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三国志》的相关记载,黄权其人不乏能力。
首先是其战略眼光。刘璋迎接刘备入川,黄权反对,他向刘璋指出:刘备素有骁名,如果入川,以部曲对待刘备则刘备必然不满意,如若以宾客对待刘备,那么一国不容二主,故而不应迎刘备入川。然而刘璋并未听从,反而将黄权降职。刘备入主西川后,曹操旋即出兵进攻汉中张鲁,黄权道:汉中是蜀地的门户,如果丢失汉中,则有如砍断蜀地的腿脚一般,因此必须尽快争夺汉中。之后的事实证明,汉中的得失,关乎蜀汉政权之安危。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黄权作为极少数有谋略和战斗经验的人员随同,在兵势顺流而下的情形中,黄权道:如此进兵,进易退难,希望刘备坐镇后方,自己代替刘备在前方探听吴军虚实。而刘备却认为黄权有意阻战,将他打发到北面防御曹魏。黄权的担忧和意见是有道理的,刘备此次用兵过于急躁、失于计较,最后遭受惨败。
《三国志 黄权传》描述了黄权降魏的过程,即“(先主)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吴将军陆议(逊)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
就黄权的处境而言,身为益州本土人士的黄权在归顺刘备后不受信任。只是授予其偏将军的位置,徐众在评价这一事件时指出:“武王下车,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所以大显忠贤之士,而明示所贵之旨。先主假权将军,善矣,然犹薄少,未足彰忠义之高节,而大劝为善者之心。”说明刘备虽然知道黄权有才干、有德行,但却仍然对其十分猜疑、不肯重用。因此,夷陵之战开始时,黄权被刘备打发到北面防御曹魏。
刘备最终不因黄权降魏而收监黄权的家人,反而说出“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的话。刘备此言不仅仅是说黄权,而很有可能是为了安抚大战后益州本土人士之心。
公元263年,黄权留在蜀中的儿子黄崇,在随诸葛瞻抵御邓艾入侵时同样提出了正确的意见却不被采纳,最后,黄崇毅然随军战死沙场。
首先是其战略眼光。刘璋迎接刘备入川,黄权反对,他向刘璋指出:刘备素有骁名,如果入川,以部曲对待刘备则刘备必然不满意,如若以宾客对待刘备,那么一国不容二主,故而不应迎刘备入川。然而刘璋并未听从,反而将黄权降职。刘备入主西川后,曹操旋即出兵进攻汉中张鲁,黄权道:汉中是蜀地的门户,如果丢失汉中,则有如砍断蜀地的腿脚一般,因此必须尽快争夺汉中。之后的事实证明,汉中的得失,关乎蜀汉政权之安危。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黄权作为极少数有谋略和战斗经验的人员随同,在兵势顺流而下的情形中,黄权道:如此进兵,进易退难,希望刘备坐镇后方,自己代替刘备在前方探听吴军虚实。而刘备却认为黄权有意阻战,将他打发到北面防御曹魏。黄权的担忧和意见是有道理的,刘备此次用兵过于急躁、失于计较,最后遭受惨败。
《三国志 黄权传》描述了黄权降魏的过程,即“(先主)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吴将军陆议(逊)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
就黄权的处境而言,身为益州本土人士的黄权在归顺刘备后不受信任。只是授予其偏将军的位置,徐众在评价这一事件时指出:“武王下车,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所以大显忠贤之士,而明示所贵之旨。先主假权将军,善矣,然犹薄少,未足彰忠义之高节,而大劝为善者之心。”说明刘备虽然知道黄权有才干、有德行,但却仍然对其十分猜疑、不肯重用。因此,夷陵之战开始时,黄权被刘备打发到北面防御曹魏。
刘备最终不因黄权降魏而收监黄权的家人,反而说出“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的话。刘备此言不仅仅是说黄权,而很有可能是为了安抚大战后益州本土人士之心。
公元263年,黄权留在蜀中的儿子黄崇,在随诸葛瞻抵御邓艾入侵时同样提出了正确的意见却不被采纳,最后,黄崇毅然随军战死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