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学吧 关注:3,017贴子:22,228

本想打假,看来还是要言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法是什么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7-08-25 23:39回复
    《道德经》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7-08-25 23:40
    收起回复
      《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弗盈也。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乃是宗旨。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7-08-25 23:47
      回复
        庄子《庄子·大宗师》: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是谓坐忘。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7-08-25 23:49
        收起回复
          “尸居而龙见”正解
          ——兼谈中国文化“龙”的精神
          翟奎凤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尸居而龙见(现)”这句非常富有哲理与修身之道的话见于《庄子》,而且前后出现两次,第一次见于《在宥篇》:
          故君子茍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第二次见于《天运篇》: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归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
          郭象注《庄子》,把“尸居而龙见”解为“出处语黙,常无其心而付之自然”,这个注太简约,成玄英在此基础上把这句话疏解为“圣人寂同死尸寂泊,动类飞龙在天,岂有寂动理教之异哉!故寂而动,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欲明寂动动寂,理教教理,不一异也”(《在宥篇》),又说“言至人其处也若死尸之安居,其出也似龙神之变见,其语也如雷霆之振响,其默也类玄理之无声,是以奋发机动,同二仪之生物者也”(《天运篇》)。陈鼓应、马恒君等人的现代注解也大体上是沿袭着成玄英的意思,如陈先生在《庄子今注今译》中把“尸居而龙见”翻译为“安居不动而神采奕奕”,马恒君《庄子正宗》翻译为“枯寂不动而能如龙一般显现”。古来传统主流的解释多与此相似,其实这与《庄子》的本义有些隔阂,“神采奕奕”“如龙一般显现”均与庄子深藏不露、淡漠无为的精神不大契合。
          “尸居”,一般解为“斋居”、“静处”,这是没问题的。“尸居”一方面是形体的静止不动,另一方面是神气的收敛,淡漠无为,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和情绪,整个地就像僵尸,这也就是《庄子》一书中多次称道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呆若木鸡”的境界。在庄子看来,只有去除掉世俗人表面而肤浅的聪明,即“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才能“同于大通”(《大宗师篇》)、“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人间世篇》),而“全德”“神活”,这也就是“龙见”的真义。《知北游篇》说“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这里的“天和将至”“神将来舍”也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龙见”的真谛,即“龙”是“天和”、“神”的比喻。后来道家修行常强调“心死神活”,这可以说是“尸居而龙见”的最好诠释。这应该是“尸居而龙见”的正解。
          其实这种正解在古代也有人说起过,但似乎没成为主流,如明代的朱德之在其《庄子通义》卷四中就说:
          尸居无为也,而纯阳无私之体当自见;渊黙无言也,而一阳之复常自闻。如此者,其动不以形,惟神而已,是以念念惟天,天自不违也。
          这是笔者所见到的《庄子》“尸居而龙见”及“渊默而雷声”的最好注解。在这种解释语境下“尸居”与“龙见”有着一种条件因果关系,只有“尸居无为”即“坐忘”,“纯阳无私之体”才能在内心显现并升起。朱德之用“一阳之复”来解释“雷声”也可谓妙得正解,在《周易·复卦》上卦为坤地、下卦为震雷,只有在“致虚极、守静笃”的“渊默”状态下,真精纯阳之气将开放发动。“尸居”与“龙见”、“渊默”与“雷声”有着内在的条件因果关系,但是郭象、成玄英以“出处语默”来解释,前后变成了并列关系,显然丢失了其精义与神韵。
          以《庄》解《庄》,是解释《庄子》的最高境界,明代赵台鼎在其《脉望》卷三中就曾用《庄子·天地篇》中的原话来解释“尸居龙见”,他说:
          “冥冥之中独见晓焉”,“尸居而龙见”也;“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渊默而雷声”也。修行之工,孰能外此?
          《庄子·天地篇》中说“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其实这种句式与思想在其它经典中也出现过,如《吕氏春秋·离谓篇》“冥冥之中,有昭焉”,《淮南子·俶真训》“视于冥冥,听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高诱注:晓,明也);寂漠之中,独有照焉”。所以,这里“晓”是“明”的意思,应该说也就是“虚室生白”的“白”,有光明的意思,其实这些也都是“道”的象征。
          今人孙通海《庄子译注》(中华书局2007)把这句话翻译为“形容身体如死尸般纹丝不动,而不动之中活跃着龙腾虎跃般的生机”“形容虽然像深渊一样的静寂无声,但在无声之中蕴藏着如电闪雷鸣般的生机”(第181页)。大体意思不差,但“龙腾虎跃”与“电闪雷鸣”等措辞则不免有些夸张,不够典雅。
          现在来看,《庄子》“尸居而龙见”一语的最好注解不是晋代的郭象,也不是唐代的成玄英,而是明代的朱德之与赵台鼎。朱德之“尸居无为也,而纯阳无私之体当自见”,是“尸居而龙见”的最好翻译,“龙”象征着“纯阳无私之体”,而且这个象征在经典中是有根据的,那就是《周易》。《周易》于乾卦五次说到“龙”,初爻曰“潜龙”,二爻曰“见龙”,五爻曰“飞龙”,上爻曰“亢龙”,用九曰“见群龙无首,吉”。可以说,龙就是乾阳刚健之德的象征,这也就是天地生生不息之德。因此,龙在中国文化中实际上是宇宙精神的体现,是宇宙的本体力量,是乾元生生不息、自强不息的力量。回过头来看《庄子·天运篇》孔子所说“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这句话实质上也是从哲学本体意义上来说“龙”——能大能小、变化莫测——这正是宇宙大化的神妙。
          我们中国人常说自己是龙的传人,龙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史书上说上古的时候还有“豢龙氏”“御龙氏”,即有专门养龙和学习驾龙的家族,还说有人专门学习“屠龙术”。长期以来大家好奇和争论比较多的是龙作为一种神秘而变化莫测、能上天能入地的动物到底存不存在,这一点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魏献子与蔡墨曾就此有讨论,蔡墨根据《周易》乾坤两卦爻辞中六次出现的“龙”字,认为如果早先人们不是能经常见到龙,怎么会这样来描绘它呢。
          实际上,中国文化从《周易》开始就已经从哲学本体的意义上来说龙,而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动物或者说这种动物到底存不存在,似乎变得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去体会作为象征意义上的“龙”的精神。《庄子》“尸居而龙见”是体会龙的精神的一种方式,这种人生淡漠无为、遨游太空,逍遥于宇宙时空、天地大化,以世俗名利为尘垢粃糠而不足道,这是道家“见龙”的精神。而《周易》则代表了儒家“见龙”的方式,有着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创造创新的精神。《乾·文言传》两次说到“龙德”,这种龙德有着“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勿用)特立独行立的精神,又有着“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见龙在田)谦虚济世的精神。《乾·文言传》释九五爻“飞龙在天”,又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人乎,况于鬼神乎”,这种“大人”可以说是儒家“见龙”的最高境界,与道家“见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7-08-25 23:57
          回复
            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
            动用意识存思中宫,观想内景,希望有所得,是不是解其五脏?是不是擢其聪明?
            古人早就看穿了愚人的症结。
            虽然原文强调的是不慕名利,淡泊无欲,不过也适用于这种情况,以为自己小小的智巧可以施功,真是无知啊无知,幼稚啊幼稚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7-08-26 00:18
            回复
              庄子《在宥》:
              云将东游①,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②。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③。云将见之,倘然止④,贽然立⑤,曰:“叟何人邪?叟何为此?”鸿蒙拊脾雀跃不辍⑥,对云将曰:“游!”云将曰:“朕愿有问也⑦。”鸿蒙仰而视云将曰:“吁!”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⑧。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鸿蒙拊脾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云将不得问。
              又三年,东游,过有宋之野而适遭鸿蒙⑨。云将不喜,行趋而进曰:“天忘朕邪⑩?天忘朕邪?”再拜稽首,愿闻于鸿蒙。鸿蒙曰:“浮游,不知所求;猖狂(11),不知所往。游者鞅掌(12),以观无妄(13)。朕又何知!”云将曰:“朕也自以为猖狂,而民随予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则民之放也(14)。愿闻一言。”
              鸿蒙曰:“乱天之经(15),逆物之情,玄天弗成(16);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17),意,治人之过也!”云将曰:“然则吾奈何?”鸿蒙曰:“意,毒哉(18)!僊僊乎归矣(19)。”云将曰:“吾遇天难,愿闻一言。”
              鸿蒙曰:“心养(20)。汝徒处无为(21),而物自化。堕尔形体(22),吐尔聪明(23),伦与物忘(24),大同乎涬溟(25),解心释神,莫然无魂(26)。万物云云(27),各复其根(28),各复其根而不知(29);浑浑沌沌(30),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其情,物固自生。”云将曰:“天降朕以德(31),示朕以默(32);躬身求之,乃今也得。”再拜稽首,起辞而行。
              【注释】
              ①云将:云的主帅。
              ②扶摇:神木;一说为飓风。鸿蒙:自然的元气。“鸿蒙”跟“云将”一样,均已拟人化,成为寓言中的人物。
              ③拊(fǔ):拍击。脾:当作“髀”,大腿。雀跃:像小雀一样跳跃。
              ④倘然:惊疑的样子。
              ⑤贽(zhì)然:站立不动的样子。
              ⑥辍(zhuò):停止。
              ⑦朕(zhèn):我,一人称代词。
              ⑧节:节令;“不节”即不合节令。
              ⑨有:语助之辞,“有宋”也就是“宋”。
              ⑩天:这里实指鸿蒙,敬如上天的意思。
              (11)猖狂:漫不经心地随意活动。
              (12)鞅掌:众多、纷纷攘攘的样子。
              (13)妄:虚,不实。“无妄”即真实,现实的存在。
              (14)放:依,仿效。
              (15)经:本指织物上的纵线,引申为常规,正常序列的意思。
              (16)玄天:即指天。
              (17)止:亦作“昆”,“止虫”即昆虫。一说“止”是“豸”的意思,“止虫”即豸虫。
              (18)毒:这里是受毒害太深的意思。
              (19)僊僊(xiān):“僊”是“仙”字的异体。“僊僊”指轻扬的样子。
              (20)心养:养心,即摒弃思虑,清心寂神。
              (21)徒:只。
              (22)堕(huī):通作“隳”,毁弃的意思。
              (23)吐:当是“咄”字之讹,“咄”与“黜”同,废弃的意思。“黜”与“隳”相对,“吐”字则不可通。一说“吐”当是“杜”字之误,杜塞的意思;亦可通。姑备参考。
              (24)伦:伦理。一说“伦”通作“沦”,沦没,意思是跟外物泯合而一块忘却。
              (25)涬(xìng)溟:混混茫茫的自然之气。
              (26)莫然:即漠然,像死灰一样没有感知的样子。
              (27)云云:众多的样子。
              (28)根:这里指固有的真性。
              (29)知:感知。
              (30)浑浑沌沌:各任自然,浑然无知,保持自然真性的状态。
              (31)降:这里是传授、教诲的意思。“降朕以德”即以德降朕,把对待外物和自我所应取的态度传授给我。
              (32)默:义同“养心”,即清心寂神的意思。“示朕以默”即以默示朕,把清心寂神的方法晓谕给我。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7-08-26 00:22
              回复
                鸿蒙曰:
                “心养(20)。
                汝徒处无为(21),而物自化。
                堕尔形体(22),吐尔聪明(23),伦与物忘(24),大同乎涬溟(25),解心释神,莫然无魂(26)。
                万物云云(27),各复其根(28),各复其根而不知(29);浑浑沌沌(30),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
                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7-08-26 00:24
                收起回复
                  白玉蟾《水调歌头》:
                  有一修行法,不用问师传。教君只是,饥来吃饭困来眠。何必移精运气,也莫行功打坐,但去净心田。终日无思虑,便是活神仙。
                  不憨痴,不狡诈,不风颠。随缘饮啄,算来命也付之天。万事不由计较,造物主张得好,凡百任天然。世味只如此,拼做几千年。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7-08-26 00:27
                  收起回复
                    终日无思虑,便是活神仙。
                    但去净心田。
                    智者读到此段,还不知上法是什么,那算我白说了。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7-08-26 00:29
                    回复
                      下下士其实连钝根漏体的勉强功夫也没弄明白,唯一的技能只能是不要脸加血口喷人了。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7-08-26 00:33
                      回复
                        上法不是仅仅局限于中上士,其实是有普适性的,只不过很多人上法不懂,下法也不懂,差异就更不懂了。
                        下法看着热闹,其实只是体虚脑笨的人养气用的。其实还有中法,结合了上下法的特点,不求一步登天,但是也不能一叶障目,要知道天在哪。
                        白玉蟾真人说,人當以聖賢自待,不可小視自己,則上達矣。故天下未有不聖賢的神仙。
                        《道德经》云:自胜者,强也。
                        自问不是钝根漏体到没有半点灵光,都可以实践上法。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7-08-26 01:12
                        回复
                          很多人觉得清净法没有依凭,没有标准,无法实践,其实还是不懂。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7-08-26 01:23
                          回复
                            修道真言
                            宋·白叟玉蟾子辑
                            凡参玄宗不难得手,难从性宗参入。如从此入,便得渊源。倘错行路径,如书空寻迹,披水觅路矣。
                            修玄之理,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古人章句之中隐隐在焉。天不言而四时行,人身阴阳消息,人不能使之然也。
                            大道之妙,全在凝神处。凡闻道者,宜领此意求之。凝神得窍,则势如破竹,节节应手。否则面墙而立,一步不能进。
                            学道之人,须要海阔天空,方可进德。心宜虚空,神宜安定,能使心不动,便可立丹基。
                            学道之人,以养心为主。心动神疲,心定神闲。疲则道隐,闲则道生。胸次浩浩,乃可载道。
                            邪说乱道久矣,采战、烧汞、搬运皆邪道也。年少者、不笃信者、遑遑趋利者,皆未易言此道。欲修此道,先宗一淡字。
                            仙凡界、人鬼关,全在用功夫。然用功夫者,如擒狡兔然,稍懈则兔纵,稍紧则兔死。须于空虚中觅之,否则何足言功夫哉。
                            凡人心不内守,则气自散。若能时时内观,则气自敛,调养脏腑,久之神气充足。古云:“常使气通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
                            静时炼气,动时炼心,下学之功毕矣。
                            须节欲。先天必须后天定。
                            动时茫茫,不如此心久在腔子里。学道者要先知收心法,再言静功。
                            欲学玄功,须先时时瞑目,一日间静坐几刻,再来问道。
                            聪明智慧不如愚,学人只因伶俐二字,生出意见,做出许多坏事。今欲收拾身心,先从一个愚字起。
                            天之生人,人之所以生而不死者,于穆不已也。人若无此不已,则气绝矣。故天地以气机存,人亦以气机生。能炼住气机,便与天地同寿,便不息了。不息则久,中庸言之矣。
                            定其心神,方可言道。要入玄关,须用定力。定则静,静则生。不但静中能静,必须动中能静,方见功夫之力。神定,内一着也。事来心应,事去心止。气定,外一着也。
                            语谨形正,语端气峻。下学要紧处,全在正气安神,忘心守口而已。
                            修道原从苦中来,但得清闲处便清闲,此即是道。且更须忙里偷闲,故人能偷闲便有闲。不然,则终身无宁晷矣。
                            心乃一身之主,故主人要时时在家。一时不在,则百骸乱矣,所以学道贵恒。始勤终怠,或作或辍,则自废也。
                            “四大威仪皆是假,一点灵光才是真。晦藏灵明无多照,方现真如不二身”,则此一点,如剑上锋,如石中火,一现即去。故修养家,要养圣胎、孕婴儿者,此也。功夫如不早做,及至精干血枯,屈曲蒲团,有何益哉。
                            令人慕道者多矣,俗网牵人,是以道心不进。至人非不悯世,奈世人自纠葛何。今为学子脱此苦恼,略敷数言。夫心之动,非心也,意也。神之驰,非神也,识也。意多欲,识多爱。去此二贼,真性圆明。不欲何贪,不爱何求。无贪无求,性如虚空,烦恼妄想,皆不为累。再加炼气,金丹可成,神仙可冀。
                            养气只在收心。心在腔子里,则气存矣。
                            居尘不染尘,乃上品也。其次避之。
                            清静二字是换骨法。
                            凡人能治心,便是道中人。若全消俗障,何患乎不成。
                            虚之又虚,与天合体。空空空,空中有实功。若还纯寂灭,终是落顽空。
                            静坐者,不在坐时静,要在常时静。
                            灵台不灭,慧觉常存,此道之至宝也。然无形无影,莫可明言。默以心会,不在外求。
                            神乃心之苗也。面色润泽,方征血气冲和。总要华池养得水足,意树自然花开。
                            昔人教人,寻孔颜乐处。此乐非章句可能寻,在天命也。心静则神清,神清则气和,始可得之。
                            下手功夫疏不得,因循无益。得一刻,便做一刻,念头须时时返照此处。神到则气到,气到则命坚。
                            敬慎二字,通天彻地。再无放心之人,能仙能佛。
                            人生做事,业传千古,不过此一点神光耳。然神非精不能生,而精非静不能养。欲至极虚极灵地位,须炼此能生、能养功夫。
                            道心常现,则凡念自退。一时忘道,则起一时之凡念。一念忘道,则起一念之凡情。须要时时提醒。
                            人生若幻,须要寻着真身。天下无一件是实,连此身也不是自家的,只这一点灵光。若无所依,到灭度时,何所随着,岂不哀哉。
                            焚香烹茶,是道也。即看山水云霞,亦是道。胸中只要浩浩落落,不必定在蒲团上求道。
                            学道是乐事。乐则是道,苦则非道。但此乐不比俗人乐耳。
                            居尘世中应酬,最是妨道。人能于尘事少一分,道力即进一分。幻缘不破,终无着处。
                            人当以圣贤自待,不可小视自己,则上达矣。故天下未有不圣贤的神仙。
                            世人当知俭之道,俭于目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气,俭于事可以养心,俭于欲可以养精,俭于心可以出生死,是俭为万化之柄。若不知俭之道,惟以刻薄悭吝是趋,则于俭之道失之远矣。
                            无上妙道,原从沉潜幽静中得来。若是一念纷纭,则万缘蔚起,身心性命,何日得了。一已尚不能照应,何暇及他事哉。人须亟亟回首,早登彼岸。
                            玄功不但要养气足精,仍宜运髓补脑。家私攒聚到十分,方称富足。倘身中稍有缺乏,便是空体面的穷汉子。分明一条好路,为何不走,可惜一个神仙阙,夜间难道也匆忙。
                            烦恼是伐性之斧,人当于难制处下功。若不将气质变化完善,怎得成善士。
                            凡学道人,言语行事,必较世俗人要超脱些。若仍走俗人行径,何贵乎学道。
                            学道先以变化气质为主,再到与人接物上浑厚些,方是道器。
                            今之文人,只因理障,难以入道,不知道即孔孟之道。濂溪尧夫非此乎,不可专作道家看。要知儒与道是合一的。周邵二子,何尝出家修行耶。今人将道作出世一派而畏之,何其误也。
                            春桃多艳,是三冬蕴藏之真阳也。秋菊多黄,是三伏聚养之真阴也。此中玄理,意会者得之。
                            人为形质所累,年纪一到,则百节风生,四体皆痛。何必地狱,即此便是。倘平日少有静动,讵可免此一段苦楚。故形为我所爱,我亦为形所累。若将此一段灵性,做到把握得住时,出生入死,总由我使唤。
                            学道者,首以清心寡欲为主。高枕茅檐,肆志竹窗,方是道家逸品。若纷纷逐逐,何异流俗。陶养性情,变化气质,二语乃入门之始事也。
                            修道之人,未有不静默者。粗心浮气,一毫用不得。
                            有问前知者,答曰:“机从心生,事以理断。以理断事,人即神也。弃理问神,神亦不告。”
                            凡入玄门,只以静性为主。如目前春庭新雨,四壁寂然,草木含春,暗藏长养。理会此中,就有个究竟,不必定以谈玄为道。
                            人心如目也,纤尘入目,目必不安。小事入心,此心即乱。故学道只在定心。若心不定,即纸窗之微,为人扯破,必生怒忿;一针之细,为人去取,便生吝惜。又不徒以富贵乱心,得失分念,烦邪乱想,随觉即除。毁誉善恶,闻即拨去,莫将心受。心受则满,心满则道无所居。要令闻见是非,不入于心。是心不外受,名曰虚心。使心不逐外,是名安心。心安而虚,道自来居。
                            仙经云:专精养神,不为物杂谓之清。反神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保气以存精。思虑兼忘,冥想内观,则身神并一。身神并一,则近真矣。
                            垢渐去而镜明,心渐息而性澄。养成一泓秋水,我不求镜物,而物自入我镜中。
                            有诸内,必形诸外,一毫也假不得。前贤云:“山有美玉,则草木为之不凋。身有妙道,则形骸为之不败。”故心有真功夫者,貌必有好颜色。
                            人心犹火也,弗戢将自焚。防微杜渐,总在一心。
                            天下人不难立志,最怕转念富贵二字,是钩人转念的香饵。所以每每得道者,非贫寒,即大患难之后。何也,割绝尘累,回头皆空。故孙真人注《恶疾论》曰:“神仙数十人,皆因恶疾而得仙道”,是尘缘都尽,物我俱忘,毫无转念,因祸得福也。
                            凡修道之人,一手握住此物,行住坐卧,不为外动,安如泰山,不动不摇。紧闭四门,使十三贼人,不得外入,身中之宝,不使内出。日日如此,何必顶礼求真仙,便是蓬莱第一座。
                            玄修与释家不同,释家呼此形骸为臭皮囊。道家入门,全要保此形体。故形为载道之车,神去形即死,车败马即奔。
                            大道之传,原自不难,是世人错走路头,做得如此费力。岂不闻“大道不远在身中,万物皆空性不空。性若空时和气注,气归元海寿无穷”。又曰:“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真精道难得。”
                            “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处即生真”,此守中之规也。进道之要,无如问心。故云:“学道先须识自心,自心深处最难寻。若还寻到无寻处,始信凡心即道心。”
                            学道性要顽纯,毋用乖巧。其要总在将心放在何思何虑之地,不识不知之天,此大道之总纲也。
                            捷径之法,推守此一心。阳气不走,相聚为元海。
                            夫道未有不探讨而得者。即三教圣人语录,无非发天地之秘密,接引后学阶梯。细心玩味,便知端的。
                            有问静功拿不住者,答曰:“万缘寂处,即是仙界。此时诚一不二,龙可拿,虎可捉。若云无拿处,仍是未空。”
                            光景倏忽,鲁戈难留,那还禁得执着。自一身推之,吾一身即天地,天地即吾一身,天下之人即吾,吾即天下之人。不分人我,方是入道之器。倘少分芥蒂,即差失本来。
                            凡有志修道者,趁得一时间光阴,便进步用功夫去,将精气神做到混合而为一的时节,以待事机之来。不可望事全方下手,是自虚时日也。悠悠忽忽,日复一日,白驹易过,几见挥戈。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心能内观,即一时为尘垢所染,终久必悟大道。若心不能内观,究竟必落沉沦。故《道德经》首章曰“常有欲以观其窍”者,观此窍也。“常无欲以观其妙”者,现此窍中之妙也。太上曰:“吾从无量劫中以来,存心内观,以至虚无妙道。”学子既欲潜心,先去内观,待心中如秋潭浸明月,再谈进步。
                            初入玄关者,不用他求,自今日始,要无漏精夜,便是登仙梯航,便是结婴种子。
                            修道功夫,如抽蕉剥笋,层层求进,必至头方止。
                            学道人全要敛藏,最忌明察。故曰:“人不藏,不能得道之要。”
                            万事萌芽,在乎一心。心动则机动,机动则神明而合之。故曰,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修道总是炼得一个性。有天命之性,有气质之性。本来虚灵,是天命之性。日用寻常,是气质之性。今一个天命之性,都为气质之性所掩。若炼去气质之性,即现出天命之性,而道自得矣。
                            先天一炁,本属无形,妙能生诸有形,所以为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根本也,而道之源头在是矣。
                            真言数段,性体、性源,将历来圣贤未泄之天机,不惜一口道尽。然理虽载于书,法仍传于口,必待圣师口诀真传,下手方有着落。学人切勿自作聪明可也。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7-08-26 01:30
                            回复
                              为了防止无知者胡搅蛮缠,再把此段摘出来:
                              定其心神,方可言道。
                              要入玄关,须用定力。
                              定则静,静则生。
                              不但静中能静,必须动中能静,方见功夫之力。
                              神定,内一着也。
                              事来心应,事去心止。
                              气定,外一着也。
                              个人见解:定力即是炼性功夫。
                              如张三丰真人所言:遣欲澄心淡神虑,神仙哪有异功夫。
                              《清静经》:遣其欲,则心自静,澄其心,则神自清。
                              《吕祖百字碑》: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7-08-26 01:4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