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北方普通小城,曾经代行过首都职能,现在赶上发展良机

朱言论史
52分钟前·历史学博士 历史问答专家
明朝前期,为了防御北元残余势力南侵,尤其重视北部长城沿线的国防,所以依托长城,沿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吕梁山口,经陕北高原沿祁连山北麓向西延伸至嘉峪关一线陆续修建“边墙”(即明长城),并沿此“边墙”划分了九个防区,从东到西设置有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太原镇)、延绥镇(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等九个军镇,称之为“九边”。其中,宣府镇被称为九边之首,地位最为重要。宣府,就是今天河北张家口的宣化区。
宣府,秦汉属上谷郡,汉以下或为县,或为州,辽金元称宣德府,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张家口的宣化。明朝建立后,将原先宣德府的百姓尽数迁往内地,“诸郡县废,特遣将卒番守之,名宣德曰宣府”,也就是说今天宣化的百姓大多数是当年明朝戍军的后裔,而不是早先年金元宣德府的人。

九边形势图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置宣府前、左、右三卫于宣德,遣将戍守。洪武二十七年,令北平军士筑宣府城。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因宣府距京三百里,战略地位也就比以前更加重要。永乐七年(1409年),置镇守总兵官,佩镇朔将军印,“自是始称宣府镇”。此后,宣府一直是边防重地,堪称“九边之首”。
作为重要边镇的宣府镇,其内部也是一个完整的,且层级分明的防御体系。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宣府镇1个镇城,下辖7个路城和1个驿城,即东路永宁城、上西路万全右卫城、下西路柴沟堡、上北路独石城、下北路龙门所城、中路葛峪堡、南路顺圣川西城和鸡鸣驿。7个路城又下辖60个卫所堡城。战略空间上的层级控制与实体空间上的交叉渗透相结合,形成了树状发散的防御体系。

宣府镇疆域图
宣府镇的管辖范围很广,“东至京都顺天府界,西至山西大同府界,南至直隶易州界,北至沙漠,广四百九十里,轮六百六十里”。更为重要的是,防御蒙古军队南下威胁首都威逼中原的几条交通要道都从宣府镇管辖范围经过,重要的军事要塞主要有:开平卫(今内蒙正蓝旗)、独石口(今河北赤城独石口)、野狐岭(今河北张北狼窝沟)、怀安左卫(今河北怀安)、万全右卫(今河北万全)、飞狐岭(今河北蔚县大南山)、紫荆关(今河北易县紫荆关)等。
宣府镇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它毗邻北京,蒙古军队威逼北京时几乎都从这里经过;二是宣府镇一旦失守,进攻首都北京的防线就剩下了居庸关一道。
一般来说,只要兵临居庸关下的时候,进军首都北京立马可待。居庸关在明朝定都北京之后几乎没有起到防线的作用,于是名义上是北京第二道防线的宣府镇事实上成为保卫北京的最后防线,也是最关键的屏障。

宣府城墙
明朝初年,大明政府做了两件蠢事。第一件,永乐年间,明朝政府将兴和(张北)守御所内迁移至宣化城,弃地200余里;第二件,正统年间,开平卫内移到独石口,又失去了300里的疆土。
开平卫和兴和千户所内迁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不只在于丧失北部边疆国土,更主要的是使明朝失去了在蒙古高原南部边缘的坝头防线,战争的缓冲空间大为缩小,使防御的主动权丧失殆尽,这还不是蠢吗?

宣府古城
宣府镇城原来是元朝的宣德府城。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把自己的第十八子谷王朱橞分封于北方军事前沿镇守宣府,屏藩王室。谷王的戍守,有力地推动了宣府镇作为边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洪武二十七年(1393年),谷王开始扩建宣府镇城,历时六年,规模初具。曾经一度,宣府镇城规模不仅在北边诸镇中首屈一指,就是在全国的城市中规模也不算小,甚至超过了同期的西安城。作为最重要的边城,宣府镇城驻军自然很多。明朝前期,宣府镇驻军几乎占全国总兵力的1 /9;九边大约陈兵60万,宣府镇约占1 /5还多。
宣府镇的职务设置级别较高,宣府镇设镇守宣府总兵官一人,驻宣府镇城,并且总兵官挂印称镇朔将军,秩二品。除了军事长官,宣府也设有高级别的文职官员,称之为宣府巡抚,加副都御史衔,可见宣府是享受省级待遇的。

明武宗
宣府地位最重要的 时候还是在明武宗时代,这位皇帝特立独行,曾经给自己封官,什么太师、镇国将军之类,他把自己的镇国将军府建到宣府镇城,作为自己经略北部边疆的军事指挥部。明武宗曾经五巡宣府镇,有时在镇国将军府中一住就是半年时间,可以说宣府镇城有时候就代行首都职能,因为天子和实际的中央政府就在这里,北京的文官政府几乎被架空了。
沧海桑田,当年重要的宣府镇城如今变成了张家口下辖的宣化区,国防军事意义早已没有了,但是历史的印记是永远不会磨灭的。2022年,张家口即将承办冬奥会,相信会是张家口,包括宣化的发展契机,古城必将迎来新的辉煌。

朱言论史
52分钟前·历史学博士 历史问答专家
明朝前期,为了防御北元残余势力南侵,尤其重视北部长城沿线的国防,所以依托长城,沿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吕梁山口,经陕北高原沿祁连山北麓向西延伸至嘉峪关一线陆续修建“边墙”(即明长城),并沿此“边墙”划分了九个防区,从东到西设置有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太原镇)、延绥镇(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等九个军镇,称之为“九边”。其中,宣府镇被称为九边之首,地位最为重要。宣府,就是今天河北张家口的宣化区。
宣府,秦汉属上谷郡,汉以下或为县,或为州,辽金元称宣德府,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张家口的宣化。明朝建立后,将原先宣德府的百姓尽数迁往内地,“诸郡县废,特遣将卒番守之,名宣德曰宣府”,也就是说今天宣化的百姓大多数是当年明朝戍军的后裔,而不是早先年金元宣德府的人。

九边形势图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置宣府前、左、右三卫于宣德,遣将戍守。洪武二十七年,令北平军士筑宣府城。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因宣府距京三百里,战略地位也就比以前更加重要。永乐七年(1409年),置镇守总兵官,佩镇朔将军印,“自是始称宣府镇”。此后,宣府一直是边防重地,堪称“九边之首”。
作为重要边镇的宣府镇,其内部也是一个完整的,且层级分明的防御体系。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宣府镇1个镇城,下辖7个路城和1个驿城,即东路永宁城、上西路万全右卫城、下西路柴沟堡、上北路独石城、下北路龙门所城、中路葛峪堡、南路顺圣川西城和鸡鸣驿。7个路城又下辖60个卫所堡城。战略空间上的层级控制与实体空间上的交叉渗透相结合,形成了树状发散的防御体系。

宣府镇疆域图
宣府镇的管辖范围很广,“东至京都顺天府界,西至山西大同府界,南至直隶易州界,北至沙漠,广四百九十里,轮六百六十里”。更为重要的是,防御蒙古军队南下威胁首都威逼中原的几条交通要道都从宣府镇管辖范围经过,重要的军事要塞主要有:开平卫(今内蒙正蓝旗)、独石口(今河北赤城独石口)、野狐岭(今河北张北狼窝沟)、怀安左卫(今河北怀安)、万全右卫(今河北万全)、飞狐岭(今河北蔚县大南山)、紫荆关(今河北易县紫荆关)等。
宣府镇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它毗邻北京,蒙古军队威逼北京时几乎都从这里经过;二是宣府镇一旦失守,进攻首都北京的防线就剩下了居庸关一道。
一般来说,只要兵临居庸关下的时候,进军首都北京立马可待。居庸关在明朝定都北京之后几乎没有起到防线的作用,于是名义上是北京第二道防线的宣府镇事实上成为保卫北京的最后防线,也是最关键的屏障。

宣府城墙
明朝初年,大明政府做了两件蠢事。第一件,永乐年间,明朝政府将兴和(张北)守御所内迁移至宣化城,弃地200余里;第二件,正统年间,开平卫内移到独石口,又失去了300里的疆土。
开平卫和兴和千户所内迁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不只在于丧失北部边疆国土,更主要的是使明朝失去了在蒙古高原南部边缘的坝头防线,战争的缓冲空间大为缩小,使防御的主动权丧失殆尽,这还不是蠢吗?

宣府古城
宣府镇城原来是元朝的宣德府城。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把自己的第十八子谷王朱橞分封于北方军事前沿镇守宣府,屏藩王室。谷王的戍守,有力地推动了宣府镇作为边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洪武二十七年(1393年),谷王开始扩建宣府镇城,历时六年,规模初具。曾经一度,宣府镇城规模不仅在北边诸镇中首屈一指,就是在全国的城市中规模也不算小,甚至超过了同期的西安城。作为最重要的边城,宣府镇城驻军自然很多。明朝前期,宣府镇驻军几乎占全国总兵力的1 /9;九边大约陈兵60万,宣府镇约占1 /5还多。
宣府镇的职务设置级别较高,宣府镇设镇守宣府总兵官一人,驻宣府镇城,并且总兵官挂印称镇朔将军,秩二品。除了军事长官,宣府也设有高级别的文职官员,称之为宣府巡抚,加副都御史衔,可见宣府是享受省级待遇的。

明武宗
宣府地位最重要的 时候还是在明武宗时代,这位皇帝特立独行,曾经给自己封官,什么太师、镇国将军之类,他把自己的镇国将军府建到宣府镇城,作为自己经略北部边疆的军事指挥部。明武宗曾经五巡宣府镇,有时在镇国将军府中一住就是半年时间,可以说宣府镇城有时候就代行首都职能,因为天子和实际的中央政府就在这里,北京的文官政府几乎被架空了。
沧海桑田,当年重要的宣府镇城如今变成了张家口下辖的宣化区,国防军事意义早已没有了,但是历史的印记是永远不会磨灭的。2022年,张家口即将承办冬奥会,相信会是张家口,包括宣化的发展契机,古城必将迎来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