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陀吧 关注:1,421贴子:105,487
  • 1回复贴,共1

敢壮山:布洛陀文化圣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敢壮山位于广西田阳县百育镇六联村那贯屯,山高海拔326米,山上有传说是布洛陀、姆六甲居住的岩洞姆娘岩、布洛陀守护神居住的岩洞将军岩、祭祀布洛陀的场所祖公庙、布洛陀为一对恋人点化而成的鸳鸯泉、姆六甲的圣乳池、布洛陀关锁蝗虫的蝗虫洞、望子台等多处遗址,还有穿天洞、石臼洞、红军洞、连理树等奇观异景,景点繁多。
布洛陀传说是壮民族的创世始祖,是壮族的“祖公”,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是壮族的始祖男神,与他同时匹配的是姆六甲,是壮族始祖女神。按壮族语言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一个知道很多、很会创造的老人。
敢壮山布洛陀歌圩来源于祭拜布洛陀,据史书记载,歌圩形成于隋唐之前。传说布洛陀与姆六甲同住一处岩洞即姆娘岩繁衍人类,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布洛陀的生日,住在各地的儿孙们都回来拜寿,由于子孙太多,还在山脚的人就地引火烧香,形成香火长龙。拜寿活动一直延续到三月初九,子孙们见到祖公很健康,就相约即兴哼唱山歌。此后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前来拜寿的子孙后代都要唱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敢壮山歌圩。
每年农历三月初七至初九,周边群众五六万人自发聚集敢壮山,以唱山歌、舞狮、抛绣球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纪念布洛陀。据史志记载,田阳敢壮山歌圩形成于隋唐之前,是由祭祀布洛陀而形成的,是广西歌海之源和百越民族集市之源。
田阳县原生态的壮族文化资源荟萃,是了解壮民族文化之源的一把金钥匙。目前全区收集到的《布洛陀经诗》版本28个,其中有14个版本在田阳县境内收集到,其藏本之多排在壮族区域各地之首。
敢壮山是一座极有灵气的大山,也是当地唯一的一座石山,整座山有三种地貌,底部是土坡、腰部是风化石、顶部是石山,山上有许多与布洛陀有关的遗址、景观。
敢壮山巍峨雄伟,形似龙头。明朝时期,江西地理先生郭子儒和他的弟子顺着龙脉,来到田阳,登上敢壮山,确认所要找的“龙头”就是敢壮山,当即书写“春晓岩”三个字,并撰了一幅对联:春日初升风景朗开催燕语,晓风微动露花轻舞伴莺啼。自古至今,周边群众都把敢壮山视为神山,逢年过节,特别是歌圩之日,纷纷上山烧香祭拜,以唱山歌、舞狮等丰富多采的民间文体活动来纪念祖公,祈求保佑。
敢壮山布洛陀古 居遗址被发现以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亚洲民族学会、广西壮学会、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博物馆等专家学者先后到敢壮山考察、考证,一致认定:敢壮山是布洛陀文化的发祥地,是布洛陀文化圣山,是壮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布洛陀是珠江流域原著民族的人文始祖,可与炎帝、黄帝平起平坐。布洛陀文化不仅影响珠江流域,还波及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和地区;不仅影响壮民族,还影响侗族、布依族、傣族、黎族、毛南族、仫佬族、侬族、佬族等民族。
经专家考证,敢壮山现存一批文物、如蛙纹石础、雷纹女像、古壮字残碑、古钟等等,而以敢壮山为中心,方圆15公里以内发现了8处古人类遗址,如赖奎遗址、革新桥遗址等,为敢壮山是布洛陀文化遗址的认定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敢壮山上,发现的蛙纹石础是目前广西唯一的。据专家考证,蛙纹图案形成于4000多年前,是壮族图腾。而位于田阳县百峰乡的赖奎古人类遗址,经中美学者用氩——氩法测定,距今80.3万年,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址。
敢壮山被发现并认定为壮族布洛陀文化遗址、布洛陀文化发祥地、布洛陀文化圣山之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美国侨报、香港文汇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电视台等10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和新华网、人民网、新桂网、搜狐网、新浪网等1000多个网络媒体先后进行报道,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壮学学会、南京博物馆、民主建国会等10多个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邵华、梁庭望、黄凤显、罗汉田、韦纯束、陶爱英、张声震、张弓也、古笛等500多人先后到敢壮山考察采风,为敢壮山的保护、开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


IP属地:广西1楼2017-10-03 13:00回复
    私信你了老乡 希望能帮到你筹款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3-03-16 12: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