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番茄酱吧 关注:129贴子:13,211

2017秋季学期的读书记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7秋季学期的读书记录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7-08-27 14:47回复
    变调二人羽织
    [日]连城三纪彦/新星出版社
    作者早期的短篇推理小说合集 其中的《变调二人羽织》是作者的处女作
    很美的推理文字 作为推理作品并不主打恐怖悬疑 全篇却流露着日式民族的文学美感
    恰到好处的瑕疵之美 黑白动静明灭矛盾之间的变幻之美 罪恶中开出花朵的变态之美 极端隐忍的阴翳之美
    最喜欢《六花之印》其次是《东京的某扇门》
    《依子的日记》虽然也是佳作,但因为它的情节总让人联想起自己曾经不太想去回忆的那些事,所以并不想去说自己喜欢它,也没法带着客观的情感来看它
    与集子同名的《变调二人羽织》,因为不是很明白二人羽织式的落语到底是怎样所以欣赏起来不那么自然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部集子里的每个人也都藏在自己的面具之下
    每篇都有些“结尾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 算是对应了后记里父亲的话吧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7-08-30 16:39
    收起回复
      宵待草夜情
      [日]连城三纪彦/新星出版社
      “那也是爱的一种形态啊”
      比起上本早期作品的合集《变调二人羽织》,这本《宵待草夜情》明显更加成熟
      连城在这本书中描绘了五个女人,五种极端变态的畸恋,五段刻骨到让人震撼的心灵历程,相映成趣的是文字描写却也美到了极致,变态的情感与美丽的文字生动交织
      这本合集最欣赏《能师之妻》《虐花之赋》
      “文明不动声色地将八十年的黑暗历史包覆其中,再不透露只言片语。”
      作为文学性很强的推理小说,脑洞略大,奇异的巧合略多,也是可以理解的
      读完第三篇《宵待草夜情》后,发现新星这版的装帧设计真的别有用心,很不错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7-09-08 20:39
      回复
        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长江文艺出版社
        中国自古以来的人情社会,讲求人的人性而非神性,通过血缘和地缘被连结起来的中国人,总是要不断的靠扯闲来维持这份情感,扯闲扯的也是家长里短的“实”。小说中的角色,有的爱说话,有的不爱说话,有的本来爱说,后来却变得不爱说了,有的本来不爱说,却在垂死之年变得爱说了。实的东西太多,有的人越来越实,有的人却爱上了虚,像吴摩西需要罗长礼的喊丧,老史需要锡剧戏台上的生旦净丑,杨百业需要“喷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小说开篇对《论语》中这句话的理解,其实已经包含了小说最主要的内容。
        中国人看似热闹,其实内心深处隐藏着最空虚的孤独。人情社会下中国人的苦闷,总得靠和人说话来解决,可真正能说得上话的,一辈子又有几个呢,本来觉得能说上话,可时过境迁,原来发现也不一定说得上话。
        “一句顶一万句”,或是因为一句话中的情感太过丰厚,或是因为一句真话比得上万句奉承,或是因为一句话背后的多少艰辛苦楚呢。
        刘震云秉持了中国作家的地域性传统,也专写自己的家乡河南延津,(同时和以山西为主的中原和华北其他区域)小说中的河南地域特色浓厚。
        总而言之,这部作品的各种构成、细节,都足以说得上是一部伟大的史诗风格的作品。直击中华民族千年来内心深处的孤独。(虽然落脚点并不符合本人的偏好,毕竟平日最讨厌处理“人事”,而本书专写“人事”)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7-09-25 14:44
        回复
          挥杆
          [美]盖伊·亨德里克斯/中信出版社
          高尔夫球课必读书目
          名字叫做《挥杆》 实际上是一部心理学作品 高尔夫只能说的上是一个引子吧 毕竟在作者心目中高尔夫也着实是一项与人生十分相似的运动
          看这位作者的书会有一种遇见知己的感觉 与作者对于生活和工作几乎有完全相同的想法
          相信人自己是能够被解构 分析的 在下次恐惧时分析自己紧张 逃避 恐惧的根源 更加了解自己 从而控制自己的情绪 专心于做事的过程而不要在还没做完时就去关注结果 保持心态的开放宽容完全放弃成见的倾听 去掉生活中多余而无用的东西而将精力真正放在值得关注的事物上 等等…
          只不过自己有时也并不都总能保持头脑清醒去想这些 还是会偶尔焦虑 紧张
          还是要时常提醒自己吧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7-10-02 14:05
          回复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白俄]S.A.阿列克谢耶维奇/花城出版社
            这本书读的慢 一方面是信息量有些大 另一方面是太过真实 真实的令人难受
            阿列克谢耶维奇用客观的笔去记录 她记录的不是切尔诺贝利的报纸 新闻 数据 照片 而是每一位亲历者的口述
            对她来说更重要的 或许已经不再是切尔诺贝利本身 而是这场灾难为人类心灵带来的冲突
            她记录第一时间被派去现场的消防员和他们的妻子 记录当地的撤离区居民 记录军人 摄影师 记者 核物理学家 小孩子 医生 甚至于曾经被百姓唾骂的上层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与其说是白俄的代表 不如说是一个已经在地图上消失的名字—苏联的代表
            俄罗斯人是一群看着仿佛无可救药的人,却也是这群人建造了曾经一个伟大的帝国,他们总是过分强调集体和个人牺牲,却又在文学中给予自我本体和对个人本身心灵的最大关怀,他们总是在谈论哲学历史国家和民族自尊,他们嗜酒如命缺乏理性,他们的官僚做派,政府永远的不诚实,上级的命令超过人命的愚昧,很多事情要靠关系和送礼的传统,很多时候让人不得不去反思我们自己的国家,甚至会有种绝望感。
            俄罗斯民族这么矛盾,一方面朝着黑暗前进,一方面又批判自己为什么不走向光明。
            (本书最新版本以更改译名为《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两者是同一本书内容相同)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7-10-04 14:14
            回复
              尼罗河上的惨案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新星出版社
              十分有画面美感的一部小说,几个各有特色的角色塑造的成功,敢爱敢恨又十分聪明的杰姬,理智精明的琳内特,有主见的姑娘科妮丽亚……
              “爱情真是个可怕的东西!”
              “所以,很多伟大的爱情都是悲剧。”
              “但是要感谢上帝,世间仍有快乐和幸福。”
              比起关注推理本身,阿加莎对人性的细腻描写更加引人入胜,让人好奇她是不是也是一个喜欢人类观察的人w,当然,谜底揭晓前的恐怖氛围营造得也极好。
              很喜欢的一部推理了。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7-10-14 16:09
              回复
                东方快车谋杀案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新星出版社
                如果说《无人生还》《尼罗河上的惨案》让我觉得阿婆很厉害的话,《东方快车谋杀案》(突然想起来还有《控方证人》)就真的是让我对阿婆佩服到五体投地了…
                《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巧妙构思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
                阿婆的小说中总是有着人性的光芒,富有人情味的结局,对正义和法律的思考,最后的结局总是指向光明又让人回味无求
                简直是鸡汤式的侦探小说w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7-10-15 21:22
                回复
                  阿勒泰的角落
                  李娟/万卷出版公司
                  李娟的文字,读起来真的是让人十分的舒服
                  这是一颗怎样天然的心灵啊,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一切都那么平静而真实,在北疆恶劣却美丽的环境下孕育的,是一双细致善于发现生活的眼睛
                  既充满着年轻女孩的心思,又有着超凡的智慧与包容,对自然的爱与敬意
                  “虽然这些收录成书的文字中,许多想法和说法已经为现在的自己所否定了,但我仍然珍惜它们。而每次重读,总能真切地看到独自站在荒野中,努力而耐心地体会着种种美感的过去的自己…”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7-10-24 19:05
                  回复
                    沙之书
                    [阿根廷]博尔赫斯/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读完这本书我真的感受到了词穷…应该说什么呢?
                    《奇遇之夜》是美的,孤独而又浪漫的故事,《一个厌倦的人的乌托邦》有着幽远的气质,《阿韦利诺·阿雷东多》…读来总仿佛又再看《百年孤独》,《翁德尔》有如仙境
                    其他的故事感触不是那么深,尤其《代表大会》简直令人一头雾水,只有结尾让人稍微有点清晰(但实际还是摸不着头脑)的感觉,或许有不同体会的人能从不同的篇幅中读出自己需要的吧
                    《沙之书》作为与书名同名当然也是最关键的一篇,是作者价值观集中而简洁的体现,也是博尔赫斯在文学中加入数学元素的典型代表。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7-10-29 22:39
                    回复
                      青春
                      [南非]J·M·库切/浙江文艺出版社
                      让人非常用共鸣的一本书
                      小说中并没有什么真正很实质性的情节,大量的重点就放在了这样的生活状态下年轻主人公的痛苦和挣扎,内心无数矛盾情感的纷繁复杂,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
                      托尔斯泰说:“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那么库切写了一个小人物(虽然很大程度是自传所以也不算小人物),也就写出了整个人类的精神困境。
                      (翻译的行文已经被很多人吐槽过了…确实不太流畅…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出新译本)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7-11-08 18:26
                      回复
                        大师和玛格丽特
                        [苏联]布尔加科夫/外国文学出版社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部精彩的让人拿起来便不想放下的书,贯穿全书行云流水的情节、奇幻瑰丽的想象…读完仿佛刚刚做完了一个很长的曼妙的梦。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
                        撒旦已经降临了莫斯科的上空…降临在了这个已经缺失了信仰和敬畏,用谎言和粉饰来自我欺骗的城市,一个没有人敢于说出真相、面对自我的城市。
                        沃兰德是魔鬼,可又如开篇所说,“它总想作恶,却又总施善于人”。善与恶相依为存,光与暗相辅相成。
                        这是一部关于爱与心灵的书,关于自由与救赎的书,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令人感动,玛格丽特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身形令人动容,布尔加科夫借耶舒阿之口说,“总有一天将不会存在任何政权。”
                        “怯懦是人类最严重的缺陷。”
                        “谁在爱,谁就应当与他所爱的人分担命运。”
                        俄语文学真是奇妙啊,在这样一个强调集体主义的国家,诞生出来的文学却总是强调个人的心灵和独立的人格,这就是物极必反么?
                        想想这本书创作的时期1929-1940也正是斯大林当政时期,也不禁感到唏嘘。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7-11-22 20:26
                        回复
                          (上一篇写的蛮长的呼兰河传的评论被吞了…好气)
                          呼兰河传
                          萧红/湖南文艺出版社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十分清冷的,读来仿佛真的有风吹在心上拉出一个大口子。
                          破碎的回忆构成了呼兰河,这里有火烧云和花园,有跳大神和庙会,有东二道街和西二道街,有拥有悲剧命运的妇女团圆媳妇和王姑娘…
                          对呼兰河的人们来说,一切都那样理所当然,春夏秋冬,穿衣吃饭,生老病死。就连愚昧也仿佛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按着老祖宗那一套思维方式、代代相传。男人打女人,婆婆打媳妇,没什么不妥,都是这样的道理。一个大泥坑摆在那,每年闹出不少鸡飞狗跳,却从没一个人想着去把它填上,倒是着闹出来的鸡飞狗跳反倒成了精神空虚的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呼兰河的人们倒也不坏,他们有着最真诚的淳朴,他们送礼,趁着夜间,直接拿出来,不需要说什么,就那么送了,不像今人,什么礼都要当着大伙的面,还要吹捧着礼品的来路多么高明。
                          不禁会想,中国古代几千年来长下来的人,是不是心里多少有些畸形。在这样一个家长打小孩,男人打女人,婆婆打媳妇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传统世界,邻里之间因为过于空虚无聊而总喜欢看着家的热闹,造那家的遥的时空里,人们的心灵世界是不是多少有些变态。不然怎么会有老厨子、有二伯之类这些人的存在呢。这些愚昧、可恶却又淳朴、可怜的人们呀。
                          好在这里还有总是有着人文情怀的祖父,贫苦却享受着自己那短暂幸福生活的冯歪嘴子。
                          只是最后连这些也没有了呀…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凄凉。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7-11-23 20:40
                          回复

                            [日]夏目漱石/青岛出版社
                            从一个国家被奉为“国民作家”的作品中,是可以看出此民族的性格和思维方式的。
                            《心》中对人性黑暗的直视和解剖便是如此,将阴暗而有些变态的心理置于文字下层层剥开…自认为日本的民族性情对阴暗采取更加接受的态度。
                            其实《心》中关于我和双亲的描写,倒是更切中现实中通父母交往的心理,甚至有种“这不就是我吗”的感觉,处在变革时代的年轻人与父母免不了观念上的隔阂,却仍然有那一层叫做亲情的感情维系着。
                            我敬仰先生,却和先生又是不同时代的人。明治的时代过去了,在明治思想氛围下孕育的先生,也隐没在了生命的洪流中。
                            《哥儿》倒是凌厉的多,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讽刺锋利的多,倒是十分有趣。
                            (希望林少华专心翻译村上,别总什么都翻译,读不通的句子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补充:之前读完《心》的时候,总感觉很难去形容它带给自己的感觉,找了许多书评也无果,总感觉并没有描述到真正带给我的感触。高尚者的厌世,必然以自我厌恶为终。先生少年时被叔父欺骗,但那时的先生尚是涉世未深的青年,“只觉得是别人不好,反正自己是正人君子”,先生的绝望,从一个高尚者发现自己心中已经有无法抹去的污点开始,在爱情的利益面前变得自私甚至残忍的先生,直至逼至好友K的自杀,发现自己的心早已变得污秽不堪,价值观随之崩溃。现实总是让我们面临利益的冲突,内心的黑暗时不时作祟,直至最终我们不得不审视蒙上灰尘的心灵。我觉得日式文学总是更能接受黑暗,甚至认为黑暗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该早**,何故活至今。”是K,也是先生,是高尚的理想者留给现实的悲歌。而活着的人,似乎也只能接受这片黑暗,在《心》中找到一些慰藉吧。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21楼2017-12-01 17:39
                            回复
                              哥伦比亚的倒影
                              木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非常可爱的一篇随笔集,可爱毒舌又充满哲思,背后是一个率真博学饱含对祖国怀念喜爱之情的知识分子。
                              上辑许多小文章,有纪实类,有想象类,无不妙语连珠、行云流水,恨不得让人篇篇做摘抄。下辑《上海赋》讽刺虚荣、做作的生活风气。
                              纵然这个集子中有很多或许不太客观的感性描述,但怎么也让人讨厌不起来,因为木心先生本人是那么感性啊,就像一个博学固执的老人在你面前侃侃而谈自己可爱独到的人生经验,你又怎会讨厌呢。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22楼2017-12-05 20:3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