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21,689贴子:16,676,095
  • 0回复贴,共1
力度或暂时减小了,但用力的方向依然没有改变。
现实中暂且不论。而在网络中,技术层面上窃取目标ID来演戏并不难;然而没有这么做,说明依赖目标本尊的反应,以及监视、录制信息的存在。那么,如果向目标施压,并将录制好的目标反应信息提供给“鱼”,是为了引起鱼的注意、行为甚至引出鱼的话。那必然揭示了“渔夫”信息控制能力很强。所以,在信息控制能力很强的前提下,与目标坦诚相待,商量配合也并不是不可能(现实里,之前挖过的坑有很多“说实话”的机会)。然而,宁可继续花费人力物力,来试图坑蒙拐骗一个根本骗不过的目标,其真实目的值得思考。暂时不做定论,先列举3种可能:
1.某组并没有超强的信息操控能力,所以与目标接触或存在暴露风险,以及信息泄露风险。(不成立。目标多次通过各渠道揭露某组底牌,但似乎并没有真正起到反制作用,似乎后者并不担心信息走漏,从而钓不上鱼。)
2.某组有超强的信息操控能力,但与目标接触,等于承认过往所做的一切,并揭示了更多的可能。(如果“钓鱼”是第一目的,是重中之重的话,正面接触有何大碍?暂待观察。)
3.从宏观上否定目标的“诱鱼”效果,或“水域”对目标的关注。那么,在沉淀过程中依然有鱼上钩,或说明某组既是“渔夫”又是“养鱼人”,并寄希望于渲染目标卡死鱼群的说法,和向目标施压的戏码,来长期将这类游戏进行下去。结局是目标自我毁灭,但渔获在目标消失前不减。结论:
1.“渔翁”之意或不在鱼;
2.鱼群能被目标影响,那么“鱼饵”就是目标的说法才能成立;
3.为何鱼群持续在意目标,或者目标为何能长期刺激到鱼,还有待进一步分析;(不排除人为灌输意图,使得鱼群紧盯目标;从而让目标成为鱼饵。)
4.目标若保持静止,则影响力渐弱,“渔翁”在没有其他捕鱼渠道、或没有较好渔获的渠道基础上,则会想方法刺激目标;(已知的刺激类型来自网络或现实,有语言圈套、工作圈套、情感圈套;分推介和路人类)


IP属地:湖南1楼2017-09-10 20:0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