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记载:什邡之西,行十许里,有古佛寺,曰南阳。宋大明中所建。寺之左有泉,汇为陂。浮于方亭,达于雒。源流百许里,溉田数十万顷。虽大旱,民不告病,即濯缨泉也。
这里指的是南泉镇的南阳寺,小时候有本台历,见到过南阳寺的来历,具体的记不到了,后来百度了一下,描述差不多:
南泉寺为南朝宋大明年间(公元457—464年)修建。
《太平寰宇记》:隋文帝杨坚统一了混乱的南北朝后,封其四子杨秀为蜀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出任益州刺史,二年又担任新设置的西南道行台尚书省尚书令,当时什邡属汉州辖管。杨秀田猎什邡,于此发现一尊巨型石佛像,于是在此重新建造佛寺,后人于其侧又建有杨秀祠堂。
《什邡县志·名胜古迹》:“南阳寺,治西二十三里,近古南阳县迹,寺旁有南阳泉,为蜀王香刹,宋碑尚存,清康熙二十七年,僧西瞿重建。”
嘉庆《四川通志》卷之十:“濯缨水在县三十里。唐任愿云:什邡县西行十里许,有古佛寺曰南阳寺。大明中所建寺之右有泉汇为陂,浮于方亭,达于雒流百里许,溉田数十万倾,即此泉也。”其中的任愿者为《重修隋帝子蜀王庙记》的作者,根据重修《庙记》述略:宋绍兴二十六年(1151年),寺院住持绍明请托成都府司户参军任愿作此碑文。
小时候(80年代),南洋寺就是粮站,南泉乡交公粮都要到这里去,旁边有个泉,泉水清澈,夏天游泳的人很多,有人在下雨天见过一扁担多长的鱼跳出来换气。
据传禾兴(南泉的旧称)应该是河心,河的中心,南洋泉以前是南洋海,海水泛滥,天兵天将用一口锅把海心盖住,就是现在的南洋泉。泉水可以灌溉到广汉,所以多年前广汉每年派人来掏淤泥,每次掏泥都会下雨,后来有一次下面发现过两条金龙.....
又说蓝剑啤酒厂想利用这个泉水,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搬迁过来...
长大后,随着粮站的废弃,这个泉水长满了水草,倒成了钓鱼的好去处,近两年进行了整治,还能勉强看的,其实背后有一段深沟,水很深,阴沉沉的,也许是藏龙卧虎的地方,也许有一天把那片建筑全拆了会有更大的惊喜,反正,我一直觉得很神秘....
这里指的是南泉镇的南阳寺,小时候有本台历,见到过南阳寺的来历,具体的记不到了,后来百度了一下,描述差不多:
南泉寺为南朝宋大明年间(公元457—464年)修建。
《太平寰宇记》:隋文帝杨坚统一了混乱的南北朝后,封其四子杨秀为蜀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出任益州刺史,二年又担任新设置的西南道行台尚书省尚书令,当时什邡属汉州辖管。杨秀田猎什邡,于此发现一尊巨型石佛像,于是在此重新建造佛寺,后人于其侧又建有杨秀祠堂。
《什邡县志·名胜古迹》:“南阳寺,治西二十三里,近古南阳县迹,寺旁有南阳泉,为蜀王香刹,宋碑尚存,清康熙二十七年,僧西瞿重建。”
嘉庆《四川通志》卷之十:“濯缨水在县三十里。唐任愿云:什邡县西行十里许,有古佛寺曰南阳寺。大明中所建寺之右有泉汇为陂,浮于方亭,达于雒流百里许,溉田数十万倾,即此泉也。”其中的任愿者为《重修隋帝子蜀王庙记》的作者,根据重修《庙记》述略:宋绍兴二十六年(1151年),寺院住持绍明请托成都府司户参军任愿作此碑文。
小时候(80年代),南洋寺就是粮站,南泉乡交公粮都要到这里去,旁边有个泉,泉水清澈,夏天游泳的人很多,有人在下雨天见过一扁担多长的鱼跳出来换气。
据传禾兴(南泉的旧称)应该是河心,河的中心,南洋泉以前是南洋海,海水泛滥,天兵天将用一口锅把海心盖住,就是现在的南洋泉。泉水可以灌溉到广汉,所以多年前广汉每年派人来掏淤泥,每次掏泥都会下雨,后来有一次下面发现过两条金龙.....
又说蓝剑啤酒厂想利用这个泉水,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搬迁过来...
长大后,随着粮站的废弃,这个泉水长满了水草,倒成了钓鱼的好去处,近两年进行了整治,还能勉强看的,其实背后有一段深沟,水很深,阴沉沉的,也许是藏龙卧虎的地方,也许有一天把那片建筑全拆了会有更大的惊喜,反正,我一直觉得很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