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蝎在流泪吧 关注:503贴子:68,076

【三十七道品】解释、解说<圣开法师>及讲义<证严上人>(贴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A、《三十七道品》白话解释
B、《三十七道品》解说(圣开法师)
C、《三十七道品讲义》(证严上人)
——————————————————
A、《三十七道品》白话解释
三十七道品共分成七品如下:
四念处品: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如意足品:欲如意足。念如意足。进如意足。慧如意足。
四正勤品: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五根品: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品: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觉知品:择法觉知。精进觉知。喜觉知。除觉知。舍觉知。定觉知。念觉知。
八正道品: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一) 四念处品:
◎四念处品之一 「观身不净」
「观」代表着微细的观察,仔细的体会,自身肉体的不清净;人类的肉体充满着屎尿、脓血、唾液、鼻涕,有如一座房子般,住久时,当然会充满污秽不洁的六根尘垢,来障碍房子(肉体)的主人(慧命悟性),所以会藉「观自身的不洁净」,来防止欲望充满的身体,干扰了本自清净自在的主人(灵性),这样就不会纵容身体的污浊欲望满足,而障碍了修行之人的求道真心。
虽然自身肉体不洁净,但若能返观洞悉时,将可转化污浊的身体,趣向追求灵性的自觉作为。身体虽然污秽不堪,但若能行使修行的作为,那身体就会成为吾人历劫锻炼的最大法器,千万不能让不清净的身体去追迷逐妄(乃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世俗一切人、事、物),去背道而驰,那只会浪费青春,空留遗憾罢了。
◎四念处品之二 「观受是苦」
人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从出生到老死,都会经历五种觉受(苦受、乐受、喜受、忧受和不知苦不知乐的中受)。若能仔细观照一切的觉受都会导致情绪的变化,就能谨慎趋吉避凶。若不能洞悉「观受是苦」时,就无法避开无常生命的一切逼迫之苦。所以一切的苦恼皆来自心中的欲求而生出,并衍生喜、怒、哀、乐、忧、思、苦的七情,和眼欲、耳欲、鼻欲、舌欲、身欲、意欲的六欲,这七情六欲都是吾人心中的觉受情绪,当无法满足时,痛苦烦恼的觉受就会产生。
若能体悟「观受是苦」的道理时,就能体会一切作为皆以无求、无为并善护念当下清净的本心,这样就不会纵容喜乐的情绪波浪高涨而失去了节制,乐极生悲。当怒、哀、忧、思、苦的剧情来临之际,也不会措手不及,毫无招架之力了。
◎四念处品之三 「观心无常」
心生万法生,心灭万法灭,世俗之人的心念日夜流窜纷飞不定,有时连上个厕所出来后,都会变化多端,转变的快速令自己都会害怕;尤其是顽劣固执的个性,更是臭得比石头还硬(臭脾气),这都是无法洞悉「观心无常」的真理使然。
问世间情为何物,执迷在爱、恨、情、仇的心念之人,该问的不是老天爷,而是自己意乱情迷,不懂自身变异无常的心念;当希望幻灭之际;当执着放不下的时候;当冤仇无法发泄时;当爱得过火,盲目到连生命都能牺牲的时候;心灵的苦痛由于无法洞悉心念流转的无穷变化,终将苦不堪言,更会伤害到周遭的人。
为什么学*心灵智能之道,能化烦恼为菩提,能化无知为有知呢?就是因为拥有返观自照、洞澈心念无常的智慧,所以才能将执着、顽固、善变、脆弱、愚痴的心田,转化为放下、舍弃、坚持的信心,更能用心灵智慧的光明力量「心转境随」,这样才不会迷惑在八万四千种无常心念的洪流尘埃中。
◎四念处品之四 「观法无我」
法乃指心起动念所衍生出来的一切万法运作方法,乃至宇宙大自然森罗万象的种种变化。在一切生、住、异、灭的世间万法中,大多数的人都会颠倒迷惑世间污染,贪着在六根、六识、六尘而不自知;恰似被无知的尘网紧紧缠住般,无法脱身。
释尊指导我们观照肉体的四大组合以及五蕴皆空的返观自照,没有任何人能从世间带走任何的东西,唯有业力和*性能牵引住吾人生生世世的命运。换言之,就是在形容万法唯心造。
能引导修行之人,从生死苦海到达心灵觉醒彼岸的就是法,但到了心灵智慧的彼岸之后,还是要继续精进修学净化和放下的锻炼,这个时候,就要能「观法无我」,舍下法执,无所依赖,若有世间任何一法能依赖,都会陷入法的缠缚,此称之为「法执」。故「观法无我」是获得清净智慧的不二法门。
0.0.


IP属地:黑龙江1楼2017-08-21 21:09回复
    (二)四如意足品:
    ◎四如意足品之一「欲如意足」
    这是在指心想事成的涵意,很多人遇到生命中的挫折和障碍时,往往会自叹、怨恨命运的捉弄,但就是不知道该自我反省检讨「为什么?为什么?」。有人身体失调,慢性病缠身,却不知道要反省忏悔自己的心是否违背了良知佛性(大自然法性),所以才会生病;有人事业失败、穷途潦倒时,只会埋怨东、埋怨西,但就是不懂得修正自己当下的心态。(若能随缘而行,接受失败的错误,调整方向,心平气和地再接再厉,成功将是必然的结果。)
    一般世俗人,只会心随境转地跟随命运脚步,无可奈何地被迫接受命运的折磨;而明心见性之人却能自动舍弃私心,从事于利他的公益事业,并用智慧来心转境随,生出清净无为济助他人的心念。简单说,能真正掌控命运的变化、心想事成的首要条件,那就是「信、愿、行」,无论从事任何希望的达成,都必须拥有自信,然后发出愿望,接着实际去做,这样就能圆满如愿了,但必须体悟自私的欲望,会带来无量无边烦恼苦果,唯有清心寡欲,才是觉醒之人的智慧行为。
    ◎四如意足品之二 「念如意足」
    这是在指智慧的心念,能为吾人带来正确的人生观。若要心想事成,事事如意,那就必须拥有无私无我的心态,为利益他人而想,从不为自己带来安乐,所以「念如意足」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调整慈悲喜舍的心念,从不间断,这样才不会为自己带来空思梦想的迷惑障碍和晦暗的人生。
    ◎四如意足品之三 「进如意足」
    这是在指修行的一切成败,首要条件,就是持续不间断的精进,吾人欲超越六道生死苦海,转凡入圣,就要有努力不懈怠的勤学行动,否则只会落入空谈佛法,但却不知去实践力行,对心口不能合一的学佛之人来说,只会愈学愈莫名其妙,最后无疾而终;这是在告诉我们,修行就像煮开水,持之以恒的精进,代表修行火力的持续,最后终于将开水煮沸了;若是煮煮停停,只会耽误自己修行的结果,自己欺骗自己罢了。
    ◎四如意足之四 「慧如意足」
    「足」乃指具备、充足之意。吾人修行的智慧若要圆满如意,就必须从利益他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来成熟自己的智慧。而利益他人、帮助他人的作为,我们称之为「布施」,又称之为广种福田。若心不住一切相,而去行布施之道,没有任何要求和目的去帮助他人,这样的清净德性,能显现出无量无边的智慧光芒,更能照破内心十方阴暗之处。(什么样的布施作为,成就什么样的心地。以财物施予他人,即能成就人天大福报。以身、口、意生命来施予众生,即能立即应证内心清净佛国的庄严极乐净土。)
    (三) 四正勤品
    ◎四正勤品之一 「已生恶令断」
    所有欲修行学佛之人,一旦发出了不可思议的大菩提心(求道真心),皈依佛门之后,就代表准备向自己内心的魔性正式宣战,所以必须时时刻刻观察自己身体的行为、口中的言语、意念的思惟,切莫被贪欲、嗔恨、愚痴、我慢、疑惑五魔入侵逼迫。只要身体做出损害他人的行为,或口中说出失去分寸的害人恶语,或心中生出恶念时,都要能自觉,并立即终止断除,千万不要纵容自己世俗的恶质*性。
    在皈依学佛修行之后,如果依旧持续地广造恶业,不仅损害他人,也不利于自己的修行。若在寺庙道场中,展现世俗恶*时,更会破坏清净教团的规矩和戒律,制造乌烟瘴气而影响到他人的修行。
    故「已生恶令断」,就是在强调修行学佛之人,必须谨记自己是一个修行修心之人,若身、心发出邪恶的作为时,要能立即停止并自行忏悔,这样才不失为一个修行学佛对抗自身魔性的求道之人。
    ◎四正勤品之二 「未生恶不生」
    人与人之间的世俗相处模式,始终都会抛不开世俗分别的心态来看待他人。当与人认识浅薄时,就会彼此互相尊重;若一深交之后,所有的恶形恶状就会显露出来,他人若稍稍不顺自己的意,就任由自己内心嗔恨之心萌生出来。
    身为一个修行学佛之人,就应该谨慎,不要纵容自己的所知障与分别心来看待一切人、事、物,这样才能防止恶念滋长,并时时告诫自己是个追求明心见性的修行菩萨,不仅能善护念当下的一心,不生出恶念,也让自己在看待他人的时候,能将心比心体谅着对方,始终保持着以礼相待。
    若是会去讨厌、怨恨他人时,那就表示自己的内心,尚存有令人厌恶排斥的*性,所以才会与厌恶的人相互感应。谨记!若要他人尊重我们,那就应该自己先懂得尊重他人;若要他人帮助我们,那就要先去帮助他人。
    既然身为一位修行求道的人,就应该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不要让未生出的恶念轻易就从心中生出,这才是智慧的作为。祖师云:若是会去猜忌他人是非时,自己便是是非之人。
    ◎四正勤品之三 「未生善令生」
    我们都知道,今天的善恶心性,就是明日的善恶果报。既然知道命运的变化流程掌控在自己的手中,那就应该时时勉励自己心生善念。
    人生在世短短数十年,想要活得尊贵,就要快乐行善,没有行善的念头时,就要体悟清净的智慧抉择,迅速在内心之中生出清净的善念,否则恶念随时会持续累积,而形成痛苦烦恼的业果。
    「未生善令生」,就是强调一个修行觉醒的人,若发觉自己每天的善念贫乏时,就要赶快促其生出。只有智慧之人才会努力培养当下的慈悲心念,生出利益他人的善行,因为心不生善念,必定会让恶念的*性给侵占,当恶念横生之际,恶运也自然降临。故觉醒智慧之人,能创造出光明、成功的运势,只要努力培养「当下的一心」发出善念的因缘,这才能称之为广结善缘。(切记!无知、缺乏智慧的人,是不可能展现慈悲作为的。)
    ◎四正勤品之四 「已生善令增长」
    当自己或他人在行持善行时,不仅是要鼓励自己再接再励延长善行的作为,也要勉励他人不要满足于短暂的善行作为;更要用无为、无求的德性去行使更多的善行,这才是修行求道的菩萨应有的光明作为。
    为什么呢?因为在无私的利他善行中,不仅能成熟自己的心性,也能让自己放下贪欲、嗔恨、愚痴的执着,更能灭绝自身痛苦烦恼的因果;这样的修行锻炼,才是真正的「实践力行」。若是平常稍稍行善,就喜不自胜地自吹自擂,完全无视于自己的善行只不过是一生之中的剎那,若不能谦卑体悟善行的作为仅只是十方诸佛的千万亿分之一时,就应该尽心忏悔,扩大善行的作为。毕竟心量十分之人,只能行使十分的善行;而心量一百分之人,其利他的善行必定会到达一百分,当然内在心无罣碍的自在心境,必定也将是一百分的。
    故修行求道之人不可满足于少量的善行,而应该持续扩大、增长善念,也间接地扩大了吾人的心量和器度。
    (四) 五根品
    ◎五根品之一 「信」
    初入佛门一切皆空白,所以必须「深信」自性清净的佛、法、僧三宝,为一切修行成道的根本,亦能长养一切诸善根。
    因为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实践力行的力量,有了行动的力量,才有成熟道果的因缘。但有很多人修行学佛一生都忙碌在心外的佛、法、僧上面下功夫,导致愈学愈迷惑,无法真正修行修心,只会停留在偏差的信仰中,不仅浪费青春,也浪费了生命。最可怕的是一遇到灾难和障碍时,就放弃了自己坚定的信心,而去寻求通灵外道的卜卦算命来作依怙,导致背道而驰,不知道自己在修学什么,故正确的信仰是成道见性的唯一保证。
    ◎五根之二 「进根」
    有了正确的信仰之后,就要勇猛精进不懈怠地踏出求道、成道的第一步。
    一般世俗尘染之人,往往因为错误的见解深重,所以信心不够,虽然历经不可思议的觉醒皈依之后,但却依然停留在原地,年复一年,毫无警觉洞彻的能力,直到无常生命的灾难降临之际,才猛然苏醒,但大限已到,只有留下一生的遗恨憾事罢了。
    「进根」所指的就是前进的力量,修行求道的过程就像在爬竹竿一样,若是爬到一半就停顿下来,那是永远到达不了顶尖的。因为人生无常,谁也没有把握能再看到明天的太阳,而爬竹竿的原理,就是要一口气就爬上顶尖,否则拖泥带水,只会消耗自己疲惫的身体。这就像世俗事务一样,只会纸上空谈但从不实际去做的人,永远也得不到正确的答案,更别提心想事成了,故努力持续地前进,是成办所有成功之事的唯一基石。
    ◎五根品之三 「念根」
    善护念当下的「心」修行学佛,不被虚幻的妄念、邪心,来干扰破坏精进努力的正心正念。
    吾人的心念随着内在觉悟体会的多寡,而呈现出慈悲智慧的作为。十分智慧之人,就会展现出十分的慈悲作为,当修行之人尚未成熟前,就必须洞悉自身的心灵尚未明心见性,故凡事只能参考,不能当真;若缺乏了自知之明的心念时,就很容易被虚幻不成熟的妄念邪见来动摇。所以,尚未明心见性之人就应该谨慎守护住当下清净的本心,不起一切妄念,这样才能杜绝心魔的入侵。
    ◎五根品之四 「定根」
    坚强不动摇的心念称之为「定」,逐渐生出须根来吸收水份和养份的,称之为「根」;修行求道之人由于心系于道,所以在求道过程中,会逐步地应证修心的自主和掌控,不会轻易被动摇而让心念散乱。因为只有执着和舍不下,才会造成定力的溃散,故持戒能防非止恶地生出定根。
    ◎五根品之五 「慧根」
    智慧是吾人内心本自具足清净的本性,不会被愚痴、顽固的世俗*性所束缚。也能应证世间万法,而不被万法所迷惑地去追求究竟的真相。
    以上为五根品的细则。若是修持之人,能将五根的根基扎实稳固,这样才能茁壮成长,增长吾人内在心灵的力量。
    (五)五力品
    ◎五力品之一「信力」
    增长信心的力量能消除无知的烦恼,破除外道邪见的迷惑。很多修行之人由于缺乏信心的力量,导致家庭、事业、健康稍有不顺或遇到挫折障碍时,就惊恐、猜疑、痛苦、烦恼,还会将这些不如意的事情归咎于都是学佛惹的祸,因此丧失了对三宝的信心,而去寻求外道指点迷津和接受邪见的开示,这样只会为自己带来本末倒置的结果,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延误了解救的时机。若是吾人存有坚定不移的修行信力,自然就不会被疑惑邪见的言行来干扰障碍了。
    ◎五力品之二 「精进力」
    精进勇猛的力量,能去除身心的懈怠,也能对治退堕的道心。对于入世成办佛事的修行居士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持续不间断地精进修持,否则很容易在遇到挫折障碍时,就退堕求道的信心。故修行求道时,要能一心不乱地专注而不退转求道的心,这样才能称名为精进的力量。
    ◎五力品之三 「念力」
    清净智慧的心念能降服邪恶之念,并破解一切的束缚和障碍。祖师云:法不孤起,仗境则生。一心若是向恶则恶念生出,一心若是向善则善念生起。
    很多修行学佛之人,经历长久的修持之后,一年学佛佛在心中,二年学佛佛在眼前,三年学佛佛在天边。到最后,所有初发虔诚、恭敬的求道之心,就会慢慢退失了,因此离道就愈来愈遥远。这些都是因为缺乏正信的学佛心念,才会造成入宝山空手而回的结局。修行学佛首要的条件,就是要用虔诚恭敬的正念来修持佛法,这样才能增长智慧,这样才能愈修持愈能产生正确明白的正心正念。
    ◎五力品之四 「定力」
    坚「定」地修行求道,一心不乱地专注进修或成办一切善法,这是成就一切善行的首要力量,而正确的定力能调和散乱的妄心。祖师云:立定志愿、持续不断、实践力行,就能一次又一次地体悟无上心灵之道。很多人喜欢曲解「修定」的涵意,自以为盲修瞎练、灰身灭志一片空白的枯坐,就叫做得道禅定,这样只是将「心」隐藏在心灵的避风港内,逃避世俗罢了。专注坚定的心念若是会受到红尘万丈的尘沙吹动,就表示定力还不够,尚需持续加强持戒、修定。简单说:修定的秘诀就是要时常去接触心灵智慧法门,然后再实际去做,自然就能体悟而增长定力。
    ◎五力品之五 「慧力」
    吾人的心灵就像是一间房子。在这心房中充满着光明和热力,只因无知愚痴的乌云*性浓厚地遮掩,而蒙蔽了吾人心灵本自具足的智慧光明。
    修行学佛就是要发菩提心进修八万四千法。修持八万四千法就是为了要应证吾人内在本自清净的智慧,只有心灵智慧的觉醒才能通达事实的真相,才能超越六道生死苦海的轮回。
    0.0.


    IP属地:黑龙江2楼2017-08-22 20:14
    回复
      (七) 八正道
      ◎八正道品之一「正见」
      这是指以心灵本自清净智慧的大自然之道,来体悟佛法。世俗凡夫心随境转,正见之人心转境随,所以正确的心灵见解,能解脱生死烦恼的痛苦,使「自我」不再执着世间的所知障与分别心,并用布施舍下的智慧来打开心量,应证那清净无为的本心,所以,能止息人生痛苦烦恼唯一的根本方法,就是持守正知正见的智慧,用清净的正确见解来面对一切人、事、物,而八正道的八种内修法门以正见为中心信仰,若失去了正确的见解,其余七种都将无法达成。
      ◎八正道之二 「正思惟」
      不断地思惟苦空无常的人生观,能断除对生命的疑惑和颠倒,也能增长清净的观念。对释迦佛陀的一切教理,若能用心思惟,能逐次地断除所有邪恶思想。所以祖师云:心起动念都是业。若能透彻四圣谛、十二因缘的观念,使吾人的心灵显露出清净智慧的觉悟,当面对利(好处)、衰(倒霉)、毁(毁谤)、誉(面子)、称(赞美)、讥(讥笑)、苦(苦恼)、乐(欢乐)等八风的考验时,皆无法吹动其心。在自身的心性尚未到达无漏的智慧之前,切勿轻信自己不成熟的心性,要能谨慎正确地思考。
      ◎八正道之三 「正语」
      纯净芬芳的正语,能断除虚幻不实的妄语、恶口、两舌和绮语。一个人的内心是否清净,能从此人口中所说的话语来判定、明辨出来。所以说话有分寸,能为利益他人而说,这才是真正清口持斋之人。
      祖师云:心存是非之人,口中必定会说出是非的言论;说人是非者,皆是是非之人。故修行之人,切勿轻口言说,切勿不经证实就胡说八道,这是很可怖、很缺德的行为。
      ◎八正道品之四 「正业」
      「业」有善业与恶业两种。善业乃指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欲、不嗔恨、不愚痴。而这十善业的相反,就是十恶业了。吾人若能遵循十善的心念,来断除一切邪恶妄念的作为,即可称之为正业。总之,若是为了到达私心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地用邪妄的身、口、意去行使邪恶的行为,都可以称其为邪业。
      ◎八正道品之五 「正命」
      自私、无知的生命作为,称之为「邪命」;无私的奉献和觉醒的生命作为,称之为「正命」。
      祖师云:修行求道之人,最容易患五种邪命:为名闻利养而诈现异相,传播鬼神灵异的邪妄作为;为名闻利养而吹捧自己的功德和神通异能;为名闻利养而恐吓他人,并宣说三世因果与占卜吉凶;为名闻利养而仗势欺人,用财力及势力展现自己的神秘威势;为名闻利养而说出引动人心和布施得功德的诱惑,却不说真理。
      以上这五种邪命,大都是世俗修行之人最容易犯下的无知邪见过错,故珍惜本份能将无知的生命作为,转化成有知的智慧生命,即可称之为正命。
      ◎八正道品之六 「正精进」
      一间房子要看他的主人是否有品味、有财力,只要看其房内的布置,即可了解主人的财力是否富裕;而要看一个人是否修行成就,只要看他的一言一行中,是否充满智慧和德性,就能了知他的修行是否有正确的精进。
      正确的精进修行是指能勤修身、口、意三业的清净,并常住清净无为、如如不动的寂静涅盘心境而不执着一切法,亦称之为无生法忍;能灭恶生善心不起一切烦恼,持守清净戒,不间断地勤修一切善法,所以又称之为精进求道之人。
      ◎八正道品之七 「正念」
      无私的正念,能远离一切邪见的心念,持续不间断,不生起非份的空思梦想。对于容易散乱的人,就用「数息观」来对治;对贪欲深重的人,就用「不净观」来对治饿鬼般的心境;对嗔恨心毒的人,就用「慈悲观」来对治**般的心境;对所知障、分别心,一切盖障深重的人,就用「念佛清净观」来对治业障罗网缠身的苦恼心境。由此可知吾人的心境本来就清清朗朗,那来的尘埃呢?这些无明(不光洁)的尘埃,就是形容我们的无知愚痴*性,所以遮掩了正心正念的光洁,
      前面所说的五种停止心起动念的观照,就是要我们能反省、能善护念当下的一心,自然光明现前。
      ◎八正道品之八 「正定」
      身心寂静,舍下一切不正确的世俗妄念,坚定不移地清净禅定,能降服散乱的妄念和违背真理的邪见。发大菩提心为的是进修八万四千法,而修持八万四千法,其目的就是要应证应无所住,不执着一切法相而显出真心本性。
      很多修行学佛之人来到道场,都会自认为境界比他人高,德性比他人好,不服从僧团干部的指导,当面临利益、衰败、毁灭、名誉、称赞、讥笑、痛苦、快乐这八风吹动之际,立即原形毕露地恶形恶状,兴风作乱。其实修持之人,若要应证自己所修学的成果,
      就是要在团体中,面对众生的八风吹动而还能坚定不移,这就是正定的工夫,清净智慧的显露。
      0.0.


      IP属地:黑龙江7楼2017-08-23 22:26
      回复
        B、《三十七道品》解说(圣开法师)
          凡学佛修行的人,都希望能够了脱三界火宅,六道轮回,生死苦恼,而达到即身成就,超凡入圣的境界。从凡夫发愿修行,由入道而证果,也要经过许多层次阶段,才能圆满究竟。在此所谓“道”者,是能通达的意思。由凡俗而达到涅槃妙境的资粮,渐次修行,有三十七种,谓之“三十七道品”,又谓之“三十七分法”或“三十七菩提分法”。这三十七道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依次解说如后:
          第一、四念处
          初学行人,入道之初,修五种观想法,可使妄心停止。
          一、不净观:观世间一切之不净,以止自己贪欲之心。
          二、慈悲观:观一切有情众生,尽是可怜之相,以止自己瞋恚之心。
          三、因缘观:观“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即六根),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等十二因缘。乃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轮回相续之苦,以止自己愚痴之心。
          四、界分别观:向诸法观照分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乃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之十八种境界,以止自己之我见。
          五、数息观:修时观计呼吸的次数,以止自己散乱之心。
          以上谓之“五停心观”,修五停心观之后,修四念处,依五停心观,以止行人之散乱心,是为现法乐住,入“奢摩他”;依四念处,以发行人之观慧,能观见一切事理,四念处是: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时观自己之肉体色身,五脏六腑,皮肉百骸,七窍痰泪,乃至大小便溺,脏污不堪,及至死后,肉烂虫生,尸水臭溢,种种不净之相,遂成白骨骷髅,恐怖等观。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谛观人自出胎,呱呱堕地,触风如利刀刮体,衣毛如刺钻身,及至长大,营谋劳动,生老病死,贪求不得,爱又别离,怨家对头,五阴炽盛,天灾人祸,七情六欲,无不是苦;纵或天之骄子,荣华富贵,最后还是大梦一场,无常空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人都有心,活在世上,有了身体,也即有心,昼时心猿意马,攀缘不息,夜间还要做梦,上天下地,没有一时宁静,时刻变易,永无恒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人人都妄执一个我,但不知那个才是我,若说眼睛是我,鼻子又是谁?若说鼻子是我,舌头与耳朵又是谁?若说头是我,脚又是谁?乃至宇宙之内,万事万物,都找不出一个具体主宰的我。
          以上四念处,以慧为体,慧的力量,能使身、受、心、法等念住于所观之处,故又名为“四念住”。
        0.0.


        IP属地:黑龙江8楼2017-08-24 19:58
        回复
          C、《三十七道品讲义》(证严上人)
          【四念处】
          1.观身不净
          我们必须要有一份正确的观念:人的身躯实在没有什麽值得跟人计较的。世间大部分的人都是为了『我』而产生计较的心理。『我』是什麽呢?有身躯才有我,若没有这个身躯,就不必为了『我』而生烦恼。但人人都以此身为中心、为出发点,处处都要与人计较。所以佛陀教我们看开一切,教我们好好用心,专一精神去分析这个『身躯』。
          现代社会的垃圾问题非常严重,每一个家庭都有这个隐忧,因为目前的家庭住宅大都在高楼大厦里,有的甚至高达二、三十层楼,这些住户的用水都是从地下室抽水上去的;有时电力不足、水压大低,就无法将水输送上楼,而造成缺水现象。我想,一个家庭若停水,不出一天的时间就会令人受不了,为什麽呢?因为没有水可以冲洗啊!要冲洗什麽?相信大家都了解。
          ···九孔常流不净物
          水忏文中有一段话:『九孔常流不净物』,除了五官七孔之外,还有便溺粪屎等排泄物,有哪一种东西是乾净的呢?痰液从口中吐出;不如意时眼泪、鼻涕俱下;耳内积有耳垢;鼻中常有鼻垢……;人身有哪一种是乾净的东西呢?
          又如在医院里,有哪一个房间是乾净的?尽管大家都夸赞慈济医院非常清洁,而且清洁人员也打扫得很勤快,但是病患还是会不断地排泄体内的秽物。有一次我在医院看到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孩子,他被一位委员自苏澳送到慈济医院来开刀。原来他自出生以来,双脚的脚板畸型,正常人的脚底都可以踩在地面上,但是这个孩子的脚板却不能著地。他的父母都是小工人,育有三、四个孩子,而他们仍然要将这个天生双脚畸型的孩子医治好。父母爱子之心都是平等的,哪一个父母会忽视他的任何一个子女呢?即使是家庭经济困难,他们还是想尽办法送这小孩去开刀治疗,希望医院帮他整型后,能和其他子女一样正常行走。
          因此,他出生不久父母即送他去做整形手术。不幸的是,自从开刀之后,孩子双脚的伤口不曾复原,不断地流脓、流血,至今已十一岁了。医生说,孩子的双脚胀满了脓与血,现在既然送来慈院,医生们一定尽量想辨法医治好,使他能正常健康地站起来;但是不得已的话,很可能必须锯掉双脚。当然我们不希望这小孩失去双脚,尽管他的家庭经济非常贫困,我们仍将全心全力地救治,设法使他站起来,健康地走出去,将来靠自己的力量发挥功能,为社会服务。
          人生就是如此,甚至有的大开刀之后,必须从腹内接引一条导管用以排出秽物,所流出的东西,恶臭难闻;像这些不净之物,都是自体内排出来的。诸位皆是健康人,但是你们以为健康人的身躯就很乾净吗?其实不然。例如大热天,早上每涸人上殿拜佛早课,做完早课已经满身是汗,等到工作一整天后,晚上一定要洗浴以清洁污垢;所以健康人的身躯也是不净的。再说,除了有病痛身不由己的人,因不能清洁身躯而肮脏污秽之外,人到了一息不来时,尘归尘、土归土,身躯在几个钟头之后就开始发出一股臭味,尤其是在酷热的天气,很快就会浮肿、臭烂。所以我们究竟为了这个身躯在计较什麽呢?人们为了身躯的爱与欲,不知造了多少业啊!
          因此,我们应该依照佛陀所指示的教法,时时刻刻观身不净:世间一切丑陋的东西,无不是由身躯造作出来的。世间上所有的争斗纷乱及种种的人我是非,哪一样不是从『我』的身躯所发起的呢?『身』可以作十善业,也可以修行证果;『身』也能造十恶业,也会堕落到三恶道中。这个『身躯』,常会使我们上天堂、下地狱,总之,所有的事物都是以此『不净身』为中心。在这个人间社会,我们若能够先看破自己的身躯,就会将此不净物善加利用;若不能看破这个身躯,而将它视为宝物藏在保险箱里,那麽,无论如何保护,它都不能发生作用。
          记得『慈院』尚未开幕之前,我为了筹建医院,历尽千辛万苦,心怀无限忧愁与万分烦恼,因为医院自动土、开工后,庞大的建院经费来源遥不可期。幸好有许多爱心善士了解我建院的宗旨,鼎力护持。有的人从自己的保险箱中拿出几十年的金块,有的人将祖传的镇家宝及纪念物奉献出来,并亲手交给我;我双手接过这些珍品后就对地说:『这些东西在你们家是如此宝贵,怎麽会舍得捐出来呢?』他回答的是:『这些东西在我手上,只不过是让保险箱增加累赘而已;我听了师父讲法后,已经知道如何利用世间财物。这些稀奇珍品藏在我的身上是一种累赘,如果放在师父的手中,却可以将金块换成砖块,以及无数的钢筋水泥,用来从事救人的工作。』砖头当然不如金块,但是,金块放在保险箱中一点都不能发挥作用,而砖块却能建造出宏伟的医院,成就有意义的事业。所以,我们若将自己的身躯当作金块,则永远都封闭在保险箱中,少有作用;若将它换为金子挂在身上,日夜出门都会提心吊胆,没有一点安全感,这岂不是因为将身躯或物质当作宝物而生烦恼呢?同样的道理,我们若太保护自己的身躯,则任何事情都不敢去做。
          现在社会能够如此繁荣,劳工界人士居功甚大。看看台北市到处林立的高楼大厦,哪一栋不是凭靠那些苦力与建筑工人,冒著生命危险,顶著大太阳,或是冒著严风寒雨,不怕险又不畏苦所盖起来的呢?因为,有了这些劳工朋友,不怕生命危险、不惜身体受风吹日晒之苦,才能成就社会如此富裕的环境。今天我们能够吃得饱、穿得暖,若没有那些在田中汗流浃背、付出劳力播种及收割的农夫,即使有千金万两在身,也无法生存下去。修行必须有农夫的精神;想利益众生,就必须有苦力的精神,将自己的身体奉献给世间、社会,才能使生命得到有价值的利用。
          时间会耗损人的生命,人的身体有一口气在时,只要地、水、火、风四大调合,就称为健康。有健康的身体,就会有新陈代谢,稍多运动便汗流浃背,若用水冲洗乾净,再吹吹冷气或电扇,马上又觉得无比清爽洁净;但是,乾净的身躯又能够保持多久呢?世间所有污秽的东西,都是从人的身体排出来的,人的身躯『九孔常流不净物』,健康的人都无法终日保持洁净,何况是生病的人,根本对自己的身体不得自主,如何能自己清理?尤其是医院中的病人,尽管每一个人都夸赞慈济医院的卫生良好,而且每天早晨都有清洁公司的人员来打扫,但是若进去病房里看看,就会了解病人的情况。我有时候进入病房,就感觉有一股很难闻、今人恶心的气味,但每当我一闻到这种气味,就会马上想到:要将心比心,假如我是这个患者的眷属、或是患者本人时,对这种恶臭难闻的气味能起厌烦之心吗?而且那些医生、护士及工作人员还得亲手照料这些病患的身躯啊!
            我们若常常自认身躯非常乾净,那就错了!有朝一日,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会败坏;那我们何不善加利用今日健康的身躯,能付出生命的功能时就尽量多付出,使生命更有意义与价值!
          ···色身犹为载道器
          『身』,虽然污秽不净,但是身体也是载道器。上天堂或下地狱的业因,都是由身体所造,有此身体才能行十善,能行十善则能上天堂;有此身体,才能修四谛法,修了四谛法之后,才能了断『分段生死』;有此身体,才能行六度波罗蜜、修菩萨道,发大菩提心而断『变异生死』。以上这些都是道,也是由於找们有此身体,才能够修行解脱啊!所以,我们要善加利用身体,会利用的人就可得救,不会利用的人就会堕落。人生无常,我们应该常常存著这份『无常观』。所以佛陀教导我们将时时向外计较的心神,先回过头来观察自己的身心。究竟我们计较这麽多的事,能得到多少的利益呢?所以,我们要专注精神,好好地『观身不净』。这个身躯既然是污秽不净之物,又何必为它与人斤斤计较,招惹一些人我是非,做出今人不高兴或怨恨的憾事呢?因此,与人计较时,必须赶紧自我警惕,了解此身是不净之物,既然不洁净,就不需要为它计较了。这就是佛陀希望我们做的『观身不净』。
          我们何不将此身躯**利用呢?亦即我刚才所譬喻的:倒不如将金块换成砖块!金子只会让我们挂念烦恼,两砖块即使运一大堆在门口准备盖房子,也不会被人偷、抢。如此,既逍遥自在又能够利用物资,不是很好吗?所以,我们应该将身体当作砖块来善加利用!虽然身是不净物,但是我们若能善加利用,则可成为『载道器』,所以在我们有生之年,一定要好好地利用时间,发挥身体的功能。
          ···身怀宝藏不相识
          佛经上有一则故事这样譬喻:一位孤苦无依的老者,一生贫困,只靠伐木来维持生活,他手中的斧头已经跟随他几十年。有一天,一位从外国来的人,无意中看见老人手持的斧头,忽然间眼晴一亮,因为他认出这把斧头不是普通的东西,实乃世间最贵重的宝物;可惜的是,这把斧头却已被老者拿去劈薪砍柴,以致磨损了一大截。尽管如此,这位识宝的人还是告诉他
          说:『老伯伯,你手中的这把斧头是否能卖给我?』这位老伯就说:『怎麽可以呢?我一生都靠这把斧头来生活,我要伐木、劈柴,工作以维持三餐啊!』这位大生意家又说:『那我用一百匹的锦缎和你交换,好吗?』老伯伯听了心里很不舒服,以为这位年轻人和他开玩笑,索性不理会他。
          结果这位年轻的商人以为开出的价钱还不够,就说:『老伯伯,你是不是嫌我给的大少了?那我就付给你两百匹吧!』老人听了很生气地说:『我现在正忙著,你却在这里纠缠,浪费我的时间,别跟我开玩笑!』老人家脸上露出不悦之色,年轻商人看他这麽不高兴,以为这种价格仍然不够,就马上改口说:『那五百匹好吗?』这位老伯见他如此认真的态度,於是开始相信自己手中已磨损的斧头,能够换得五百匹贵重的布,他突然非常伤心难过,竟然悲伤地哭了起来……。
          这位商人以为老人舍不得卖斧头,就安慰他:『老伯,你不要再哭了,如果这样还不够的话,我再加到一千匹好啦!』老人呜咽著说:『太多了,实在大多了!只是这几十年来,我竟然不知这宝物在我手中,还用它来伐木砍柴,使这麽宝贵的东西磨损了大半截;假使我事前知道这把斧头是件宝物的话,一定会好好地保护,不让它受到丝毫的损害,那现在的价格就不只一千匹了,可能还可以换得二千匹、三千匹锦缎,甚至是无价之宝!如此,我就可以成为大富翁了。我是因为这样而哭的,哭我无知不识宝啊!』
          ···转污染为清净
          佛陀讲完这段故事,就跟弟子说:『你们知道吗?我举此譬喻就是要告诉大家,每一个人都和这位老者一样,有一份丰富的智慧宝藏,但是我们却将这宝贵的智慧用在无所事事上,只为了贪求五欲而不断地空过时光。人生在世仅有短短的几十年,大家却这样消磨时间、浪费生命,岂非可惜?』佛又说:『那位识宝的商人,一眼就识出这件物品的价值,反而是拥有这件东西的人,不知道自己手中宝物的价值,而不知加以珍惜。』
          与此同理,佛陀透彻宇宙的真理,并用佛法开示人们;佛陀开始讲经时,以华严经来教导大众,但由於众人的愚痴与无知,所以佛陀必须再设二乘、三乘、四乘、五乘这些教法来观机逗教。佛陀开示教法,就好像一位大善知识一样,从一、二……至五,慢慢地引导我们,而我们却不能体悟,还在那儿犹豫不决,消磨时光。我们的人生就这样,无所事事地浪费掉了。而我们此时尚不知善用手中这个宝,换取更贵重的资生物品。
          众生就是如此,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地观照自身--人的身体虽然是不净之物,但是我们有一份非常清净的宝物,那就是隐藏在你我内心中的明睿智慧。不要为了不净之身,执著於『我』而浪费时间,我们应该将此身做为载道之器,因为修行也是要利用这个身躯啊!设若能好好利用色身、把握时间,就可以修得明睿的智慧。
          所以,『观身不净』意谓身是不净之物,不可因为身躯而妨碍了我们的道业。而虽然身躯是如此肮脏污秽,但我们应该转污染为清净,好好把握时间,善加利用以完成道业。
          0.0.


          IP属地:黑龙江10楼2017-08-31 21:58
          回复
            2.观受是苦
            人生在世,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喊苦;若世间没有苦,则永远也不会有佛存在人间。佛陀就是因为世间有苦,所以才出现人间;他为了解救世间疾苦,才出家修行,而後成正觉,度化众生。过去的人虽然知道人生是苦的,但是不知苦源何在?也说不出苦的各种名称,更无法分析苦因。等到释迦牟尼佛找到苦的源头,并解开苦因後,他才以这份超越凡夫的智慧来向人间说法。
            受,有几种呢?大约有三种,即苦、乐、中等三受;若细分则有五种,另加忧、喜二受。苦是一种感受,我们唯有亲身处於苦的环境去感受,才能够了解何为苦?凡夫将如意之事称为乐,不如意事称为苦,究竟世间有多少乐事呢?俗云:『世间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们要求达成十件事,但是其正能圆满如意的只有一、两件而已;而这一、两件事完成後,是否能满足人的欲望呢?仍然无法满足啊!
            人的欲望就像一个破桶一样,将它注满水放置一旁,仍然会流失掉,而且无论添多少水,过一段时间後,还是一样会漏掉,永远无法填满;人的欲望也永远有不得满足的痛苦。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物质丰裕的社会里,但是一日之中至少有三次的苦,那就是三餐之前的饥饿苦。例如早上吃饱饭後,到了中午将近十二点,即使你忙得忘了时间,不知不觉中仍会由於食物消化掉而感到饥饿,因为你的肚子已经空了;中午再填饱饭,到傍晚时肚子又开始唱空城计,仍需再补充食物。你们看看,一天之中,至少有三次令你觉得不足而有所求,有的人甚至不只三餐,还有五餐、六餐、点心,外加睡前的宵夜。
            人的一生单为了填饱肚子就无法满足,所以有一句话说:『世间的大海有涨满之日,而人的鼻下横却无填满之时。』『鼻下横』就是这张嘴巴啊!无论你填多少东西,也无法将其填满。人再怎麽吃,仍然只有这样的身高体重,再吃多少东西,也是如此而已,但是这张嘴巴却永远都填不满。
            ···浮生如梦可成真
            有形的物质从口进入肚中都永远不能填满了,何况是无形的欲心呢?『欲』即希望,世人的希望无穷无尽,永远无法到达满足的程度。如一个女孩自呱呱坠地,到了读书求学的阶段,心中就开始描画未来的蓝图,她心里可能会想:『我现在读高中,将来要念大学,那时候,我就要开始找朋友……』不断地编织著少女的美梦。
            如果其如她所愿,找到了一位理想的对象,他们就会开始共同计划--『既然我遇到了白马王子,而你也找到心目中的白雪公主,将来就可以建立一个非常美好的家庭……。』当然,此时她又希望自己的先生从事什麽行业、拥有什麽地位,家庭住屋装璜得美轮美奂、富丽堂皇。结婚之後,她便希望自己有几个子女:『假如是女孩子,我要将她妆扮得像一位美丽的小公主;如果是男孩,我期待他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小王子。当他们到了入学年龄,我要为他们找间贵族学校,并且安排在智优班级里,让他们能接受最好的教师指导。』如此,朋友或邻人问起他们子女就读的学校时,做父母的就会因这所『贵族学校』而觉得很有面子,无比荣耀。
              念完小学後,他们也是一样费尽心思地要将子女送进『明星学校』,由於现在的学生是分区入学,所以他们不择手段,以夫妇分居为理由,将户籍分隔两地。只为了使子女就读『明星学校』,不惜一切地办理夫妇分居手续。等到国中三年级,他们又为子女紧张,担心他是否能考上高中,因为要让子女上大学,不得不找一所好的高中。父母为了子女的高中联考,忧虑到席不暇暖、食不知味,虽然参加考试的是子女,其实考得最苦的却是父母,被『烤』得心焦如焚,其是所谓的『考』者『烤』也。
              等到子女高中毕业,父母又担心他们的大学联考。几天前,电视新闻报导考场情形,在荧光幕上可以看到,考生在试场内考试,父母亲一个拿扇子、一个拿水壶,站在烈日下,等待为子女『服务』,甚至连祖父祖母都到场助阵、加油,一个考生就有三、四个陪考者。休息时间一到,母亲就拿著扇子拼命扇风,手酸了就换祖母;父亲提水壶提久了,就换祖父。你们想一想,这都是心存『希望』啊!希望自己的子女、子孙能够金榜题名。而十几万的考生只录取二、三万人,那些考不上的人怎麽办呢?这是不是『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啊!
            ···苦乐忧欣总是幻
            人多数都有这份苦受,所谓『苦』就是求之不得而产生烦恼、忧怖。佛陀说:『众生之苦就是从欲所生;因欲生忧,因忧生怖。』由於有欲望所以会生忧愁,有忧愁就会起恐怖惊惶之心,怕『求不能得』。有钱时烦恼,深怕投资生意太大,遇到经济不景气而损失钱财;没钱时怕生活物资无著落,由於受愁烦恼就产生惶恐不自在的心态,这种感『受』确实是苦啊!乐也是苦。你们是否曾经听说『乐极生悲』这句话呢?有一则新闻,报导新竹游泳池因毒气外泄,导致几十人中毒的不幸。这种因娱乐而招致的苦果,就是『乐极生悲』。
            有的人是苦受,有的人是乐受、喜受、或受受,还有一种是不苦不乐的『中受』。因为心中本来就没有很大的欲望,别人的烦恼看起来很可怜,但是那是他的事,与我无关;有人中『大家乐』的奖金而兴高采烈,那也是他的事,与我无关;反正都是别人的事情,所以我的感受是不苦也不乐,这就是『中受』。『受』的类别一共有五种:苦受、乐受、喜受、忧受及中受(不苦不乐受)。若大致分类则有苦受、乐受、中受,谓之『三受』。
              只要好好用心观察,此身躯就是不净之物,世间的人我是非,无不在於个人的感受之中,若能够看得开,则不会有太痛苦的感受;若看不透,就会常常觉得痛苦难堪。
            ···王老师的眼镜
            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心态的感受,而每一个人的感受并不一致,必须视个人的观念而定。有的人常常有快乐的心情,虽然缺乏物质生活,而且环境恶劣,却能时时守志奉道,心胸平静宽广,对自己的人生常常感到心满意足。像这种人即使欠缺物质生活的享受,精神上仍能知足常乐。
            有一天晚上,我去看王老师和吴教授教导大家拉坯、制作陶瓷艺品,王老师将一团土拉坯制成花瓶,那块土看起来非常不起眼,只是一团椭圆形的土而已,当他抱起这团土时,旁观的人若是用心看,就会体会到这块土有多麽重,若是心不在焉的人,就觉得这只是一团不起眼的土而已,这也是种『感受』,个人的感受不同。
            王老师将这团土放置在转盘上,开始进行拉坯,他浑身使劲,用力地拉、捏、压,做得汗流浃背,满头大汗。当时你若在旁用心观看,虽然使劲出力的人是王老师,但是那份感受是与工作的人付出同样的力气,说不定还比他费更大的劲呢!这也是旁观者的一种感受。若是不认真用心看的人,不会感觉到他是用了多少力气,消耗多少体力与精神。
            继续看他努力地工作著,全身汗涔涔,鼻梁上的眼镜不断滑下来,他就拜托旁人拿条橡皮筋帮他把眼镜绑紧,固定起来。我见了此景,实在是十分感动。一个年轻人,戴这麽一副普通的眼镜,而且还用克难式的方法防止它松脱。若是平常的人,大多要求美观、方便,一定要配戴最合适、舒服、美观、大方的眼镜。而他这一副眼镜的两边架上,另外装置了钩环,看起来似乎是长期为了准备眼镜滑落时挂上橡皮筋的装备。
            我於是问他:『王老师,你为什麽不再配一副新的眼镜呢?』他回答的话令我非常感动,他说:『可以用就好了啦!』这就是他有一份满足的心态,尽管他分分秒秒都必须戴著眼镜,但是他却不求舒适,认为可以用就好了,那种爱物、惜物的心理,实在是非常难得!
            ···情与无情同有受
            『生命』,不只是会活动的东西才具备,凡是一切物质皆有命『物命』。同样是一张纸,你们可能用一次就丢了,而我使用纸却能使其寿命增加三、四倍,因为最初我用铅笔书写,然後用原子笔、红笔,最後再以毛笔书写,一张纸能够让我重复使用好几次,这就是爱惜物命。
            我们在物质的使用上,应点滴爱惜,更要时时有满足之心,人生在世,一切的物质只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上能便利,我们应该对一切物质心存感恩,如此,生活在人间就会处处感到心满意足、时时觉得欢喜快乐。若是心不满足,即使用金、银等珍贵之物做成金碗、金筷、金杯、银盘……,在日常生活上使用,也一样会觉得不满意。像这种不知足的人,他的人生就会不断地痛苦啊!
            所以,佛陀教导我们,必须用心『观受是苦』,心不知足的人,永远会生活在痛苦之中。现在的人大多住在高楼大厦中,夏天有冷气,冬天有暖气,看起来似乎非常享受。我想,生活在里面的人,他们不一定很快乐。反而是乡居的人,虽然住的是简陋的茅屋,较凉爽之处只有门前的大树下,但是我认为,在大树下乘凉的人一定比在冷气房里的人更快乐。所以说,心满意足的人,即使是一草一木,无不是美景春光,亦觉得非常快乐满足;不知足的人,即使享受人间天堂中最丰富的物质生活,也有心灵空虚之苦。这即是佛陀所说的『观受是苦』。


            IP属地:黑龙江11楼2017-09-02 20:34
            回复
              3.观心无常
              ···心理有四相:生、住、异、灭。
              『生』我们的心理有时生欢喜之念,有时起怨怒、仇恨之念,为什麽心中会有这些念头呢?因为我们面对各种不同外境的缘故。若面对一位我所喜欢的人,心中就会『生』起一份爱念。爱是苦啊!世间有多少人为了爱而受尽苦的折磨,造成终身的遗憾呢?尤其是男女之爱,很多人因为不能获得对方的爱,而造了杀业,不只是一对一的由爱生恨,甚至许多的灭门血案,都是由於这男女之间的爱恨而引起的。
              死者已了,而活著的人,却是苦不堪言啊!谁无父母、兄弟姊妹,自己的子女或兄弟姊妹为了一个人而造成人生的悲剧,实在是今他们痛苦难堪。所以说,人为了一份自私的感情,会造成终身的遗憾,更会连累到爱他的亲人--受痛苦之煎熬。一个爱念尚且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而仇恨、怨怒,更是会造成重大的煎熬。这些悲剧都起於一念之间,所以称为『生』--心念之所生。
              『住』--即是心念时时执著於心中,不能解开。例如,心里恨此人,一看到他就心生厌烦;即使分隔两地,还是记恨他,并且不断地发誓要报复。记得有一则报上的新闻说,二十几年前,一个学生被老师打了一耳光,怀恨在心二十多年,如今他找到机会报仇,便拿刀杀死这个老师。这份仇恨的『念』放在心中二十多年,无法解开,就是『住』--心念执著。
              『异』--即变迁转移。人对於仇恨能够永远记在心里,对於恩情却无法长记不忘。现在这个人对他恩重如山,但是他的感受却是很短暂的,只在此时此刻会说:『你对我这麽好,将来我一定会报答你……』等到环境变迁,事业发达时,过去对他有恩的人,现在有求於他,他却忘恩负义,完全变心了。
              所以说,人的爱念,不是变质就是迁移了。如同爱一个人,有时候会由爱生恨,毁灭了许多人,这称为爱的变迁--本来是爱念却变成恨意。有的人接受别人的恩惠,却很快就忘记,反恩为仇,这称为异--变异。世俗人常用一句话来形容说:『十餐米糕饭,一餐吃稀饭』,即使以前享用了许多丰富的美味佳肴,却全部都忘得一乾二净,只记得他今天让我吃了一餐剩下的稀饭,而愤恨难消。这就是『异』,变异的凡夫心,反恩为仇。
              『灭』--完全消灭殆尽。有的人可以将别人的恩情一笔勾消,全部忘记,最初受惠时还发誓说要报答恩情,经过一段时间後,他却忘得一乾二净,这就是善念灭除。以上是心理的四相:生、住、异、灭。


              IP属地:黑龙江12楼2017-09-02 20:36
              回复
                4.观法无我
                我们除了要了解心理的四相之外,还要透彻字宙万物的道理,所以必须『观法无我』。世间上有哪些东西是『我』所拥有的?又哪一样东西永远是『我的』呢?人有一口气存在时,就有占有心,『这个人是我的什麽人,这间房子是我所有的,这些田地、财产、地位、名衔……都是我的。』
                ···万古金城一废墟
                等到『我』这口气断了以後,这个『我』,是否还能拥有这些房屋、财产、土地,甚至包恬自己的身躯……呢?这时候连『身躯』都不是自己的了!因为一个死了的身躯,家人不会永远将他留在家里,更不可能继续爱他,甚至很快就被埋掉或烧棹这个『身躯』根本不再属於『我』,那些亲朋好友也不再是『我』所拥有的了!
                这些房子、家园,是我辛辛苦苦、费了多少心血去赚钱,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房子富丽堂皇如同皇宫,而田园建设得又多又大又宽广;但是一旦一口气不再来的时候,这些房子和田产能带得走吗?有些子女为了孝敬父母,感谢父母为他们建立美好的家园,於是烧一间大纸屋让父母往生後居住。烧了这间纸屋,难道父母带得走吗?阴间若是真的有房屋可居住,那麽在阳间的人是否应该查查阴间的都市计划,看看这间房子会不会造成违章建筑?否则临时烧了这麽一间纸屋,要安置在何处是好呢?该不是要让父母扛在身上到处走吧?
                其实,灵魂一脱离躯壳时,任何物质都不需要了,因为灵魂脱壳时,其所到之处,根本不需要任何物质依存寄托。所以说,世间一切的物质,究竟那一项是我们的呢?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啊!』这就是『观法无我』。
                世间一切物质是四大假合所成的,过去我曾经分析物理的分离法,世间的物质是由种种的因缘与物理和合而成的,若将『地、水、火、风』四大分离,则究竟那一种东西能真正存在呢?当我翻阅介绍世界风物的书籍时,总有一种感慨,那些世界闻名的建筑物,在公元几千年前多麽雄伟威严,但是如今都成了一堆废墟。世间有那一样东西能够久留於人间呢?
                前面提过『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法』是世间一切有形与无形的道理,有形就是色,无形就是声、香、味、法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因接受外界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见、闻、吃、尝、觉、知等分别作用,称之为『六识』。例如我坐在这里,你们在对面就可以用眼睛看到我的『人』,此即是『色』--有形体的物质。与『色』相对的是『见识』,眼睛接触外物会产生『视』的作用,即是『识』。眼睛亦称为『眼官』,在佛教中的名称是『眼根』,医学上则称为『视神经』。『色』是有形体的物质,『识』则是感觉神经所产生的感觉作用。
                我们有几种感觉神经呢?有六种。例如眼根的视神经能分辨一切动静事物。而舌根的神经可以尝出味道。舌根也是有形体的物质,舌神经接受外物而分辨出味道,就是『识』。现在,夏天,大家最爱吃的是冰凉饮食,这此食物皆是由舌根神经去体味,才产生冷、热、甜、酸、咸……的感觉,这都是『舌识』。
                总而言之,有形体的东西称为『色』尘,无形体而能分别外物的则称为『识』,亦即是神经的感受、感官的知觉、或是心灵的意识。所以我坐在这里,你们用眼睛看我,是因为你们的视神经将我的『人』收入眼底,然後在大脑里发生分辨的作用,这就是『眼识』。有形色的物质对己称为『根』,如眼根等;对外称为『色』,物体无形色但可感觉其存在的,称为『识』。这就是『色』与『识』的分别。
                  又如我现在在此讲话,你们可以用耳朵听到声音,但是却不能用眼睛看到它的形色,有声音而无形影,所以声音是一种『无色』的法。总而言之,有形、无形、有色、无色,字宙间所有的万事万物,没有一样不包含於这个『法』之中。
                ···众生皆为『法』所困
                众生都在诸『法』中执著,所以佛陀举一个守门奴隶的故事来譬喻:佛陀教诫,常守根门,莫看六尘,守无明驴,著於爱索。而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心意流驰,贪著五欲,为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正念、觉意、道品、财宝,悉皆散失。
                佛陀举例说:有一位富有的人,他的家中藏了许多珍奇财宝。有一天他想离家外出,便雇请一个奴工帮他看家,出门前再三地交代他说:『我要出门了,家中有许多宝物,我希望你好好地看门。』但是这个主人知道此人天性愚钝,说一是一,不知应变,於是再更进一步仔细地嘱咐说:『要守住这个门,家中财物才不会遗失;除了屋内的宝物之外,还有屋外的一只驴也必须看好。』
                这个佣人听完此话,就慎重其事,忠实地看守这个门,以及屋外的这只驴。正好隔壁邻居有人在庆祝喜事,请歌伎舞团来助兴,佣人一听到歌声就知道有歌舞表演,便开始蠢蠢欲动、不由自主地想去凑凑热闹、欣赏表演。但是他必须尽忠职守,看好家门、驴子,真是进退两难,不知该怎麽办?於是他绞尽脑汁,想了一个方法:『我把门好好的绑紧,并且将绳索的另一端绑在驴身上,然後牵著驴到那里去看歌舞表演。如此,驴子和绳索都不会遗失,而门也被绳子绑住,一定非常安全。』
                他自以为这样做是很聪明的,於是牵著驴子高高兴兴地去看人家唱歌跳舞,结果乐而忘返,忘记了绳索另一端的门究竟如何。等到主人回家时,看见家门被人打开,而守门佣人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只见一条绳索掉在地上。於是他沿著绳索一路寻找,终於找到守门人和那只驴子。
                这个主人就叫他回家,对他说:『我叫你守门,为什麽你跑去那里呢?』佣人回答:『我按照你所说的话去做啊!你看,门依然还在,绳索也没有断掉,而驴子还被我牵著,我哪里做错嘛?』这个主人就说:『我叫你看门是希望屋内的东西不要遗失,你虽然帮我紧绑住这个门,绳索、驴子也是安然无恙,但是门已经被人打开,里面的财宝也被拿光了!』
                ···六根六尘蔽真心
                这个故事就像前面的经文内容一样,佛陀示现人间,就是要教诫我们好好守住『根门』。『根』即我方才所说的,人的身体有六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门』即是我们的意识,眼睛视物、舌头尝味、耳朵听声、身体感触外界环境……,有种种与根门相对的外境,就是因为根缘外境,所叫难免扰乱了我们的意念,而修行就是要守住六根门,不使意念一直缘著外境而动。
                佛陀就是要教我们守根门,因此说『莫著六尘』,所谓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我们的眼『根』所按触的是『色』,外界的颜色何者较美?我所爱的环境是如何?……这些都称为『色』,除了我们身体的感官是有形的东西之外,外界的物质也是一样,所以佛陀叫我们『莫著六尘』。
                有的人喜爱听音乐,整天泡在音乐厅里,这就是耳根看於外界的声尘,有的人爱喝酒,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那就是因为他的舌根贪著於酒的味尘;有的人贪图身体的享受,厌恶劳苦,为了此身著於享受,所以在外造出种种污染的尘境。总之,外界事物会引诱人的意志,分散了人的心念,都称为『尘』。莫使无明驴乱意,佛陀又叫我们要『守无明驴』,这个驴就好像人的心猿意马一样。驴可负载重物,可载很多的宝物,也可以载许多脏物。有如我们的意识一样,心向正道的人,此身就可作为载道器;心失去良性、迷失了道理的人,此身就会造作恶业。所叫我们要好好地守住心意。这里的无明是指人的乱心,偏向罪恶及心猿意马的妄念。
                『看於爱索』,爱是情爱或爱欲,即污染贪著的爱,同样是爱心,却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染著的爱,一种是清净的爱,大慈大悲无染著的爱,它的爱非常透彻且清净无色;而我们凡夫的爱,都是有色彩的染著,就像一条绳索一样两头系著。佛陀与菩萨都是觉悟的有情,他们的情与爱普遍於大地,而凡夫之爱只是一对一,像一条绳索系缚著对方。因此佛陀叫我们好好看守住这条爱索,莫将这条爱索牵绑在无明的根门上;否则就像那位佣人守门一样,将绳索的一端系在无明驴的身上,另一端绑在宝藏的门上,其实这宝藏之门已经被人打开了,宝物被偷而绳索还牵系在『无明驴』的身上。所以,凡夫就像那个守门奴一样,只看守驴子身上的绳子,却不知宝藏之门是在绳子的另外一端,还一直将这只驴牵在身边呢!这就是我们凡夫,偏於这份无明而忽视了那份宝藏。
                ···磨砖焉能作明镜
                以下又接著说:『而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心意流驰,贪著五欲,为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这一段文浅显地说明,既然要学佛,就要尊奉佛陀的教诫,但是很多人却不肯善加奉守佛的教法。
                我们既是要『学佛』,那就一定要奉教,要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好好守持佛陀的教法。纵然一个人发心出家,若不能好好地体会佛法、守持佛的教诫,则必会贪求利养。能奉持佛教的人,必然知道世间一切万物万法,终究归於『空』,就因为人不能体会佛陀的教法,所以才会贪求利养。
                凡夫还没出家时,不断地贪求情爱欲念,一旦看透情爱而出家,若不能断除烦恼,则出家之後所贪求的就是利养,这都是没有透彻了悟佛法的人。所以佛陀说:『不奉佛教戒法的比丘,虽然不贪求情爱之欲,却贪求利养。』有的人刚出家时,乍看之下令人觉得他已显现出清白的形相,并认为他的心已经清净,看开一切而出家。他出家後,口口声声说要修行,於是常常找静处打坐参禅,但是他的形貌虽在参禅,内心却流驰不定。
                记得我过去曾说一则故事:有一位参学者到一个禅师的门下去求法,禅师问他欲求何法?他回答说,想参禅了脱生死。 这位祖师就说:『好!我倒要看看你如何参?』隔天,这个祖师就坐在门口,拿一块砖头拼命磨,这个行脚僧一见此景,就赶快问祖师:『和尚为何在此磨砖呢?』祖师回道:『我欲磨砖做镜。』参学者大惑不解地问:『砖如何磨成镜呢?砖越磨越损,根本不能做成镜子!』祖师却答说:『既然磨砖不能成镜,那你坐禅难道就会成佛吗?』这个行脚僧恍然大悟地说:『对呀!学佛不是只学禅而已,学佛应该学佛心啊!』,参禅若是一味地追求名闻利养,那有什麽用呢?所以说『静处而坐,心意流驰』就是贪著五欲,只想争一个名气,让人夸赞他的禅功精深!其实,这不是正确的方法。
                ···自家宝藏善珍摄
                『贪著五欲,为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五欲即色、声、香、味、触、法等,贪求五欲者,易被这些色声香味惑乱心念,因此称为『无明覆心』。『无明』是不明白道理。我们的心本来像一面镜子,但是被染污的色彩染著,所以不能照见外界清净的景物,这就是『无明覆心』。
                『爱索缠缚』,由於人被情爱的绳索缠绕,所以无法脱离无明。佛与凡夫本来是平等的,我们不比佛缺了多少,佛亦不比我们增加多少;唯一不同的是,佛陀已脱离无明爱索的缠缚,而得逍遥自在,对大地万物与众生都具有一份平等的爱念。所以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是要学佛的『平常心』与『平等心』,一个人若有平常心,则无论遇到任何环境及挫折,都能够安然自在,庄敬自强,把日常生活的一切变动视为很平常的事。
                若想对任何事皆以平常心处之,则必须先断除私我的爱念,而佛陀就是已经将私我的爱念断除,有如解开无明绳索,不再受爱索缠缚一样。这是因为佛陀有正念、觉意、道品等超然的智慧。而凡夫则是因为有爱的无明,所以正念、觉意、道品等财宝,全部都散失了;也就像那个守门的佣人一样,只看守住驴子和绳子,却没有看守屋子,而使屋内的宝物被人搬光。 世间的凡夫大都如此,若能看得开,则万法皆能透彻。学佛就是要去掉无明漏。『漏』即遗漏□□没有尊奉佛法而使其漏失。我们今天学佛就是要守好自己的慧性,才不会使这份宝藏漏失掉,请诸位多多在日常生活上用心,哪怕是多麽微细的事物,也要认真地观察分析,这样才不会散失了自我的慧性。


                IP属地:黑龙江13楼2017-09-02 20:37
                回复
                  ···台风转向,宜哀矜而勿喜
                  前面已提到四念处的『观法无我』,『法』包括有形的法与无形的法;有形者为色,无形者为心,亦即『色法』与『心法』两种法。『色』--凡是世界上我们能看得到的东西,都包括在色法中,它是由四大元素和合两成的。『四大』即地、水、火、风;宇宙天地万物,皆不离这四种元素。例如众生所依止之处就是大地,没有一个人能够离开土地而生活,人必须立於土地上,房子必须盖在大地上,而谷物也是种植在土地上。总之,人的食衣住行……,皆不能离开此『地大』。还有不能离开水。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水份,设若四大调和,物质充足,就容易忽视它的重要性,一旦遇到久旱不雨时,方始忧心水源不足。看看印度、伊索地亚,及非洲国家,皆因缺少水份,农作物无法在土地上生长,结果有无数的人因此饿死。
                  又如有一年赛洛玛台风接近台湾时,我们都非常担心它是否会带来强风豪雨侵袭台湾。但是刚从日本回来的杜院长却说:『日本人一听到赛洛玛台风的消息,都非常高兴。因为他们一直期待此台风能够为日本带来充沛的雨量,不过却有声无影,还是无法带来一点水分。』在台湾,由於雨量充足,因此非常担心它登陆,而日本因缺少水源,所以很期待这个台风能带来雨水,解决旱象。结果却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这个台风本来直扑花东、宜兰等地区,在距离陆地不远的海面时,竟转向韩国而去。第二天的新闻报导播报韩国风灾水患的消息,死亡人数高达七十多人,失踪几十人,而且有六千多灾民无家可归。一场台风带来的强烈风雨,竟然使人间发生这麽多的悲剧,众生所居住的地方,不能缺乏适量的风与水,但是超过其量时,就会变成灾害了!
                  ···四大调和,少病少恼
                  『地大』如以人的身体来说,所有坚硬的物质皆可称为地,包括皮肉、筋、骨等,皆属於『地大』。而血液、唾液、水分等都可称为『水大』。人的水分及血液不能太少也不能过量,否则会不调和。人也不能欠缺『风大』,风即人的呼吸,人体必须靠呼吸使氧气流通,促进循环作用,以维持生命。『火大』即热能,人的身体有一股暖气,就表示生命的存在,设若失去了这股体温,就是生命结束之时,分辨活人与死人,只要摸摸其体温是冷是热,就明显易知了。
                  以上(地、水、火、风)四大,人体虽不能缺少,但是也不能过量,过量了反而会生病。例如现在有许多人想减肥,因为太肥胖了也是一种毛病,所以要减肥,此即是地大不调和。有的人为了减肥,尽管每天吃得很少,但是却瘦不了,而且造成营养不良,行走时更是晕头转向,站也站不稳!如此,『地大』不但不能减少,还损坏了其他机能,造成许多病症,这就是『地大』过量。
                  『风大』亦不可缺少。人的呼吸若不顺畅则会造成气喘病,有的人更会形成心脏病。人的生命就是靠这口气,呼吸若不顺畅,一口气不再来时,心脏就会停止跳动,而血液若无法输送到脑部,就会造成脑死。人体的各项组织机能都是息息相关、血脉相连的;脑的组织细胞是靠心脏输送上来的血来活动循环,而心脏的搏动与呼吸系统有连带关系,在一呼一吸、一进一出之间,心脏的动脉及静脉便利用收缩及舒张作用,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如果血管不坚韧、太脆弱而破裂,或是收缩舒张的速度不平均,血液不能顺利地流到脑部,使脑细胞缺氧几秒钟,那就会导致『脑死』--即使呼吸恢复正常,但脑部已经失去功能,不能与心脏配合,指挥全身的各部组织。所以呼吸对人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呼吸作用带动血液的循环,而脑细胞若有充足的氧,就可发挥功能,按受各种外境刺激,并指挥各部位做反应动作……等等。
                  因此『风大』绝对不能失调,稍增或稍减都可能造成生命的危险。一个人若处在一间密闭室中,几分钟之後就会因缺乏空气而死亡;若被闷住鼻子、堵住呼吸道、关在冰库或空气稀薄的橱柜中,时间稍久亦会缺氧致死,因为这些空间的氧气含量有限,一旦消耗完毕,生命也结束了。
                  所以说,生命也必须依靠大地上的『风大』(空气)来维持,人的鼻孔一呼一吸,将空气吐纳,出入於呼吸系统间,因此『风大』是人赖以维生的要素之一,一定要使其调顺。呼吸太快或无力呼吸都会发生危险,必须顺畅调和,不增亦不减。
                  『水大』即人体中的血液,不能过量也不可太少,太多则会脑充血,太少则会贫血,使循环不顺利,血气不通而致身体虚弱,所以『水大』不能增亦不能减。
                  『火大』也是一样,人的生命必须靠体内的热能(即卡路里)来维持,而宇宙间的能源可以充实人体的能源,这就称为『火大』。
                  宇宙间除了土地是众生所赖以生存的要素之外,人、动物、植物……,等还须依靠大地中的水份才能生存。物质也是一样,都是四大假合两成的,例如我们现在所学的『手拉坯』,要如何制成一件陶艺成品呢?必须将一堆乾土加上适量的水分,然後搅拌均匀,再用手去揉,并且要有一定的方向和角度,使泥土扎扎实实地成为一个橄榄球形,然後安置在机器转盘上,转动开关运转时,再开始压拉、揉捏。
                  除了泥土加水,再加上手的拉捏之力外,还必须靠热能的风动,例如电力转动机器轮盘,就是热能的作用;除此之外,拉制好的成品还要用高温烘烤。所以,要成就一件物品,不仅需要各种工具的辅助,还必须『四大』调和。而电源(火)本身也是要具足『四大』才能产生电力。所以,有许多无尽无量的四大,形成各式各样的物质,用这些无数的物质,就可以成就我们日常生活的用品。
                  以上这些就称为『色法』,所有有形体的物质皆属於『色』,而这些物质,若每一样都将其分离,则不能形成任何物品。例如手拉坯,缺少水就拉不起来了,因为土不加水就无法黏合、没有韧性,所以不可有土而缺水,但是有土有水而缺热能也不行。同理可知,有土有水有热能而缺乏空气也不能拉坯。总之,一切物质若将四大分离,则什麽东西都不能完成了。
                  人也是一样,必须四大调和,人若四大调和则少病少恼身体健康;宇宙若四大调和则风平浪静,四季调和则人在天地之间,能过著安和乐利的生活。若四大不调和,就会造成不测的灾难,因此四大调和是非常重要的。
                  ···善恶唯一心所造
                  四大的调和与否,是受无形的法则所主宰的,这是什麽法呢?是『心法』--人的心理。佛陀、孔子……等圣贤都有相同的说法。孔子说:『择不处仁,焉得智?』一个人若不懂得选择仁德淳厚的环境住居,必定是个没有智慧的人,因为唯有居住在仁德淳厚的环境,才能安居乐业,平和快乐。
                  有人跟我说:『师父,我非常向往静思精舍的生活,能在精舍里生活是我一生最大的期望!我看见大家虽然工作得非常辛苦,但是心中却都很欢喜。』这就是心法,在精舍里的人,不论是义务性或职务所在,甚至是修行的人,都是抱持相同的心态与目标,都是以欢喜心而来的,所以能欢欢喜喜地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心中却很快乐。大家若能欢喜快乐,团体就会非常和睦。
                  从一个小团体推广到一个大团体也是一样。佛陀说,世间会发生灾害、变动及破坏现象,都是众生的心业所造,也就是众生的共业。众生若有较多的善念,就称为『善业共聚』;众生心中的善念若减弱,就会增加恶念,恶念一增加,社会作恶就多,『恶业共聚』,感引天灾祸乱,并且灾害丛生,这就是佛陀所谓的『众生共业』。
                  佛陀出现於世,就是为了要救济世间,而救世必须先救心,也就是所谓的端正人心,使人心存善念。人心至善,则世界和祥。若能亲近仁人善士,就会了解『善』之所以为美的感人之处。
                  回去以後,赶快回来
                  例如有一次,我实在深受王老师的感动。王老师随著他的老师吴教授来这里教导我们学手拉坯,我相信他当初要来此地时,一定不了解我们这个团体的情形,只是因为师生之情而应吴教授的邀约而来。他每天尽心尽力,辛勤地教导我们,在他要回去之前,来慈院向我辞行。当时,我与杜院长、王副院长正好在慈济部,他前来跟我辞行说:『师父,我今天晚上要暂时回家一趟,我在这里拜别师父。』我就对他说:『回去以後,你要赶快再回来!』他听了这句话之後就掉下眼泪、哭出声音,在我面前顶礼三拜。
                  当时,我被这一幕景象所感动,因为他的内心已经感受良深,很可能是几天以来大家相处在一起,他已体会到精舍为什麽要工作?如何生活?以及种种救济善业的推动情形。他要回去时,我叫他有空就赶快回来,他大概因为这句话触动了心弦,悲心溢於肺腑而声泪俱下,所以我看到他如此诚恳、如此感动的情景,心中有无比深刻的印象。人就是要互相多接触了解,他来到我们这里,由於我们大家这份挚诚,使他深入了解并深受感动。
                  佛陀来人间也是要教导众生,使众生能了解何者是『有色』的法,何者是『无色』的法。若能透彻『有色』及『无色』诸法,则心性自然会不由自主地超向善法,人人都善的话,这个世界不是非常美好吗?昨天的那个景象,在场者都被王老师所感动了!虽然他不了解佛法,但是却能体会到宗教家那份恳切的心态。
                  真我大我,充盈法界
                  杜院长曾跟我提起,他在日本见过一位基督徒医生,每日为三百名患者看病,休息日还下乡到各地去布道,将此生心力全部奉献,为大众服务。杜院长说,这就是宗教的力量啊!贤人、圣者、佛陀……出现在人间,无非就是要使我们了解世间法及体会众生的心理需要。佛陀教我们要『观法无我』,除了让我们了解有色的物质是四大元素所组成之外,还要我们透彻『四大假合』。『我』并没有什麽,世间一切物质,即使是我最爱的东西,在我生命终了时,难道能带走吗?而我最爱的人,在我生命的最後一刻,他能将我留住吗?
                  人的至亲就是父母、夫妻、子女,到了生命最後一刻,不但这个身体没有人能为你留住,连原有的这份感情也消逝得令人惊惧。究竟什麽是真正的『我』呢?若能看透人生无『我』,只有『大我』,那麽,就要将『小我』的生命与时间多付出,奉献给『大地』的众生。
                  事实上,什麽都不必留,只要你肯多付出,自然而然,你的精神就会万古长存,永远受到後世子孙的怀念。大家都会常常记起,某个时候,有某个人,为我们做了某些善事,造福众生,利益世人……,那麽,这就是人生真正的『我』,真我、大我。古今中外,有许多先贤圣哲到今天仍让後人传颂,就是如此。
                  例如释迦牟尼佛,两千多年以来,他的精神还是永远留存於世间,还有孔子、孟子、老子……这都是曾经出现在世间的人,他们都值得人们的敬仰与学习。这就是留在世间的不朽精神:我、大我。人最後究竟带走些什麽呢?『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唯有『业』由不得自己,每个人都会受自己的业所牵引。
                  0.0.


                  IP属地:黑龙江14楼2017-09-02 20:39
                  回复
                    【四正勤】
                    ···已生恶令断
                    学佛之前虽然糊里糊涂,心中时常起恶念;但是学佛之後就要赶紧下工夫,以『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殷『勤』地精进用功。而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自己的心态,若心生恶念,就要立即断除。日常生活,不离人与事,对待别人一定要有一份平常心、平等爱。人与人相处,都是以声色来相待:讲话就是声,态度就是色。我们与人讲话(声)要轻声细语;对待人的态度(色)要微笑宽柔。当然,有时候难免有些人对我们粗声粗气地讲话、对我们的态度冰冷无情,但是我们仍然应该自我要求,达到轻声细语、态度宽柔的程度,并且多以微笑对待他人。我们不可向别人要求,或跟别人计较,有时对方无意中说的话,自己却有心去接受,而起怨心恨念,那就错了;有时对方粗声粗气地说话,我们就埋怨在心,这也是不对的,说不定对方是无心的,只因为*气影响,*惯大声说话罢了;也有些人表面非常冷淡寒情,没有柔爱的形色,但是说不定他内心隐藏著非常丰富的爱念。我们不可以在别人的形态上钻牛角尖,应该时时善加警惕,和善待人,不要整日在人与事中起嗔、恨、爱、怒的心念。若对人起了怨恨与嗔恚之心,必须将其断除,甚至达到『令速断』的程度,不可丝毫疏忽、懈怠,这称为『已生恶令断』。
                    ···未生恶令不生
                    还没有生起善念的人,既然开始学佛,就要善于培养同情心等善念。我们若能以平等的爱心对待别人,那是最好的事,希望大家常常保持这种平等心;若对人未起恶念,也要时时保持这不生恶念的心理。有些人在不熟悉对方时,彼此都客客气气地相待,讲究客套与礼节,并且和乐相处;等到彼此相处日久,熟悉对方後,就『熟不拘礼』,不再讲求礼节了。忘记礼节时,讲话就开始发生冲突,所以有人说:『恨由爱起』,最初彼此客气时,能够相亲相爱,等到熟悉对方、讲究客套的礼节渐失时,就会生起计较怨恨之心。所以,我们要保持最初相识时的那种相敬互让的态度,始终不渝,不可起嗔恨的心念,这就是『末生恶不生』--尚未生起的杂念恶念,千万不可让它萌生出来,要常常保持一份对人平等、平常的爱念。
                    ···未生善令速生
                    还没有生起善念的人,既然开始学佛,就要善于培养同情心等善念。有一位委员带了一位台北会员回来本会,这位会员对我说:『师父,我非常感动,慈济这个团体实在是太好了!劝人捐善款、响应善举,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能够做多少就尽量做,希望能够加入慈济委员的行列去劝募善款。但是有件事我想请求师父,不要让我去慰问病患和访问贫民……』我问他:『为什麽呢?』他回答说:『我非常有爱心,但是我害怕看到病人,怕被他们传染。而且我听说委员必须帮人助念,我也很怕死人,所以我求师父答应我,让我不用参加这些工作。』这位会员虽然有爱心,但是他还末生起一份『同体大悲』的善念。他若能将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自然会了解自己该如何对待病人;若能体会到往生者也是自己『同体大悲』的亲人时,难道还会坚持不肯接近死去的人吗?所以,很多人虽然有爱心,但却尚未培养『同体大悲』的平等爱心,这样的人我们应该赶紧鼓励他,使他培养博爱、大悲的善念。慈济也有很多委员以前都很怕病人、死人,但是他们加入慈济团体後,受到其他委员们行动的鼓励,慢慢地跟著大家去慰问病患,甚至愿意亲手去扶持、照顾;而且不只跟随大家去助念,甚至敢为往生者换寿衣。这就表示,只要善加培养训练,自然能生起同体大悲的平等爱念。
                    所以说,『未生善令速生』--让善念尽快地长养;人生无常,再不赶紧结善缘、生善念,还要等到什麽时候呢?因此我们要赶紧鼓励他人,尽快培养『体解大道,发无上心』的爱念。
                    ···已生善令增长
                    他人若已拥有一份爱心,我们还要积极鼓励他,使其爱心绵延不断。不只是一时短暂的爱念善心,还要使他们能保持长期不断的精进心,去完成菩萨的道路,此即『已生善令增长』,不仅是行十善道,还可以精进增长到行菩萨道的阶段。以上就是『四正勤』。
                    【四如意足】
                    ···欲如意足
                    欲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愿。我们必须发於大愿,希望我们的愿能随心圆满。学佛要发大愿,有此大愿就会产生大力,有愿有力,则愿力能够圆满。如果只具有希望--愿,却光想而不去做,则於事不能如意,事业难以成就;修行,也只是空「想」而已。我们必须去实行道业、推动道业,有修行而无道业,何同镜花水月?有修行一定要有道业,「修」是发愿,「道」是路,只站在原地不断地发愿,却不肯去行走,就永远不能到达目的地。所以,若希望自己的愿能如意,就必须发大心,所谓「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这就称为「欲如意足」。
                    ···念如意足
                    念即心念。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心存正念,众生的烦恼都从欲念起,所以想去除烦恼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念,心念正确则事事如意。必须存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量心的念,才能圆满如意。
                    ···进如意足
                    进即精进。「千里之路,始於初步」,从凡夫到圣人的境界,距离非常遥远,若是想到达圣人的境域,一定要自起步开始。不过要注意的是,若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在路上行走时,要认清方向,如果方针稍有偏差,距离目标就越来越远了。所以,「进如意足」就是希望我们精进的方向能够正确,目标方向若正确无误,则能如我们所愿,到达目的地。设若只在原地打转或迷途误入「迷魂阵」,则目标越来越乱,不知所从。因此我们一定要有这份「进如意足」正精进的行动,才能达成愿望。
                    ···慧如意足
                    慧即智慧。我们若能够对佛法有一份正确的认识,那麽,要到达修行的目标就很容易了。「足」字是表示以人的双脚去进行、去实行;进一步而言就是福慧双修。福与慧如双足,若只有一只脚则不能前进,一定要两只脚才能够「进步」;所以,修福之时一定要修慧,修慧的同时必定要修福,福慧双修就称为如意足。有福则有众生缘,有众生缘就能具足一切福业;有智慧则能领导众生,所以福与慧两者一定要双修。


                    IP属地:黑龙江15楼2017-09-03 19:32
                    回复
                      【五根】
                      第一、信根
                      第二、精进根
                      第三、念根
                      第四、定根
                      第五、慧根
                      要入佛门绝对不可欠缺“信”,“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有“信”才能产生力量,有了这股力量才能成就我们的道业,所以我们必定要以“信”为入门根基。但是“信”一定要“正信”,若是稍有偏差则容易误入歧途,走上邪道,入了邪道就有邪思,有邪思就有邪行;所以若要心无邪念,就必须避免接受偏邪不正的道理,以免做出恶行。
                      很多人对正确的佛法还不了解,他们所谓的“信仰”就是见“神”就拜,见“公”便磕头,不论是什么神、鬼、公、婆,凡是拿香拜拜的,他们都将其纳入佛教;因此常常在邪、正的十字路口徘徊,不知所从。
                      有一位高级知识份子,他是个医生,常常为病患看病,他跟我说:“有一个患者在某家医院看过病之后,跑来我的诊所让我医治,我帮他急诊后,他就离开了。但是过了两个钟头以后,他又跑回来跟我说他已经去问了某某公,并指示他一定要来让我治疗。”那么这位医生信以为真,以为他所信的某某公、某某婆非常庇护他,还会指点患者到他的诊所来看病,所以无比兴奋。连知识份子都分不清公、婆、神、鬼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佛教,只因为有人去占卜问卦,碰巧卜中他的名字,使这些患者都来找他看病,他就认为某某公非常照顾他,更以为这是由于自己平时虔诚地信奉,所以才有神通感应。像这种情形,他的思想与精神都会永远在那里盘旋逗留。所以我昨天就对他说:“真可惜啊!虽然你是一个知识份子,却沉沦于鬼道之中,实在太可惜了!你若再继续下去,必定会迷惑不能自拔。”他听我说了这几句话,眼睛睁得大大地说:“咿!师父啊!你所说的话,我已经深深体会到了,因为我有时候受到某某公、某某婆的指点,连头脑都转不过来了。我现在已经开始迷惑,难道我将永远依靠这些公、婆、神、鬼来指示吗?目前我做任何事情都要去占卜问卦才能安心,才敢放手去做,而且动不动就紧张兮兮、惶恐不安。如今我才恍然大悟。”
                      诸位,同样是信,假使我们的思想稍有偏差,就不能在正、邪之间,清楚地分辨何者为正确的道路,那么,我们的精神、思想、心理状态,就永远会停留在迷途中,无法找到出口绕出来。所以我们选择一个正确的信仰是非常重要的。
                      ···宁愿无信也莫“邪信”
                      人不能没有宗教信仰,一个人若没有宗教信仰,就好像在茫茫大海中一只漂流的舟船,没有指南针,不知何去何从。若是在风平浪静时,还觉得平安无事,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没有指南针指示方向,分不清东西南北时,就会惊惧惶恐,不知所措。所以我们在茫茫人海中,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宗教信仰;如此,即使突然遇到危险或坎坷的环境,仍然能够庄敬自强,处变不惊,在茫茫无际的惊涛骇浪中,稳固地掌握住人生之舵,认清方向,即能平安地渡过大海的风浪。
                      所以,信仰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同样是信仰,却有不同的目标,现在的社会,人心非常复杂,有许多迷惑人心的教团,我们若不能选择事理究竟圆满的宗教,也是一样会迷失,无法走出邪道,趋向光明正大的康庄大道。所以我常常说,“无信”与“迷信”两者,宁愿“无信”也不要“迷信”。无信的人,心中对宗教全无概念,一片空白,只要用理事圆融的道理来感化他,就能使他依正道而行;就像一张洁净白纸一样,写上端正的字体,则字字分明、清析可见。若是迷信的人,他已经误入歧途,即使以正信去教育他,他的心仍迷惑不清,徘徊不定。
                      现在出现许多非正信的宗教,也就是没有究竟教法的新教团。若有人想要入教,就必须立愿发誓,例如说:“我既然入教,就必须遵守教规,否则会遭责罚”等等,各种毒誓。如此,他的心理就会受到束缚,尽管他知道自己的信仰并非真正究竟的宗教,而且已了解佛教的教法是透彻、明朗的真理,是人生正确的方向;但是他却心存畏惧邪教毒誓。虽然他非常崇仰敬重佛教的真理,却不敢接近,这就是因为他的内心已经被迷信所缚,无法自在解脱。
                      所以,我才常常说,与其迷信不如无信,无信的人接受了佛教的教理之后,自然会萌发正念的道苗;而迷信的人,若要他转迷入正,则必须再花费一番工夫。因此我们一定要谨慎地选择自己的信仰,不可因一念之迷而步步皆错。
                      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到精舍来,他们是现今台湾社会上许多大企业家的其中之一。这对夫妻问我说,他们想入佛门,但不知入佛门的初步基础。我就告诉他们:“你们若想入佛门,首先在心灵上先要有正确的了解:佛教是生活化的宗教,教育我们的精神,能净化人们的心灵妙法,它能教导我们如何预防自己心中存有自私不净的欲念,这必须从个人的的修养做起,然后感化自己的家庭,使社会和睦安详,若能做到这些,就已经进入佛门的初级阶段了。”
                      “最怕的是你误以为佛法深奥难懂,而不敢去亲近。佛教的深奥是后世人为的,并非佛教本身的教理多么深奥,因为佛陀在世时,他教导弟子也是依照日常生活一切的行动准则,以及待人接物的道理为基础。那为什么现在我们总觉得佛法很深奥呢?是因为它源远流长,经年累月下来,由于人们对其尊仰崇敬,难免有各种精深的描述。如此代代相传,无非是要使众生了解佛法是无上的妙法,是高深的道理,然后众生才会加以珍惜而保存下来。这只不过是为了适应世人的心理,所以学者、专家才费尽心思,将简易的道理化为深奥的文字。事实上,若往上推溯到佛陀的时代,佛法并不是那么深奥的,而是真正平易近人、浅显易懂的教育,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人的道理而已。”
                      最后,我又对他们说:“若能抱持着佛教是日常生活心灵教育的心念,那么你们进入佛之后,就自然能得到佛教的人生真理了。”
                      ···没有根哪里有树
                      与此同理,“信”的初步非常重要,若初入佛们就想要信仰很深奥的道理,那就难了,我们应该信仰佛法是人间所适用的道理,如此才是真确的“正信”。所以,“信根”的基础一定要正确无误。“根”,是一棵树的根本,一棵树苗能生长茁壮成枝叶茂盛的大树,必须靠树根的作用,树根若健康强韧而且有力,则可以吸收水分、养料,使树木顺利地生长,长成枝叶茂盛的大树,并且牢牢地固定于地上,不怕风吹或雨打。所以,要有正确的“信”仰,“根”本必须往下扎扎深,打好基础,唯有正信才是进入佛门最重要的道路,此即所谓“信根”。
                      第二个是“精进”根,这也是很重要的,有信而无进,则永远停滞不能进步。从凡夫地要到佛的境界,是一段非常遥远的距离,我们选择了自己信仰的目标之后,一定要努力精进,绝对不可停留下来,若一停留则会固步自封,永远无法进步。
                      “修行”,就像人的双脚走在道路上,“千里之路始于初步”,即使走多么远的路,都必须从第一步开始。走路靠着两只脚,前脚踏地的同时,一定要将后脚提起,不可一直踩在地上;如此重复,前后交换,才能够前进,否则前脚落地而后脚不提起,就无法向前“进一步”了。
                      人生非常短暂,所以我们要加紧脚步,快速前进,不可拖泥带水。时间的累积可以使我们在路程上更进一步,增长我们的功德与道业,所以要好好把握时间,向前进步。如一棵树最初从一粒种子开始发芽,然后长出小树苗,再由树苗长成大树,一定要依赖树根来吸收水分、营养,才能逐渐往上生长。同样的,要成就任何事业或道业,都必须以努力精进为发展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精进根”。
                      第三是“念根”,念即心念。我们既然有了正确的信仰,就要时时刻刻地培养这份仁厚的道德观念,也就是培养爱心。一个人若缺乏爱念,则万事都无法于精进中成就了。我们看看佛陀,他能够放弃个人的私爱,就因为他对普天之下的众生有大爱,有了这份大爱的“念”,他才能毅然决然地提起勇气,创造人间真善与美的康庄大道。所以,这份心念非常重要,学佛就是要培养这份正确的爱念。根是“根本”,也就是慈悲与正确的“根”本心念,故称“念根”。
                      第四是“定根”。众生之所以不能解脱、不得自在,只因迷执痴爱,而易被牵动以致心失定力,所以常停滞于过去的杂念,及未来的虚幻妄想,因此而颠倒、而造业,不得自在。学佛者重在定力,若有定根则能解脱自在了。
                      信念一定要正确,人一定要努力精进,从凡夫到圣人的境界,必须“前脚走,后脚放”,不要常常徘徊于过去之念,要好好把握今日应该精进的道心,不要再有计较过去的种种杂念。过去之念称为杂念,最好是把握今日此时的道念。
                      第五是“慧根”。就是离妄念的平等慧,也就是没有污染的清净本性。“慧”能体证真理而不被事相迷惑,且能理事圆融,运作无碍,常以平常心以处“理”行“事”,则是净慧功能具足。前面已经分析过的道法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而四念处以下还得再一步修五法(五根),以加强其道法。
                      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生,故以为名。
                      今修五法使善生“修四念处观”──“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一切事物都是无常、苦、空、无我。世间万物皆不离色法与无色法,这就是“法”。若能看开有色法,放下无色法,则是修了四念处观,了解世间法;如此自然会将执着于占有的小爱看开。人的欲念是无底深渊,为了这个欲念,造了无数的罪行。这就是因为人不能看开色法,也无法抛下无色的心法,若能看得开、放得下,自然能使善根萌发。
                      “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我们看开万法之后,虽然已经萌发善种,但是幼芽细弱微小,容易受损折断,而且根须尚未生长,所以不够强壮坚固,以致刚萌发的善芽易受损坏,这就是“根未生故,善萌易坏”。
                      我们以前曾经种过稻谷、大豆、花生等各种农作物,这些植物发芽的时候,新芽都非常幼弱微嫩,很容易就折断损坏。我们的心就像一畦田地,当善种撒播在这块心地上后,便开始慢慢萌芽,这初生的幼芽非常脆弱,很容易被破坏,又加上树根尚未生长,所以不能牢牢地固定于土中,更加显得嫩芽的脆弱与易损。
                      要如何使善种茁壮生长呢?“今修五法使善生”──就是要修“五法”。五法是“五根”和“五力”。世间一切都是无常、苦、空,虽萌发善心,但是必须使善念更加坚固,继续增长。“四正勤”内容是: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速生;已生恶令速断,未生恶令不生。已萌发的善念必须使其更加茁壮,而“五根”、“五力”就是要使微发的善萌往下扎根、往上生长。根部茁壮后才能稳定牢固地附着于泥土中,吸收水分及养分以供植物幼苗的成长,然后长成枝叶茂盛的大树。这两种五法就是帮助善种、善根的增长,使其更加坚强壮大。
                      0.0.


                      IP属地:黑龙江16楼2017-09-03 19:34
                      回复
                        第一、信根
                        “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
                        人的信念必须循乎正道。目标方向若稍有偏差,就很容易走入邪道,入了邪道之后,便会受邪法的影响,一旦接受邪法就无法解脱了。现在有很多人非常热心于学佛求道,如果他的信仰与所接受的教法不正确,那么,尽管他非常用功地拜佛、打坐,却容易走火入魔。一走火入魔就很可怕了,常常会心不由己、神不能定 ── 不能控制自己的心念,也不能安定自己的精神,这是求道时最危险的一件事;不但邪魔会来扰乱,而且心虚不能成道。所以,我们的信仰绝对不可偏差,一定要以明净的心态来接受佛陀的教育。
                        人都是因为有所求,才会走入偏差的道路,如果无所求,则精神会非常明朗,心灵无比安定。无相之相是实相。佛陀曾经举一个例子来譬喻:
                        以前有一位商人,用驴子拉了一整车的宝物,想越过山岭到另一个城市去。这座山的路途非常险峻陡峭,一边是断崖,一边是峭壁。他战战兢兢,非常小心谨慎地拉着驴车,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一面保护驴儿,一面又要保护整车的宝物。这只驴儿吃力地拉着大货车走在崎岖坎坷的道路上,没多久就已经精疲力竭,爬不上去了,这位商人只好暂停下来。一回头,远远看见后面有两个过路者,心中生起一股期待与盼望的欢喜心,于是赶紧招呼他们,请他们帮忙推车,以减轻负担。
                        然而,这两个人却先问他:“我们付出劳力为你推车,你用什么来报答我们呢?”
                        商人回答:“无物!”这两个人把各自背着的包裹行囊解下来,帮忙商人推车;终于在三人的合作下,离开了险阻的山路,到达宽敞的平地。这两个人又问了:“你究竟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做为报酬的?”这位商人还是回答同样的话:“无物!”,其中一人便说:“我们付出那么多力量,又放弃自己的包袱为他推车,怎么可以说无物呢?”另外一个人就告诉他:“那位商人不是已经将“无物”给你了吗?“无物”的意思,就是“无相”,世间一切万物皆无相,无相之相就是实相啊!没有给你东西,其实已经真正给了你欢喜心了。”,索取酬劳的人一听到这些话,马上明白这就是“道理”,因而不再要求什么。
                        佛陀于是告诉大家:这就是明智之人──能够体解大道,深明道理。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佛教有三宝,即佛、法、僧三宝。佛陀为了教育众生而来人间,单单只有佛陀一人,仍无法施行教法,惠及众生,必须凭借源远流长的佛法,才能流传万世以教导人们。有一句话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唯有靠人才可以弘法利生,延续佛陀的慧命,而这个责任就在于僧伽(出家人)的身上。
                        出家人为了追求佛陀的真理,一定要放下自己的小包裹;就如同刚刚所说的这两个过路人一样,商人请他们帮忙推车,但是一开始便先声明“无物”可报答他们。最初,这两个人高高兴兴地抛开自己的包袱,自愿帮忙推车。但是到达目的地时,其中一人却又开口向商人索求报酬,另一个人马上对他说:“无物”已经给你了!这就是表示“法”原本即为“无相”,“无相”之理才是实实在在的真理。世间“以有易有”者,其情非常短暂,因为这是以劳力来换取物质,以时间来求取报酬;所以感情不能持续常久,而且这种爱也是非常狭窄的。
                        法,就是要教导我们无相、无始、无终;所以,我们一定要抱持著“无所求”的心态来追求佛法,在追求时若对佛法有所体悟与了解,就必须多付出,存有这种心理就是正信 ── 在正法的理念之中。所以这段文说:“信于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无漏”就是无烦恼,无烦恼是因为无所求,无所求的佛法就是静定。因为人的心中若无烦恼,心就能常在“定”中,精神也会时时明朗静寂。
                        学佛就是要如此,犹如佛陀在前面拉车一样,后面必须有人帮忙推车,人与法一定要合一。为了推行佛陀一乘之道,我们要放掉私我的包袱,专心一意为这“无物”回报付出力量;这就是“五根”之首──信根。每个人都必须相信佛陀的教法是正确的,并且以无所求的心态来求佛的道苗;若能如此,心中的善念才能往下扎根。
                        ···无所求心乃是道根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某些人,学佛学到走火入魔,真是可怜。他们虽然有一份求道的善心与善念,但是方向一偏差,就困扰了心思、动乱了精神,实在是令人同情。佛法并非那么深奥,最重要的事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学*待人接物的礼节,以及做人的道理,修养自己的心性,清净我们的心思,并接受佛陀“无我”大爱的教育。若能如此,就可以常常神清心定,不会被外界的魔法及动乱的环境扰乱心神,不偏向邪知、邪见,如此才能产生正确的道根。
                        “信”一定要正信,请多多体会正信、正道,以产生这种无漏禅定的解脱。“漏”即烦恼,烦恼就是欲念,欲念就是有所求。在学道期间若有所求、有所得,就会有烦恼,求学时也不可求有所得,我们要学的是求清净心地、无所求、无所得;如此才是真正正信的道根。
                        第二、精进根
                        “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助道善法,鞭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精进”,所谓“精”即精纯而不杂,“进”乃前进不退;专心一意前进就是精进,“专”是心无杂念。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道路,而修行即修道,也就是走路的意思。佛陀讲经便是讲“道”,道就是路啊!我们既然在这条道路上修行,就是跟走路一样。一个人的双脚若很健壮,则可以行走长远的道路,而且可以走的非常安稳。
                        走路,必须在前脚落地时,放开后脚,否则无法前进一步。一个人在日常生活里必定要“行兹在兹”──作任何事都要专心一意于正在进行的事上,无论是说话、走路都必须专一心思,贯注精神。总而言之,言谈语默、举手投足,一定要专心。“前脚走、后脚放”的意思就是说:昨天的事就让它过去,要把心神专注于今天该作的事上。如果还不断地回顾或怀念昨日之事,就叫作杂乱心,也可称为烦恼心。若能将心念放在今日此时此刻,则称为专心正念,如此就可以进步了。
                        ···说食数宝奈饿何
                        修行最主要的目的,无非是要修得我们这一念心能专一不散乱,所以想要更加精进进步,就必须先修专心之念。做事业的人,定要专心做事业,积极发展才能成功;求学者更要专心念书,学业才会进步;而道业要想有成就也是一样,自然必须靠专心,绝对不可能有你修我得的道业。
                        佛陀在世时阿难陀尊者有一天问佛陀说:“佛啊!我是您的弟弟,也是您的弟子、您的侍者,我每天跟随在佛陀的身边,我什么时候才能够智慧开窍?什么时候才能与佛一样呢?”佛陀手捧着钵,沿路托钵得了一些饭,就和阿难坐在一棵大树下,一面拿起钵,一面叫阿难看,便开始吃饭了。佛从阿难问话开始,到佛陀吃饱饭为止,都没有回答任何话。吃饱饭后,他就跟阿难说:“阿难啊!我现在吃饱了,而你饱了吗?”, 阿难回答:“佛陀!我还没吃饭,怎么会饱呢?”佛陀就说:“阿难!与此同理啊!我修行是我所得,你用心是你所得,天下间没有我修你得的事。所以,你要赶紧用心啊!好好地用这专一的心念去精进。”
                        这是佛陀与他弟子平时的说法,由此可知佛陀教导弟子修行的方法。佛陀的责任只是教导,而实践的道路,还是必须自己去走。因此,我们一定要专心求道,这样才能够精进,这就是所谓的“精进根”。
                        ···修行必须有道路
                        “既信四念处正观,及助道善法,鞭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四处正观”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也是用心的意思。除了四念处外,还有四如意足、四正勤等等,是帮助我们成就道业的“助善道法”,我们必须每一项都专心思考,不只听听法就好了,一定要身体力行去体验善法,如此便可以鞭策精进,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修行必须懂得纲领。佛法如大海,究竟要选择哪一个法门呢?实在说,这是相当困难的事,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经,到底那一门才是初机呢?根本毫无头绪。但是若能了解四圣谛的“道谛”,也就是说从“三十七助道品”着手,那么将可以事半功倍,鞭策精进。所以,只要认清佛法的纲领去精进,用功就不会白白浪费了,而且更可以鞭策我们精进的道心,勤求不息。
                        ···善行源自涓滴起
                        就如我们慈济的工作一样,许多尚未了解慈济的人,对慈济总是抱以敷衍、应付了事的心理,认为委员向他劝募善款是件好事,而且每个月乐捐五十元、一百元,对他的生活不会有什么影响,于是看在委员的面子上,以及做善事的缘故参加。
                        但是,只要亲自来到这里的人,就会了解自己每个月所捐献的一百、五十,甚至三百、五百元,原来是在做这么多救人的好事情。了解之后,不但本身加入长期会员,还将慈济精神宣扬传布,让亲友及更多人知道。若是再多接近、多接触我们的工作,就会更进一步了解慈济,主动去探望贫病、孤苦无依的阿公、阿婆们,看看他们生活如何艰难与困苦。身历其境的感动是笔墨难以形容的,许多会员便是这样发心投入委员阵容。
                        只要亲身去做、去体会,自然对慈济这项事业能勤求不息,能真正殷勤地去付出、长期劝募善款,从事救贫教富的工作,而且愈做愈觉得有意义,这是因为已经了解慈济全部的精神。就像我们二十多年来,委员们只要一踏入慈济之门,就终身不懈怠、不退转,这便是因为他们身心皆已经投入慈济之中,并体会到个中的意义,所以能精进不息。
                        修行就是要这样,先坚固信心后,才能稳定精进。什么叫做菩萨道?若只在文字上论菩萨,根本无法体会到菩萨那份付出的快乐与法喜。例如处在慈济的世界里,日常的工作无比辛苦,我相信每个人虽然身躯疲劳,但是心中一定不会厌烦,而且越忙越高兴、越快乐。看看我们的委员,在医院做了整天的义工,已经非常辛苦了,回到精舍,一看精舍的工作还这么多、做不完,也不顾身体的劳累,一样发心继续帮忙赶夜工,这是他们的一份喜悦与欢喜心,这种欢喜心能够消除身心的疲劳。
                        通常我们做事做累了就要休息,对我来说,休息的意义,应该是换另一种方式工作,这样才是最适当的休息,并非静静地坐着不动。当我们做一件事或固定一种姿势的时间太久,容易使身心产生疲劳现象,若感觉疲惫时,可以站一站或换个姿势,更可以做做其他的工作,这才是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
                        我们要多多利用人生,你若能体会人生真正的意义,自然不忍心浪费生命与时间;多一份活动,就能多成就一份工作。我们修行时也是如此,能体会人生真正的道谛,自然就不会常常抱怨身体疲累,心神疲乏。所以说“鞭策精进,勤求不息”,真正地殷勤不停息、不懈怠,则称为“精进根”。
                        0.0.


                        IP属地:黑龙江17楼2017-09-04 20:28
                        回复
                          第三、念根
                          “谓仁念正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我们一切的举动都是出自于内心的一“念”,对于喜欢做的事,心中一念就能推动身体去行动,我们若能常常培养一份仁德之心,我们的念就能时时在正道中。大家要专心一意,好好地观想:仁者人也,身为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与**之间的差别便是在此“仁”字。佛陀示现人间是为了救济众生,“众生”不只是指人而已,其他的**类也是众生之一,我们人类是各种蠢动含灵中的一种,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者,几希。”他认为人异于**的没有多少;说句更坦白的话,就是说人与**实在很类似,差不了多少,能异于**的没有几人。
                          而佛陀来世间教育人们,就是希望人们能够远离**之心,返回原来的人性。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说每个人生下来时,本性都是非常善良的,善性就是仁心——仁爱的心;有善的性,就有仁爱的心。只可惜我们从小生长在人世间,受到种种杂念、物欲的引诱,使心中的仁念逐渐地淡泊了;欲心侵占仁心,欲念代替了仁念;欲心逐渐增强,因此仁念就慢慢薄弱了。
                          所以,我们现在学佛,最主要的是希望我们能“反观自性”。平时我们的心都是向外追逐,在社会上追逐人我是非及五欲,人性一直散放在外界,无形中与**之性混在一起。佛陀来人间就是要教育我们,返回“人之初,性本善”的这份良知和灵性,希望我们心存仁念(仁爱的意念),时时走在正道上,常常一心观想,这就是“反观自性”。
                          我们若能时时刻刻反省自我,好好来“反观自性”,邪妄的念头自然不会侵入自性。这里所谓邪妄的念就是欲念、无明的念、人我是非的念,我们若能一心观自性,自然会看开人我是非,心无私念。无私念就不会分别人我,就不会生出是非,所以说“不令邪妄得入”。若能如此,就能时时保持观照仁念之心,此即称为“念根”。
                          ···治心守意于未萌
                          过去的圣人非常谨慎注意自己的心志,所以能治心于未萌——在恶念还未生起之前,就要善加治心,保护心念,并且防情于未乱——好好预防情绪的动乱。若能如此,就可以称为“觉有情”——“菩萨”了。
                          所以,贤哲“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古圣先贤有一辈子的忧虑,却没有一日的错误;这里所谓的忧虑,是说贤哲之人非常谨慎,不敢稍微放松心志,时时战战兢兢,保护自己的心念。所以说,古之圣贤有终身之忧,这个“忧”是“忧道不忧贫”——只忧虑自己是否终身都能行于仁道之上,而不烦恼自己今日是贫穷或是富有。人如果忧虑自己失去正道,自然会谨慎小心,而不致发生错误。
                          总之,请要多多小心,专心一意,要有这份仁心正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此即是“念根”坚固。万法皆出于一念,所以我们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心念,先贤治心之道,是在于未生恶之前令其不生;对于感情,也是在情绪未乱之前防患未然。总而言之,学佛也是一样,必须时时刻刻保持警惕,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
                          第四、定根
                          “摄心正道,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是名定根。”
                          摄,即统一的意思。我们必须将心念统一起来,使其专一;若能专一心思,力求正道,则能达到寂定、心不散乱的境界。学佛有三无漏学,即“戒、定、慧”,要使自己的心念寂定,必须先守持戒律,也就是在未生恶念之前,要防患未然,守戒令其不生;在感情尚未动乱之前,要事先预防,这就是“戒”。我们能令心不生恶念,当然就不会去造恶业;能使情绪不乱,自然心能安定;心若静定,就会产生智慧。
                          所以,此处所说的“寂定”,就是心思专一的意思,也就是佛陀慧命的最高境界。
                          心不散乱就是定。学佛有许多门径可遵行,比如说净土法门,专心念佛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的心念专一。禅门中的打坐、参禅也是要训练我们的心智一如,使心与智合一。智即对事理的分别与决断,若能使心思专一,则可以同智一心,这就称为“寂静”,也叫做“寂光”。心静则能回光返照,也就是说,将我们这一念在外游荡分别之心,收摄回来反照自己的本性,称为“常寂光”,又可称为“涅盘境界”。
                          何谓“涅盘”?有的人可能会以为往生就是涅盘。其实不是的,涅盘是常寂光的境界,也就是说心念无生灭,没有烦恼的染着。内心可产生慧性,并彻照本来的心地风光,这也可称为寂定、寂光——寂静光明的意思。
                          因为凡夫的心地散乱、黑暗,所以修学就是要反暗为明,使黑暗的心性反照,重见光明;那么,就必须先使心念一致。若能如此,则寂定相应,心不散乱,心不散乱就称为“定根”。
                          ···“大家乐”的怪诞
                          现代的社会急需这个“定”,因为现在的人都欠缺“定心”,所以社会形态变成“怪、力、乱、神”到处充斥泛滥的情形。最近几年,大半的宗教也是常常都在谈论怪诞、鬼神,尤其是这两年来,社会大众沉迷于“大家乐”,说什么“明牌”,必须求神问卦指点中奖号码,又有人传言说,只要打电话拨一串数字,就可以在阳间和地狱阎王殿联络通话。那天我听到一位会员跟我说个传闻:“有一个妇人第一次赌大家乐就中了五万元,她觉得这么容易就得到五万元,简直比辛辛苦苦地做生意赚钱好多了,所以从此着迷似地开始玩大家乐。结果一直沉迷下去,无法自拔,甚至倾家荡产,还不知回头;直到债台高筑,无法还债时,她竟跑去请问“明牌”。有人告诉她,只要到墓地找个坟墓,然后向着墓碑磕头跪拜,请死者保佑,指示“明牌”,就能够如愿以偿。“她果真跑到墓场里找坟墓跪拜,求坟里的死人保佑她。拜完后,返头回家,这时忽然出现一位老伯伯,看着她问道:“你来这里做什么啊?你拜的是谁?”她回答:“我想求明牌,所以来此求拜。”老伯伯就跟她说:“这还不简单!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回家后,晚上打电话拨。”,“这个妇女到了半夜,真的拿起电话开始拨,结果电话接通之后,对方传来阴森森的声音说:“你找我有什么事?”她回答:“我请你指示一个明牌的号码。”对方真的给她一个指示,她就赶快记下此号码,却忘了问对方是谁。后来,她真的幸运地中了大奖——两千万。她乐得不可开交,还没去领钱之前,就跟她先生说:“我中了两千万,真是高兴死了,我们开始来计划如何利用这两千万。”
                          那天晚上就寝前,她心里想着:“那位不知名的人帮了我的大忙,使我中奖两千万元,我应该好好报答他,并且请教他尊姓大名。”于是赶紧又拿起电话筒开始拨那个神秘的号码。电话的那一端同样是那个人接的,他就问说:“你是谁啊?我想报答你给我带来这么大笔的财富。”对方传来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我不需要你报答,我只要你来——跟我作——伴”这妇女一听,吓得抛开电话筒,急得叫醒丈夫,一五一十地把事情说给他听,他先生在睡梦中被摇醒,就对她说:“你根本是在作梦嘛!”未予理会,一翻身,又继续睡自己的觉。
                          “第二天早上,他先生醒来后,见太太尚未起床,就叫她起来,没想到转头一看,她竟已七孔流血,一命呜呼!就这样,钱还没领而人已经死了。”
                          这个故事到底是真实的,还是人家编造的,我并不清楚。不过这种传闻,大多是人所捏造,然后一传十,十传百不断扩大。佛教中有一句话说“一人吐虚,万人传实”,就是形容只要有一个人打妄语、说谎话,就会人人口耳相传,弄假成真这就是“怪诞之说”,无中生有,这种“怪”会使人沉迷,虽然刚刚这位妇女的传说不一定真实,但是现在的“大家乐”真的使人沉沦堕落,而且许多家庭都发生凄惨的悲剧。最近,新闻报导又有一家五口死亡,原因不明。据说,这家主人平时迷于“大家乐”,沉迷到不愿照顾事业生意,而且全部钱财都耗费殆尽,到处告贷,债务累累。所以有人猜测,他因为无法偿清债务,而下毒把全家人都毒死,此案仍在调查之中。像这种情形,就是因为财迷心窍,导致“怪、力、乱、神”扰乱社会,不得平安宁静,这是社会上“怪”的现象。
                          ···怪力乱神入邪
                          还有一种是“暴力”问题。现在的社会,动不动就比刀动武。人与人彼此相处,别人对他的恩惠感情不论有多大,只一下子的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万一哪一天稍稍使他不如意,就会以暴力来报复。现在的人真是为了一点芝麻小事就要打人、杀人,连无怨无仇的陌生人,他觉得看不顺眼,或是不如意,就动手动脚,使出暴力,横行霸道,这就是“力”。
                          不只是民间社会常有暴力现象,连国家官员、政治团体,都发生这种暴力情形。在电视新闻报导里,可看见他们在会议中,若有几句话不投机,就动手打人,或跳到会议桌上抢夺麦克风,这不是动武的现象吗?不是“力”的问题吗?当然,这也是“乱”的现象。
                          现在的社会,人心乱成一团;而宗教大部份都谈神论鬼,虽然拜佛却不能接受正确的思想及宗教的教育。一般人入佛门便想求神通感应,心存这种念头则容易走入邪道,使精神散乱;所以,心有所求的感应,不但不能修成正道,还会扰乱心神。这些都称为“怪力乱神”。
                          孔子是一位教育社会世人的圣人,他也禁止学者及人们谈论“怪力乱神”,以免人心惶徨,社会不安。今天一大早我看了一篇文章,不只是台湾有这种情形,连先进国家都有怪异的现象:美国有位女学者,担任某大学的教授,她为了探讨灵魂的问题,也跟着人家去研究催眠术,相信催眠术能够引出人的灵魂,得知过去生的种种情形。这种方法有点像台湾民间的乩童法术一样,当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时,其面容形貌都完全变形走样,全身扭动,坐立不佳,摇摇摆摆地说:“我的前生是一个农夫,因为国家发生战争,被征调出征,结果死在战场,堕入地狱。”
                          当她清醒的时候,还不断地强调其前世是一个农夫,使旁观的学者信以为真,认为催眠术确实可以使灵魂出窍,得知过去世的种种。此举还掀起美国学术界的一阵风波,许多学者及民众就一窝蜂地沉迷于催眠术。其实说好听一点是催眠术,若以台湾的世俗话来解释,就是“牵亡”、“问乩童”这一类的道术,都是所谓的“怪力乱神”。
                          ···行住坐卧皆是禅
                          学佛并不是要学这些(怪力乱神),而是要修养本身的灵性,希望我们学得“戒、定、慧”——“戒”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规矩,“定”可以使人专心一意,如此自然能产生智“慧”。所以,我常说要“念兹在兹”、“行兹在兹”,做事情的时候,若能够专心做事,就是所谓的禅功。例如有一天大家在赶工作,五六个人挤在工作房里,而屋外也有许多人继续在工作,这种连贯式的作业,第一步骤若做不好,后面的人就得再多花一番功夫。
                          我走上前教他们怎么做,怎么拉直、抚平,一下子就完成工作,而且产量比五六个人做得多。为什么已经进行了两三天的工作,还没有想到这个方法,让工作做得又快又完美呢?那就是心不在焉啊!所以常常有人说,每次师父来指导过的工作,都会更加快速、更加完美,那就是因为我做事都是“念兹在兹”,手在工作时,心思就在手上;双脚走路时,心念就在脚上;开口说话,精神就放在嘴上。总而言之,就是我们的精神要统一,心念要一致,绝对不可分神,心神不分散就称为禅。所以过去的禅师曾说:“挑柴运水无非道,行住坐卧皆是禅。”吃饭、喝茶无不是禅。诸位,一切举动若能将心念常常统一专注起来,就称为禅定。我们学佛就是要学这些,若能如此,“定根”才能发挥作用,稳固定力。如果在安静无人打扰之处打坐,心思稳定不散乱,但是一离座位,与人交往谈话,就开始起烦恼,或是一工作就不能定心,那么,这种短暂的“定”是没有用,即使打坐的功夫非常高深,也是没有用的。
                          真正学“禅”练“定”,是在挑柴运水等一切举动之中,精神统一、心念一致、不受影响,这就是“定根”。“定”并非为了求神通,而是为了心思能统一,简单地说,心若能定,则做什么事都顺利通畅,一个人可抵过四、五个人的工作量,而且做得事事完美无疵,这不是“神通”吗?我们若能将佛法生活化,则举手投足无不是在禅定中,所以,我们一定要多用心,要专心一念、精神统一,不可为求怪力乱神而学佛。


                          IP属地:黑龙江18楼2017-09-06 21:12
                          回复
                            第五、慧根
                            “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内性自照,不从他知,是名慧根。”
                            这里所说的慧是“四念处之慧”,“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若能细心深思这些道理,并且加以研究分析,便能得智慧了。
                            而慧“为定法所摄”——必须要有定心,才能够产生慧根。学佛一定要专心,若能专心一致,自然可以精神统一,精神统一则无事不通。定能生慧,所以慧为定法所摄。也可以说,慧即内性,学佛者大多求明心见性,要明心见性必须反观观自性。
                            ···智为分别知解心
                            平时我们的心思对外界的事物,会起分别认知的作用,这就是智,“智慧”二字虽常合称并用,但是这二字的意思有所不同,“智”是分别智,社会人士及学者专家,都属于智者;而“慧”是宗教家所具有的特性。“智”是有分别心的,能将世间的色法分辨的一清二楚,例如“智”能分离组合物理,尤其是现代的科技发达,生活水准提高,人类不仅可以从地球到达月球,还可以远抵其他的星球,这些都是社会上的科学家及学者,专心致力研究宇宙的真象,积极发展科技所得到的成果;又例如牛顿,因为一颗苹果落地,而发现地球的地心引力。这都是“色法”。
                            总而言之,许多发明家、科学家,皆以智慧来分离组合物理,能专心探讨最基本的物质元素,也能够将各种元素组合成各种物质,这就是分别智。虽然能使人类的知识扩展,但是却在人间潜藏着各种危机。
                            例如科学的发达,对社会的知识水准有提高的作用,对物质生活的享用也有所帮助,但是它却造成许多后遗症,更潜伏着破坏自然环境的高度危机。现在的战争已经不像古代一样,人穿着战甲、骑在马上,一刀一剑互相击杀。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发明了手枪来代替过去的刀剑,刀剑必须在短距离才能杀伤对方,而枪只要在远距离瞄准目标,就可扣板机,所以它的威力比刀剑更大。但手枪一颗子弹只能射中一个目标,于是更进一步,人类还发明炸弹,一颗炸弹就会毁灭许多生命,破坏无数的家园。而现在更进入核子时代。人类所生存的世界,能够保持和平无战乱,是人们最大的幸福,如今世界的生灭大权已被少数人所操纵。这世界上几个大国的少数人,若是在心理上稍不平衡,就可能控制整个核子武器,而使世界毁灭;因为现在的核子武器,只要轻轻地按个钮,就能够发挥无比猛烈的威力,足以毁灭整个世界。
                            科学虽然能增加人类的知识,但是却给人间带来许多大危机。除了国际间的战争之外,每一个家庭中也埋藏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因为现在的家庭,三餐都靠瓦斯炉来作饭,不像以前,都是用柴火木炭及炉灶来烧菜煮饭。瓦斯的危险性极高,一不小心就可能发生爆炸,并且带来许多灾害。不只瓦斯容易爆炸起火,电视也会爆炸燃烧,甚至还有冰箱、冷气机等电化产品爆炸着火的。这些物品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东西,而科学发达虽汰旧换新,却也将原本较具安全性的物品换成高危险性的产品。这都是人类的聪明智识所带来的危机,这些“智”是属于社会科学性的“分别智”。
                            ···一个猎人与大象的故事
                            此外,一般人大多数都自以为聪明,这也是属于智。社会上因为有太多聪明的人,才会导致一些怪、力、乱、神的充斥与氾滥。聪明是“世智辩聪”,并非单纯的智识。这种“世智”会制造许多社会问题,也会发生许多暴力现象。例如有一则新闻报导说,嘉义地区发生一件“智慧型”的偷窃案,一个窃贼利用某医生到北部旅游时,闯空门将其钱财宝物都偷光。这个医生与全家人出门之前,在诊所门前贴了一张公告,说他某日要出门,直到哪一天才回家,请他的病患这几天不要来看病。有一个人看到这张告示后,得知医生家这几天都空无一人,于是费尽心思打造了一把钥匙,开门进到里面,安心地搜寻财物,连保险柜也被他打开,所有的贵重宝物都被他搬走。
                            另外一个个案是发生在银行的职员身上,这个职员利用他值班时保管钥匙,监守自盗,偷运出银行里五百多万元的现金,然后逃逸无踪。这些作案者都是非常聪明的,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这种世智辩聪,不仅误了自己,也毁了他人,而且小则毁灭自我,大则毁灭整个地球。
                            因此科学家、社会学者、世智辩聪者,这一类皆属于“智”,而“慧”是属于宗教的特色,因为宗教是提倡道德、爱心的。不论是什么宗教都如此,例如基督教、天主教所提倡的是博爱——针对人类的“博爱”。只要有爱,当然都是好的人生,至于其教义的深浅还在其次。而佛教所谓的爱,还要更深入一层,即“平等的爱”。
                            “博爱”与“平等的爱”并不完全一样,“博爱”是对“人类”的爱心,佛法的“平等爱”是“爱众生”的心,众生与人类不同的地方是——人类只是众生之中的一种生命体而已,佛法中对众生的爱是“蠢动含灵皆有佛性”的爱;不但是爱,而且尊重所有的众生。所谓的“尊重”,在佛教中除了尊重人之外,也尊重其他的生灵,六道众生皆有佛性,堕落地狱的人将来也可以成佛,甚至在饿鬼道的人,也是可以当菩萨的。
                            佛的本生经中说:佛陀在三大阿僧只劫行菩萨道之时,偶而会现身于**道中感化同类;佛不只示现人身在世间化导众生,他有时候也会到地狱去教导地狱的众生,并且代替他们受苦。例如他到地狱中替人拖“火”车,这种“火”车不同于人间的“火车”,这是整辆被烧红烤热的火铁车,必须由犯罪的人拖着走,这是地狱中的刑罚之一。
                            有一位老人在人间造罪业而堕落地狱,受“拖火车”的酷刑,一位青年在地狱中看见这个老人已年老体衰,还拖着这辆又红又热、又重又烫的火车,非常不忍心,就过去帮忙老人拖火车,请他在旁边休息。结果被狱卒发现了就告诉他:“各人的罪由个人受,为何你替他拖车呢?”狱卒起了嗔心,举起手上的棍子就打这位青年。青年就是过去生中修菩萨行的佛陀。佛陀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不去地狱度化众生,那谁要去呢?他替罪人受刑罚,又被狱卒责打,仍然心甘情愿地要为众生入地狱。
                            佛陀也曾经现身**道中。在佛教的鹿母经里就记载佛陀现身为鹿的故事;他也曾经现身为象王,并且长有六根象牙。象牙是非常有价值的珍贵宝物,一位猎师见此象比普通象多了四根牙,于是起了贪婪之心,将毒药抹在箭上,朝着此象射去。象王中箭之后,周围的象群全部都围拢过来,象王马上用象鼻子绕住猎师保护他——犹如一个人用双手环抱他人一样,使他不受象群的伤害,象王对周围的象群说:“我发心行菩萨道,既然是菩萨心,就绝对不能对人起嗔恚,即使人来伤我,也不能发嗔怒恨意,一定要以宽大的心量来包容,要有平等的心,有透彻的大爱。”说完之后,便问猎师:“你为什么要用毒箭来射我呢?”猎师答说:“因为我需要你的象牙啊!”象王一听,就以牙撞石壁,让象牙断落下来,送给这个猎师。象王一点也不起嗔恚之心,还宽容大量地对待猎师,结果感化了猎师。从此以后,他彻底悔悟,并且现身说法,感化所有从事狩猎的猎人,保护了山林中全部的象群。
                            ···慧光遍彻天与地
                            菩萨的爱心就是如此,他的爱心普及众生,所以“慧”除了能分别透彻了解一切道理之外,还能发挥人性平等的智慧,所以此处说的“慧根”,是四念处之慧,因为他透彻了“观身不净”之法,不会为了保护自己的身躯而起嗔恨的怨心,如此自然就能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所以,四念处是我们产生智慧的根源,欲透彻四念处观,一定要专心、有定力,不使心散乱,若能做到这样,就可以从“内性自照”而知:身乃不净物、受是痛苦、心为无常、万法无我。能透彻这些事理,自然慧性自照——反观观自性。我们的性与众生的性都源自平等,而智慧必须自己去体会,并非求佛就能赐给我们智慧,或开启我们的智慧,天底下绝对没有这种事。
                            佛的责任只是教导我们,智慧还是必须靠自身去修取,我们接受佛陀的教法,并非我们少了佛陀所拥有的东西,而请他送给我们;人人皆与佛平等。所以,每个人都必须自我要求,若能做到“内性自照,不从他知”,就称为“慧根”。“五根”产生之后,“五力”就自然能够坚固,若“根”不生则善萌易被破坏,所以我们要坚固各种“根”,使“五根”具足。
                            0.0.


                            IP属地:黑龙江19楼2017-09-06 21:14
                            回复
                              【五力】
                              第一、信力
                              第二、精进力
                              第三、念力
                              第四、定力
                              第五、慧力
                              我们已经讲完“五根”,具足这五种善根后,仍然要加强坚固其力量,否则有根无力,根一样会败坏,所以我们一定要再增加根力。止观辅行问云:“名同于根,何须更立?”“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
                              “名同于根,何须更立?”既然“五根”与“五力”的名称都一样,为何要将它分别,根之外再加上力呢?“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意思是善根虽然已经生出,四念处的道理也了解,但是必须再往下扎根,坚定稳固它的附着力,而且恶*尚未破除,所以要再修*善念,使善根增长。
                              ...
                              ...
                              0.0.


                              IP属地:黑龙江21楼2017-09-07 19: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