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善于临机决断,以不变应万变,中国哲学认为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那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人们也就的理由相信,人类可以依据自然的变化来预告人类的前景。《周易》一书正是这一文化倾向的最佳的实例。那么什么是周易呢?
一般认为的《周易》,其实包括《易经》和《易传》,合起来,统称《周易》。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叫“经”,什么叫“传”?
经者,常也,也是“总这样”;也是,不会变,称之为:恒常。“经”,就是永恒真理。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恒久之至道”。也就是说就是“长久不变的规律,道理,绝对真理”。经,就是代表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著作。比如:《诗经》《书经》《礼经》《春秋经》包括《易经》
说完了“经”那么“传”又是什么呢?
传,是对“经”的解释、阐释、说明、补充、发挥。但是《易经》和《易传》的内容差别还是非很大的,成书年代也相差很远。《易传》大概是战国末期到秦汉初年的作品。《易经》那就更早了大概在殷周之际就出现了吧。《易传·系辞下》说是在周文王的时候。
总而言之《易经》算卦的,卜筮书。《易传》则是教人修身养性的哲学书。
正因为《周易》有着如此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它就已经被人们看作“圣人之书”人们通过对《周易》的研究,既汲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因素,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易学”。
年复一年,代复一代,易学研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繁衍出种种流派,《周易》一书也得到了长期流传,而且久盛不衰但是有些人经常说:弄懂了《周易》就会一懂百懂,那也是胡扯,忽悠一般人,但如果无视其价值,而一味斥之为封建迷信,恐怕更为愚蠢无知的一类。
那么易经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第一、忧患意识,如: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传·系辞下》
第二、理性态度,忧患意识同时也就是理性态度。忧患,既非盲目乐观,也非一味悲观,那么不就是理性么?没有理性会怎么样呢?要么得意忘形,肆无忌惮或者疑神疑鬼。
第三、就是中庸原则了。《易经》表达了一种思想:执中。《周易》认为,世界永远在变化,事物永远在发展。那么,发展变化到什么程度最好?时间、地点、方式,都恰到好处,就是发展变化的最佳状态。这个“恰到好处”,其实就是“中庸”。
第四、变革精神,《周易》有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认为变是好的,不变是不好的;能够变是好的,不能变是不好的。泰卦与卦。泰,就是好!如三阳开泰、国泰民安。否,读如痞,是不好的。
卦象如图:坤卦在上,乾卦在下
另一个则乾卦在上,坤卦在下
乾是天,坤是地。
正常情况就是天是在上面,地在下面的,但是这样反而不好了。相反泰卦,是地在上,天在下,反过来反而好了。为什么?《易传》做了一个解释——《象》曰:天地不交,否。
老死不相往来,怎么会最好呢?所以就要变啊!这叫:有矛盾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变化,有变化就有发展,有发展才能有前途。按照《周易》的观点,我们这个世界,永远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因此不必怕它不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就是发展到极点,叫“穷尽”。任何事情走到尽头,就要变,即“变革”。变了就通,即“通畅”。通了就久,即“长久”。
完
以茶代酒敬你一杯,祝好!
End:
喜欢请默默随手分享!
如需求测添加,独昏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