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吧 关注:15,405贴子:140,706

【转】叶兆言:公元229年的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叶兆言:公元229年的一场称帝秀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9-21 11:03回复
    孙权在曹丕称帝后的第九年,才不急不慢地在武昌正式称帝,这时候,距离他劝曹操称帝已整整十年。
    这时候,诸葛亮与司马懿正在斗智斗狠,孙权的老对手曹操和刘备都已经不在人世,曹丕也死了。论资历,年轻的曹丕就是不死,也玩不过孙权,虽然他们岁数相差并不大,只相差了五岁。
    曹丕称帝后,孙权立刻又玩老一套,遣使请求成为魏的藩属,曹丕十分高兴地封孙权为吴王,然而他很快就发现孙权并非真心归附。很显然,孙权的臣服只不过是权宜之计,他还有自己的一大堆麻烦要解决,事实上曹丕和刘备的相继称帝,孙权心中也很窃喜,谁还不想当皇帝呢,谁不愿意成为天子呢,他只是不着急,先从容地把年号给改了,改成了黄武。
    年号在封建时代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年号是黄初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年号是章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并没有称帝,但是他已经不愿意再使用别人的年号。至此,三国再也不像过去那样,说建安多少年,而是各用各的年号纪事。建安时代彻底结束。
    我们说到黄初三年,说到章武二年,说到黄武元年,它们其实都是同一年。规矩还是规矩,规矩已经不成规矩,规矩被彻底地破坏了。如果说过去的三国,还只是形式上的各自为政,现在它们已是地地道道的三个国家,三个帝国。

    为什么孙权迟迟不敢称帝,为什么在武昌称帝之后的同一年,他又赶紧把首都迁到南京,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有些事情,定下来就定下来,定下来就再也不会改变。反正南京人挺高兴,转眼就成了首都人民,何乐不为。南京从此开始了六朝的历史,偶然性永远是重要的,或许两相比较,进行了反复的掂量,孙权还是觉得建业比武昌更为重要。
    有一种说法,东吴匆匆建都武昌,主要目标是为了针对刘备的蜀汉,为了继续西进,而定都南京,则是为抗击北方的曹操,为了能够准备北上。因此东吴最终选择南京,说明孙权的心腹大患,仍然还是曹魏。这个判断未必准确,事实真相大家都知道,等到孙权定都南京,曹操早死了,刘备也死了好几年,甚至比孙权小五岁的曹丕,也在三年前一命呜呼。很显然,西进或者北上,都不是孙权选择南京的直接理由。
    不管怎么说,公元229年对于南京来说,还是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毕竟定都与此前211年的迁治,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义,迁治说到底,终究还是个临时据点,是指挥部搬一个家,正式定都却代表着一个帝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包括军事中心,都正式集中在了此地。内容虽然重要,形式也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南京成为东吴的首善之地,战争并没有完全停止,也暂时不会停止。事实上,三国之间的战争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自从东吴的孙权定都南京,经济建设不得不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毕竟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打仗离开不了经济,和平也离不开经济,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写得很漂亮,慷慨陈词大义凛然,然而恰恰就是为了壮怀激烈的北伐,蜀汉穷兵黩武,蜀汉先军政治,经济上早已经是一塌糊涂。

    孙权定都南京时,正是诸葛亮北伐喊得最响亮之际,而蜀汉最后率先灭亡,与经济崩溃不能说没有关系。纯从经济生产的水平考量,三国中的东吴,可以说是经济基础最为薄弱。司马迁《史记》中记录秦汉时期的GDP排名,古代传下来的九州中,名列第一的是雍州,排在最后的是扬州。大家都知道,秦国能够统一天下,首先是拿下了蜀地益州,有了四川这个大粮仓,横扫六国指日可待。拥有雍州的曹魏,拥有益州的蜀汉,自然条件比处在以南京为中心的扬州之东吴,要好太多太多。
    况且三国时期,各国都还有些自己的问题必须要解决,蜀汉的诸葛亮“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七擒七纵孟获。魏国的曹操也要跟境内的少数民族打交道,要清剿和安抚匈奴和乌桓。东吴面临的最大问题则是“山越”,《三国志﹒吴书》中经常会出现这两个字。关于这个山越,说法不一,如果用百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江南地区越人部落占山为王武装势力的统称”。有学者认为三国时期的山越,为古百越部落后人,为了不纳王租而占山为王,平时也劳动耕作,和平民百姓并无异别,翦伯赞先生《中国史纲要》认为:
    山越人是秦汉时期南方越人的后裔,散布在长江以南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境内。

    ▲三国地图中山越的位置
    总之,山越主要是存在东吴境内,就在南京附近。以建业为中心的东吴,要想维护国家的稳定,如何解决山越问题,必然会成为重中之重。
    看三国时的东吴地图就可以明白,山越活动的区域与东吴的中心地带几乎重叠,就盘踞在首都南京周围。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山越问题,东吴也不可能太平。有一种观点就认为,三国中东吴最后称帝,显然还与山越作乱有关,“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是以孙权不遑外御,卑辞魏氏”。也就是说,因为受到山越的掣肘,攘外必须安内,孙权不得不屈身事魏。再换句话说,南京地区若不太平,整个东吴也不会太平。
    公元229年,孙权在自己的称帝宣言中,强调规矩是被曹氏父子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9-21 11:05
    回复
      公元229年,孙权在自己的称帝宣言中,强调规矩是被曹氏父子破坏,他现在只是不得不当这个皇帝。“汉家堙替,不能存救,亦何心而竞乎”,但是群臣都在说这是“天命符瑞”,天意不可违,一请再请三请,于是孙权就登基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9-21 11:08
      回复
        汉享国二十有四世,历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气数终,禄祚运尽,普天弛绝,率土分崩。孽臣曹丕遂夺神器,丕子叡继世作慝,淫名乱制。
        权畏天命,不敢不从,谨择元日,登坛燎祭,即皇帝位。
        孙权是个十分谨慎的人,都玩到了这个份上,还要继续客套,继续装模作样,继续作秀。当然,他既然做了皇帝,就要有一点皇帝的样子,就要大赦天下,就要封皇后立太子,“内外文武百司皆即位行赏,边军征防各赐勋五转,鳏寡孤独量给谷帛,百姓并免今年租赋,天下赐酺五日”。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9-21 11:08
        回复
          南京被称之为南京,那是非常后来的事情。必须要记住的是,三国时的南京叫“建业”。单从字面上来理解,作为东吴首都的名字,武昌二字,多少还有一些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意思。建业就不一样,建业中多少有了一些和平建设的愿景,意味着这个城市的定位,要文武双修。这个解释当然也有些勉强,有些玩拆字先生的把戏,然而正是从229年开始,南京这艘驶向未来的航船,终于开始扬帆起程。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9-21 11:08
          回复
            孙权在南京一共做了23年皇帝,这期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广修水利,大兴屯田。在他领导下,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有了明显好转。于是“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很好地解决了军粮和民食,国家实力开始增强。《建康实录》上开始有一些喜气洋洋的记录,黄龙三年夏五月,“建业有野蚕为茧,大如鸟卵”。农桑是根本,有了农桑,东吴的青瓷制造业,造船业,冶铸业都有较大程度提高。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9-21 11:09
            回复
              比较起来,孙权绝对还是个节俭的皇帝,没有因为南京已经是首都,就大兴土木。他反对铺张浪费,不喜欢豪华奢侈,建业这两个字始终饱含着励志,南京城在最初的建设中,完全可以称得上兢兢业业。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9-21 11:09
              回复
                一般的说法,南京城建设仿造了阖闾大城。左思的《吴都赋》有这样的句子,“起寝庙于武昌,作离宫于建业,阐阖闾之所营,采夫差之遗法。”仔细想一想,肯定又是文人的想当然。当时并没有人知道阖闾大城在什么地方,几千年来都只是在传说,在猜测。有人说在苏州,有人在无锡,最新的考古发现,又说是在常州武进区的雪堰镇。有时候,历史实在没办法当真,既然谁也说不清楚阖闾大城是什么模样,当时的南京又如何根据传说去仿造。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9-21 11:10
                回复
                  因此东吴时南京城所谓的仿造,所谓阖闾所营夫差遗法,都不过是为了字句对仗工整,为了遣词漂亮,只能是说说而已,唐朝李善解释左思的词义:
                  阖闾造吴城郭宫室,其子夫差嗣,增崇侈靡。孙权移都建业,皆学之。故曰“阐阖闾之所营,采夫差之遗法”。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9-21 11:10
                  回复
                    不管怎么说,吴王夫差都是亡了国的,被一个叫句践的人卧薪尝胆打败了。亡国之君必定会被安上一大堆罪名,侈靡两个字用他身上怎么都合适,什么样的过错都可以是他的。吴越春秋时代的吴国都城到底有多大,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文字记录,《越绝书》上便说:
                    吴郭周匝六十八里六十步,大城周匝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沙门八,陆门八,其有二楼。名门者,车船并入。昌门今见在,铜柱石填地。大城中有小城,周十二里,亦有水陆门,皆阖闾宫,在高平里。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9-21 11:10
                    回复
                      多少里多少步,这是古人的一种计算方式。阖闾时期建造的“吴城”,《越绝书》上提到的“吴郭”,因为都有一个吴字,后人弄不好就会和孙权的东吴混淆,忽视了它们之间有着七八百年的时差,此吴非彼吴,是两码事,文明程度完全不一样。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9-21 11:11
                      回复
                        公元229年东吴开始定都的南京城,简明扼要地说,显然不应该是阖闾大城的样子。左思的《吴都赋》虽然也说南京城“通门二八,水道陆衢”,但是当时的建业远没有传说中阖闾大城的规模,这一点不容置疑。
                        南京作为东吴的首都,在一开始,就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那么完美那么豪华。首先,它多多少少地还是有些匆忙,有些急就章。根据《建康实录》记载,孙权定都的南京,“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这个数字显然要比传说中的阖闾大城“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小得多,有专家甚至对“二十里十九步”都持怀疑态度,很显然,古城南京在一开始并不是以大取胜,与豪华和漂亮没有一点关系。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9-21 11:11
                        回复
                          至于东吴时期的首都南京主城究竟在什么位置,基本上是两种说法,一是根据上世纪三十年代朱偰先生的《金陵古籍图考》,将城宫的北沿,定位在今天珠江路以北的东南大学附近。二是根据后来的考古发现,城址似乎还应该往南移,应该是在大行宫附近。这样一来,当时的南京城,就要比原来认定的规模,又小了很多。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9-21 11:11
                          回复
                            东汉末年有过两个郗俭,一位是益州刺史,一位是东吴的左台御史。公元240年,注重兴修水利的孙权派郗俭指挥开凿京城河道,其中有一道潮沟,成为孙吴苑城的北界,而今天南京珠江路南侧的河道,基本上就是当年的潮沟遗迹。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9-21 11:12
                            回复
                              争论的焦点其实就是,如果城址限定在珠江路以南,同时“东皆不出青溪”,西为运渎,那么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便有些奇怪,便解释不太清楚。好在近年来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为了盖摩天高楼,要深挖地基,顺带也引起了一些新的考古发现。新的考古发现证实,孙吴时期的建业城确实不像大家想得那么大,它甚至比我们想象的小,可能还要再小一些。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9-21 11: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