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碧发,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中日医院疼痛科主任
除了开刀、吃药,对付疼痛还有很多种办法,关键是要让大家知道,疼痛是种病,不用默默忍受,要到医院找医生,积极治疗。
我国慢性疼痛患者约8000多万人,但是只有不到65%的患者会去医院就医,不到28%的患者会因为慢性疼痛接受药物治疗,而接受神经调控疗法的患者甚至少于0.002%。这说明患者没有把疼痛当回事,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当回事。
现在,疼痛作为人体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也被医学界认为是一种疾病。
通过“病痛”这个词就可以看出,在我国,大部分老百姓依然认为疼痛是生病的附属品,病好了痛就没了。临床中也证实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误区。
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疼痛不能一直忍?因为“忍”并不能够“息事宁人”,我们的抗痛能力与忍痛能力成反比,也就是说身体疼的时间越久,我们的抗痛能力越低,久而久之,疼痛也会演变为顽固性疼痛,最终出现神经系统障碍,治疗也更为复杂。而且我们常说的“把脑子疼坏了”是有可能发生的,医学上叫中枢敏化,脑组织发生了改变。其表现是,即便是没有刺激,也会觉得疼。
临床中我们把疼痛分为急性痛和慢性痛。急性痛是由于疾病原因,例如脚疼、阑尾炎、骨折等原因导致;慢性痛则不仅仅是疾病症状,更多当作疾病来处理。一个月以上的疼痛即可称之为慢性痛,要引起高度重视。比如说癌痛,我们经常和患者说,不能等着癌症好了疼痛消失,要把癌痛当做一种病来单独治疗;老年骨性关节炎,也不是骨性关节炎好了,疼痛就消失了。这些疼痛都是需要缓解和治疗的,为此疼痛科应运而生,成为处理慢性疼痛的专业科室。
我国疼痛专业发展迅速,随着微创技术不断涌现,疼痛学科发展有了无限的可能。2007年7月16日,卫生部签发文件,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中增设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在此之后,全国的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疼痛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中日医院为代表的优秀疼痛科建立重点学科点,作为疼痛专业的第一方阵,为全国疼痛科的发展起到引领和推动的重要作用。
目前疼痛科主要承担着三大任务:治疗颈肩腰腿疼痛等常规性疼痛;各种各样的神经痛,如糖尿病性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癌痛。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三大任务,疼痛科必须是独立学科,还要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所以最重要的问题是建立符合国情和疼痛科特点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专科医师培养制度。
2016年10月,中日医院疼痛科和全国200余家医院成立了疼痛专科医疗联合体,推动技术资源向基层医院下沉,方便基层患者会诊、转诊,促进疼痛专业在不同省域、地域的均衡发展,共同进步,各省也进行了相应的布置,使疼痛专业在全国蓬勃发展有了强劲动力。
我们的共同目标是把疼痛专科医联体做好,这样患者就可以在家门口接受治疗,不用到处奔波。目前,我国临床疼痛学科比其他国家迈进了很大一步,并已形成体系。(健康时报医院部记者姚欣然)
学会简介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是中国疼痛领域最权威学术组织,前任会长是北京医院疼痛中心主任医师赵英,对老年慢性疼痛、女性痛经、青少年生长痛等综合诊治较为擅长;现任会长是中日医院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主任樊碧发,在神经微创介入和神经调控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副主任委员有山东省立医院麻醉科主任兼疼痛科主任傅志俭教授、南昌大学一附院疼痛科主任张达颖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疼痛科主任吕岩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疼痛科主任刘慧教授、武汉市普爱医院副院长李荣春教授,都是各学科的带头人。
除了开刀、吃药,对付疼痛还有很多种办法,关键是要让大家知道,疼痛是种病,不用默默忍受,要到医院找医生,积极治疗。
我国慢性疼痛患者约8000多万人,但是只有不到65%的患者会去医院就医,不到28%的患者会因为慢性疼痛接受药物治疗,而接受神经调控疗法的患者甚至少于0.002%。这说明患者没有把疼痛当回事,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当回事。
现在,疼痛作为人体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也被医学界认为是一种疾病。
通过“病痛”这个词就可以看出,在我国,大部分老百姓依然认为疼痛是生病的附属品,病好了痛就没了。临床中也证实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误区。
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疼痛不能一直忍?因为“忍”并不能够“息事宁人”,我们的抗痛能力与忍痛能力成反比,也就是说身体疼的时间越久,我们的抗痛能力越低,久而久之,疼痛也会演变为顽固性疼痛,最终出现神经系统障碍,治疗也更为复杂。而且我们常说的“把脑子疼坏了”是有可能发生的,医学上叫中枢敏化,脑组织发生了改变。其表现是,即便是没有刺激,也会觉得疼。
临床中我们把疼痛分为急性痛和慢性痛。急性痛是由于疾病原因,例如脚疼、阑尾炎、骨折等原因导致;慢性痛则不仅仅是疾病症状,更多当作疾病来处理。一个月以上的疼痛即可称之为慢性痛,要引起高度重视。比如说癌痛,我们经常和患者说,不能等着癌症好了疼痛消失,要把癌痛当做一种病来单独治疗;老年骨性关节炎,也不是骨性关节炎好了,疼痛就消失了。这些疼痛都是需要缓解和治疗的,为此疼痛科应运而生,成为处理慢性疼痛的专业科室。
我国疼痛专业发展迅速,随着微创技术不断涌现,疼痛学科发展有了无限的可能。2007年7月16日,卫生部签发文件,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中增设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在此之后,全国的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疼痛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中日医院为代表的优秀疼痛科建立重点学科点,作为疼痛专业的第一方阵,为全国疼痛科的发展起到引领和推动的重要作用。
目前疼痛科主要承担着三大任务:治疗颈肩腰腿疼痛等常规性疼痛;各种各样的神经痛,如糖尿病性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癌痛。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三大任务,疼痛科必须是独立学科,还要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所以最重要的问题是建立符合国情和疼痛科特点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专科医师培养制度。
2016年10月,中日医院疼痛科和全国200余家医院成立了疼痛专科医疗联合体,推动技术资源向基层医院下沉,方便基层患者会诊、转诊,促进疼痛专业在不同省域、地域的均衡发展,共同进步,各省也进行了相应的布置,使疼痛专业在全国蓬勃发展有了强劲动力。
我们的共同目标是把疼痛专科医联体做好,这样患者就可以在家门口接受治疗,不用到处奔波。目前,我国临床疼痛学科比其他国家迈进了很大一步,并已形成体系。(健康时报医院部记者姚欣然)
学会简介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是中国疼痛领域最权威学术组织,前任会长是北京医院疼痛中心主任医师赵英,对老年慢性疼痛、女性痛经、青少年生长痛等综合诊治较为擅长;现任会长是中日医院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主任樊碧发,在神经微创介入和神经调控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副主任委员有山东省立医院麻醉科主任兼疼痛科主任傅志俭教授、南昌大学一附院疼痛科主任张达颖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疼痛科主任吕岩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疼痛科主任刘慧教授、武汉市普爱医院副院长李荣春教授,都是各学科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