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照容死後的墓葬還有地位如下:
1.元宏時期,文昭貴人,陵制卑局。
【其後有司奏請加昭儀號,諡曰文昭貴人,高祖從之。 】(魏書皇后列傳)
【后先葬城西長陵東南,陵制卑局。 】(魏書皇后列傳)
2.元恪時期增脩舊冢, 追尊配饗。
【戊辰,追尊皇妣曰文昭皇后。 】(魏書世宗紀)
【因就起山陵,號終寧陵,置邑戶五百家。 】(魏書皇后列傳)
【世宗踐阼,追尊配饗。 】(魏書皇后列傳)
【(王遇)修廣文昭太后墓園 。】(魏書閹官列傳)
【皇子恌,年七歲,景明元年薨,就斂於華林棗間堂,葬于文昭皇后陵東。後以增廣文昭后墳塋,徙窆北崗。 】(北史孝文六王列傳)
【六月,戊辰,魏追尊皇妣高氏為文昭皇后,配饗高祖,增脩舊冢,號終寧陵。追賜后父颺爵勃海公,諡曰敬,以其嫡孫猛襲爵;封后兄肇為平原公,肇弟顯為澄城公;三人同日受封。魏主素未識諸舅,始賜衣幘引見,皆惶懼失措;數日之間,富貴赫奕。】(資治通鑑)
3.靈太后與元詡時期改葬長陵兆西北
【(神龜二年春正月)改葬文昭皇太后高氏。 】(魏書肅宗紀)
【肅宗詔曰: 「文昭皇太后,德協坤儀,美符文姒,作合高祖,實誕英聖,而夙世淪暉,孤塋弗祔。先帝孝感自衷,遷奉未遂,永言哀恨,義結幽明。廢呂尊薄,禮伸漢代。」又詔曰:「文昭皇太后尊配高祖,祔廟定號,促令遷奉,自終及始,太后當主,可更上尊號稱太皇太后,以同漢晉之典,正姑婦之禮。廟號如舊。」文昭遷靈櫬於長陵兆西北六十步。初開終寧陵數丈,於梓宮上獲大蛇長丈餘,黑色,頭有「王」字,蟄而不動。靈櫬既遷,置蛇舊處。 】(魏書皇后列傳)
【及改葬文昭高后,太后不欲令肅宗主事,乃自為喪主,出至終寧陵,親奠遣事,還哭於太極殿,至於訖事,皆自主焉。 】(魏書皇后列傳)
【被臺祠部曹符,文昭皇太后改葬,議至尊、皇太后、羣臣服制輕重。 】(魏書禮志)
看李慈銘的上下文,似是認為幽后母養世宗,頗盡慈愛,所以元恪雖然心存遺憾,只追尊高照容,仍以幽后配饗?但這與史料所呈現所有不同,魏書高照容傳雖說幽后密有母養世宗之意,故有傳言她害死高照容,但史書並沒有幽后獲得元恪撫養權的紀錄,只寫【世宗之為皇太子,三日一朝幽后,后拊念慈愛有加。(魏書皇后列傳) 】元宏南征之時,【世宗入朝,必久留后宮,親視櫛沐,母道隆備。(魏書皇后列傳) 】許多網文也據此推論馮幽后跟元恪感情很好。然而,不說大馮得到惡諡,看王遇、白整的傳記,也反映元恪實際上對馮幽后無情,先前不過虛與委蛇。
王遇曾經說馮幽后壞話,【幽后之前廢也,遇頗言其過。 (魏書閹官列傳)】因而遭孝文帝免官奪爵,然而王遇卻在【世宗初,兼將作大匠。未幾,拜光祿大夫,復奪爵。(魏書閹官列傳) 】而且正是由他負責【修廣文昭太后墓園。(魏書閹官列傳)】白整是奉孝文之命授藥令馮幽后自盡,當馮幽后不肯就死,也是白整等執持,強之,乃含椒而盡。但元恪亦重用白整,為孝文帝跟高照容建造石窟追福,【景明初,世宗詔大長秋卿白整準代京靈巖寺石窟,於洛南伊闕山,為高祖、文昭皇太后營石窟二所。 】(魏書釋老志)
還有從魏書高肇的傳記,【景明初,世宗追思舅氏,徵肇兄弟等。錄尚書事、北海王詳等奏:「颺宜贈左光祿大夫,賜爵勃海公,諡曰敬。其妻蓋氏宜追封清河郡君。」詔可。又詔颺嫡孫猛襲勃海公爵,封肇平原郡公,肇弟顯澄城郡公。三人同日受封。始世宗未與舅氏相接,將拜爵,乃賜衣幘引見肇、顯于華林都亭。皆甚惶懼,舉動失儀。數日之間,富貴赫弈。是年,咸陽王禧誅,財物珍寶奴婢田宅多入高氏。未幾,肇為尚書左僕射、領吏部、冀州大中正,尚世宗姑高平公主,遷尚書令。 】元恪厚待舅家,賞識替高照容寫尊號諡冊的江式,【(江式)以書文昭太后尊號諡冊,特除奉朝請,仍符節令。式篆 體尤工,洛京宮殿諸門板題,皆式書也。 (魏書術藝列傳) 】甚至<大魏宮內司馬高唐縣君楊氏墓誌>當中,紀載宮人因忠於高照容而被元恪封為縣君,【文昭太皇太后選才人充宮女,又以忠謹」審密,釋典內宗,七拓孝敬,天然能使,邊豆」靜嘉。遷細謁小監。女功紃綜,巧妙絕群,又」轉文繡太監。化率一宮,課藝有方,上下順」厚,改授宮大內司。宣武皇帝以揚忠懃」先后,宿德可矜,賜爵縣君,邑兮高唐。】相反地元恪絲毫無緬懷馮幽后的紀錄,甚至王遇、白整都是傷害過馮幽后的人,元恪對他倆非但沒半分芥蒂,還重用他們為生母高照容修廣墓園與興建佛窟,已經說明元恪對嫡母與生母的感情的強大差距。
元恪深愛生母,嫡母既有殺母之嫌並且試圖弒父,又無父命(元宏只說「吾死之後,可賜自盡別宮,葬以后禮,庶掩馮門之大過。 」從未囑咐讓馮幽后配饗),元恪有什麼理由令大馮配饗?何況魏書、北史(文句多與魏書相同,故多數未引述)跟資治通鑑都明寫高照容在元恪之時就已追封配饗,靈太后與肅宗之時只是改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