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如何治病的呢?要治病,就离不开药物,中医用来治病的药物,当然就是中药。中药大多取自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其中尤以植物为多,所以在古代,中药也被称为“本草”。
那么,中药是如何治病的呢?中药能治疗各种疾病,主要依靠其所具有的偏性,这个偏性是恢复人体内在平衡、治愈疾病的关键所在。中药的偏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药物的“气”,二是药物的“味”。前者就是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特性。中药所具有的这四种不同的特性称为“四气”,也称为“四性”。另外,有些中药性质平和,既不过热,也不过寒,这类药中医也称之为“平性”药。但每一种平性药,其实还是具有偏温或偏凉的特性的,所以中医对药物性能的描述,还是习惯称为四气,而不称作五气。
不同的药物都具有不同的气,其中寒和凉属于同一性质,温和热属于同一性质,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异,凉之甚者为寒,所以有时也把凉称为“微寒”,而温之极者为热,所以有时也把热称为“大温”。
中药所具有的四气对疾病的治疗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恒温动物,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需要通过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平衡调节来保持体温的恒定。当内外界因素扰乱人体内在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后,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往往也会遭到破坏,如果产热多于散热,那就会出现发热、功能亢进等症状,而如果散热多于产热,那又会出现畏寒、功能衰退等症状,这也意味着疾病往往可以分为两大类,那就是热证和寒症。中药所具有的四气就是用来纠正疾病状态下人体的寒热失衡状况的。寒凉药可以抑制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热证;温热药可以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疗寒症。中医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上说“疗热以寒药,疗寒以热药”,说的就是药物四气对寒热症的治疗作用。
中药的“味”,是味蕾对中药的感觉,一般来说,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种,所以也称为“五味”。辛味具有开通、发散作用,酸味具有收敛、涩滞作用,苦味药具有泻火、燥湿的作用,甘味药具有补益、和缓的作用,咸味药具有泻下、软坚的作用,淡味药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
中医认为,五味除了各自具有不同的功效之外,还和人体的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酸味可以入肝,苦味可以入心,甘味可以入脾,辛味可以入肺,咸味可以入肾。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中医的一大发明创造,牢记五味入五脏的关系,对治疗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中药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归经”。是指不同的药物能对某一经络及其所属的脏腑起到特殊的治疗作用。
所以,对于中药的认识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其有效成分的认知上,而要去思考其自然特性,思考其四气、五味以及归经,这样才能很好的使用中药,使其真正发挥中药神奇的功效。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中药的自然特性能对疾病起到明显的治疗作用呢?众所周知,中药所用的药物,大多来自于天然的动、植物及矿物,这些药物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孕育产生的,它们在和自然界的气候、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对抗、适应的过程中,势必会在体内形成一种能对抗和适应外界因素的物质,所以在不同的自然因素下形成的药物,它体内所产生的物质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物质能对人体的内在平衡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中药变化万千的作用和功效。
中药除了四气、五味、归经之外,还有一个升降沉浮的特性,即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有着各自不同的趋向性。由于升和浮、降和沉这两类趋向性有一定的相似性,很难完全区分开,所以常会称为“升浮”和“沉降”。
那么,中药是如何治病的呢?中药能治疗各种疾病,主要依靠其所具有的偏性,这个偏性是恢复人体内在平衡、治愈疾病的关键所在。中药的偏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药物的“气”,二是药物的“味”。前者就是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特性。中药所具有的这四种不同的特性称为“四气”,也称为“四性”。另外,有些中药性质平和,既不过热,也不过寒,这类药中医也称之为“平性”药。但每一种平性药,其实还是具有偏温或偏凉的特性的,所以中医对药物性能的描述,还是习惯称为四气,而不称作五气。
不同的药物都具有不同的气,其中寒和凉属于同一性质,温和热属于同一性质,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异,凉之甚者为寒,所以有时也把凉称为“微寒”,而温之极者为热,所以有时也把热称为“大温”。
中药所具有的四气对疾病的治疗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恒温动物,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需要通过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平衡调节来保持体温的恒定。当内外界因素扰乱人体内在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后,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往往也会遭到破坏,如果产热多于散热,那就会出现发热、功能亢进等症状,而如果散热多于产热,那又会出现畏寒、功能衰退等症状,这也意味着疾病往往可以分为两大类,那就是热证和寒症。中药所具有的四气就是用来纠正疾病状态下人体的寒热失衡状况的。寒凉药可以抑制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热证;温热药可以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疗寒症。中医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上说“疗热以寒药,疗寒以热药”,说的就是药物四气对寒热症的治疗作用。
中药的“味”,是味蕾对中药的感觉,一般来说,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种,所以也称为“五味”。辛味具有开通、发散作用,酸味具有收敛、涩滞作用,苦味药具有泻火、燥湿的作用,甘味药具有补益、和缓的作用,咸味药具有泻下、软坚的作用,淡味药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
中医认为,五味除了各自具有不同的功效之外,还和人体的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酸味可以入肝,苦味可以入心,甘味可以入脾,辛味可以入肺,咸味可以入肾。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中医的一大发明创造,牢记五味入五脏的关系,对治疗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中药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归经”。是指不同的药物能对某一经络及其所属的脏腑起到特殊的治疗作用。
所以,对于中药的认识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其有效成分的认知上,而要去思考其自然特性,思考其四气、五味以及归经,这样才能很好的使用中药,使其真正发挥中药神奇的功效。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中药的自然特性能对疾病起到明显的治疗作用呢?众所周知,中药所用的药物,大多来自于天然的动、植物及矿物,这些药物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孕育产生的,它们在和自然界的气候、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对抗、适应的过程中,势必会在体内形成一种能对抗和适应外界因素的物质,所以在不同的自然因素下形成的药物,它体内所产生的物质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物质能对人体的内在平衡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中药变化万千的作用和功效。
中药除了四气、五味、归经之外,还有一个升降沉浮的特性,即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有着各自不同的趋向性。由于升和浮、降和沉这两类趋向性有一定的相似性,很难完全区分开,所以常会称为“升浮”和“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