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时教育若干现状与新世纪教育刍想
前记:为什么要“想”?——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只有想到,才能不同程度地做到。没有想到,不可能做到。
一、现状及其不足
说明:这里承袭“缺点列举发明法”的思路。发明创新,是从不足中获得启发,改进不足。了解不足,精心予以补足,就会提高。
鸡蛋里面挑骨头,吹毛求疵,常常是过分挑剔的代名词。但以新世纪高水平为目标的中国教育,应当不怕挑剔,需要为自己挑毛病,提意见,以便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
——社会、家长学生“就高”心理和行为。
——学校不同程度迎合社会的“就高不就低”。
——学校和社会形成的学生就学“就高不就低”的倾向,几乎形成了非良性循环乃至恶性循环: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学生、学校,为了学生考取较好的学校,在中考、高考以分数高低“定终身”的导向下,不余遗力,竞相加码学习,加时辅导,苦苦竞争。学生苦不堪言,家长无可奈何,学校生怕落后,减负仍然落空。
——教学内容、方法与实用有相当的脱节。
——因材适教(不根据所教之“材”的实际,以适当的方法内容来教),教育的层次不够清晰。
——因需适教(根据社会需要,适当地、充分运用而不浪费教育资源的教)很不够。
——偏重智育,偏重于知识灌输的智育。
——基础品行教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不足和很不足。
——学习方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育不足和很不足。“授之以鱼”多;“授之以渔”少或曰相当少。
二、对理想教育的刍想和“梦想”
1、小学、中学:
目标:学会现代生存应当了解掌握的基本知识、一般技能,良好品行。及时和适当的“分流”:一方面为进一步提高学习层次打基础;另一方面,为进入一般社会生活准备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评价方法:达标评定为主,水平高低为辅,来认定中小学的教学培养质量,不搞“越高越好”。
升学选拔:按需要、按水平、有条件、以适当的政策调控、导向(不搞仅仅看分数高低定终身),来选拔高一级学校的学生。
……
2、高等学校:
目标:培养高等技术人才和研究创新人才。需要研究和处理好精英教育与大众性高等教育的关系。(见附件:优化“眉毛”--研究性人才,多长“头发”--实用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