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器。
看到的解释有三种
第一种:根据“器”就是单一技能的解释,而引申说君子就是要能胜任各种各样的工作。
第二种:《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根据这句话来理解。器为道之用,而“为器”可以引申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观一而知天下事,为“不通道”之意。
第三种:不为外物所局限,不为己心所束缚。内外两种束缚都去除掉,于是得到「水无常形」的自由。
第一种较之二三的解释似乎太过流于文字表面,我认为解释不通,所以第一种可以先排除。
论语里面记录了一件小事: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子贡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而且非常能言善道,孔子也曾经道“巧言令色鲜矣仁”。我们可以试想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孔子和弟子们席地而坐享受着阵阵春风、看着远处盛开的桃花。子贡见老师心情大好,忍不住问了疑惑已久的问题:“老师,你觉得我怎么样?”孔子抚须说:“你呀,是一种器物。”子贡问:“什么器物?”孔子笑笑:“一个精致的瑚琏。”
瑚琏是一种祭祀用品,在古人看必定是十分贵重的。这说明当时世人应该是十分肯定子贡的,但是孔子也说“君子不器”,因此子贡在孔子眼中达不到君子的标准。一次,孔子点拨了子贡。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面的“一”,我认为是道、是事物的源头、是良心、是本分,与伏羲“一”画开天中的“一”应是同一个意思。
因此,第二种解释更加符合论语里面的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