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厦门的博饼文化节开展得比较红火,因此很多人觉得博饼是厦门才有的,其实不然,在闽南的很多地方都遗留着这样的传统。那是种比较独 特的月饼文化,厦门人对这种历史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最大的贡献。相传,博饼是郑成功屯兵厦门时为了解决士兵的中秋情思激励士兵而发明的,于是代代相传。民间尚有一传说,是嫦娥妒恨丈夫后羿薄情,偷吃了他的不死之药,于八月十五夜飞上月宫,后羿后悔不已,年年的八月十五夜望月设供,祈望全家团聚,由此衍生出民间祭月祈团圆的文化。其实先明对月亮也是非常的崇拜的,这让我想起了《仙剑奇侠传》中的拜月教。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部分,中秋也叫仲秋。八月十五叫中秋节,也叫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此夜,远方的游子仰望天空特别圆特别亮的满月时,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那一天也必须返回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关于中秋的介绍,可以见我摘抄的文章《再说中秋》。
我小时候就玩博饼,我们那边叫"博状元",小时候不知道普通话是这样的,因为"博"在古时是指棋戏,博奕嘛,后来大多泛指赌博。正规的博饼要好 多个饼来当奖品,但是小时候家里没买那么多(当然现在也不会买那么多),所以我们博的时候只有前几名是有饼吃的,因此我记得小学的时候,流行起一种纸牌, 纸牌上写着"状元""榜眼"之类的,作为博饼奖品的一个标识。
传统的博饼会上,共有大小不同的63 块饼。依大小顺序分别为:状元饼1块;榜眼(对堂)饼2块;探花(三红)饼4块;进士(四进)饼8块;举人(二举)饼16块,秀才(一秀)饼32块。象征 古代科举考试。之所以有63块饼,是因为,在古代,数字的使用是有等级之分的。81是帝王所用之数,72是千岁和亲王所用之数,郑成功封过延平王,所以用 63。
据说所有的饼当中,"三红"饼的味道最好,这来源于一个有趣的传说:永乐二十二年(1442年)甲辰科殿试,状元名孙曰恭,明成 祖觉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 字,不吉利,于是将第三名的邢宽易改为状元。在厦门人的说法中,这状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之辈,第三名反而有真才实学。因此,状元饼的味道也就一般,而 三红饼总是味道最好。
博饼的玩法很简单,一群人,一个大瓷碗,六颗骰子,然后有饼,即可。大伙轮流向瓷碗内投掷骰子,根据骰子的排列组合来决定投掷者应分得什么样的饼,一直玩到所有的饼分配完毕为止。
博饼一共有博饼一共有57个规矩,见下表:
名称 排列组合 得饼说明
状元插金花 四粒红四点,二粒红一点 可得状元和两个对堂,不被追缴
红六勃 六粒红四点 可追缴全部的饼,但得主要请大家吃饼,只是请多少,要由得主决定
幺点六勃 六粒红一点 得状元,可被追缴,要请客
黑 六 勃 六粒六点(二点、三点、五点) 会饼由大家平分
五 王 五粒红四点 得状元,可被追缴
五 子 五粒一点(二点、三点、五点、六点) 得状元,可被追缴
状 元 四粒红四点 得状元,可被追缴
对 堂 同时出现一、二、三、四、五、六点 得对堂一个,可被追缴
三 红 三粒红四点 得三红一个,可被追缴
四 进 四粒一点(二点、三点、五点、六点) 得四进一个,不被追缴
二 举 两粒红四点 得二举一个,不被追缴
一 秀 一粒红四点 得一秀一个,不被追缴
附 注 如果没有出现上述排列组合中的任何一种情形,则投掷者什么也得不到;如果投掷过程中有骰子溢出瓷碗,则投掷者不仅什么也得不到,下一轮还要轮空;当五子得主的另1粒骰子是红四点时,他还可以得一秀一个;当四进得主的另2粒骰子均为红四点时,他还可以得二举一个;当四进得主的另2粒骰子中只有一粒红四点时,他还可以得一秀一个;如果一个排列组合可以符合多种情形时,按最大者,即按排在表中最上层者,算。如两粒红四点,得二举一个,而不能得一秀两个;在会饼全部分配完毕前,自第五个三红得主起,后来的三红得主均可以按顺序追缴前面三红得主的三红饼一个;同样,自第三个对堂得主起,后来的对堂得主,也可以按顺序追缴前面对堂得主的对堂饼一个;状元饼的分配,则按大小来算,排在表中上层的为大,如果同时出现五王或五子,则按剩下的那个骰子的点数大小来算,点数大者胜;如果同时出现多人有四粒红四点,则按剩下的2粒骰子的点数之和的大小来算,大者胜;如果点数相同,则先掷出者胜。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部分,中秋也叫仲秋。八月十五叫中秋节,也叫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此夜,远方的游子仰望天空特别圆特别亮的满月时,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那一天也必须返回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关于中秋的介绍,可以见我摘抄的文章《再说中秋》。
我小时候就玩博饼,我们那边叫"博状元",小时候不知道普通话是这样的,因为"博"在古时是指棋戏,博奕嘛,后来大多泛指赌博。正规的博饼要好 多个饼来当奖品,但是小时候家里没买那么多(当然现在也不会买那么多),所以我们博的时候只有前几名是有饼吃的,因此我记得小学的时候,流行起一种纸牌, 纸牌上写着"状元""榜眼"之类的,作为博饼奖品的一个标识。
传统的博饼会上,共有大小不同的63 块饼。依大小顺序分别为:状元饼1块;榜眼(对堂)饼2块;探花(三红)饼4块;进士(四进)饼8块;举人(二举)饼16块,秀才(一秀)饼32块。象征 古代科举考试。之所以有63块饼,是因为,在古代,数字的使用是有等级之分的。81是帝王所用之数,72是千岁和亲王所用之数,郑成功封过延平王,所以用 63。
据说所有的饼当中,"三红"饼的味道最好,这来源于一个有趣的传说:永乐二十二年(1442年)甲辰科殿试,状元名孙曰恭,明成 祖觉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 字,不吉利,于是将第三名的邢宽易改为状元。在厦门人的说法中,这状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之辈,第三名反而有真才实学。因此,状元饼的味道也就一般,而 三红饼总是味道最好。
博饼的玩法很简单,一群人,一个大瓷碗,六颗骰子,然后有饼,即可。大伙轮流向瓷碗内投掷骰子,根据骰子的排列组合来决定投掷者应分得什么样的饼,一直玩到所有的饼分配完毕为止。
博饼一共有博饼一共有57个规矩,见下表:
名称 排列组合 得饼说明
状元插金花 四粒红四点,二粒红一点 可得状元和两个对堂,不被追缴
红六勃 六粒红四点 可追缴全部的饼,但得主要请大家吃饼,只是请多少,要由得主决定
幺点六勃 六粒红一点 得状元,可被追缴,要请客
黑 六 勃 六粒六点(二点、三点、五点) 会饼由大家平分
五 王 五粒红四点 得状元,可被追缴
五 子 五粒一点(二点、三点、五点、六点) 得状元,可被追缴
状 元 四粒红四点 得状元,可被追缴
对 堂 同时出现一、二、三、四、五、六点 得对堂一个,可被追缴
三 红 三粒红四点 得三红一个,可被追缴
四 进 四粒一点(二点、三点、五点、六点) 得四进一个,不被追缴
二 举 两粒红四点 得二举一个,不被追缴
一 秀 一粒红四点 得一秀一个,不被追缴
附 注 如果没有出现上述排列组合中的任何一种情形,则投掷者什么也得不到;如果投掷过程中有骰子溢出瓷碗,则投掷者不仅什么也得不到,下一轮还要轮空;当五子得主的另1粒骰子是红四点时,他还可以得一秀一个;当四进得主的另2粒骰子均为红四点时,他还可以得二举一个;当四进得主的另2粒骰子中只有一粒红四点时,他还可以得一秀一个;如果一个排列组合可以符合多种情形时,按最大者,即按排在表中最上层者,算。如两粒红四点,得二举一个,而不能得一秀两个;在会饼全部分配完毕前,自第五个三红得主起,后来的三红得主均可以按顺序追缴前面三红得主的三红饼一个;同样,自第三个对堂得主起,后来的对堂得主,也可以按顺序追缴前面对堂得主的对堂饼一个;状元饼的分配,则按大小来算,排在表中上层的为大,如果同时出现五王或五子,则按剩下的那个骰子的点数大小来算,点数大者胜;如果同时出现多人有四粒红四点,则按剩下的2粒骰子的点数之和的大小来算,大者胜;如果点数相同,则先掷出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