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丁姓吧 关注:239贴子:4,330
  • 14回复贴,共1

青岛丁家大村行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青岛丁家大村行思(一修稿)

● 丁永林
青岛丁家大村丁酉中秋笔会于2017年10月6-7日在丁家大村文化研究会办公地黄岛区大村镇西南庄成功举行。参加笔会的丁姓族亲于6日下午集合,晚上迎亲联谊会,7日上午笔会,中午是答谢宴会,下午各地族亲陆续离青。
我是应族亲丁孝语之邀参加这次笔会的。
正如我在10月6日晚上迎亲联谊会上发言时所说,客观地说,我不是书画界业内人员,之所以参加这次笔会,原于此前与族亲丁孝语在网上对丁姓文化的交流。我们都是海州(今连云港)兴祖后代,由于资料散失,各地后人编修族谱时“各自为政”,难以对接。按我梁山丁姓族谱记载,始迁祖来自诸城藏马山,探讨家谱对接的可能性成为我此行的首要任务。
毕竟时间有限,又受活动主题的限制,对丁姓文化的交流倒成为奢侈。最大的收获是与同样赤心探讨丁姓文化的族亲得以见面,如丁孝语、丁全来、丁绍华、丁镇海……
在丁家大村文化研究会办公地黄岛区大村镇西南庄,我看到了藏马山,看到了天台山(小天台)——这里的始迁祖就安息在山东麓。
这里,背靠大山,面向大海,好一块风水宝地!
通过这次活动,坚定了我对老家在今青岛黄岛区大村镇的认可,所以,我把特意带来的梁山《丁氏族谱》(六续,2004年)留在丁家大村文化研究会,同时把这里的《琅琊丁氏家乘》请了回来,为今后研究、探讨族谱对接,成为可能(希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此次人口普查标准时点),已上报户口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如按各姓氏在全国拥有人口量的多少重新排定座次,我“丁”姓“百家姓”榜上有名,顺序排在第46位:
01李02王03张04刘05陈06杨07赵08黄09周10吴11徐12孙13胡14朱15高16林17何18郭19马20罗 21梁22宋23郑24谢25韩26唐27冯28于29董30萧 31程32曹33袁34邓35许36傅37沈38曾39彭40吕 41苏42卢43蒋44蔡45贾46丁47魏48薛49叶50阎 51余52潘53杜54戴55夏56锺57汪58田59任60姜 61范62方63石64姚65谭66廖67邹68熊69金70陆 71郝72孔73白74崔75康76毛77邱78秦79江80史 81顾82侯83邵84孟85龙86万87段88雷89钱90汤 91尹92黎93易94常95武96乔97贺98赖99龚100文
其中,我“丁”姓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2%,而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1.51%为1225932641人,所以,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丁”姓在中国大陆约5148917人,已逾五百万人。
我丁姓属炎帝子孙,得姓于姜尚长子齐丁公(丁伋公)谥号,后因“田氏乱齐”,族人为避祸流播四方始得丁姓,后在济阳郡(治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成为望族。历史上几次北漠民族南侵中原,我丁姓族人被迫南迁,再次流播四方。
我近祖一脉“世居武昌府武昌县”,兴公以铁枪从军,几经辗转终于助朱元璋灭元,因非朱元璋嫡系,直到兴公已“老疾告”后的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兴公长子贯海州(今连云港市)淮安卫世袭百户以慰藉,遂成我“海州系”丁姓一脉。
在明朝立国到封兴公长子贯海州淮安卫“世袭百户”期间,兴公因无应有的政治地位,生活窘迫,家人子弟又离散,颠沛流离四方,成为我“海州系”丁姓各支脉族谱记载不一之肇始。
梁山丁氏族谱创修于康熙二十八年,以始迁祖为一世,由十世孙丁楠考修。因年代久远,楠祖坚持“始祖之上亲尽者故阕之始祖以下则详记之”之原则,始祖名讳失传而实记之(后续谱时托名“夫传”记之)。至2004年六续族谱时,梁山丁氏“共有四十一村七千余人参加续谱”,这在“672个行政村,77.6万人”的梁山县来说,亦为“望族”。
关于梁山丁氏始迁祖来梁山之路线,康熙二十八年十世孙丁楠创修族谱时在《丁氏世系谱序》中写道:
“始祖之先族贯诸城,生齿繁衍,后家长清,而源其派,盖济南之长清始也。自明诸邑荒芜,永乐迂民……余始祖同马表祖、胡表祖兄弟三人迁汶邑之西高里村,马外祖年长,余始祖次之,惟胡祖最幼。久之,余始祖又迁家于运河西十五里许,后遂以丁家洼名。”
丁楠祖在《序》中说的明白,“始祖之先族贯诸城”,《序》前有《附海州谱·青州府诸城县丁氏族谱序》一篇。
在青岛黄岛区大村镇西南庄丁家大村文化研究会,我查阅了乾隆乙酉重修的《琅琊丁氏家乘》,所谓《附海州谱·青州府诸城县丁氏族谱序》,其实就是《海州谱略》!
《海州谱略》是这里的始迁祖推公之七世孙丁懋学编撰的,记载的是海州丁氏渊源:丁氏世居湖广武昌府武昌县,元末,天下大乱,始祖讳兴者,以铁枪归明太祖朱元璋,调从兴武卫元帅俞照麾下,属校尉许旺总旗。乙巳(1365年)十一月,随康茂才都督,在巫子门杀退张士诚的水军。丙午(公元1366年)四月,接应乌罗港,就征淮州、泗州、亳州等处。十月,调到徐丞相麾下,随破旧馆。十一月,克湖州,并吴江,攻打苏州。次年丁未(公元1367年)九月,从取常州、无锡。十月,调太仓守御。洪武六年(1373年),复从中右所校尉许旺军;是年秋随靖海侯出海运粮捕倭。十二年(1379年)十月调内守镇海卫。后兴以老(《明史·食货志》载,男丁六十为老)疾告(退)。至二十三年(1390年),长子贯复并枪补役,以(父亲)历年获级功,本卫(镇海卫)保勘赴京,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辛未九月钦除(钦命授官)淮安卫海州守御所,世袭百户。贯生忠、信,忠无子,信袭。信生体,体生轩,轩生辉,辉生澄,澄生梦龙。梦龙无子,绝(嗣),其母太夫人检世系,乃求之诸城。自云:诸之族自兴次子推始,推去(离开)淮适诸年月不可考,传云卜居藏马山南之小天台,以治箕为业,子孙散处四方者载在别谱,其曰彦德者留天台。迨学之身,凡七世,其年凡二百一十有四,时万历之辛巳(九年,1581年)也。先将军(七世孙懋学的父亲)自北畿神枢营宦归(接待了太夫人),以藏马之族繁业大,不能往礼送太夫人归海州,遂以别支之子丁岘,袭。至今(志《海州谱略》时)往来不绝云。
就是说,丁楠祖在《序》中说的梁山丁氏“始祖之先族贯诸城”, “族贯”者,即家族籍貫,如此,梁山丁氏属于海州丁氏族系无疑。
在2010年重修之《琅琊丁氏家乘(第三十四支谱)》里,我还查到了清乾隆年间天台丁氏十五世孙钦孟自海州摘录的《海州谱序》,其中记录了兴祖和他兄弟后裔的一些情况:兴祖自湖广武昌府武昌县,从明太祖屡征有功,赐西海守御所,世袭百户,即今海州丁氏也;兴祖二弟讳杰,任泉州府知事;兴祖三弟失讳,任山西保德州吏目,后人称吏目官。斯时,兄弟三人皆在海州南门家焉。吏目公之子讳永,永公自海州南门军籍调拨板埔,即板埔丁氏始祖。时嫡堂兄弟九人,而同胞者三:长讳升,一名顺,迁山东沂州府日照县涛雒镇,为日照丁氏始祖;次讳昂,册名庠,岁贡生,后裔失考。其余嫡堂兄弟六人:贯公,为兴祖长子,世袭百户至岘祖失考;推公,为兴祖次子,迁山东青州府诸城县藏马山之小天台下家焉,为诸城丁氏始祖;泰公系杰祖长子,明正统六年辛酉科举人,授户部主事;振酋公,系杰祖次子,广公,系杰祖三子,俱布衣;庆公,系杰祖四子,岁贡生,明弘治元年任利津县知县。
从《海州谱序》叙述的内容看,海州丁氏始祖丁兴仅有两个儿子:长子丁贯,次子丁推。
来青岛时我带来的梁山《丁氏族谱》是2004年六续族谱,其中《附海州谱·青州府诸城县丁氏族谱序》原文如下:
按海州淮安卫丁氏百户袭谱略曰:
丁氏世居湖广武昌府武昌县。元末天下大乱,始祖兴以铁枪归明太祖,调从兴武卫元帅俞照麾下,属校尉许旺总旗。乙巳十一月,随康都督巫子门杀退张士诚水军。丙午四月,接应乌罗港,就征淮、泗、亳州等处;十月复调徐丞相麾下,随破旧馆;十一月克湖州并吴江,攻打苏州。次年丁未九月,从取常州、无锡,十月调太守御。洪武六年,复从中右所校尉许旺军;是年秋,随靖海侯出海运粮捕倭。十二年十月,调内守镇海卫。后兴以老疾告,追封济国公。至二十三年,长子贯复并枪补役,以历年获级功本卫保勘赴京,洪武二十四年辛未九月,钦除淮安海州守卫所世袭百户。
贯生忠、信;忠无子,信袭;信生体;体生轩;轩生辉;辉生澄;澄生梦龙。北畿神枢营将军梦龙无嗣,其母太夫人检世系,乃来之诸城。自云:诸城之族自兴次子推始,推去淮适诸年月不可考,传云卜居藏马山之南小天台,以治箕为业,子孙散处四方者载在别谱,其曰彦德者晋天台迨学之身凡七世,其年二百有四,时万历之辛巳也。先将军自北畿神枢营宦归,以藏马山之族繁业大,不能往,礼送太夫人归海州,遂以别枝子之丁岘袭。惟兴祖之三子讳夫传,偕长幼迁长清,后同马、胡表兄弟三人迁汶邑之西高里村,而后,又迁家于运河西十五里许,后遂以丁家洼定居。至今往来不绝云。
与这里的乾隆乙酉重修之《琅琊丁氏家乘》中的《海州谱略》比较发现,内容上前者除个别文字有误(笔下误)外,明显增有三处,其一是在“梦龙无嗣”前有“北畿神枢营将军”句,第二处在“后兴以老疾告”后有“追封济国公”句,第三处是在最后“至今往来不绝云”前有“惟兴祖之三子讳夫传偕长幼迁长清后同马胡表兄弟三人迁汶邑之西高里村而后又迁家于运河西十五里许后遂以丁家洼定居”句。
思忖再三,谬解如下:
其一“梦龙无嗣”前之“北畿神枢营将军”句,未见他谱记载。出在何处?待考。
第二处“后兴以老疾告”后之“追封济国公”句明显有误,或为续谱者考证时将海州始祖丁兴与同时代的丁德兴混为一人了。据《百度词典》,丁德兴(1327-1366年),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明朝开国将领,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投靠朱元璋,大破洪山寨,后屡建战功。至正十五年(1355年),随军渡江,分兵攻取溧水、溧阳。至正十七年(1357年),攻克宜兴,封凤翔指挥使。后参与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战斗,在围困平江时去世。洪武元年(1368年)追封济国公,列于功臣庙。其后裔聚居山东青州,藏有《益都丁氏族谱》,记载丁德兴祖先由鲁穆国(《明史.西域传四》中有载,位于小亚细亚,于北宋时期归属于东罗马帝国,今归属土耳其)而来。
第三处疑为后续族谱者欲彰显梁山丁氏始迁祖在海州系地位。是否为空穴来风?我尚不敢断言,原因有三:
1、前列青岛大村族谱资料虽说海州丁氏始祖丁兴仅有两个儿子(长子贯和次子推),但在2010年增订之《琅琊丁氏家乘(第三十四之谱)》所附《海州大谱表》中,兴祖有三个儿子——始祖丁兴不仅有长子丁贯次子丁推,还有潍县始祖丁山;
2、丁桓起主编的《滨州明清望族之沾化丁氏》(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9月北京第一版)第43页有“《海州丁氏家乘》《诸城丁氏家乘》均记载兴公之长子贯公,次子推公。而《潍县丁氏家乘》则记载山公兴公之季子(此记载非常重要,古代兄弟排行,习惯用:伯<盂>、仲、叔、季,代表长次。此可证明,兴公可能生有三或四子,而不是二子)”句,季子即四子,这或许就是后续谱者将梁山始迁祖“夫传(失传)”公列为“兴祖之三子”之原因(?)。
3、还有一个现象值得一提,那就是,①乾隆乙酉重修的《琅琊丁氏家乘》和创修于康熙二十八年梁山《丁氏族谱》,都是以始迁祖为一世,而序者世数,前者伯麟公十二世,后者楠公十世。时间上看,康熙二十八年为公元1689年,乾隆乙酉即乾隆三十年,对应公元是1765年,二者相差76年,伯麟公和楠公相差二世,②2010年增订的《琅琊丁氏家乘(第三十四之谱)》和梁山2004年六续《丁氏族谱》序者世数,前者印堂和鉴铭是十九世,后者景忠和玖经亦为十九世;③从当代丁氏世数看,不论青岛黄岛区大村镇,还是梁山,绝大多数在21世左右(中间数)。这一现象,或可为琅琊丁氏始迁祖和梁山丁氏始迁祖是同代人之 “佐证”。
作为梁山丁氏,不仅存在始迁祖在海州系丁氏中的定位,还存在与迁出的直系族亲联系对接的问题。比如,梁山《丁氏族谱》明确记载,我始祖生二世祖三人,讳安,讳盘,讳佩,“其名佩(后改名朴)者迁河南归德府永城县子孙繁盛贵显过于余支”;安祖生三世祖讳刚,刚生四世祖讳起,起生五世祖六人,长鸾、次凤、三聪、四质、五俊、六秀,“鸾祖一支,于康熙年间十世祖桓公(生三子)迁河南定居”。惜梁山丁氏自康熙二十八年创修族谱至今已进行了六次续修,均未记载二世佩(朴)祖一支和五世鸾祖一支十世祖桓公的具体情况。
正如族亲丁孝语所说,重要的不是急于族谱对接,而是加强各地各支族亲间加强联系,只要相互联系并进行各族谱对堪、研究,就有希望得出接近真相的结果。
但愿这次青岛丁家大村丁酉中秋笔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017年10月15日一修稿)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7-10-16 15:43回复
    我是山东省平阴兴祖(奈祖)后裔二十三世丁茂忠
    并列辈
    广长连吉尚
    庆学正明同
    后续家谱统一辈分
    新茂裕效秉,在进道家承,
    占一敦本昌,钦厚会慎恒。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7-12-19 23:12
    收起回复
      今年清明节去了吗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4-08 08:46
      收起回复
        族亲们好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4-23 10:03
        回复
          任重道远啊。。。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9-10 02:14
          回复
            丁乃同
            我是兴公,杰公,坚公,杰公的后裔有谱一本,连云港汤沟镇丁沟。1387年杰公,坚公!一起从武昌来海州投奔哥哥兴公。并由兴公助资娶亲生子,泰,顺,(顺是坚公长子)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10-01 18:07
            回复
              是不是在黄岛开发区丁家河附近哦?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6-15 12: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