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阿婆80岁了,育有二男三女。按理说,这个年龄应该颐养天年、享受儿孙福。然而,两年前,她一纸诉状将长子告上法庭,要求其搬出她名下的房子。就此,母子开始长达2年、牵涉多起官司的“房屋争夺战”。今日,泉州市中院将开庭审理此案。
八旬母亲缘何将六旬亲生儿子告上法庭?官司为何一打再打?记者通过多日采访呈现这一事件,希望给身陷家庭纠纷中的人们启示:在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莫过于亲情,亲情一旦破碎,拿什么补救?□记者廖培煌 陈小阳 实习生黄枫 文/图
艰辛往事
早年守寡 独自抚养五子女
说起官司的来龙去脉,需要了解郭阿婆的情况。
郭阿婆1932年出生,是市区一家单位的退休职工,育有二男三女。长子谢一,今年62岁。
1968年12月,丈夫去世,36岁的她守寡,一人独力拉扯5个子女。“穷是穷,但一家人尤其是几个孩子很懂事,感情很好。我们日子苦中有甜,过得开心。”郭阿婆说。
1969年,长子去大田下乡,1979年结婚后家安在泉州,次年生了儿子。郭阿婆提前退休照顾孙子。1984年,长子调回泉州工作。
1994年,单位改建宿舍时,郭阿婆购置了鲤城区某单位宿舍B幢104室。2002年4月,她取得这套房屋的所有权证,所有权证的所有人登记为郭阿婆。
1994年至2009年12月,除去跟小儿子生活的几年,大多数时间,郭阿婆都生活在这套房子内。长子一家也一直居住在这套住房里。
上了年纪后,郭阿婆疾病缠身,2005年后,她跟长子一家合伙伙食,按月交伙食费。
郭阿婆告诉记者,长子为她生了个孙子,她对孙子疼爱有加。孙子念大学,她每月给他一两百元的生活费;孙子结婚,她从省吃俭用的退休金中拿出1万多元给孙子,还给了2两多的金子,又把靠南的那间房让给他当婚房;孙子生了女儿,她拿出7000元给他办满月宴;孙媳妇丢了一部电动车,她拿了3000元让孙媳妇重买一部。
为何诉讼
高龄母亲称遭遇“冷暴力”
2010年3月22日,郭阿婆一纸诉状将长子谢一告上法庭,要求长子一家搬出她名下的房子。
郭阿婆说,她跟长子生活多年,其他子女平时、逢年过节也会来看她。自己住院时,几个子女轮流照顾。平时其他几个亲戚及子女也会给她钱。2009年以来,她生活愈加不能自理,连走路都成问题,经常摔倒,大小便失禁,更别提自己煮吃的。也就是这个时候,长子、长媳对她的态度每况愈下。
2009年的几次经历让郭阿婆寒心不已,在她提交给法院的答辩状中,她把这些经历称为“冷暴力”。
郭阿婆称,2009年年底,长媳要求她把房子产权过户给孙子,她拒绝了。随后,长子一家人对她实施“冷暴力”,发展到最后,开水也不给她烧。有一次,她摔倒在地,很久都没有人来扶她。有时连续多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这期间郭阿婆打电话将情况告诉其他子女及她的二弟、四妹。在郭阿婆的房子里,几个子女发现了一条布绳,她说布绳是准备用来上吊的,这可把几个子女吓坏了。2009年12月24日,郭阿婆的弟弟、妹妹前来调解,但事件最终没有理顺。“长子用最难听的话骂我,把我赶出来,我还能待下去吗?”郭阿婆说,2009年12月31日,小儿子将她接走。
郭阿婆一度想着长子会主动来认错,接她回去,可是,“在我离开那套房子的3个月时间里,正逢春节和我生日,长子一家没有一个电话,没有一声问候,长辈劝他打电话给我,他说他做不到……”郭阿婆说,伤心之余她也很愤怒——自己就这样搬出去,那套房子不是如长子所愿,成为他们的了?
郭阿婆决定到法院起诉长子,让长子搬离她名下的房子。
争执焦点
谁出的集资款 双方各执一词
2010年3月22日,郭阿婆向鲤城区法院提出诉讼,要求长子谢一搬出房子。几次法院判决,也明确产权为郭阿婆所有。可是,此后的起诉、上诉、再起诉、再上诉,2年时间,官司如同拉锯战。
记者了解到,诉讼的主要焦点在于,当年这套房子的集资款是由谁支付的。
鲤城区法院判决房屋所有权人是郭阿婆,谢一不服,上诉到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中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此后,谢一起诉郭阿婆,要求母亲按现有二手房价格赔偿他50余万元。
鲤城区法院(2011年)鲤民初字第1668号民事判决书中显示,谢一诉称:1993年下半年改建宿舍楼时,由于郭阿婆无力筹集预缴集资款6.5万元,便口头告诉他负责筹款,并声明以后房子归他,由此,他筹集到6万多元;1996年他还出资5万元进行装修,扩建客厅及厨房;2006年,他花费1.8万元加盖楼梯间、改造储物洗衣间、卫生间。
而郭阿婆则称,这些集资款是她退休十余年的积蓄以及平时亲戚和其他子女给她的钱,还有卖国库券及一些首饰的钱,另外一部分是向大女儿、二女儿、小儿子借的。
这份判决书判决:郭阿婆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十五日内支付给谢一夫妇62320.55元及利息;驳回谢一夫妇的其他诉讼请求。
针对这份判决,郭阿婆上诉至泉州市中院。同样,谢一也不服此判决,上诉至泉州市中院。
旷日持久的官司,母子6人身心俱疲,而伤得最重的,莫过于郭阿婆了。很多次的深夜,郭阿婆突然惊坐床上,喊叫几声后垂泪不停。
“我也是迫于无奈才这么做。”郭阿婆说,她已是风烛残年,却要面对一场又一场的官司。她不能再和谢一住在一起了,她想官司了结后,将自己的房子出售,所得款项用于雇个全天保姆以及医疗等费用。
当事者说
金钱换不回亲情 打官司并非为财产
近日,在市区美食街一家店内,当事者之一的谢一接受记者采访。谢一说,和母亲打官司,放在古代是大逆不道的事,他经受了很大的压力。
为什么母亲会起诉,让他搬出房子呢?谢一认为,这与长期以来婆媳关系、姑嫂关系没处理好有很大的关系。他说,父亲过世后,母亲拉扯几个孩子,这些恩情他都记得。母亲认为她对家庭付出多,功劳最大,性格有点骄,其他人都得让着她;妻子性格直,为人处世不会婉转,一遇不欢喜的事就出声。这是两人关系不融洽的主要原因,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大冲突。
谢一否认对母亲“冷暴力”、赶走母亲的说法。谢一说,2009年,他上班之前都会煮好饭、烧完水再离开家,可能有时没把开水放在母亲的房间里,但是客厅有开水,母亲不至于没水喝;也没有出现母亲摔倒没人扶的情况;至于布绳,早在五六年前就有了,那是因为他有时半夜没有听到母亲的叫声,就找了条布绳系在床上,让母亲起床助力之用。对此,郭阿婆称,五六年前,她还可以行动,用不着绳子。
谢一说,母亲和弟弟、妹妹们认为是他在2009年7月脑出血、中风后性格发生变化,事实上,是母亲的“心理发生变化”。
谢一说,以前大妹曾向他的邻居说,母亲百年之后这套房子要经过兄弟姐妹签字,房子才能归他,他忍住了。2009年12月24日,郭阿婆的弟弟、妹妹到家里协调,大妹对母亲说,这套房子还没有表态(指留给谢一),如果表态了,以后就没人理母亲。闻听这个说法,他第一次发了大脾气,也不敢保证没有骂口头禅,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对母亲粗言野语。“在这之前,我对母亲非常好,可能就是这次,母亲的心理起了变化。”
谢一说,房产证写的是母亲的名字,但是当年的集资款是他出的。除此之外,他还花钱进行了装修、扩建等,为此付出13万余元。他要求法院判令母亲按房子现行价格赔钱给他,主要是想让法院明确这套房子就是他出的钱,“至于法院会不会判给我,判多少,都无所谓了。”
采访中,谢一一再强调,金钱换不回亲情,打官司并非财产问题,但一步步走到今天,“母亲以为告上法院,我会对她不好,她没有退路,才冲着房子去的。”(本文涉及人名均为化名)
八旬母亲缘何将六旬亲生儿子告上法庭?官司为何一打再打?记者通过多日采访呈现这一事件,希望给身陷家庭纠纷中的人们启示:在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莫过于亲情,亲情一旦破碎,拿什么补救?□记者廖培煌 陈小阳 实习生黄枫 文/图
艰辛往事
早年守寡 独自抚养五子女
说起官司的来龙去脉,需要了解郭阿婆的情况。
郭阿婆1932年出生,是市区一家单位的退休职工,育有二男三女。长子谢一,今年62岁。
1968年12月,丈夫去世,36岁的她守寡,一人独力拉扯5个子女。“穷是穷,但一家人尤其是几个孩子很懂事,感情很好。我们日子苦中有甜,过得开心。”郭阿婆说。
1969年,长子去大田下乡,1979年结婚后家安在泉州,次年生了儿子。郭阿婆提前退休照顾孙子。1984年,长子调回泉州工作。
1994年,单位改建宿舍时,郭阿婆购置了鲤城区某单位宿舍B幢104室。2002年4月,她取得这套房屋的所有权证,所有权证的所有人登记为郭阿婆。
1994年至2009年12月,除去跟小儿子生活的几年,大多数时间,郭阿婆都生活在这套房子内。长子一家也一直居住在这套住房里。
上了年纪后,郭阿婆疾病缠身,2005年后,她跟长子一家合伙伙食,按月交伙食费。
郭阿婆告诉记者,长子为她生了个孙子,她对孙子疼爱有加。孙子念大学,她每月给他一两百元的生活费;孙子结婚,她从省吃俭用的退休金中拿出1万多元给孙子,还给了2两多的金子,又把靠南的那间房让给他当婚房;孙子生了女儿,她拿出7000元给他办满月宴;孙媳妇丢了一部电动车,她拿了3000元让孙媳妇重买一部。
为何诉讼
高龄母亲称遭遇“冷暴力”
2010年3月22日,郭阿婆一纸诉状将长子谢一告上法庭,要求长子一家搬出她名下的房子。
郭阿婆说,她跟长子生活多年,其他子女平时、逢年过节也会来看她。自己住院时,几个子女轮流照顾。平时其他几个亲戚及子女也会给她钱。2009年以来,她生活愈加不能自理,连走路都成问题,经常摔倒,大小便失禁,更别提自己煮吃的。也就是这个时候,长子、长媳对她的态度每况愈下。
2009年的几次经历让郭阿婆寒心不已,在她提交给法院的答辩状中,她把这些经历称为“冷暴力”。
郭阿婆称,2009年年底,长媳要求她把房子产权过户给孙子,她拒绝了。随后,长子一家人对她实施“冷暴力”,发展到最后,开水也不给她烧。有一次,她摔倒在地,很久都没有人来扶她。有时连续多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这期间郭阿婆打电话将情况告诉其他子女及她的二弟、四妹。在郭阿婆的房子里,几个子女发现了一条布绳,她说布绳是准备用来上吊的,这可把几个子女吓坏了。2009年12月24日,郭阿婆的弟弟、妹妹前来调解,但事件最终没有理顺。“长子用最难听的话骂我,把我赶出来,我还能待下去吗?”郭阿婆说,2009年12月31日,小儿子将她接走。
郭阿婆一度想着长子会主动来认错,接她回去,可是,“在我离开那套房子的3个月时间里,正逢春节和我生日,长子一家没有一个电话,没有一声问候,长辈劝他打电话给我,他说他做不到……”郭阿婆说,伤心之余她也很愤怒——自己就这样搬出去,那套房子不是如长子所愿,成为他们的了?
郭阿婆决定到法院起诉长子,让长子搬离她名下的房子。
争执焦点
谁出的集资款 双方各执一词
2010年3月22日,郭阿婆向鲤城区法院提出诉讼,要求长子谢一搬出房子。几次法院判决,也明确产权为郭阿婆所有。可是,此后的起诉、上诉、再起诉、再上诉,2年时间,官司如同拉锯战。
记者了解到,诉讼的主要焦点在于,当年这套房子的集资款是由谁支付的。
鲤城区法院判决房屋所有权人是郭阿婆,谢一不服,上诉到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中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此后,谢一起诉郭阿婆,要求母亲按现有二手房价格赔偿他50余万元。
鲤城区法院(2011年)鲤民初字第1668号民事判决书中显示,谢一诉称:1993年下半年改建宿舍楼时,由于郭阿婆无力筹集预缴集资款6.5万元,便口头告诉他负责筹款,并声明以后房子归他,由此,他筹集到6万多元;1996年他还出资5万元进行装修,扩建客厅及厨房;2006年,他花费1.8万元加盖楼梯间、改造储物洗衣间、卫生间。
而郭阿婆则称,这些集资款是她退休十余年的积蓄以及平时亲戚和其他子女给她的钱,还有卖国库券及一些首饰的钱,另外一部分是向大女儿、二女儿、小儿子借的。
这份判决书判决:郭阿婆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十五日内支付给谢一夫妇62320.55元及利息;驳回谢一夫妇的其他诉讼请求。
针对这份判决,郭阿婆上诉至泉州市中院。同样,谢一也不服此判决,上诉至泉州市中院。
旷日持久的官司,母子6人身心俱疲,而伤得最重的,莫过于郭阿婆了。很多次的深夜,郭阿婆突然惊坐床上,喊叫几声后垂泪不停。
“我也是迫于无奈才这么做。”郭阿婆说,她已是风烛残年,却要面对一场又一场的官司。她不能再和谢一住在一起了,她想官司了结后,将自己的房子出售,所得款项用于雇个全天保姆以及医疗等费用。
当事者说
金钱换不回亲情 打官司并非为财产
近日,在市区美食街一家店内,当事者之一的谢一接受记者采访。谢一说,和母亲打官司,放在古代是大逆不道的事,他经受了很大的压力。
为什么母亲会起诉,让他搬出房子呢?谢一认为,这与长期以来婆媳关系、姑嫂关系没处理好有很大的关系。他说,父亲过世后,母亲拉扯几个孩子,这些恩情他都记得。母亲认为她对家庭付出多,功劳最大,性格有点骄,其他人都得让着她;妻子性格直,为人处世不会婉转,一遇不欢喜的事就出声。这是两人关系不融洽的主要原因,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大冲突。
谢一否认对母亲“冷暴力”、赶走母亲的说法。谢一说,2009年,他上班之前都会煮好饭、烧完水再离开家,可能有时没把开水放在母亲的房间里,但是客厅有开水,母亲不至于没水喝;也没有出现母亲摔倒没人扶的情况;至于布绳,早在五六年前就有了,那是因为他有时半夜没有听到母亲的叫声,就找了条布绳系在床上,让母亲起床助力之用。对此,郭阿婆称,五六年前,她还可以行动,用不着绳子。
谢一说,母亲和弟弟、妹妹们认为是他在2009年7月脑出血、中风后性格发生变化,事实上,是母亲的“心理发生变化”。
谢一说,以前大妹曾向他的邻居说,母亲百年之后这套房子要经过兄弟姐妹签字,房子才能归他,他忍住了。2009年12月24日,郭阿婆的弟弟、妹妹到家里协调,大妹对母亲说,这套房子还没有表态(指留给谢一),如果表态了,以后就没人理母亲。闻听这个说法,他第一次发了大脾气,也不敢保证没有骂口头禅,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对母亲粗言野语。“在这之前,我对母亲非常好,可能就是这次,母亲的心理起了变化。”
谢一说,房产证写的是母亲的名字,但是当年的集资款是他出的。除此之外,他还花钱进行了装修、扩建等,为此付出13万余元。他要求法院判令母亲按房子现行价格赔钱给他,主要是想让法院明确这套房子就是他出的钱,“至于法院会不会判给我,判多少,都无所谓了。”
采访中,谢一一再强调,金钱换不回亲情,打官司并非财产问题,但一步步走到今天,“母亲以为告上法院,我会对她不好,她没有退路,才冲着房子去的。”(本文涉及人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