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吧 关注:2,373贴子:17,572
  • 16回复贴,共1

十七年前被世人冷落的“拯救白鳍豚”科普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10-22 12:06回复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10-22 12:10
    回复
      (原文) 拯救白鳍豚科普展提前撤展
      保护基金缺乏进账捉襟见肘
        美国专家享利在拯救白鳍豚科普展上。
        汪永晨摄
        本报讯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一个于5月15日开始,打算在武汉办到年底,明年赴港、台及长江沿线各省市展出的“拯救白鳍豚”科普展,由于看展览的人太少,而不得不在10月8日草草收场。闭展时,武汉“保护长江水,拯救白鳍豚”公益宣传活动组委会主任贺梅英,伏在即将搬离展区的白鳍豚标本上,伤心地哭了起来。白鳍豚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张先锋副研究员说:白鳍豚是“国宝”,其生命极限是30年左右,“淇淇”如今已有23岁,我们本打算趁它在世时,让武汉人看上一眼,没想到展览成了这个样子……
      这个“拯救白鳍豚”科普展,展厅设在1000多平方米的武汉科技会展中心二楼,立体互动式展厅内有近千幅图片及白鳍豚、江豚、中华鲟标本。位于白鳍豚馆内的活体展区,则让观众看到了世界上唯一人工条件下饲养的白鳍豚“淇淇”。该展览原计划半年内接待20至30万人次,然而,开展至今已近半年,参展者仅有1671人次,最少的一个月只来了7个人。耗费60万元筹展而得不到回应,展览不得不提前撤掉。
      今年4月,国际环保专家亨利·甘茨在展出前1个月就专程赶到武汉帮助策划和布展;香港海洋公园总裁苏珊女士在展览开幕式上说:“淇淇”是武汉人的光荣和骄傲。开展后,法国一名环保专家专程和秘书乘机来武汉观看展览。他看后发出两个惊叹:没想到展览布置得这么好;没想到这么好的展览没人看。
      展览组委会曾分头到各区教委和各中小学校联系参展事宜,但收效甚微。组委会本来有一个历时8年的计划:通过展出宣传白鳍豚,唤起公众环保意识,再通过认购纪念品等形式认捐“白鳍豚保护基金”。如今,这个计划也随着展出组委会负债数十万元而取消。
      这篇题为《白鳍豚的哭泣》的报道刊出后,在武汉读者中引起反响。《湖北日报》继而追踪报道了相关内容,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拯救白鳍豚。记者继续采访白鳍豚保护情况时吃惊地发现:以白鳍豚和江豚为保护对象的“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自1998年至今,竟几乎没有“进账”。白鳍豚保护基金会成立于1986年,当时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红桃K”等单位捐了40多万元。1997年,基金会举行了一次募捐晚会,得到几十万元的赞助。这两项加起来,共约110万元。
      从1998年至今,曾有过一些个人自发捐款的感人事。远在贵州的解放军某部战士姜飒,每月从50元津贴中拿出10元,化名“爱淇”寄给基金会。从部队转业后,姜飒又将每月的捐款提高到20元,坚持寄发至今。潜江一所小学的校长,号召学生每天上学路上捡些可回收的废弃物,拿去卖后将钱捐给基金会。工作人员至今仍感动不已的是:那位没留名的老师,在交了300多元捐款后,没喝一口水就走了。工作人员想留他吃饭,他说:省点钱保护白鳍豚。但总的来说,民间自发捐款拯救白鳍豚远没有成为一种风尚,每年民间自发的捐款仅数百元。按照基金管理办法,本金是不能动的。这样,基金会每年能支配的就不足5万元。5万元对拯救濒危的白鳍豚,无异于杯水车薪。因为没钱,到野外捕捞白鳍豚进行人工喂养,进行白鳍豚人工繁殖研究及实验,开展保护白鳍豚的系列科普、环境宣传活动等打算,全部落空。中科院武汉水生所作为白鳍豚的研究、保护职能单位,每年从中科院总部得到30万元,这是“淇淇”的定额经费。如今,这项定额连“淇淇”的生活费都不够。
      一位国际环境保护专家说:白鳍豚在哪个国家,就是哪个国家的国宝。然而,这些年为保护白鳍豚所作的捐赠,多是来自海外。法国、日本等国的一些公司,先后捐赠了价值数百万元人民币的设备。
      白鳍豚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张先锋副研究员说:白鳍豚的困境,也怪我们没有搞好宣传。但话又说回来,搞宣传也要用钱呀,而我们基本上拿不出任何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年10月28日第十一版)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10-22 12:11
      回复
        (原文) 白鳍豚的哭泣
        ——“拯救白鳍豚”计划流产侧记
        记 者 韦忠南
        昨日上午,“保护长江水,拯救白鳍豚”公益宣传活动组委会主任贺梅英,伏在即将搬离展区的白鳍豚标本上,伤心地哭了起来。
        白鳍豚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张先锋副研究员说:白鳍豚是“国宝”,其生命极限是30年左右,“淇淇”如今已有23岁,我们本打算趁它在世时,让武汉人看上一眼,没想到展览成了这个样子……
        于5月15日开始展出的“拯救白鳍豚”科普展,展厅设在1000多平方米的武汉科技会展中心二楼,立体互动式展厅内有近千幅图片及白鳍豚、江豚、中华鲟标本,位于白鳍豚馆内的活体展区则让观众看到了“淇淇”。该展出原计划半年内接待20至30万人次,然而,开展至今已近半年,参展者仅有1671人次,最少的一个月只来了7个人。耗费60万元筹展而得不到回应,展览不得不提前撤掉。
        今年4月,国际环保专家、美国环保志愿者亨利·甘茨,在展出前1个月就专程赶到武汉帮助策划和布展;香港海洋公园总裁苏珊女士在开幕式上,对到会的王少阶副省长说:“淇淇”是武汉人的光荣和骄傲。
        开展后,法国一名环保专家,专程和秘书乘机来汉观看展览,他看后发出两个惊叹:没想到展览布置得这么好;没想到这么好的展览没人看。
        见武汉看展览的人少,组委会曾分头到各区教委和各中小学校联系参展事宜,但收效甚微。就这样,这个原打算在武汉办到年底,明年赴港、台及长江沿线各省市展出的活动,只好草草收场。组委会本来有一个历时8年的计划:通过展出宣传白鳍豚,唤起公众环保意识,再通过认购纪念品等形式认捐“白鳍豚保护基金”。如今,这个计划也随着展出组委会负债数十万元而取消。
        《楚天都市报》
        2000年10月9日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10-22 12:13
        回复
          据不完全统计,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仅长江中游就捕杀白鳍豚100余头。中国科学家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调查结果表明,长江白鳍豚共有400余头。到1986年已减少到300头。到1990年仅有200头。1995年仅剩下不足100头。1997年11月,农业部组织53艘渔政船,共300余人,分成22个调查组,在长江上进行历史空前规模的白鳍豚调查。为时7天的考察表明,全长江共发现13头白鳍豚;1998年和1999年用同样方法,对重点江段和湖区进行白鳍豚调查,共发现白鳍豚4头和5头。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10-22 12:13
          回复
            宣传推广有问题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10-22 23:16
            收起回复
              说明20年来主管部门都做了啥,连06年全流域大考察的经费都是国际爱豚人士友情赞助的。。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10-23 20:07
              收起回复
                只能说,这次活动生不逢时,低估了我们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高估了当时人们的环保意识。
                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所有东西都要靠边站,先污染后治理是绕不过去的坎。没有经济建设取得的物质财富成就,大部分人就要为生存奔波,只有衣食无忧的人,或者极度依赖环境维生的人,才有保护的意识。
                在中国,领导人重视是办成一件事的充分必要条件。毕竟中国人那么多,各种各样的人民的呼声,只有少数能被领导人听到,得到重视的,又是更少的一部分。


                IP属地:北京9楼2017-10-24 11:26
                收起回复
                  现在后悔也没用,亡羊补牢,拯救江豚。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7-10-24 11:34
                  收起回复
                    哎,人类啊,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11-04 19: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