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干货吧 关注:28,531贴子:70,738

零基础复习公务员申论考试的方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迷信“听课” 总有不少考生迷信听一些机构的网络课程,或者看他们编写的足有5厘米厚的资料,以为这就是复习;或者,以为必须先花两个月时间把课听完,把书看完,才能再论其他。其实,申论是一门关于实践的课程。你应该从复习的第一天开始,就进入实践!一如游泳,如果不下水扑腾,听再多的游泳理论,看再多的游泳慢动作,终究还是学不会游泳。机构的课程讲的有没有道理?那必然是有道理的。然而,那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总结,是偏理论性的东西;对于一般考生来说,实属知易行难,知道了也难以运用。你其实更应该投身到申论实践当中,坚持积累,苦练内功,多多做题,这些比单纯的“听课”要重要的多,也管用的多!所以,如果大家时间不是非常充裕,完全可以不去听那些网课。


1楼2017-08-17 17:34回复
    二、热衷“时政热点”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大家关注时政,值得表扬。然而必须再次强调,时政热点,和申论考试真的没有半毛钱关系!  英国脱欧了,特朗普可能当选新一届美国总统,南海仲裁了……这些东西,哪一次申论考试考到了?有考生可能会反驳,你说的都是外国的,那好吧,咱说国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五大任务,降税减负组合拳……这些东西,如果只是以条目式的形式接触,泛泛的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还是很难记住,也很难对考试有什么帮助。相反,如果能通过读报(粗读、精读)、听新闻等多种形式,立体式的接收这些信息,不仅能做到知其然,还能做到知其所以然,更能在此过程中强化阅读理解能力,强化语感。哪一种方法好,不是显而易见嘛?所以,不要去片面的收集“时政热点”,而要通过读报、听新闻等日常训练来打好基础。


    2楼2017-08-17 17:37
    回复
      三、迷信“评分” 关于模拟考试评分或者作文评分,有两点看法: 其一、网上评分未必准确。有关部门从未正式公布过申论作文评分标准,网上机构如何做到精确打分?其二、评分并不是最重要的。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从而发扬好的,改进差的,而不断进步,这才是关键。如果只有一个分数,或者寥寥数语点评,你该如何改进? 找出自己的不足,努力加以改进,这比片面的追问自己的分数,要重要的多!


      3楼2017-08-17 17:38
      回复
        四、喜欢“押题” “今年考什么题的可能性比较大?”“找谁押一下题呢?”每逢考试,这样的问题就出来了。实际上,即便押中了题,又能如何?申论考察的是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概括分析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等。你在这些方面的表现,绝不会因为你对这个话题非常了解而有额外的加成提高。所以,与其把精力放在猜题上,不如好好的打磨自己的真本领。当你训练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相信我,无论考什么话题,对你而言,都是一样的so easy!


        4楼2017-08-17 17:39
        回复
          五、盲目刷题 前面我们说到,一定要在申论的实践中去提高申论能力。那么就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可以很疯狂的刷题,一个星期做四套题、五套题,甚至六套题,这样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答案是否定的。凡事皆有度,古语云,过犹不及。做题本身是训练不假,但我们除了埋头苦练以外,更需要停下来去做一些思考,去查找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暴露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循着这样的路线,我们才能一步一个阶梯,不断进步。按照认识论的说法,那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不断深入。 过犹不及。做题很重要,回过头来评估、查找问题,努力加以改进更加重要!否则,暴露了问题却无法发现,不能改正,只会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练得越多,错的越多。


          5楼2017-08-17 17:41
          回复
            六、想要一个万能“模板” 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有了申论作文万能“模板”这么一个概念。我们姑且假设有这么一个模板,请问,阅卷老师看到张三也这个套路,李四也这个套路,如同我们看到韩国的美女都长着一样的脸庞,能不“脸盲”嘛?况且,作文本来就是一个个性化的东西,她应该是有生命的,需要你综合运用自己的总结、概括、分析、整合等各种能力来打造、来激活,这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小姑娘。如果硬要用模板去套,那你能塑造出来的,必然是一个没有生命的,面目僵硬的机器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你循着正确的方法练习到一定的程度,相信我,送给你模板你也会一脚踢开!


            6楼2017-08-17 17:42
            回复
              七、复习没有系统性 一个系统的申论复习计划,应该涵盖基础能力训练,基础积累训练,拆分练习,合成练习,冲刺训练,调整状态等内容;并在一个大的复习周期内划分若干复习阶段,每一个阶段侧重一个不同的复习任务,各个阶段合起来,又恰好能不断调整状态,直至在考试的那几天达到最佳!遗憾的是,不少人在制定复习计划时,没有分阶段的概念,他们的复习计划从头到尾几乎都是一个节奏,复习内容也始终如一,这样没有节奏变化的复习不仅容易让人感觉沮丧、没有成就感,也不能很好的逐步调整状态,更不能有效强化申论考试所需的各项能力。你还要继续这样的节奏嘛?


              7楼2017-08-17 17:44
              回复
                同楼上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8-18 07:06
                回复
                  楼主一针见血,和好多人的观点就是不一样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8-18 08:19
                  回复


                    13楼2017-12-26 18:04
                    回复
                      楼楼,然后呢?这些我都知道,可是还是不会写


                      14楼2017-12-27 16:02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12-28 08:56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01-05 08: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