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方言吧 关注:336贴子:7,935
  • 3回复贴,共1

七巧(喜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七巧(喜鹊)
今天,是七月初七,乞巧节。
乞巧节,也叫女儿节,是少女的节日。这个节日的意义,在于祈求自己有一双巧手,长大以后做好女红。
蒙古族大作家尹湛纳希,北票人,晚年逃亡来锦州,最后在锦州病死。他是蒙古族历史上第一位以书面的形式创作文学作品的作家。在他的小说《一层楼》中,有一段关于女孩子过乞巧节的描写,这是我读书时第一次见到。可能是作家对此习以为常,所以显得轻描淡写。
我这里想说的是,乞巧节是且仅仅是天真少女的节日,不包括大龄女孩儿和已婚女孩儿,当然更不包括所有的老小男孩儿。所以,乞巧节不是什么情人节。
说乞巧节是情人节的原因,大概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关。中国民间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白娘子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居首位,可以说家喻户晓,所以在这里我们不讲。故事的结尾,说王母娘娘允许织女在每年七月初七与丈夫和孩子见一面,这一天喜鹊会在天河上搭起鹊桥。听说在七夕,女孩儿们不会睡觉,静静地躺着,偷听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的悄悄话儿。我下生就是男孩儿,顶这晚儿(到现在)也是男孩儿,没有听过牛郎织女的情话。仅此而已。这个故事,与七夕有关,可能就有了情人节的“神”(取“神剧”之说)联想。这是七夕里的故事,却不是乞巧节的内容。
今天想说的方言是,我们锦州的乡下,把喜鹊称为七巧(qí qiǎo或qí qiao)。灰喜鹊,称山七巧。我家的邻村,有个七巧沟,很久以前叫穷棒子屯,清朝的时候有个官员以为不雅,讲其改为喜鹊沟。这晚儿,还叫七巧沟,书面的正名为西八千乡喜鹊村,在凌海市。
小时候二姑说过一个闷儿(谜语):南边来个小伙儿,背着半斤棉花儿(niáo huor)。人们劝(chuàn)他歇歇,他把尾巴(yǐ ba)撅撅。谜底是七巧。
七,是喜的变音;巧,是雀的口语音,鹊同之。均为方音。
七巧,本字为喜鹊。可是,如果写作喜鹊,谁知道它的方音是七巧?电视剧《闯关东》中有一朝阳女孩儿名七巧,实则就是喜鹊,写为七巧也属无奈。
欢喜,锦州方言为欢气(huān qi),其音变与喜鹊同理。锦州作家萧军,小名就叫欢气。
方言词汇虽然作为口头语使用,也都是有本字的。但是,由于与书面语的分离,我们愈来愈容易丢失其本字。所以,对于词汇本字的考证,是方言研究和使用的瓶颈。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这个问题上,使用方言的作家特别是方言研究者,不可以采取简单的同音替代的方法来对待,也不可以想当然,否则写出来的可能是一堆错别字。
对于这事儿,我这晚儿是一点也不敢装大尾巴(yǐ ba)狼了。
非遗名录《锦州方言》项目传承人张国岩
2017年8月28日星期一


1楼2017-08-28 08:27回复
    谢谢度姐恢复帖子!


    2楼2017-09-13 10:17
    回复
      写得蛮好。
      对,东北话“雀儿”,读巧儿。
      早年记得听评书《三国演义》,袁阔成即读“欢呼雀跃”为“欢呼巧跃”,其实更正宗的东北读法应该是“欢呼巧要”。
      小时候在黑龙江,麻雀,周边人基本都读“家巧儿”。
      袁阔成(1929-2015 )辽宁营口人,出生于天津,是享誉海内外的评书艺术大师,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之说。
      袁阔成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内容新、风格新、语言新,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刚》。
      2015年3月2日凌晨3点30分,袁阔成先生因心脏衰竭,在北京去世,终年86岁。


      IP属地:黑龙江3楼2018-04-02 15:3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