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孙子走丢多时奶奶仍舍不得下麻将桌! “隔代”育儿奇葩事常有发生,六大技巧教你学会避免!
最近,一则新闻在网上引起热议。 消息称:9月4下午,在重庆巴南区王家坝车站附近,一个四五岁大的小男孩走失,当民警找到男孩的奶奶时,老人正在打麻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老人早已知道孩子不见了,由于牌瘾没过足,仍不离开麻将桌,只是简单地嘱咐邻居阿姨帮助自己四处找找。
孙子不见了,不是应该着急的组织人四处寻找吗?黄奶奶,您的表现和淡定让名校君惊呆了!有网友开始质疑:这肯定不是亲孙子!哈哈
尽管奶奶漫不经心,但结果却万分庆幸。最终,小男孩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成功的回到了黄奶奶身边。黄奶奶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保证以后不这样了。
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生存竞争加剧,年轻的父母们教养子女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隔代教育现象愈演愈烈。
上海市社科院的一项研究曾显示,城市隔代育儿比例不断攀升,上海已达到88.9%。年轻父母们在感受亲情支持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隔代育儿的种种问题。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在公园广场还是大街小巷,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总是一道风景。越来越忙碌的年轻父母们把孩子交给了自己的父母,祖辈们承担起了更多对孙辈教养的职责。
然而,时代不同,教育观念也不同,也需要不同的带娃方式。当60、70年代,甚至更老的爷爷奶奶们碰上了年轻、时尚的“独一代”,他们在带娃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乌龙事件:
2012年11月,半岛都市报爆出,爷爷只顾看别人下象棋,连孙子跑丢都不知道,给无数家长敲响警钟;
2016年8月,有媒体爆出,在武汉某小区的景观池边上,一位奶奶把1岁多的小孙子放进了水里玩弄。孩子没穿衣服,大半个身子都浸泡在脏水中,一边蹬腿一边喊叫,引发网友热议。
2017年9月,又发生了“孙子走丢多时 奶奶仍舍不得下麻将桌”的大乌龙,再次引发关注。
利弊参半,曾经一度,“隔代”育儿也在网上引起热议:
·老人带娃好处多
①【老人经验足,世事道理懂得多】
老人的社会经验相较于年轻人要足些,在有些方面,有助于孩子的人生指导。倪萍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姥姥语录》,书中诉说着姥姥经典有味的道理,也表现出了自己幸福童年的回忆。事事照顾自孩子的老人,使孩子拥有无比舒畅的童年。
②【爸妈工作忙,老人来分担】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下一代更好的生活,在外打拼,雇保姆费钱不说,虐待孩子的现象也不少见。那么老人来帮忙带娃,无疑是在经济有限的条件下最好的选择。正常来说,现代家庭的421模式,老人疼爱孩子不会比父母少一分,更是含在嘴里怕化。
·老人带娃的局限性
①【老人溺爱孩子,纵容孩子,易使孩子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
很多老人以前都是苦过来的,现在条件好些,事事不想委屈孩子,孩子要啥就给买啥,想做啥就答应。很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一有不从了他的事情,立马大哭大闹。
②【部分老人的想法不能与时俱进,封建】
时代在发展,迷信封建一说却依然存在。比如,之前有个新闻,孩子发高烧,家中老人不让去医院,说是烧香拜拜就能痊愈,导致孩子越少越严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代沟与矛盾
两代人观念不合,教育问题上,矛盾难免。老人带娃也是事事从孩子处着想,若是做错了事,千万别劈头盖脸对老人一顿指责,要知道老人的初心是好的,都在为孩子付出,不说功劳大小,苦劳也是少不了的。
·家中老人带娃,给宝妈宝爸的建议
①宝爸宝妈应正视隔代带娃,隔代教育未必一定糟糕。当育娃方面,和家中长辈有了不同意见时,尽量好好说,别总指责,说不定会有很棒的解决方法。
②宝爸宝妈多陪伴孩子,毕竟童年是不可逆的,错过孩子的童年更是无法弥补。尤其是在这个网络时代,许多熊家长光顾着玩手机,“坑”坏了娃,还是建议爸妈多从网络中走出来,真真正正的陪伴孩子。
隔代育儿有方法,六个技巧教会你沟通
在隔代育儿中,怎么跟老人沟通,才能让他们听得进你的意见呢?不妨试试下面几种办法:
1、亲切地说
不论对父母还是公婆,年轻人都要心怀尊重与感恩。俗话说“老马识途”,老人的人生经验总有值得学习的,需要尊重;辛劳了一辈子,晚年还要来帮着带孩子,需要感激。
想给老人提建议,晚辈不妨先甜甜地叫声“爸”、“妈”,或者送他们一些小礼物,再轻描淡写地谈事情。老人往往不好意思反驳,觉得这些小事儿和晚辈的孝顺比起来不算什么,很容易接受和改变。
2、有重点地说
朋友跟我抱怨说,女儿病了,请老妈来帮忙。早上跟老妈嘱咐得周到详细,几点吃药、几点喝果汁、几点吃午饭……可晚上回家一看,老人给孩子吃错了药,果汁还剩了半瓶。我告诉他,跟老人说话要有重点,否则老人会觉得繁琐、记不住,甚至觉得自己不被信任而生气。
叮嘱老人,挑最重要的事说就可以了,比如一天三次吃药,这样老人就不会因为事杂而混乱了。
3、找“权威”说
老一辈人往往相信“权威”。
这个“权威”可以是专家,也可以是书本或老人认为“权威”的人。比如,老人一定要把食物嚼了喂孩子,儿女提意见,老人往往会反驳:“你小时候就是这么被我拉扯大的。”
此时,如果换成一个来家做客的护士朋友说句话,就可能让老人改变观点。再如,女儿的话老妈可能听不进去,可女婿来说,丈母娘就很容易接受。
小区里其他家长的育儿经往往也能成为老人的“权威”。究竟老人信哪一套,因人而异,还是看性格。
4、在适当场合说
想对老人提意见,最好别当着孩子、家人、邻居、医生等的面。老人往往很要面子,被当众一说,会觉得很下不来台,不但不会改,还会更加固执。老人特别高兴时也不适合说,否则让人扫兴。
散步、睡前看电视时,成功说服老人的几率会比较高。
5、让第三代说
不少老人往往振振有词,让子女无可辩驳。此时不妨先顺着他的意思,等“谋划”一番后,让孙辈来说。比如通常老人惯孩子,总带他们去吃垃圾食品,儿女可以给孩子多讲吃好的故事,如小白兔吃萝卜所以跑得快,山羊吃嫩草所以爬山高,大力水手吃菠菜所以有力气……不露声色地“策反”孩子,孩子也会主动要求吃“菜”,老人自然就“投降”了。
6、借自己的缺点说
和老人在育儿观念上有冲突,不妨反着说,即告诉老人如果不怎样做,孩子就会变成她不希望看到的那样。对公婆可以用自己当反面教材;对老妈可以“牺牲”老公。
比如告诉婆婆:“我妈惯着我吃糖,所以现在牙齿老疼。”
对老妈说:“你看孩子爸懒得啥也不干,都是婆婆小时候给惯的。”注意别反过来说,否则就如同指责老人在教育自己子女上很失败。
假如上面几招你都用遍了,老人还是不听。此时试着想想,老人的观念或许并不是全无道理。毕竟,在爱孩子这一点上,你们是完全一致的。
最近,一则新闻在网上引起热议。 消息称:9月4下午,在重庆巴南区王家坝车站附近,一个四五岁大的小男孩走失,当民警找到男孩的奶奶时,老人正在打麻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老人早已知道孩子不见了,由于牌瘾没过足,仍不离开麻将桌,只是简单地嘱咐邻居阿姨帮助自己四处找找。
孙子不见了,不是应该着急的组织人四处寻找吗?黄奶奶,您的表现和淡定让名校君惊呆了!有网友开始质疑:这肯定不是亲孙子!哈哈
尽管奶奶漫不经心,但结果却万分庆幸。最终,小男孩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成功的回到了黄奶奶身边。黄奶奶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保证以后不这样了。
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生存竞争加剧,年轻的父母们教养子女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隔代教育现象愈演愈烈。
上海市社科院的一项研究曾显示,城市隔代育儿比例不断攀升,上海已达到88.9%。年轻父母们在感受亲情支持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隔代育儿的种种问题。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在公园广场还是大街小巷,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总是一道风景。越来越忙碌的年轻父母们把孩子交给了自己的父母,祖辈们承担起了更多对孙辈教养的职责。
然而,时代不同,教育观念也不同,也需要不同的带娃方式。当60、70年代,甚至更老的爷爷奶奶们碰上了年轻、时尚的“独一代”,他们在带娃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乌龙事件:
2012年11月,半岛都市报爆出,爷爷只顾看别人下象棋,连孙子跑丢都不知道,给无数家长敲响警钟;
2016年8月,有媒体爆出,在武汉某小区的景观池边上,一位奶奶把1岁多的小孙子放进了水里玩弄。孩子没穿衣服,大半个身子都浸泡在脏水中,一边蹬腿一边喊叫,引发网友热议。
2017年9月,又发生了“孙子走丢多时 奶奶仍舍不得下麻将桌”的大乌龙,再次引发关注。
利弊参半,曾经一度,“隔代”育儿也在网上引起热议:
·老人带娃好处多
①【老人经验足,世事道理懂得多】
老人的社会经验相较于年轻人要足些,在有些方面,有助于孩子的人生指导。倪萍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姥姥语录》,书中诉说着姥姥经典有味的道理,也表现出了自己幸福童年的回忆。事事照顾自孩子的老人,使孩子拥有无比舒畅的童年。
②【爸妈工作忙,老人来分担】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下一代更好的生活,在外打拼,雇保姆费钱不说,虐待孩子的现象也不少见。那么老人来帮忙带娃,无疑是在经济有限的条件下最好的选择。正常来说,现代家庭的421模式,老人疼爱孩子不会比父母少一分,更是含在嘴里怕化。
·老人带娃的局限性
①【老人溺爱孩子,纵容孩子,易使孩子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
很多老人以前都是苦过来的,现在条件好些,事事不想委屈孩子,孩子要啥就给买啥,想做啥就答应。很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一有不从了他的事情,立马大哭大闹。
②【部分老人的想法不能与时俱进,封建】
时代在发展,迷信封建一说却依然存在。比如,之前有个新闻,孩子发高烧,家中老人不让去医院,说是烧香拜拜就能痊愈,导致孩子越少越严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代沟与矛盾
两代人观念不合,教育问题上,矛盾难免。老人带娃也是事事从孩子处着想,若是做错了事,千万别劈头盖脸对老人一顿指责,要知道老人的初心是好的,都在为孩子付出,不说功劳大小,苦劳也是少不了的。
·家中老人带娃,给宝妈宝爸的建议
①宝爸宝妈应正视隔代带娃,隔代教育未必一定糟糕。当育娃方面,和家中长辈有了不同意见时,尽量好好说,别总指责,说不定会有很棒的解决方法。
②宝爸宝妈多陪伴孩子,毕竟童年是不可逆的,错过孩子的童年更是无法弥补。尤其是在这个网络时代,许多熊家长光顾着玩手机,“坑”坏了娃,还是建议爸妈多从网络中走出来,真真正正的陪伴孩子。
隔代育儿有方法,六个技巧教会你沟通
在隔代育儿中,怎么跟老人沟通,才能让他们听得进你的意见呢?不妨试试下面几种办法:
1、亲切地说
不论对父母还是公婆,年轻人都要心怀尊重与感恩。俗话说“老马识途”,老人的人生经验总有值得学习的,需要尊重;辛劳了一辈子,晚年还要来帮着带孩子,需要感激。
想给老人提建议,晚辈不妨先甜甜地叫声“爸”、“妈”,或者送他们一些小礼物,再轻描淡写地谈事情。老人往往不好意思反驳,觉得这些小事儿和晚辈的孝顺比起来不算什么,很容易接受和改变。
2、有重点地说
朋友跟我抱怨说,女儿病了,请老妈来帮忙。早上跟老妈嘱咐得周到详细,几点吃药、几点喝果汁、几点吃午饭……可晚上回家一看,老人给孩子吃错了药,果汁还剩了半瓶。我告诉他,跟老人说话要有重点,否则老人会觉得繁琐、记不住,甚至觉得自己不被信任而生气。
叮嘱老人,挑最重要的事说就可以了,比如一天三次吃药,这样老人就不会因为事杂而混乱了。
3、找“权威”说
老一辈人往往相信“权威”。
这个“权威”可以是专家,也可以是书本或老人认为“权威”的人。比如,老人一定要把食物嚼了喂孩子,儿女提意见,老人往往会反驳:“你小时候就是这么被我拉扯大的。”
此时,如果换成一个来家做客的护士朋友说句话,就可能让老人改变观点。再如,女儿的话老妈可能听不进去,可女婿来说,丈母娘就很容易接受。
小区里其他家长的育儿经往往也能成为老人的“权威”。究竟老人信哪一套,因人而异,还是看性格。
4、在适当场合说
想对老人提意见,最好别当着孩子、家人、邻居、医生等的面。老人往往很要面子,被当众一说,会觉得很下不来台,不但不会改,还会更加固执。老人特别高兴时也不适合说,否则让人扫兴。
散步、睡前看电视时,成功说服老人的几率会比较高。
5、让第三代说
不少老人往往振振有词,让子女无可辩驳。此时不妨先顺着他的意思,等“谋划”一番后,让孙辈来说。比如通常老人惯孩子,总带他们去吃垃圾食品,儿女可以给孩子多讲吃好的故事,如小白兔吃萝卜所以跑得快,山羊吃嫩草所以爬山高,大力水手吃菠菜所以有力气……不露声色地“策反”孩子,孩子也会主动要求吃“菜”,老人自然就“投降”了。
6、借自己的缺点说
和老人在育儿观念上有冲突,不妨反着说,即告诉老人如果不怎样做,孩子就会变成她不希望看到的那样。对公婆可以用自己当反面教材;对老妈可以“牺牲”老公。
比如告诉婆婆:“我妈惯着我吃糖,所以现在牙齿老疼。”
对老妈说:“你看孩子爸懒得啥也不干,都是婆婆小时候给惯的。”注意别反过来说,否则就如同指责老人在教育自己子女上很失败。
假如上面几招你都用遍了,老人还是不听。此时试着想想,老人的观念或许并不是全无道理。毕竟,在爱孩子这一点上,你们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