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能看到卖下塘集烧饼的小推车,偶尔买上几个,趁热吃,越嚼越香。传承老味道第三篇说到的便是这被列为合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下塘烧饼,起源于汉代,扬名于晚清,是安徽合肥传统名小吃。

在华润万象城六楼徽宴楼餐厅门前有一间几平米的小亭子也卖着下塘集烧饼,饭点来总会看到有食客在排队,隔着玻璃守在火炉前。

小小烧饼间一天大概能卖出400个烧饼。和面、揉面、发面都是师傅亲自完成,师傅说烧饼的面一定要用老面搀和在一起,才能发酵到最好的状态,一般发面需要半小时。此外和面、揉面、烘烤均有一整套工序的完美操作,才能使烧饼酥脆可口,还有冷却后不变硬的特点,难怪会有很多食客一次买上几个打包回家吃。 “干葱老姜陈猪油,牛头锅制反手炉,面到筋时还要揉,快贴快铲不滴油。”这一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下塘烧饼独具的特色。

一般会准备葱香、肉香和芝麻糖三种口味,让大家选择。

在锅炉前贴饼,在后面捏烧饼的她将发好的面做成面剂,中间包上馅料,放在锅炉右边桌子上,接下来都是师傅的活。

包好的面团拍扁,拍匀,用手蘸上芝麻拍在烧饼上面,便可以贴上锅炉了。夫妻搭档得如此默契,

下塘烧饼烤炉更奇特,是倒扣着的,而且架得很高,这烤制的烧饼工具,说来历史悠久。原传于汉代,上为天锅,下为地灶。首先支好灶架,把大铁锅反扣在灶架上,铁锅外用干净的泥土和白灰、麻刀头(棉麻的下脚料)搅拌均匀,抹在天锅的外边,做保暖之用。 这里烘烤烧饼用的是穹形吊炉,炉壁悬在炭火的上方,灶中升起木炭火,火候要均匀,不然烧饼外皮很容易焦掉。

一锅炉最多能贴十个饼,每个饼大概2分钟就能出炉。贴了32年烧饼,看一眼炉中鼓起的烧饼,师傅便知生熟。

新鲜出炉的下塘烧饼口感最佳,用牛皮纸包着,个头很大,表面嵌着芝麻,当中夹有肉馅,浓浓的香气扑鼻而来,松松软软的,咬一口劲道十足。刚出炉的烧饼最好吃,酥酥的,绵绵的,外焦内软,风味别具。 在下塘镇还有一句顺口溜:吃烧饼、满嘴香、一定要喝猪血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