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林甫得势的时期,安禄山被李林甫完完全全的控制着,不仅身边的亲信遭到李林甫的渗透,就连心中所想之事李林甫也能揣摩个十之七八,这让安禄山如履薄冰,何况背后还有个更加深不可测的唐玄宗,他才是一切的主导者,心机深沉如李林甫,终其一生也是被他牵引着走,可见此时的安禄山立足未稳又顾虑极多,是没有胆子胡思乱想的。但是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接班,他无法有效的控制安禄山,只能简单粗暴的打压和排挤,而唐玄宗又企图让两人互相牵制,安禄山的气焰这才开始嚣张起来。
唐玄宗对放权和控制这两个概念的操纵非常人所能及。从开元年间的各大贤相,到天宝年间的各个节度使,他总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有能力的人为自己和帝国服务,又能很好的控制他们,让他们不敢不忠于自己。太子和宰相,文臣和边将,权贵世家和科举寒门,他们之间互相牵制,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而唐玄宗就像是幕后的操纵者,迫使各方势力为了不陷入弱势,不得不向唐玄宗本人尽忠,这就是唐玄宗和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而安禄山却反其道而行之,想走另一条至少在他看来走得通的荆棘之路。
天宝年间,李林甫打压异己太厉害,导致死后接班的领导班子实在不行,安禄山又是一个自始至终都喂不饱的亡命之徒,和杨国忠两人的不和硬是打破了唐玄宗的如意算盘。唐玄宗的如意算盘是什么?是对内利用安禄山去拉仇恨,让他各种背锅。对外则利用安禄山稳定北方战线,进一步的,想继续开疆扩土。而为了防止安禄山心存异志,唐玄宗至少有四层保险:
唐玄宗给安禄山兼任三个节度使职务使他坐拥共计18万4000人的兵力,在大唐天宝年间六十余万的总兵力中这恰恰是一个阈值,既能最大限度发挥边将的战斗力,又刚好不足以发动一场有胜算推翻鼎盛王朝的叛变。
接下来,宠幸安禄山给他各种高官厚禄乃至让他成为杨玉环的干儿子,让他获得比封疆大吏还要夸张的超然待遇便是又加上了一层人心上的筹码,寄希望于喂饱这头饿狼,这是作为感情牌的第二层保险。
而作为安禄山的同事,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和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都是安禄山的死对头,这样的人事安排也是唐玄宗有意而为之。
最后,在政治势力内部,以杨国忠为首的政府班子对安禄山的厌恶是公开的,这就让安禄山倍感孤立,只给拼命讨好唐玄宗以抗衡杨国忠为首的权贵势力。
归根结底,不足以和整个帝国抗衡的兵力,才是唐玄宗愿意信任安禄山和放权给他的根本原因。
在唐玄宗看来,安禄山叛变是必然没有胜算的,一定是自寻死路的昏招,所以他唯一的选择只有无条件的忠于自己,为自己卖命,这样才有出路。然而他料不到安禄山豪赌了一把。
安禄山叛变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安禄山为了能讨好唐玄宗,把包括太子在内的绝大多数权贵得罪了个遍,如此这般一旦这个七十多岁高龄的太平天子被取代,自己唯一的靠山失去后结局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安禄山打算在皇权交替之际叛变唐朝。但是杨国忠的步步紧逼和计划的逐渐败露迫使安禄山不得不尽快付诸行动。这时候即便是唐玄宗本人也已经预感到难以继续驾驭安禄山了。
安禄山认为大唐帝国兵力安排外重内轻,且自己掌握大唐两大精锐之一,只要趁着中原兵力空虚之际以闪电战攻陷首都,自己就能赶在其他节度使勤王以前瓦解大唐帝国。
随着安史之乱的全面爆发,四十多年太平天子可谓是晚节不保,唐玄宗一时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气急败坏之下终于从装糊涂变成了真糊涂,一下子丧失了对边将的所有信任。高仙芝和封常清打不了胜仗,在唐玄宗极其强烈的负面情绪支配下他们根本没有活路。而后唐玄宗气急攻心,又逼迫哥舒翰主动出关作战。
原本形势对大唐非常有利,甚至可以说是胜券在握的战局因此发生了反复。此时唐玄宗一方面充满了猜忌之心;另一方面他又想靠夺回东都洛阳来摆脱自己的政治失误所犯下的历史骂名,然后重新从叛军手上取回大运河的控制权,缓解中原的物资供应压力,减小叛乱造成的损失。
唐玄宗很快就为自己的意气用事付出了代价,不仅是这二十万勤王大军中了埋伏全军覆没,就连首都长安也很快跟着沦陷了。于是乎原本已经开始从内部动摇的叛乱也就彻底失控了。
唐玄宗对放权和控制这两个概念的操纵非常人所能及。从开元年间的各大贤相,到天宝年间的各个节度使,他总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有能力的人为自己和帝国服务,又能很好的控制他们,让他们不敢不忠于自己。太子和宰相,文臣和边将,权贵世家和科举寒门,他们之间互相牵制,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而唐玄宗就像是幕后的操纵者,迫使各方势力为了不陷入弱势,不得不向唐玄宗本人尽忠,这就是唐玄宗和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而安禄山却反其道而行之,想走另一条至少在他看来走得通的荆棘之路。
天宝年间,李林甫打压异己太厉害,导致死后接班的领导班子实在不行,安禄山又是一个自始至终都喂不饱的亡命之徒,和杨国忠两人的不和硬是打破了唐玄宗的如意算盘。唐玄宗的如意算盘是什么?是对内利用安禄山去拉仇恨,让他各种背锅。对外则利用安禄山稳定北方战线,进一步的,想继续开疆扩土。而为了防止安禄山心存异志,唐玄宗至少有四层保险:
唐玄宗给安禄山兼任三个节度使职务使他坐拥共计18万4000人的兵力,在大唐天宝年间六十余万的总兵力中这恰恰是一个阈值,既能最大限度发挥边将的战斗力,又刚好不足以发动一场有胜算推翻鼎盛王朝的叛变。
接下来,宠幸安禄山给他各种高官厚禄乃至让他成为杨玉环的干儿子,让他获得比封疆大吏还要夸张的超然待遇便是又加上了一层人心上的筹码,寄希望于喂饱这头饿狼,这是作为感情牌的第二层保险。
而作为安禄山的同事,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和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都是安禄山的死对头,这样的人事安排也是唐玄宗有意而为之。
最后,在政治势力内部,以杨国忠为首的政府班子对安禄山的厌恶是公开的,这就让安禄山倍感孤立,只给拼命讨好唐玄宗以抗衡杨国忠为首的权贵势力。
归根结底,不足以和整个帝国抗衡的兵力,才是唐玄宗愿意信任安禄山和放权给他的根本原因。
在唐玄宗看来,安禄山叛变是必然没有胜算的,一定是自寻死路的昏招,所以他唯一的选择只有无条件的忠于自己,为自己卖命,这样才有出路。然而他料不到安禄山豪赌了一把。
安禄山叛变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安禄山为了能讨好唐玄宗,把包括太子在内的绝大多数权贵得罪了个遍,如此这般一旦这个七十多岁高龄的太平天子被取代,自己唯一的靠山失去后结局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安禄山打算在皇权交替之际叛变唐朝。但是杨国忠的步步紧逼和计划的逐渐败露迫使安禄山不得不尽快付诸行动。这时候即便是唐玄宗本人也已经预感到难以继续驾驭安禄山了。
安禄山认为大唐帝国兵力安排外重内轻,且自己掌握大唐两大精锐之一,只要趁着中原兵力空虚之际以闪电战攻陷首都,自己就能赶在其他节度使勤王以前瓦解大唐帝国。
随着安史之乱的全面爆发,四十多年太平天子可谓是晚节不保,唐玄宗一时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气急败坏之下终于从装糊涂变成了真糊涂,一下子丧失了对边将的所有信任。高仙芝和封常清打不了胜仗,在唐玄宗极其强烈的负面情绪支配下他们根本没有活路。而后唐玄宗气急攻心,又逼迫哥舒翰主动出关作战。
原本形势对大唐非常有利,甚至可以说是胜券在握的战局因此发生了反复。此时唐玄宗一方面充满了猜忌之心;另一方面他又想靠夺回东都洛阳来摆脱自己的政治失误所犯下的历史骂名,然后重新从叛军手上取回大运河的控制权,缓解中原的物资供应压力,减小叛乱造成的损失。
唐玄宗很快就为自己的意气用事付出了代价,不仅是这二十万勤王大军中了埋伏全军覆没,就连首都长安也很快跟着沦陷了。于是乎原本已经开始从内部动摇的叛乱也就彻底失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