不能用非量的!
                              一般修学禅宗佛法的人,为了能够接近、或者得到空(这是他的妄想),他就在空和有的对待法里,拼命地舍弃”有“,拼命地趣向”空“!
                              他不知道,“有”的当下,就是缘起性空!所谓的空和有,是同一种现象——缘起!他却从观念里把同一种现象割裂开来,玩一种没完没了的妄念生灭游戏!落入生死轮回而不能自拨!
                              “舍妄心,取真理, 取舍之心成巧伪”
                              这统统是用观念学佛的错误结果!
                              一般修学佛法的人,一种普遍的心态是:这个妄心不好啊,我要舍离啊!真理好啊,我要获取真理啊!
                              于是,看似不错的取舍之心,却恰恰是弄巧成拙!是一种虚妄不实的妄心!
                              何以故?什么原因呢?
                              妄心本无,你·舍什么?!真心本具,你求什么?!
                              所以,古大德云:去除妄想重增妄,趣向圣道亦是邪!
                              起心除妄,这一念就是妄!趣向圣道,这一念就是邪!
                              “学人不了用修行, 真成认贼将为子”
                              永嘉大师说,学习禅宗心法的人,因为不能够体会“即心是佛”的道理,不知道“道本现成”;所以,也和教下一样,用修行的次第法、着相修行,落入意识形态的观念里·,把思想分别的妄心当成了自己的真实的心体,和一个人把贼认作自己的儿子一样愚痴!
                              佛经中把“六识”比喻为“贼”,时时刻刻盗窃我们的珍宝法财!
                              禅宗,无门之门,没有任何丝毫的方法让你用!一涉方法,即落有为!禅宗是无为法门!
                              经云: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损法财,灭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识”
                              为什么不能用思想观念(心意识)来修行呢?
                              永嘉大师告诉我们:损害和磨灭我们的功德法财的,正是这个“心意识”!
                              为什么呢?
                              因为,观念就是知见!而知见就是由于观念在心里的不断的重复、熏染,越发坚固!
                              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落入观念,就落入无穷无尽的轮回苦难之中!从一妄念,到另一个妄念,刹那生灭;刹那生灭,从一大劫,到另一大劫,妄念从未止息!
                              所以,佛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又云: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是以禅门了却心, 顿入无生知见力"
                              永嘉大师说:所以,禅门的宗旨是以了却”妄心”为宗旨!如何了却妄心呢?体悟“妄心本空”,即是已经了却了妄心。当你体悟到“妄心本空”的时候,也同时体悟到了“真心本具”!无生法忍的真实金刚知见力就会显现出来!入于佛地!


                              15楼2017-08-14 10: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