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译名的遐想
一部好的电影不该埋没在一个琼瑶式的译名后面,如果是我,我更愿意翻译成《我爱你》。直译式的《遇见乔·布莱克》也是不合适的,乔很像是《等待戈多》里的“戈多”,像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作家一样,名字已经纯粹沦为一个代号了,那个在餐桌前随口拈来的名字能指代什么呢?
为什么要叫他《我爱你》,是因为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便是“我爱你”这句话无限的外延。谁规定了,这只是恋人之间缠绵的蜜语?我们会对恋人说一百次“我爱你”,却忘了对父母说,对儿女说,对朋友说,对生命说“我爱你”。
正如Bill在宴会上拥抱了大女儿,虽然没有像和Susan那样带着明显意味的告别,但我想待到宴会结束,喧嚣散尽,大女儿发现父亲悄然离世时,悲恸之余也该有所庆幸。这么多年来,自己心中对父亲的感激与爱,好在已经说给父亲听了。分别之前,没有亏欠,没有埋怨,才能没有遗憾。
有多少人之间,因为太熟悉而羞于直接表达,因为太亲密而不顾言语伤害,所以没有好好告别,没有告诉对方“我爱你”。
正如昆斯在烦闷之时和乔的对话,这个平庸却善良的男人,借着酒劲儿问乔“你喜欢我吗?”乔回答:“喜欢,最喜欢的之一”。昆斯开心地笑了。对于乔来说,Bill防备他,Drew怀疑他,Susan教会他爱,而昆斯,是他的朋友,那种会在会议室里和他真诚地问好,会在餐厅里打趣着他的名字,会在宴会上邀他喝酒,会在自责时坦承倾诉的那种朋友。不能说昆斯对乔是没有好奇的,但在比好奇更多的,是一份接纳和友善。男人之间说“I love you”或许有些奇怪,但“最喜欢的之一”也是友情的认真告白吧。
也正如Bill在生日宴上所说的,六十五年,转瞬即逝。对生命的眷恋已超越语言,他整部电影都在传达着这样的含义。他知道自己即将离世,所以抓紧时间与家人相聚,所以重拾建立公司的初心,所以吃蛋糕哄女儿开心,所以原谅了昆斯的无心之失,所以无限留恋的注视着漫天烟火。在生命的终点,和生命达成和解。
有的人活了一辈子都没有解开心结,如葛朗台一般在纠结计较中走向生命的终点。他们所爱的,是生命中小小的一方面。而选择宽恕和珍惜,选择祝福和淡然,眷恋却不执念,才是爱生命本身。其实,那些复杂的感情,如何用言语道尽呢?
虽然片中也有所谓的反面角色,但在这样一个老人的面前,他不过是一个不懂得生命的年轻人,不提也罢。
商场上的狡诈,没有演变成豪门风云,没有姐妹相残。因为她们有一个好父亲,这一点在父亲提出每晚聚餐时,女儿们脸上的欣喜便可见一斑了。太多的题材反映豪门里亲情的淡漠,而这会心一笑便成了一股暖流。
对于Susan和乔,我自己也心有千千结,但还是趋向了悲剧的结尾。没有对咖啡厅里幽默直爽的男孩一见倾心,Susan不会在后来的相遇中想要了解乔,不会对乔迷恋。但若不是乔,Susan会为有着同样皮囊的男孩疯狂吗?Susan为了留下乔说的他们在咖啡店里的对话,懵懂的乔真的能够分清Susan爱的究竟是谁吗?
这是无解的悬念,我无法确定,最终让乔决定离开的,是因为他觉得susan爱上的是咖啡厅里男孩,所以要还给她,还是因为他明白他不能给予Susan普通人的幸福。
好在不论是什么原因都没有关系,因为他明白了爱不是占有,而有的时候爱也叫放手。这是多少人爱过、失去过那么多次都没有懂得的道理。
而Susan,她明白她深爱的人悄悄离开了,同样的面庞拥有着不同的灵魂。言语中的试探,动作上的疏离,眼神里的落寞,都说明了她深爱的是乔。而好在她愿意再给自己一个机会,毕竟正如我在另一篇影评里读到的“一切都可以重头开始”。
而除此之外,还有那一带而过的,大女儿夫妻的守护之爱,Bill对妻子的思念之爱……
我想,这是我看到过的说“爱”说得最丰富的一部电影了。在剥去了死神的奇幻,和豪门的外壳,人与人之间所维系的,都是质朴的爱罢了。
二、关于人设的感触
与布拉德皮特的初见是在《史密斯夫妇》,后来《夜访吸血鬼》、《本杰明巴顿奇事》和《搏击俱乐部》陆陆续续看了。没想到,已经看了不少他的作品。电影里的“死神”人设是迷人的,但如果没有了皮特的演绎一定会少些火花。死神在未知的空间存在了无数时光,听过了无数人死前的哀告,但对人间的生活一无所知。处理死亡,他胜券在握自信满满,向黑人妇女吐槽“不要带走的偏要走,要带走的又不乐意”(可能不是原句,但意思差不多)。但面对生活,却又有着孩子般的懵懂。喜欢花生酱,喜欢小饼干,面对爱情好奇又青涩。(虽然我知道很毁气氛,但我还是想说和Susan做爱的情节总让我觉得她在诱**童~>_<~ )皮特的演绎带着萌感,让人忍俊不禁。
而安东尼霍普金斯不必赘言,最经典的莫过于汉尼拔的角色。在看完了《沉默的羔羊》和《汉尼拔》之后,看他塑造的温情脉脉的父亲毫无违和感,无怪乎他会凭此片入围第25届土星奖最佳男主。与皮特相比,安东尼在片中承担着更多的主题表达的责任,其实整部电影讲述的就是Bill的死亡倒计时。工作上的果决机敏,生活中的慈爱温情。这样的父亲能够在商业成功的同时,把家人团聚在身边也不足为奇了。
其实在电影结束前,我对剧情的反转是默默期待的,也许乔真的是故弄玄虚的国税局探员,也许Bill最后可以不用死,也许乔和Susan有办法可以厮守一生。好在,编剧的信念坚定,没有附会一个俗套的大团圆结局,不然关于生命的主题表达必然大打折扣。
最后,祝福每一个看到这里的读者对生命也能说一句“no regrets”。
一部好的电影不该埋没在一个琼瑶式的译名后面,如果是我,我更愿意翻译成《我爱你》。直译式的《遇见乔·布莱克》也是不合适的,乔很像是《等待戈多》里的“戈多”,像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作家一样,名字已经纯粹沦为一个代号了,那个在餐桌前随口拈来的名字能指代什么呢?
为什么要叫他《我爱你》,是因为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便是“我爱你”这句话无限的外延。谁规定了,这只是恋人之间缠绵的蜜语?我们会对恋人说一百次“我爱你”,却忘了对父母说,对儿女说,对朋友说,对生命说“我爱你”。
正如Bill在宴会上拥抱了大女儿,虽然没有像和Susan那样带着明显意味的告别,但我想待到宴会结束,喧嚣散尽,大女儿发现父亲悄然离世时,悲恸之余也该有所庆幸。这么多年来,自己心中对父亲的感激与爱,好在已经说给父亲听了。分别之前,没有亏欠,没有埋怨,才能没有遗憾。
有多少人之间,因为太熟悉而羞于直接表达,因为太亲密而不顾言语伤害,所以没有好好告别,没有告诉对方“我爱你”。
正如昆斯在烦闷之时和乔的对话,这个平庸却善良的男人,借着酒劲儿问乔“你喜欢我吗?”乔回答:“喜欢,最喜欢的之一”。昆斯开心地笑了。对于乔来说,Bill防备他,Drew怀疑他,Susan教会他爱,而昆斯,是他的朋友,那种会在会议室里和他真诚地问好,会在餐厅里打趣着他的名字,会在宴会上邀他喝酒,会在自责时坦承倾诉的那种朋友。不能说昆斯对乔是没有好奇的,但在比好奇更多的,是一份接纳和友善。男人之间说“I love you”或许有些奇怪,但“最喜欢的之一”也是友情的认真告白吧。
也正如Bill在生日宴上所说的,六十五年,转瞬即逝。对生命的眷恋已超越语言,他整部电影都在传达着这样的含义。他知道自己即将离世,所以抓紧时间与家人相聚,所以重拾建立公司的初心,所以吃蛋糕哄女儿开心,所以原谅了昆斯的无心之失,所以无限留恋的注视着漫天烟火。在生命的终点,和生命达成和解。
有的人活了一辈子都没有解开心结,如葛朗台一般在纠结计较中走向生命的终点。他们所爱的,是生命中小小的一方面。而选择宽恕和珍惜,选择祝福和淡然,眷恋却不执念,才是爱生命本身。其实,那些复杂的感情,如何用言语道尽呢?
虽然片中也有所谓的反面角色,但在这样一个老人的面前,他不过是一个不懂得生命的年轻人,不提也罢。
商场上的狡诈,没有演变成豪门风云,没有姐妹相残。因为她们有一个好父亲,这一点在父亲提出每晚聚餐时,女儿们脸上的欣喜便可见一斑了。太多的题材反映豪门里亲情的淡漠,而这会心一笑便成了一股暖流。
对于Susan和乔,我自己也心有千千结,但还是趋向了悲剧的结尾。没有对咖啡厅里幽默直爽的男孩一见倾心,Susan不会在后来的相遇中想要了解乔,不会对乔迷恋。但若不是乔,Susan会为有着同样皮囊的男孩疯狂吗?Susan为了留下乔说的他们在咖啡店里的对话,懵懂的乔真的能够分清Susan爱的究竟是谁吗?
这是无解的悬念,我无法确定,最终让乔决定离开的,是因为他觉得susan爱上的是咖啡厅里男孩,所以要还给她,还是因为他明白他不能给予Susan普通人的幸福。
好在不论是什么原因都没有关系,因为他明白了爱不是占有,而有的时候爱也叫放手。这是多少人爱过、失去过那么多次都没有懂得的道理。
而Susan,她明白她深爱的人悄悄离开了,同样的面庞拥有着不同的灵魂。言语中的试探,动作上的疏离,眼神里的落寞,都说明了她深爱的是乔。而好在她愿意再给自己一个机会,毕竟正如我在另一篇影评里读到的“一切都可以重头开始”。
而除此之外,还有那一带而过的,大女儿夫妻的守护之爱,Bill对妻子的思念之爱……
我想,这是我看到过的说“爱”说得最丰富的一部电影了。在剥去了死神的奇幻,和豪门的外壳,人与人之间所维系的,都是质朴的爱罢了。
二、关于人设的感触
与布拉德皮特的初见是在《史密斯夫妇》,后来《夜访吸血鬼》、《本杰明巴顿奇事》和《搏击俱乐部》陆陆续续看了。没想到,已经看了不少他的作品。电影里的“死神”人设是迷人的,但如果没有了皮特的演绎一定会少些火花。死神在未知的空间存在了无数时光,听过了无数人死前的哀告,但对人间的生活一无所知。处理死亡,他胜券在握自信满满,向黑人妇女吐槽“不要带走的偏要走,要带走的又不乐意”(可能不是原句,但意思差不多)。但面对生活,却又有着孩子般的懵懂。喜欢花生酱,喜欢小饼干,面对爱情好奇又青涩。(虽然我知道很毁气氛,但我还是想说和Susan做爱的情节总让我觉得她在诱**童~>_<~ )皮特的演绎带着萌感,让人忍俊不禁。
而安东尼霍普金斯不必赘言,最经典的莫过于汉尼拔的角色。在看完了《沉默的羔羊》和《汉尼拔》之后,看他塑造的温情脉脉的父亲毫无违和感,无怪乎他会凭此片入围第25届土星奖最佳男主。与皮特相比,安东尼在片中承担着更多的主题表达的责任,其实整部电影讲述的就是Bill的死亡倒计时。工作上的果决机敏,生活中的慈爱温情。这样的父亲能够在商业成功的同时,把家人团聚在身边也不足为奇了。
其实在电影结束前,我对剧情的反转是默默期待的,也许乔真的是故弄玄虚的国税局探员,也许Bill最后可以不用死,也许乔和Susan有办法可以厮守一生。好在,编剧的信念坚定,没有附会一个俗套的大团圆结局,不然关于生命的主题表达必然大打折扣。
最后,祝福每一个看到这里的读者对生命也能说一句“no regr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