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园丁园吧 关注:19贴子:184
  • 1回复贴,共1

教育孩子控制情绪,这堂生气课少不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还在羡慕陈小春和应采儿两个暴脾气养出高情商的儿子?还在苦恼连自己都经常吼孩子?从小到大没人教过我们情绪是什么,如今教育孩子也会措手不及。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位资深的美国小学老师 Emily分享的 Anger Management教案,来看看国外小孩是怎么学习“生气管理”的 …这个练习不仅在学校可以做,在家也可以做。
“生气”管理这门课,才是可能受益一辈子的一门课。
“生气”是怎么一回事?
Emily老师首先建议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学学关于生气的常识,有个共识起点。
1、关于生气的常识
这张表帮孩子测试关于“生气”的常识 ...

答案:1-True,2-True,3-False,4-True,5-False,6-False,7-False,8-True,9-True,10-False
主要让孩子认识到
生气是一种很平常,也很正常的情感
压力大的情况下,我们容易生气
我们生气的时候通过一些行为和语言发泄自己的情绪,是不利于解决问题的
而明明生气了,却不肯承认和面对这种情绪,也是不对的
但是,一个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我们需要学习有关的技能
2、让孩子学会理解自己为什么生气?
有一副心理学图,叫 Anger Iceberg;心理学解释是,生气往往是一个人的表象(海面上的冰山);生气后面,其实藏着很多你看不到,甚至连生气的人自己也没有看到的深层原因(海面以下的冰山)。

下面的冰山更大,隐藏着各种情绪,比如:
被冒犯,被拒绝,被威胁,被忽视,不被信任,对自己或对别人失望,难堪,屈辱,害怕,伤心,愧疚,孤单,无助,挫折,担忧,嫉妒,身体不舒服,感到受了不公正的待遇,缺乏安全感,等等 ...
这些才是导致人们生气发火的内在原因。
所以,Emily老师在教案里,特别注重让孩子们学会表达这类自我感觉。
比如,对于小孩来说,常见的有 confused(困惑), sad(难过), disappointed(失望), surprised(出乎意料), worried(担忧), embarassed(难堪) ...
仔细想想,小孩生气(甚至我们自己生气)都是和这些内在的自我感觉有关。
Emily老师甚至还让孩子们往前多走一步,做这个练习,I felt ---- when ----(当XXX发生的时候,我感觉XXX),专业的心理分析也就是这样开始的。

我感觉当孩子生气的时候,和他一起看看这个冰山(可以自己画个中文版),让他找到对应的情绪,会很有用。
3、让孩子知道 “生气”的基本社会行为规则
生气是人的天性,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本能的意识是放开来无拘无束地去发泄。但是,这样发泄的后果,经常给周围的人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控制生气的情绪,不危害他人,是基本的道德准则。
你可以生气,但不能伤害别人,伤害你自己,损害周围物品。

在教案里,Emily让孩子们做个练习,学习有关生气的 Ground Rules(基本规则),知道哪些可以做 (What's Okay),哪些不能做 (What's Not Okay) 。这个表格,你也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去填写,很有帮助的小练习。

Emily说,爸爸妈妈在家也可以和“容易发火”的孩子签订一个Anger BehaviorContract(生气合同),比如,让孩子承诺:生气的时候,可以自己单独呆一会儿,出去走走路,但是不会大吵大闹,不说难听的话,不动手,等等。
虽然签合同听起来有点严重,我们不见得那么正儿八经地照着做,但是和孩子形成这样的默契,哪怕是口头上的,还是蛮有必要的。

怎么管理生气这种情绪?
关于 Anger Management,国外心理学界和教育界有大把大把的研究,相比之下,Emily老师的教案显得非常简单和实用。我想大多数家长都不用去研究脑神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了解一下国外学校教孩子的一些“基本招数”,平时灵活使用,就够了!
1、首先,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生气”了
让孩子学会 Anger Management,首先就是要让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生气”了。
怎么识别呢?其实有大量的身体语言在表达“生气”,比如,脸红了,心跳快了,手掌出汗了,头脑发晕了,拳头握起来了 ...

说起来很简单,但大多数时候我们生气的时候只管被情绪牵着走,对自己处于什么状态其实是没有认识的。而通过观察自己的身体语言意识到自己在生气,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自我提醒,提醒自己:也许现在可以开始控制情绪了!
2、知道引发自己生气的因素(Triggers)
这个和前面说的情绪冰山有点相似,但 Trigger更多是表面上的、能观察到的事件,比如,大人不许我做这事那事儿,得等待很长时间,功课太多,有人说我坏话,有人欺负我,我的意见不被认同或重视,等等 ...

Emily老师建议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用一个简单的表来分析导致自己生气、沮丧的 Triggers有哪些,这些事件一般又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我们不一定要画这么多表去和孩子做心理分析,但是这种思维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知道自己的 Trigger在哪里,孩子就会在遇到这些 triggers的时候,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告诉自己:这次,我会试着换种角度去看问题,不再生气!
3、生气程度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同
这里,有个Anger Scale的问题,从自个儿感到沮丧到对着别人大发雷霆,的确差异很大。
Emliy老师的教案里,列举了一堆有关生气的程度不同的词儿:mad, irritated, ticked off, heated, upset, irked, furious, enraged, irate, frustrated, livid, aggravated ...
可见学英语也真是不容易,题外话了:

Emily老师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情绪,从平静到非常生气,分为五级。孩子们做连线练习,思考怎么把自己的感觉(I feel)和自己的行为 (I need)做一个合理的联系。


作为全世界生气一族的代言人,“愤怒的小鸟”演示了从平静(1)到气爆了(5)的五种生气级别、五个对待方式,老师上情绪课经常拿这给小朋友看:

如果特别生气,可以怎么一点点给自己“降温”:
5. 我快要气爆了——找个安静的地方自己待一会儿
4. 但还是很沮丧,快要控制不住了,可能会说难听的话——深呼吸,换气
3. 感觉仍然不太好——找点别的事儿去做,让自己平静下来
2. 不高兴,还是有点烦,有点担心,有点懊恼——告诉大人我的感觉
1. 我感觉不错,自控很好——现在我终于恢复平静了
你看小孩很生气的情况下,还是要靠自己去排解,所以让他们在这方面有些基本常识、技能,是很有必要的。
4、不管遇到什么情况,让孩子一定记住

Stop and think,是处理绝大多数“生气”情况的黄金法则,可以说,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情商都不低。
在Emily老师的教案里,Time Out 是一个主要的 Stop and Think冷处理方式。这个方法,咱们之前也介绍过。教案里有一个 Time Out Pass模板,意思是当学生或孩子感到很生气的时候,可以拿出这个纸条,请求老师或家长给自己一个 Time Out ...

研究表明,Time Out 这一招不光对小孩,对大人也很管用。
为什么呢?因为在一个火药味儿特别浓的争吵环境里,我们都不是圣人,很难做到让自己平静下来,恢复理性;而 Time Out能让一个人暂时脱离引发自己生气的环境,这对于自我反思、缓解情绪非常有帮助。
不过如果是大人要求小孩去 Time Out,注意尽量不要让小孩感觉他被孤立、隔离了,而是让他懂得 --爸爸妈妈就在边上,会等你安静下来后再和你沟通。

5、即使生气,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这一点,Emily老师也很强调。教案里说,即使我们生气了,也不要忘了解决问题才是目标。因此,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绪时,要学会 be assertive(坚定、坚决)。什么意思呢?就是自信地表达你的需求和顾虑(needs and concerns),但是注意不要走到 be aggressive(激烈,有攻击性)那一步。
Assertive 的行为大致有:说出自己的感受,语气平静,有必要的话能为自己的需求去谈判,有能力生气,有能力把问题解释清楚,有自己的立场但也能倾听和理解别人的观点 ...等
Aggressive 的行为大致有:把责任推给别人,对别人进行言语或行动威胁,说不妥当的话,拒绝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立场和看法 ...等

总之,即使是生气,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换位思考,从而解决问题、达到目标。
下面这张图很说明问题。只看到自己的需要,一个人会比较 Aggressive(侵略型),只照顾别人的需要,又太 Passive(被动型);兼顾两种需要,有礼有节,才算 Assertive

Emily老师列举了一些教学生恰当表达自己需求的例子:I Statements
这种 I Statements有三部分:
开头是 I feel (我感觉)
然后是 behavior / situation (哪些情况带来这种感觉)
最后是 because或 effect(什么原因导致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有这种感觉)

是不是很方法论?
6、其它的一些方法
Emily老师建议,如果是低龄小朋友,可以给他准备一个 calm down box;当他生气的时候,让他转移注意力,摆弄自己的小百宝箱,逐渐安静下来。这个盒子里可以放一些孩子喜欢的照片、书、作品、纸笔,小玩具之类 ...

这是国外一个妈妈晒的她家的 “安静盒子” ...

而大孩子,可以用一些结构化的方法来分析自己遇到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这是一张问题解决思考表:
(让我生气)的问题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有没有不同看法?
下次生气,我的应对策略是什么?
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方法?
具体会怎么做,等等

现代生活里,大家的压力都很大,小孩也不能“幸免”:来自社会的压力会转化为来自学校、家长的压力,加上来自同辈的压力(peer pressures),不可避免地会让孩子或多或少产生 “生气”的情绪。
怎么办?Emily老师说,孩子从小到大,终其一生,都要记住这四条非常实用的“降压降温”方法:
1、锻炼好
2、睡好
3、保持积极的心态,正向的思维
4、做自己喜欢的事

听起来很普通,但的确就是这样哦!


1楼2017-10-17 12:52回复
    很对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11-01 16: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