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克和我的世界吧 关注:68贴子:4,510
  • 2回复贴,共1

语言与心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语言心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9-01 00:53回复
    语言是一个符号,也是一个呈现意识的载体,把人能意识到的有限内容之中的极小一个部分呈现给他人。但是通过这个外部显现的符号反过来可以追溯当事人内部运作的意识世界。更进一步的,我们甚至可以触及某些难以变成语言符号的意识,它们不能变成符号的原因是它们很零散,人们从未有觉知地把它们加工组织起来,不过它们却每天都不自主地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可称之为内隐意识。如果你觉得以上这一段很难理解,那么可以从以下的实例中体会我是如何通过语言探索求助者意识的内部运作的:
    例一
    求助者:“我先生之前一直很听我的,我说怎么样他都会顺着我,但是最近我发现他在外面有女人,这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他现在不照顾我的感受了,开始学会跟我吵架了。我脑子很乱,我该怎么办?”
    这句话有三个重点:1.“一直很听我的”,背后的意识是:他应该听我的。内隐意识是:他的行为应该由我来掌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一定是哪里错了。2.“有女人”和“想不到”,背后的意识是:我一直以为他的胆子没那么大。3.“开始学会跟我吵架”,背后的意识是:他竟敢跟我吵架。这句话听起来则像是大人对小孩说的,内隐意识是:丈夫就该像小孩一样受我管制。
    把这几个重点综合起来,从求助者的逻辑上来分析:她认为因为丈夫在外面有了女人,所以才开始不听我的,跟我吵架。
    这个逻辑看起来没有问题,但实际上正是症结所在,求助者没能意识到的是她自己把因果关系弄反了。实际上丈夫正是对她平时强势的态度,缺乏自我反省力的行为处处忍让,情绪积压已久。碰到外面女人诱惑时,才变得缺乏抗拒力。在一段婚姻中,男人需要获得尊重、照料、关注、重视,如果一项都没有得到,那男人要到其他地方去寻觅得到来填补心灵的匮乏,比如从小三那里。
    例二
    “我辞去家里不错的工作,我来到这儿从低做起,没有朋友,就为了我的孩子。但我老公一点也不能看到我的付出,总说我不爱做家务,认为我照顾不到家庭。事实上我这份工作不比我以前,现在每天上班回家都很累了。也因为这个问题,我婆婆看我也不太顺眼。做潮汕媳妇好累,我究竟该忍受下去,还是跟他离婚?”
    这段话的信息量很大,概括起来有三点:1.来访者认为嫁到丈夫家里自己有很大的付出,这个家庭应该因为她的付出而感恩。这样的思维会导致来访者缺乏调整自己,去融入家庭的愿望,相反,如果现实生活与自己的期待出现偏差,她会感到愤懑更阻碍她适应这个家庭。2.忍受或离婚,来访者的认知框架中只能想到这两个可能,而这说明了来访者认为问题的根源都来自外界,自己只能去忍或放弃,这样的外归因会让她感到无助和痛苦。而我看到的,是来访者缺乏自我反思的能力,解决婚姻问题的根本环节恰恰在来访者身上。3.来访者认为自己不做或少做家务是理所当然,而中华文化对媳妇的基本要求是女主人能分担相当一部分的家务,而男人更多在外面工作,这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观念,这在较传统的潮汕地区更是普遍共识,来访者在跟普遍的共识对抗,显然难以成功。而来访者对抗的原因是尚未从内心里真正接纳并意识到为人妻、为人母的角色内涵,她内心仍是父母的孩子,将自己的原生家庭作为自己的心灵港湾,这让她一遇到问题就想退缩,离开丈夫回娘家。
    所以,基于以上分析,我通过三个提问促进来访者的反思:1. “您是否因为辞去工作、离开家乡感觉付出很多,不断通过婚姻生活的体验来考量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这种持续的权衡会不会给您在婚姻中的心态带来问题?”2.“你是否真正将自己作为丈夫家庭中的一个家庭成员来生活?你的心是否曾安定下来?”3.“在你心里,作为父母的女儿,和作为先生的妻子,这两种感受哪种更为强烈?这样的对比能不能引起你的某些思考?”
    这三个问题的一问一答下来,来访者的哭诉停止了,她开始出现思考的动作和表情,这是一种理性的回归。我的提问似乎对她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因此带来了思维上的某种震撼,看得出,她开始认真的重新思考婚姻中的问题。她告诉我,这种咨询的体验与朋友的宽慰完全不同。
    语言分析,是咨询师敏锐洞察力的根源,是主体与客体思维、意识联结的重要载体,这篇文章只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更多咨询师能意识到语言表达与分析的重要性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9-01 00:55
    回复
      这段话只是网上看到的,很有意思,改天有时间再来谈谈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9-01 0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