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猫导游栖息地吧 关注:4贴子:55
  • 2回复贴,共1

哪本书被称为民国奇耻大辱 因19项罪名被永禁发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国历代对官方修史十分重视,将记载历史作为政府职责,并建立专门机构进行修史活动。从唐贞观年间建立史馆修成8部正史,至清乾隆年间修成《明史》,二十四史中半数以上为政府官修,到民国时期则继承传统纂修清史。
《清史稿》是清朝覆亡后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支持编纂的清史,因最后未经审订即匆忙刊行,故名为“稿”。其编纂历时14年,前后数百人参与,全数合计800多万字。
北洋政府提出纂修清史
民国三年(1914)春,北洋政府国务院召开会议,建议设立清史馆纂修清史,并呈请大总统袁世凯批准。其呈文首先回顾了中国悠久的修史传统,“春秋而降,凡新陈之递嬗,每记录而成编”,“盖时有盛衰,制多兴革,不有鸿篇巨制,将悉以窥前代之盛,备后世考镜之资”。呈文提出纂修清史是民国政府的职责,并且时机已经成熟:“尤宜广召耆儒,宏开史馆,萃一代人文之美,为千秋信史之征……以与往代二十四史,同昭垂鉴于无穷。”这是北洋政府修清史的第一份指导性文件,这一思想贯穿《清史稿》纂修的始终。
3月9日,袁世凯颁布设置清史馆令,重申了修史“识兴革之所由,资法鉴于来叶”的意义,要求“踵二十四史沿袭之旧例,成三百余年传信之专书,用以昭示来兹,导扬盛美”。
《清史稿》由何人纂修
袁世凯虽然是民国总统,却不是一个革命者,作为曾经的清廷大员,又是清帝逊位的受益者,他对清朝历史的全面肯定不足为奇。为了延揽旧人,他致函聘请武昌起义后避居青岛的前清东三省总督、正蓝旗汉军赵尔巽担任馆长。9月1日,清史馆正式开馆。
赵尔巽指出:“往代修书,即以养士”,他也照此办理,“以絷逸贤”。史馆初开,他即“近取翰苑名流,远征文章名宿”,先后聘请百余人参加修史工作。


IP属地:北京1楼2017-10-13 07:44回复
    修史者多是前清遗老,抱着“修故国之史,即以恩故国”的念头为之。如后任代馆长的总纂柯劭忞在清亡前历官翰林院侍讲、日讲起居注官等;总纂缪荃孙曾授国史馆一等编修,赵尔巽称其“身为旧史”;还有曾任布政使的王树柟,任知府的夏孙桐、张尔田;在京师大学堂任教习的马其昶、任提调的金兆丰等人,大多在辛亥革命后退归故里,隐居不仕,闭门著述,然而,他们对“家国存亡之故,未尝一日释怀”。
    当然,《清史稿》纂修者也并非全为前清遗臣遗民。如吴廷燮虽曾署理知府,但民国以后即担任大总统府秘书、主计局(后改称统计局)局长;金兆蕃时任北洋政府财政部会计司司长。不过他们在修史群体里不是主流,新思想不能完全施展,如吴氏曾建议修志多附图,金氏曾建议增设民俗、宗教诸志,均未被采纳。
    《清史稿》为何仓促付印
    开馆之初,北洋政府拨付的经费非常充裕,初稿撰写较为顺利。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内部各派系争权夺利,修史经费大幅削减。1917年张勋复辟,史馆闭馆数月。后来虽然复馆,但政局混乱,经费无着,仅剩少数人勉予维持,修史工作基本停滞。


    IP属地:北京2楼2017-10-13 07:45
    回复
      之后全面抗战爆发,修清史之事不了了之。抗战胜利后又爆发了国内战争,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虽有几次动议却又屡次搁置,直到败退台湾之前,始终未能重修清史。
      回顾清史馆建立、《清史稿》刊印直到禁售的历史可以看到,国家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一定规模的国力投入和史才优长的学者参与是官方修史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官修史书本质上表述的是当时主流价值观对历史的认识,正如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所描述的那样,“十年来之民国,袁世凯及其游魂为主动”,就北洋政府主导下的《清史稿》而言,其观点必然无法为国民政府所接受。于是,14年修史仅成一“稿”,而且无法摆脱被查禁的命运。
      作者简介
      赵晨岭,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工作人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博士生。


      IP属地:北京4楼2017-10-13 07: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