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尝)从意识形态分析中国和好莱坞电影的比较问题。2008-12-20 21:03在MOV6一贴http://bbs.mov6.com/thread-86944-1-2.html 讨论电影的根本里面想到一些东西不写不快
问题1:中国大片为什么没有美国大片那么好看?中国电影为什么没有美国电影那么精彩?不好看的国产大片为什么却那么好卖?
问题2:为什么对一部电影会有那么多的争论围绕?比如经典不经典的争论,好不好看的争论等等?
http://hi.baidu.com/%BA%C3%CE%CA%B5%C4%D6%D0%D1%A7%C9%FA/blog/item/c3562836549b5edaa3cc2bf8.html
下面小弟不才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以上的两个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这两个问题看似或许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要是我们能从产生问题的根源以及构成问题的成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问题表面的表意分析,我想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和认知上的收获。如同“解构主义”的分析批判方法“真理是如何构建的,而不是对谬误的揭露”----(选自德里达《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那我们就追根溯源的来看看这两个问题的构成。
回答问题1:
分析角度》电影的意识形态特征
1:担忧的源头
首先很多的人对中国电影忧心忡忡,他们总是很“气愤和恼怒”觉得为什么经历了改革开放那么长的时间但是中国的商业电影或是中国大片和好莱坞商业大片还是有那么巨大的差距?一方面是“中国电影”一方面是“美国大片”,这就牵扯到了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因为从电影的符号学含义或是本身在文化话语中的代码来说电影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输出文本。那我们就可以将问题简化为--“中国电影”为什么在意识形态上总是不能追赶上“美国大片”?---现有必要说明一下什么是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用以界定资本主义以及阶级意识的区别性理论工具而被人广为所知的文化名词,其实省去大段的解释,可以简单的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集团性共识”或者是“公众中心言论”这里的集团可以是指阶级,但更多的是阶级所代表的国家或是利益集团。代表他们所主导的公众社会价值即为“社会意识形态”比如我们党的“和谐论”。(想详细了解的可以去参阅《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另一方面从唯心主义方面来说作为一种纯自然的“理解性想像”。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即对某件事物的价值判断。那么通过电影就包含有两重的“意识形态特征”。一方面电影是一种“艺术加工形式”而非对剧本的照本宣科的“艺术加工结果”。电影是文化的生产而不仅仅是文化的表达,所以里面就包含有作者以及国家或是集团两重意识形态特征。作为电影导演的艺术作品,电影肯定带有作者的意识形态在里面,这在文艺电影中尤其突出,特吕弗提出的《电影作者论》可以说是基于电影的意识输出文化的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在商业电影中,在典型的好莱坞商业电影中,极度商业化的生产,电影已经带有商品的“复制”属性,所以作者意识形态逐步被削弱,好莱坞动作大片其基于最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的规模生产本身就极力削弱电影的“个性意识”,电影最大目的在于取悦观众,而观众最关注的不是导演或是电影的个性而是电影的“好看程度”这里面涉及社会学里面的观众审美问题,观众的群体性简单思维拒绝个性拒绝立体深度而追求平面享受(《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勒庞)。这是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意识形态特征,反观我们的中国电影显然和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大相径庭。虽然中国也在一步步的向好莱坞靠拢,但是和纯商业的好莱坞电影工厂相比,中国处在一个“作者商业电影”的特殊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基本特征是中国电影一方面大刀阔斧的进行商业化改革,一方面由于世界语境的趋势以及导演成名的艺术诉求而带有浓郁的个人意识形态特征,但是这类个人意识形态浓郁的电影却经常大卖!(这点从好莱坞看是极度违背市场规律的,小金人《断背山》卖的钱还不够一个金酸梅《异教徒》)这和中国人特有的偶像崇拜有根深蒂固的关系,其实吸引中国观众的并不是某类剧情片而是片中的导演和演员,这和欧美相比我们的狂热有过之无不及。所以是否是灾难或是科幻片或是文艺片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而是不是张艺谋和周杰伦成为票房的关键。所以《一个都不能少》《千里走单骑》《天下无贼》《无极》之类的商业气味并不是很浓郁的中国电影却还很好卖就是这个原因。 换是贾樟柯或是张元拍《一个都不能少》能有几个人去看?同理艺术观赏性更强的《三峡好人》却票房惨淡。和好莱坞纯商业电影相比中国的导演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电影本文创作自然会带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形态在里面,所以中国电影和美国电影完全不同感觉就是这样的原因。
问题1:中国大片为什么没有美国大片那么好看?中国电影为什么没有美国电影那么精彩?不好看的国产大片为什么却那么好卖?
问题2:为什么对一部电影会有那么多的争论围绕?比如经典不经典的争论,好不好看的争论等等?
http://hi.baidu.com/%BA%C3%CE%CA%B5%C4%D6%D0%D1%A7%C9%FA/blog/item/c3562836549b5edaa3cc2bf8.html
下面小弟不才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以上的两个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这两个问题看似或许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要是我们能从产生问题的根源以及构成问题的成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问题表面的表意分析,我想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和认知上的收获。如同“解构主义”的分析批判方法“真理是如何构建的,而不是对谬误的揭露”----(选自德里达《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那我们就追根溯源的来看看这两个问题的构成。
回答问题1:
分析角度》电影的意识形态特征
1:担忧的源头
首先很多的人对中国电影忧心忡忡,他们总是很“气愤和恼怒”觉得为什么经历了改革开放那么长的时间但是中国的商业电影或是中国大片和好莱坞商业大片还是有那么巨大的差距?一方面是“中国电影”一方面是“美国大片”,这就牵扯到了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因为从电影的符号学含义或是本身在文化话语中的代码来说电影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输出文本。那我们就可以将问题简化为--“中国电影”为什么在意识形态上总是不能追赶上“美国大片”?---现有必要说明一下什么是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用以界定资本主义以及阶级意识的区别性理论工具而被人广为所知的文化名词,其实省去大段的解释,可以简单的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集团性共识”或者是“公众中心言论”这里的集团可以是指阶级,但更多的是阶级所代表的国家或是利益集团。代表他们所主导的公众社会价值即为“社会意识形态”比如我们党的“和谐论”。(想详细了解的可以去参阅《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另一方面从唯心主义方面来说作为一种纯自然的“理解性想像”。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即对某件事物的价值判断。那么通过电影就包含有两重的“意识形态特征”。一方面电影是一种“艺术加工形式”而非对剧本的照本宣科的“艺术加工结果”。电影是文化的生产而不仅仅是文化的表达,所以里面就包含有作者以及国家或是集团两重意识形态特征。作为电影导演的艺术作品,电影肯定带有作者的意识形态在里面,这在文艺电影中尤其突出,特吕弗提出的《电影作者论》可以说是基于电影的意识输出文化的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在商业电影中,在典型的好莱坞商业电影中,极度商业化的生产,电影已经带有商品的“复制”属性,所以作者意识形态逐步被削弱,好莱坞动作大片其基于最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的规模生产本身就极力削弱电影的“个性意识”,电影最大目的在于取悦观众,而观众最关注的不是导演或是电影的个性而是电影的“好看程度”这里面涉及社会学里面的观众审美问题,观众的群体性简单思维拒绝个性拒绝立体深度而追求平面享受(《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勒庞)。这是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意识形态特征,反观我们的中国电影显然和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大相径庭。虽然中国也在一步步的向好莱坞靠拢,但是和纯商业的好莱坞电影工厂相比,中国处在一个“作者商业电影”的特殊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基本特征是中国电影一方面大刀阔斧的进行商业化改革,一方面由于世界语境的趋势以及导演成名的艺术诉求而带有浓郁的个人意识形态特征,但是这类个人意识形态浓郁的电影却经常大卖!(这点从好莱坞看是极度违背市场规律的,小金人《断背山》卖的钱还不够一个金酸梅《异教徒》)这和中国人特有的偶像崇拜有根深蒂固的关系,其实吸引中国观众的并不是某类剧情片而是片中的导演和演员,这和欧美相比我们的狂热有过之无不及。所以是否是灾难或是科幻片或是文艺片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而是不是张艺谋和周杰伦成为票房的关键。所以《一个都不能少》《千里走单骑》《天下无贼》《无极》之类的商业气味并不是很浓郁的中国电影却还很好卖就是这个原因。 换是贾樟柯或是张元拍《一个都不能少》能有几个人去看?同理艺术观赏性更强的《三峡好人》却票房惨淡。和好莱坞纯商业电影相比中国的导演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电影本文创作自然会带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形态在里面,所以中国电影和美国电影完全不同感觉就是这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