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9 无锡儿童及成人听力服务中心
1. 儿童听力筛查是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补充
众所周知,新生儿听力筛查和儿童听力筛查是覆盖不同年龄段的公共卫生健康项目,前者的筛查对象是新生儿,从初筛(出生后3~7天内)、未通过者的复筛(出生后30~42天)到后期的跟踪随访(3岁前),涵盖的年龄段是0~3岁;而后者筛查对象则为3岁以上儿童。
美国的儿童听力筛查一直持续到高中,包括学龄儿童和青少年(3~18岁)。
过去的二十余年,在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经全国医疗、公共卫生、保健等多部门的共同努力,新生儿听力筛查在全国范围内已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较大进展。
然而,并非所有的儿童听力损失都能在早期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被发现,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
① 新生儿听力筛查仪器本身的局限性。
② 新生儿听力筛查模式不完善。
对儿童听力损失要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2. 儿童听力筛查方法、筛查模式的国内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一些公立学校系统便开始了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听力筛查工作,到目前已经开展了50余年。
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筛查方法和筛查程序各异,有许多筛查中心的总结报告相继发表,但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文献并不多。
英国健康技术测试中心总结学龄前儿童听力筛查类文献,并对以纯音听阈测试作为筛查方法、以15~30dB HL为正常听力标准的研究进行总结,提出了如下观点:
①比较了各种筛查方案的纯音听阈测试方法,指出全频纯音听阈测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因此适合用于听力筛查;
②口语词汇测试是可行的选择,因其具有可接受范围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③根据转诊标准,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具有高特异性,但灵敏度较低;
④鼓室声导抗测试和声反射测试有着不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⑤家长问卷调查以及耳镜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因此不适合用于筛查。
目前,我国儿童听力筛查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各地方筛查人群的年龄选择不一,筛查方案不统一,质量控制标准不统一。
新生儿听力筛查能够在产房或者新生儿科里集中筛查,地点相对稳定;
而儿童听力筛查对于儿童年龄段的跨度较大,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教育机构提供的教室环境下进行筛查是目前我国进行儿童听力筛查的主要形式。
3. 未来儿童听力筛查工作展望
对儿童群体进行听力筛查能够早期发现迟发性或者后天获得性听力损失、长期或者反复存在的传导性听力损失,为后期干预赢得时间,能够极大地降低其对儿童言语发育和学习的不良影响,从而大大减轻了儿童听力损失造成的家庭及社会负担。
儿童听力筛查是继新生儿听力筛查之后的重要补充,二者之间不可截然分开。
儿童听力筛查应该包括“未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儿童的后期听力监测以及“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儿童的听力随访,其工作可以从如下几个年龄段展开:
①0~3岁:结合我国《儿童耳及听力保健技术规范》,儿童在6、12、24和36月龄为筛查重点年龄,该阶段建议采用耳声发射结合鼓室声导抗测试法进行筛查,出现阳性结果时应及时转诊。
②3~6岁:主要在该年龄段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里进行筛查,教育机构需提供符合筛查所需的声学条件的环境。
③6~18岁:该年龄段儿童可采用纯音测听结合鼓室声导抗测试进行听力筛查。
未来开展儿童听力筛查工作的关键词为“宣传”、“循证”、“统一”、“随访”,
即:加大儿童听力筛查的科普宣教力度,采用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筛查方案,并形成统一的筛查流程,制定统一可靠的质控标准,同时必须重视对“筛查未通过”以及“通过筛查但有高危因素”的儿童的定期随访。
儿童时期尤其是婴儿期,即使听觉输入仅有轻微改变也会导致明显的言语发育迟缓,进而对其后期的学习和社会交流产生不良影响。
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在全球范围的普遍实施,先天性听力损失和早期获得性听力损失的确诊时间大大提前,为后期的干预和康复争取了时间。
然而与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率(0.1%)相比,儿童听力损失的发病率却明显增高。
有数据显示,学龄期儿童永久性听力损失发病率增长到0.9%~1% ,单耳和双耳的轻度暂时性和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可达到14.9%。
目前,儿童听力筛查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儿童听力筛查之不足,将导致相当一部分单侧或轻中度听力损失儿童未被发现。
已有证据表明,这些听力缺陷可能会对儿童的教育、认知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儿童人群中早期、系统和规范地开展听力筛查是继新生儿听力筛查之后的另一项更加重要的工作。
早期检测新发听力损失并进行必要的干预,使儿童能够最大程度地感知语言并由此获得语言技能,是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儿童听力筛查的主要目的。
微信号:无锡儿童及成人听力服务中心
联系我们
电 话:0510-82323766微 信:13373659787地 址:无锡市 人民东路9-5(东林大药房向东200米)官 网:http://www.huier.org
1. 儿童听力筛查是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补充
众所周知,新生儿听力筛查和儿童听力筛查是覆盖不同年龄段的公共卫生健康项目,前者的筛查对象是新生儿,从初筛(出生后3~7天内)、未通过者的复筛(出生后30~42天)到后期的跟踪随访(3岁前),涵盖的年龄段是0~3岁;而后者筛查对象则为3岁以上儿童。
美国的儿童听力筛查一直持续到高中,包括学龄儿童和青少年(3~18岁)。
过去的二十余年,在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经全国医疗、公共卫生、保健等多部门的共同努力,新生儿听力筛查在全国范围内已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较大进展。
然而,并非所有的儿童听力损失都能在早期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被发现,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
① 新生儿听力筛查仪器本身的局限性。
② 新生儿听力筛查模式不完善。
对儿童听力损失要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2. 儿童听力筛查方法、筛查模式的国内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一些公立学校系统便开始了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听力筛查工作,到目前已经开展了50余年。
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筛查方法和筛查程序各异,有许多筛查中心的总结报告相继发表,但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文献并不多。
英国健康技术测试中心总结学龄前儿童听力筛查类文献,并对以纯音听阈测试作为筛查方法、以15~30dB HL为正常听力标准的研究进行总结,提出了如下观点:
①比较了各种筛查方案的纯音听阈测试方法,指出全频纯音听阈测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因此适合用于听力筛查;
②口语词汇测试是可行的选择,因其具有可接受范围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③根据转诊标准,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具有高特异性,但灵敏度较低;
④鼓室声导抗测试和声反射测试有着不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⑤家长问卷调查以及耳镜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因此不适合用于筛查。
目前,我国儿童听力筛查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各地方筛查人群的年龄选择不一,筛查方案不统一,质量控制标准不统一。
新生儿听力筛查能够在产房或者新生儿科里集中筛查,地点相对稳定;
而儿童听力筛查对于儿童年龄段的跨度较大,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教育机构提供的教室环境下进行筛查是目前我国进行儿童听力筛查的主要形式。
3. 未来儿童听力筛查工作展望
对儿童群体进行听力筛查能够早期发现迟发性或者后天获得性听力损失、长期或者反复存在的传导性听力损失,为后期干预赢得时间,能够极大地降低其对儿童言语发育和学习的不良影响,从而大大减轻了儿童听力损失造成的家庭及社会负担。
儿童听力筛查是继新生儿听力筛查之后的重要补充,二者之间不可截然分开。
儿童听力筛查应该包括“未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儿童的后期听力监测以及“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儿童的听力随访,其工作可以从如下几个年龄段展开:
①0~3岁:结合我国《儿童耳及听力保健技术规范》,儿童在6、12、24和36月龄为筛查重点年龄,该阶段建议采用耳声发射结合鼓室声导抗测试法进行筛查,出现阳性结果时应及时转诊。
②3~6岁:主要在该年龄段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里进行筛查,教育机构需提供符合筛查所需的声学条件的环境。
③6~18岁:该年龄段儿童可采用纯音测听结合鼓室声导抗测试进行听力筛查。
未来开展儿童听力筛查工作的关键词为“宣传”、“循证”、“统一”、“随访”,
即:加大儿童听力筛查的科普宣教力度,采用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筛查方案,并形成统一的筛查流程,制定统一可靠的质控标准,同时必须重视对“筛查未通过”以及“通过筛查但有高危因素”的儿童的定期随访。
儿童时期尤其是婴儿期,即使听觉输入仅有轻微改变也会导致明显的言语发育迟缓,进而对其后期的学习和社会交流产生不良影响。
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在全球范围的普遍实施,先天性听力损失和早期获得性听力损失的确诊时间大大提前,为后期的干预和康复争取了时间。
然而与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率(0.1%)相比,儿童听力损失的发病率却明显增高。
有数据显示,学龄期儿童永久性听力损失发病率增长到0.9%~1% ,单耳和双耳的轻度暂时性和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可达到14.9%。
目前,儿童听力筛查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儿童听力筛查之不足,将导致相当一部分单侧或轻中度听力损失儿童未被发现。
已有证据表明,这些听力缺陷可能会对儿童的教育、认知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儿童人群中早期、系统和规范地开展听力筛查是继新生儿听力筛查之后的另一项更加重要的工作。
早期检测新发听力损失并进行必要的干预,使儿童能够最大程度地感知语言并由此获得语言技能,是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儿童听力筛查的主要目的。
微信号:无锡儿童及成人听力服务中心
联系我们
电 话:0510-82323766微 信:13373659787地 址:无锡市 人民东路9-5(东林大药房向东200米)官 网:http://www.hui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