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794贴子:329,637
  • 49回复贴,共1
自写文章一篇,和吧友分享


IP属地:英国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9-23 01:05回复
    有于论“道”
    今天哥哥从北京回来,应该是好久没见的原因,我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当我们聊到文学方面的时候,哥哥问道:“听说你最近在学国学?”
    我说:“对啊。”
    哥哥高兴的说:“那我可得考考你。”
    :“当然没问题,学了就不怕考。”我哈哈的笑着。
    哥哥继续说道:“<<论语>>你读过了吧?孔子在论语中一再提到‘道’,但是国学的风格是喜欢玄化一件事物的定义,论语中对于道更是玄乎其玄,一直没人一语道破,你是怎么理解‘道’的?”
    :“‘道’,是天道。”
    :“那天道是什么,我们尽量白话它的定义,让人们都能听懂,不要悬化。”
    :“我理解的天道,是自然之道,是天地万物万物运行的规律。”
    :“好,那自然是不是自由?”
    我顿时感觉有些困惑,有一种钻进了包围圈的感觉,一时间理不清思绪。
    :“好像是吧。”
    :“那如你所说,追寻天道,是不是追寻自由,所推行的天道是不是在告诉人们人人都应该维护人权?”
    作为一个喜欢与人争论问题的人,我感觉自己在被拉向一个边缘。虽然一时找不到问题的漏洞,但是我感觉并不怎么对劲。
    :“给我点时间让我思考一下吧。”
    哥哥说好,告诉我不要粗心。
    晚上,我一个人坐在卧室里,一边调息吐纳,一边整理思绪。我是个容不得困惑的人。
    这时,我想起了一句话, 子曰:“中人与上,可以与上也,中人与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和人权·自由的出入有点大啊。原本凌乱的思绪开始快速聚拢,这是破解问题的前兆。
    从表象上看,所谓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好像和自由有点相似,但在我眼里,却是根本不同的。
    首先自由和人权他们都是向外发散的。是在不影响别人的自由下,保持自己的自由,只要不影响到别人,那你做什么都是你的权利。人人都有因其为人而该享有的权利!大家都是平等的。
    而国学所说的天道,它是修行者通往圣贤的漫漫长路。你越是贴近轨道,行为就越要约束,越是踏入正轨,行为就越是规范。
    其次儒家思想提出了“上智·下愚”还提出了仁·义·礼·智·信·提出了“爱人”等等。这里的爱人·并不是爱民,在曾经“人”指的是自由人,及其贵族。而民指的是奴隶,奴隶是不受人的尊重和爱戴的。讲到这里两者的区别已经很清楚了。
    我之所以写出这些,就是为了提醒大家应该理智的学习客观的思考。现在很多人在想办法回避这件事,抹掉传统文化的一些问题。还有大批的人喜欢传统文化,推广传统文化,然而却失去了理智与根据,甚至是以“骗”的形式在传播推广。我认为对于这段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我们应该理智的学习与思考,正确的吸收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用的东西,吐故纳新,而不是盲目的追求与信仰!


    IP属地:英国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9-23 01:05
    回复


      IP属地:英国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7-09-23 09:19
      回复
        楼主的人,民论是老东西了,论据站不住脚。学术界已经有了重新认识,应该去了解一下。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9-23 09:32
        收起回复
          楼主文中有提到民和人的阶级差异。顺便回顾一下文史,文革期间赵纪彬先生有《释人民》一文。杨伯峻大约也受其影响部分借鉴了这种解释,也就是狭义的人是不包括民,民只是百姓的义。赵先生在其文中采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最后归纳了人和民是两大对立阶级,是剥削与被剥削,统治和被统治关系,先秦春秋时期也判属于奴隶社会。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9-23 13:59
          收起回复
            可以说此文也奠定了赵先生的《论语新探》全书基调。虽说,这些著作文章成于比较特殊历史时期,但赵的主张现在在国内还是有大批支持者。北大李零曾评价说赵书尽管出于政治原因,但其论语研究水平远高于目前流行新作,仍然有参考价值。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9-23 14:37
            回复
              但到目前,学界对人民研究有新的看法。主要是针对《释人、民》的两大证据批驳。一为动词爱与使应用二为教与诲差异研究。涉及到语言学专业方面内容很多,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这里不多说了。研究范围还是集中在先秦论语时代的人民的语义。论语中人出现了219次,结合同时代的文献穷尽式研究对比人和民的义,过程不赘述只说结论,民不与人对立,而是涵盖人。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9-23 14:51
              收起回复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研究古人的文字,哪敢谈十分把握呢?毕竟古人已死不能复活来评判,只有通过不断研究接近真义。孔子学习前人知识一样会遇到同样问题吧,多闻择其善者从之。。。不失为方法。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9-23 15:47
                收起回复
                  天道,一般人基本理解为自然规律。然而,华夏文化中的天道并非完全指自然规律。用西方的概念来解释,其相近的词汇是——真理。
                  《易》云:天道下济而光明。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古人经过探索认知而总结出来符合人世社会并崇奉的之道,就是天道。
                  而单论道,则指能够给社会带来安泰的行得通的途径。
                  子曰:天下有道,则丘不与易也。
                  那么,孔子的道,夫子本人有没有阐述过其目标呢?
                  有。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大道至简。道并不玄,更无须人为其玄化。
                  要弄懂传统文化(国学),必须掌握相关历史。从文中来看,你的历史水平还处于教科书灌输的五段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真要学好文化,并且得以运用,必须抛弃教科书灌输的某些固有观念,以及一些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
                  而事实上,典籍摆在那里,供人自行阅览、学习;只要不轻信一些传言,真实自然而然会呈现在你面前。


                  10楼2017-09-23 17:12
                  收起回复
                    楼主引用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是表达什么意思呢?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9-23 22:1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