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最后的最后(2)
窗外的梅花开了,只开了一点点的花苞还结着霜,早晨的露水打在花骨朵压弯了枝头。
屋内,阿左尽心尽职的按小仙果的吩咐往锅炉里添着柴火。
小仙果一个人推着车走在林间小道上,车上躺着一个人,全身干干净净的,换好了衣裳,绾好了头发。
两旁的小花儿早没了生气,自从悠太把丹珠丢入六畜道,这凡世间的花仙儿们都渐渐失了魂魄,留下的只是没有花魂的花儿。
这些花儿就算开的恰逢时节,也再无当年的风采。
到了一条小溪边,小仙果把人抱到了筑好了仙舟,废了好大劲,帮舟上的人擦去刚刚蹭上的泥土,轻声说:“小攸宁,在奈何桥边等等我,我很快的。”
寿春郡王的喜帖一落,赐婚旨意一下,李泰容便松了口放人,他只以为郑在玹这是妥协了。
攸宁被送回来的时候全身上下没一处是好的,脖子上还有骇人的自刎的伤痕,舌头也没了,原来习武健壮的身躯此刻成了一个躯壳。
小仙果念了几个法决,把当初在广寒宫拿的几个桃子放好在攸宁身边,看着轻飘飘的舟荡着荡着,终是荡到了看不见的天际边,此刻,天也亮了。
董思成提着自己的剑,看着村落零零散散的几处灯火,两个花甲的老人正担着自家做的青团,打算今日上洛阳城赶集,说是洛阳城今日有王爷要娶亲可卖的不少银子。
董思成走上前,掏出一两银子,笑着说:“老人家,给我一个尝一尝吧。”
老人笑呵呵的把热乎乎的青团递给董思成,问道:“小哥,可是要进城,今日要早些,晚了可不好。”老人看着董思成面善,又多给了一个青团,“今日寿春郡王迎亲,莫大的喜事,快些去看看吧。”
董思成笑了笑没说话,他的郑在玹,在百姓中深受爱戴。
看着两位老人进了城,董思成看着城门,一时竟不知道该不该进去,他与阿左说好了,郑在玹今日凌晨便会醒来,醒来的时候他不会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会知道这意味什么,阿左只需要把东西准备好,郑在玹会在董思成的法术加持下完成这个迎亲。
卯时,寿春郡王府和魏府就开始忙碌起来,董思成终是在众多入城的人中一齐进了洛阳城,站在了桥边。
辰时一到,从寿春郡王府出的聘礼就足足有二十箱,被侍从拉着,从城东拉到城西的宰相府,赚足了所有人的眼光,董思成看着,一言不发,每一箱都是他来筹备的。
众人簇拥着,争着去看那个温润如玉的郡王爷,那个曾经的废太子,那个夺了洛阳少女心的人,今日的新郎官。
董思成站在桥下,看着迎亲的队伍慢慢走来,脚像是灌了千斤的沙土一般,动不得,也不敢动。
郑在玹就骑在马上,穿着一身喜服,惹得街上的少女芳心浮动,董思成望出了神,眼前浮现的是两人初见的场景,那也是在断桥边,郑在玹笑着问他的名讳。
不知何时眼泪装满了眼眶,面前的景色变得朦胧,却还是急切的想要看清楚,看清楚他的郑在玹。
郑在玹骑在马上,在桥上看着面前拥挤的市人,面上看不出有什么欢喜失落,只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眼神看见桥下的一个人,穿着一身红衣,竟哭了,董思成的眼神也对上了郑在玹,他张了张嘴,郑在玹没能看清楚董思成在说什么,便过了这座桥,向着宰相府上去。
董思成看着郑在玹离去的身影,说:“郑在玹,我好舍不得你。”我终是看着你穿着一身喜服,骑着白马,走上了迎亲的路。
洛阳城的上空飘起了鹅毛细雪,百姓都在欢呼着,在这初雪间,董思成跨上了马,向着与郑在玹相反的方向义无反顾的起航了。
雪掉落在地上,马蹄飞溅,一踏,便在空中转了个圈,飘飘然落下。
莫说生死难背宿命难违,只要与郑在玹相关,董思成便愿意为他赴汤蹈火,此生无怨亦无悔。回忆如昔,人生如棋,早已注定了结局。
与此同时,李泰容收到了董思成送来的兵符。李泰容的幕僚看着探究的问道:“王爷,这董思成莫不是在耍你吧。”
董思成送来的兵符是董思成自己随身佩戴的玉佩,李泰容认出来,这是郑在玹送他的,在天后亡故的那一日。
幕僚更加怀疑,“怎会在那时郑在玹就把兵符放在董思成身上,这怎么可能。”
李泰容本是不相信,但看着袋子里送来的这兵符的密令:二十七。聪明如李泰容,看了一眼,就晓得了这是董思成名字的笔画数,说:“还真是痴情。”
在董思成送上兵符的时候,郑在玹的请辞信也送了上去,言之恳切,使人动容。
字字句句皆言自己泛泛之辈,愿将太子之位让给李泰容,愿为辅佐江山之辈。
李泰容听到之时,表情有些玩味,他未想到郑在玹放弃的这般干脆,或许,他从未将皇位当成一回事。
郑在玹领着魏文元到了大明宫前,安宁公主和皇帝坐在上席,两人由官人领着上了主婚台。——一拜天地,郑在玹和魏文元一前一后的跪下,——二拜高堂,郑在玹对着皇帝拜了一拜,皇帝很满意。——三...
官人还未说完,众人只看见阿左冲进来大喊:“王爷,公子出城了。”
窗外的梅花开了,只开了一点点的花苞还结着霜,早晨的露水打在花骨朵压弯了枝头。
屋内,阿左尽心尽职的按小仙果的吩咐往锅炉里添着柴火。
小仙果一个人推着车走在林间小道上,车上躺着一个人,全身干干净净的,换好了衣裳,绾好了头发。
两旁的小花儿早没了生气,自从悠太把丹珠丢入六畜道,这凡世间的花仙儿们都渐渐失了魂魄,留下的只是没有花魂的花儿。
这些花儿就算开的恰逢时节,也再无当年的风采。
到了一条小溪边,小仙果把人抱到了筑好了仙舟,废了好大劲,帮舟上的人擦去刚刚蹭上的泥土,轻声说:“小攸宁,在奈何桥边等等我,我很快的。”
寿春郡王的喜帖一落,赐婚旨意一下,李泰容便松了口放人,他只以为郑在玹这是妥协了。
攸宁被送回来的时候全身上下没一处是好的,脖子上还有骇人的自刎的伤痕,舌头也没了,原来习武健壮的身躯此刻成了一个躯壳。
小仙果念了几个法决,把当初在广寒宫拿的几个桃子放好在攸宁身边,看着轻飘飘的舟荡着荡着,终是荡到了看不见的天际边,此刻,天也亮了。
董思成提着自己的剑,看着村落零零散散的几处灯火,两个花甲的老人正担着自家做的青团,打算今日上洛阳城赶集,说是洛阳城今日有王爷要娶亲可卖的不少银子。
董思成走上前,掏出一两银子,笑着说:“老人家,给我一个尝一尝吧。”
老人笑呵呵的把热乎乎的青团递给董思成,问道:“小哥,可是要进城,今日要早些,晚了可不好。”老人看着董思成面善,又多给了一个青团,“今日寿春郡王迎亲,莫大的喜事,快些去看看吧。”
董思成笑了笑没说话,他的郑在玹,在百姓中深受爱戴。
看着两位老人进了城,董思成看着城门,一时竟不知道该不该进去,他与阿左说好了,郑在玹今日凌晨便会醒来,醒来的时候他不会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会知道这意味什么,阿左只需要把东西准备好,郑在玹会在董思成的法术加持下完成这个迎亲。
卯时,寿春郡王府和魏府就开始忙碌起来,董思成终是在众多入城的人中一齐进了洛阳城,站在了桥边。
辰时一到,从寿春郡王府出的聘礼就足足有二十箱,被侍从拉着,从城东拉到城西的宰相府,赚足了所有人的眼光,董思成看着,一言不发,每一箱都是他来筹备的。
众人簇拥着,争着去看那个温润如玉的郡王爷,那个曾经的废太子,那个夺了洛阳少女心的人,今日的新郎官。
董思成站在桥下,看着迎亲的队伍慢慢走来,脚像是灌了千斤的沙土一般,动不得,也不敢动。
郑在玹就骑在马上,穿着一身喜服,惹得街上的少女芳心浮动,董思成望出了神,眼前浮现的是两人初见的场景,那也是在断桥边,郑在玹笑着问他的名讳。
不知何时眼泪装满了眼眶,面前的景色变得朦胧,却还是急切的想要看清楚,看清楚他的郑在玹。
郑在玹骑在马上,在桥上看着面前拥挤的市人,面上看不出有什么欢喜失落,只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眼神看见桥下的一个人,穿着一身红衣,竟哭了,董思成的眼神也对上了郑在玹,他张了张嘴,郑在玹没能看清楚董思成在说什么,便过了这座桥,向着宰相府上去。
董思成看着郑在玹离去的身影,说:“郑在玹,我好舍不得你。”我终是看着你穿着一身喜服,骑着白马,走上了迎亲的路。
洛阳城的上空飘起了鹅毛细雪,百姓都在欢呼着,在这初雪间,董思成跨上了马,向着与郑在玹相反的方向义无反顾的起航了。
雪掉落在地上,马蹄飞溅,一踏,便在空中转了个圈,飘飘然落下。
莫说生死难背宿命难违,只要与郑在玹相关,董思成便愿意为他赴汤蹈火,此生无怨亦无悔。回忆如昔,人生如棋,早已注定了结局。
与此同时,李泰容收到了董思成送来的兵符。李泰容的幕僚看着探究的问道:“王爷,这董思成莫不是在耍你吧。”
董思成送来的兵符是董思成自己随身佩戴的玉佩,李泰容认出来,这是郑在玹送他的,在天后亡故的那一日。
幕僚更加怀疑,“怎会在那时郑在玹就把兵符放在董思成身上,这怎么可能。”
李泰容本是不相信,但看着袋子里送来的这兵符的密令:二十七。聪明如李泰容,看了一眼,就晓得了这是董思成名字的笔画数,说:“还真是痴情。”
在董思成送上兵符的时候,郑在玹的请辞信也送了上去,言之恳切,使人动容。
字字句句皆言自己泛泛之辈,愿将太子之位让给李泰容,愿为辅佐江山之辈。
李泰容听到之时,表情有些玩味,他未想到郑在玹放弃的这般干脆,或许,他从未将皇位当成一回事。
郑在玹领着魏文元到了大明宫前,安宁公主和皇帝坐在上席,两人由官人领着上了主婚台。——一拜天地,郑在玹和魏文元一前一后的跪下,——二拜高堂,郑在玹对着皇帝拜了一拜,皇帝很满意。——三...
官人还未说完,众人只看见阿左冲进来大喊:“王爷,公子出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