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6日消息(济南台记者马艺 陈振国)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49岁的桂军民是济南一所体校的足球老师,去年,他的爱人展文莲被查出患有肺癌。今年5月8日,展女士在病床上停止了心跳和呼吸,医生宣布其临床死亡,但是这一次,却不能说她“永远离开了”桂先生。因为几分钟后,一家生物工程公司旗下的生命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对展女士实施了一场长达55个小时的手术----人体冷冻,展女士以头朝下的姿态沉睡在零下196度的极低温液氮罐内。这是我国首例人体冷冻实施案例。
桂先生一家是如何接触到“人体冷冻”技术的?他做出这个“冷冻”妻子遗体的决定是如何考虑的?
桂军民告诉记者,妻子成为我国本土第一位进行低温保存的案例算是机缘巧合,身患肺癌的妻子弥留之际住进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在与病房主任类维富的一次聊天中,桂先生萌生了将妻子的遗体捐献进行人体低温保存科学研究的想法。
桂军民:和医生聊起这个话题,说人死了以后怎么办,他说你了解不了解低温保存这个,我说我了解,因为我看过杜虹那个,当时是当成一个新闻去看的。
桂先生所说的杜虹,正是两年前在美国对头颅进行低温保存的科幻小说《三体》责任编辑、重庆女作家,他告诉记者,在有了这样的想法后,他向研究人员和主治医生进行了详细了解,包括人体低温保存的方式和未来复温复苏的可能,在妻子生命的最后阶段征求了妻子意见。
桂军民:我问她可不可以让你到一个地方睡觉,她说嗯嗯,好好。她是愿意的,因为我们即使不做这个,也要去签署遗体捐赠协议的。
5月8号凌晨4点1分妻子被宣布临床死亡后,在病房外等待了40多个小时的临床响应团队迅速介入,对她进行了另外一场漫长而精细的手术,在进行了灌流和血液置换等操作后,55小时后展女士在一台由电脑控制的深度降温设备上,逐渐降温到零下190℃,在与亲属最后告别后,被转移至零下196℃的液氮罐中长期保存。
桂军民:目前我不认为她去世了,我只是认为她去短暂的休息一段时间,她只是暂停了。
至于这次低温保存的费用,桂军民并不愿意多透露。
桂军民:没有花多少钱,具体花了多少钱我也不愿意去多说,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我们都能承受的起,最主要的这是一个公益项目。
参与项目的当地研究院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这台手术和保存的费用超过一百万,但这并不包括后期保存中可能产生的维护等其他费用。因为是第一例,整个项目的支出费用由当地一家生命科学基金会承担。在未来很长时间里,沉睡在冰冻舱里的妻子将一直是桂军民的牵挂,这份牵挂中有期待、也有焦虑。
桂军民:我当然希望她越快醒过来越好,即使她复活了也带来很多新的问题,比如说伦理问题,她复活了,我不在了,这是完全可能的。再一个她复活了后记忆只是停留在现在,将来几十年的记忆她是真空,会很痛苦。
低温保存在我国可以说刚刚实现零的突破,而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300多人加入到冷冻计划中,早在1967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詹姆士·贝德福德就首次使用人体冷冻技术贮存遗体,但至今仍没有冷冻人进行复苏。桂先生说,已经了解到过程中会有风险,如果未来出现了最坏的结果,真的保存失败,他们也考虑过再把遗体取回火化。
人体冷冻技术,是一种试验中的医疗科学技术,把人体或动物在极低温(摄氏零下196度以下)的情况下冷藏保存,梦想未来能通过先进的医疗科技使他们解冻后复活及治疗。目前最大型的人体冷藏公司为美国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和美国人体冷冻机构。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院饶伟接受中国之声记者采访时表示,人体冻存是低温医学的终极目标,但目前的人体冻存还主要是一种商业行为或尝试。“冷冻”之后将人体“复活”,还有漫长的科学探索的路要走。
饶伟:我们目前解决的是一个单细胞尺度的冷冻保存,也仅仅是在微米级别。再高一层呢,组织和器官,大概是厘米级甚至是分米级。这块我们目前还没有说特别成熟的技术能够实现一个组织器官的冷冻保存。所以再往上,上升到人体阶段,这应该是一个,就是米级的这么一个计量单位。在这个一个系统里面,它不单单是单细胞或者是器官的问题。除了组织器官,它还包括血管、然后还包括比如说大脑当中涉及到人的记忆,记忆冷冻之后保存之后能不能被唤醒,能不能恢复,这都是非常严峻的技术问题。这真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或许我说走了十级这都是比较乐观的一个预估。
在很多研究人员看来,人体冷冻被质疑是在兜售不可能兑现的承诺。目前,在实验室,哪怕是像小鼠、兔子这样的动物,还没有完整的成功的低温冷冻再复活的案例。
在法律层面,有律师表示,人体低温保存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我国法律对于人体低温保存尚未有明确具体的禁止性规定,也就是对此类新生事物的态度在法律层面上尚不明确,而且这种保存方式后期如何处理,人体寄存方和保管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如何确定,也没有具体的专门的法律规定,需要双方在现有法律规范框架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协商和约定。
在这个领域研究多年的美国专家阿伦·德雷克看来,“死亡”不是一个瞬时概念,也并非不可逆。就算心脏停跳、呼吸停止,人的身体和大脑还“活”着。生命按下了暂停键,未来也许有一天会重新被按下开始键。“冷冻”也并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相反,它是对死亡的抗争,相比“死别”,很多人更愿意接受“生离”。抛开这些现实的问题,科技正在已不可知的速度发展着,没人能说清未来会发生什么。
桂先生一家是如何接触到“人体冷冻”技术的?他做出这个“冷冻”妻子遗体的决定是如何考虑的?
桂军民告诉记者,妻子成为我国本土第一位进行低温保存的案例算是机缘巧合,身患肺癌的妻子弥留之际住进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在与病房主任类维富的一次聊天中,桂先生萌生了将妻子的遗体捐献进行人体低温保存科学研究的想法。
桂军民:和医生聊起这个话题,说人死了以后怎么办,他说你了解不了解低温保存这个,我说我了解,因为我看过杜虹那个,当时是当成一个新闻去看的。
桂先生所说的杜虹,正是两年前在美国对头颅进行低温保存的科幻小说《三体》责任编辑、重庆女作家,他告诉记者,在有了这样的想法后,他向研究人员和主治医生进行了详细了解,包括人体低温保存的方式和未来复温复苏的可能,在妻子生命的最后阶段征求了妻子意见。
桂军民:我问她可不可以让你到一个地方睡觉,她说嗯嗯,好好。她是愿意的,因为我们即使不做这个,也要去签署遗体捐赠协议的。
5月8号凌晨4点1分妻子被宣布临床死亡后,在病房外等待了40多个小时的临床响应团队迅速介入,对她进行了另外一场漫长而精细的手术,在进行了灌流和血液置换等操作后,55小时后展女士在一台由电脑控制的深度降温设备上,逐渐降温到零下190℃,在与亲属最后告别后,被转移至零下196℃的液氮罐中长期保存。
桂军民:目前我不认为她去世了,我只是认为她去短暂的休息一段时间,她只是暂停了。
至于这次低温保存的费用,桂军民并不愿意多透露。
桂军民:没有花多少钱,具体花了多少钱我也不愿意去多说,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我们都能承受的起,最主要的这是一个公益项目。
参与项目的当地研究院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这台手术和保存的费用超过一百万,但这并不包括后期保存中可能产生的维护等其他费用。因为是第一例,整个项目的支出费用由当地一家生命科学基金会承担。在未来很长时间里,沉睡在冰冻舱里的妻子将一直是桂军民的牵挂,这份牵挂中有期待、也有焦虑。
桂军民:我当然希望她越快醒过来越好,即使她复活了也带来很多新的问题,比如说伦理问题,她复活了,我不在了,这是完全可能的。再一个她复活了后记忆只是停留在现在,将来几十年的记忆她是真空,会很痛苦。
低温保存在我国可以说刚刚实现零的突破,而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300多人加入到冷冻计划中,早在1967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詹姆士·贝德福德就首次使用人体冷冻技术贮存遗体,但至今仍没有冷冻人进行复苏。桂先生说,已经了解到过程中会有风险,如果未来出现了最坏的结果,真的保存失败,他们也考虑过再把遗体取回火化。
人体冷冻技术,是一种试验中的医疗科学技术,把人体或动物在极低温(摄氏零下196度以下)的情况下冷藏保存,梦想未来能通过先进的医疗科技使他们解冻后复活及治疗。目前最大型的人体冷藏公司为美国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和美国人体冷冻机构。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院饶伟接受中国之声记者采访时表示,人体冻存是低温医学的终极目标,但目前的人体冻存还主要是一种商业行为或尝试。“冷冻”之后将人体“复活”,还有漫长的科学探索的路要走。
饶伟:我们目前解决的是一个单细胞尺度的冷冻保存,也仅仅是在微米级别。再高一层呢,组织和器官,大概是厘米级甚至是分米级。这块我们目前还没有说特别成熟的技术能够实现一个组织器官的冷冻保存。所以再往上,上升到人体阶段,这应该是一个,就是米级的这么一个计量单位。在这个一个系统里面,它不单单是单细胞或者是器官的问题。除了组织器官,它还包括血管、然后还包括比如说大脑当中涉及到人的记忆,记忆冷冻之后保存之后能不能被唤醒,能不能恢复,这都是非常严峻的技术问题。这真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或许我说走了十级这都是比较乐观的一个预估。
在很多研究人员看来,人体冷冻被质疑是在兜售不可能兑现的承诺。目前,在实验室,哪怕是像小鼠、兔子这样的动物,还没有完整的成功的低温冷冻再复活的案例。
在法律层面,有律师表示,人体低温保存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我国法律对于人体低温保存尚未有明确具体的禁止性规定,也就是对此类新生事物的态度在法律层面上尚不明确,而且这种保存方式后期如何处理,人体寄存方和保管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如何确定,也没有具体的专门的法律规定,需要双方在现有法律规范框架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协商和约定。
在这个领域研究多年的美国专家阿伦·德雷克看来,“死亡”不是一个瞬时概念,也并非不可逆。就算心脏停跳、呼吸停止,人的身体和大脑还“活”着。生命按下了暂停键,未来也许有一天会重新被按下开始键。“冷冻”也并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相反,它是对死亡的抗争,相比“死别”,很多人更愿意接受“生离”。抛开这些现实的问题,科技正在已不可知的速度发展着,没人能说清未来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