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传奇白头关风雨飘摇隐踪迹
受刘园村村长孙立新的邀请到刘园游玩,在那里注意到吴承恩故居的石刻时,我也关注到另外一块石刻:千年白头关。
对于刘园村是吴承恩故里一说,有史料和所挖石碑可以佐证,并没有可疑惑的地方。唯是“千年白头关”的字样引起了我的兴趣,为此,特意询问方人,却并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遗址已空,难以寻觅。
关于白头关的来由及其准确的地点,成了我心中的一道梗,为求心中疑惑,特意上网查找了相关史料。
然而史料多已难觅,现在能尾到的线索是除了海西之地有白头关,贵州铜仁境内古时亦有白头关,此关与彼关,谁真谁假?谁才是现在文章里的主角?
贵州铜仁之地与白头关相关的史料比较少,难以佐证。或只是伪名而已,或是明清及近代某些小说作者为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设定。
而海西地区白头关的概述则有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其记载甚详。在卷二十二中有:“○白头关县东北百里。《舆程记》:繇县东北三十里至金城镇,又四十里为对江口,又三十里为白头关,繇陆路趣海州之道也。”
这里的县概指涟水古城,此处文字可说明白头关乃是涟水到海州的必经之处,且距涟水百里,由清初据今三百余年来推断,白头关虽是历经风雨,此时关址尚在。
刘园境内淤塞填平的白头河,也似剑指这里曾与白头关相连接。
但白头关名究竟来自何处,以何为名,依旧让人感到渺茫。
在《全宋诗》卷534,郑獬有首诗提到白头关。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虔化人,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
《郧阳道中》
白马春风绿草长,行人踏破碧溪光。
隔山啼鸟自相应,临水幽花应更香。
垅上惊飞青尾雉,桑间閒立茜裙娘。
白头关吏还相问,不信相如是故乡。
此诗似乎说明郑獬曾到过白头关,与这里的关吏相熟,还是很好的朋友。
生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的晁说之(1059年—1129年),亦曾到过这里。
晁说之《邓圣求作端明时尝赠予诗云妙论出六合微言破》
白头关塞走匆匆,曾玷山公启事中。
妙论微言思落日,荒山穷谷梦悲风。
八哀欲赋嗟无语,三径宜归恨未容。
却拟扫除西域去,预修麟阁画边功。
邓圣求是当初的名士,任地方官员,苏东坡、苏辙兄弟俩和他交往都深厚,皆有关于他的诗词留世。
由此诗也可看出,邓圣求与晁说之曾在白头关相会,别离,至于邓圣求是否在此地为官,或是以上级身份来视察,这里也无法考证。
但此处也可看出白头关曾是繁华之地,重要关口,文人雅士才能云集在此。
袁桷(1266—1327)是元代的学官、书院山长。也是当时的大文豪,《元诗选》里《袁桷集校注》有他所写《客舍书事八首》。或因雨,因公,他留宿在白头关。从诗里所表达的内容和他在元朝的地位,可以推断此诗中所写,便是海西境内的白头关,而从客舍等设置来看,当时白头关相关的相关配套设施还很齐全。
客舍书事第七首为:
宿雾成疏雨,寒蓬捲细尘。云飞疑到地,草长不知春。
香几蜂喧密,寒房燕语真。白头关塞外,犹作未归人。
从目前能找到的最早资料中,白头关最初的出现只能指向到宋朝,而在这之前并史料或无诗词文章之类可以佐证。
那么,白头关是始于宋朝吗?似乎也并没有定,为什么起名为白头关,也没有找到准确的解释。
元朝有位奎章阁参书,名雅琥,曾有诗提到白头、关的字样。
北上函香去,西南致礼勤。
蜀山千丈雪,秦岭万重云。
驿骑鸣金勒,宫袍粲锦文。
白头抱关吏,自羡识终军。
这里的白头亦或指白头关,亦或就是指白发,与白头关的名字并无缘。那么,是因为伍子胥一夜白头而有所感发?在现在小说设定的情节里,多把白头关想象成与伍子胥有关系,初步判断贵州铜仁之地的白头关或是受此影响而设。
但伍子胥过的是昭关啊,在现在的安徽省境内,与这里相差甚远,以此取名的可能性并不大。
伍子胥是楚国人,姓伍,名员,字子胥。楚平王听信谗言,计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伍子胥携楚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伍子胥二人碾转到了离昭关六十里路的一座小山下。从这里出了昭关,便是大河,径直通吴国的水路了。然而,此关被右司马远越领兵把守,很难过关。
伍子胥犹豫不决,晚上,寝不能寐,担心过不了关,反而惹祸;若是不走,不知还要等多久?如此翻来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复起,绕屋而转,不觉捱到天亮。结果一夜之间,头发全白。
以此典故来应关名似乎有可能,但毕竟这是传说的故事,真实性且不说有待推敲,即便是确有其事,相隔近千里也不能当儿戏相随。
若是排除了以上两因,必就另有缘故。
以白头为人名来应对,似乎更为可靠。距刘园村向南直线距离5公里左右,有白洼村,这里白姓人家很多,距白洼村向南直线距离五六公里又有一庄,白庄。虽然现在不能确定这里的白姓人家来历,但所有的一切,又似乎昭示着白头关曾与这里的白姓人家有关联。
翻开白姓家族历史,悠久漫长,但以世系与这里的白姓人家相连接的线索太少,大多只能指向唐宋时期。另外,唐时吐谷浑族有白姓,古代羌族有白姓。晋有羌酋白犊。突厥族白姓,龟兹人。唐肃宗时名将白元光(?-786),即突厥人。
但所有这些,都不能联系到白洼白庄的白姓人身上,看来只能从史书上另找源头。终于在《魏书》中寻到了一个重大的线索。
《魏书》载:“于是高祖诏梁郡王嘉督二将出淮阴,陇西公元操三将出广陵,河东公薛虎于三将出寿春以讨之。元操等攻其马头戍,克之。道成遣其徐州刺史崔文仲攻陷茬眉戍,诏遣尚书游明根讨之。又遣平南将军郎大檀三将出昫城,将军白吐头二将出海西,将军元泰二将出涟口,将军封延三将出角城,镇南将军贺罗出下蔡。”
此段文字,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二里亦有补记。那么,白吐头出镇海西,是不是到了海西就走了?还是就此驻守在海西,在海西大地留下白氏子孙,建了白家城堡呢?
我们且来看一看那个时代的背景。南齐高祖皇帝萧道成强势夺得南宋政权后,为巩固地位,加强地方力量,调兵遣将把白吐头派到了海西来。
海西历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下面一节将会讲到。萧道成本身就出自夷族,我们可以考虑白吐头也出自夷族,吐纥的蛮夷。
萧道成在南宋当官时,曾镇守淮阴地区,对海西有一定感情。在他五十多岁时,使用强势,用禅让的方法夺了南宋朝庭政权,并灭绝了刘氏家族。这时候他的心胸已变狭窄,变成了一个凶狠无比的角色,对地方政权的巩固自然就不会放松了。
萧道成大儿子萧赜只比父亲小十三岁,年轻力壮,,其他兄弟皆年少,在父子争权过程中,萧赜又明显占据了上风,所幸萧道成处于下风时因病逝去,没有酿成父子相残的悲剧。
萧赜掌权之后,自然也不会把父亲派驻出去的外官调回,或者外官也不一定服他调动。
白吐头在海西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繁衍了子孙后代,这时候,白家城堡应该是海西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究竟是谁动了白家城堡,我们不知道,麻叔谋奉命开辟苏杭河道,有没有在此经过停留,为此改变河道走向,我们也不能定。
武则天时期开挖槽道,沟通盐河,是不是在这个时候动了白家堡垒,或只是可能。
但有一点我们基本可以肯定,白头关名是由白吐头之名传承下来。
受刘园村村长孙立新的邀请到刘园游玩,在那里注意到吴承恩故居的石刻时,我也关注到另外一块石刻:千年白头关。
对于刘园村是吴承恩故里一说,有史料和所挖石碑可以佐证,并没有可疑惑的地方。唯是“千年白头关”的字样引起了我的兴趣,为此,特意询问方人,却并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遗址已空,难以寻觅。
关于白头关的来由及其准确的地点,成了我心中的一道梗,为求心中疑惑,特意上网查找了相关史料。
然而史料多已难觅,现在能尾到的线索是除了海西之地有白头关,贵州铜仁境内古时亦有白头关,此关与彼关,谁真谁假?谁才是现在文章里的主角?
贵州铜仁之地与白头关相关的史料比较少,难以佐证。或只是伪名而已,或是明清及近代某些小说作者为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设定。
而海西地区白头关的概述则有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其记载甚详。在卷二十二中有:“○白头关县东北百里。《舆程记》:繇县东北三十里至金城镇,又四十里为对江口,又三十里为白头关,繇陆路趣海州之道也。”
这里的县概指涟水古城,此处文字可说明白头关乃是涟水到海州的必经之处,且距涟水百里,由清初据今三百余年来推断,白头关虽是历经风雨,此时关址尚在。
刘园境内淤塞填平的白头河,也似剑指这里曾与白头关相连接。
但白头关名究竟来自何处,以何为名,依旧让人感到渺茫。
在《全宋诗》卷534,郑獬有首诗提到白头关。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虔化人,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
《郧阳道中》
白马春风绿草长,行人踏破碧溪光。
隔山啼鸟自相应,临水幽花应更香。
垅上惊飞青尾雉,桑间閒立茜裙娘。
白头关吏还相问,不信相如是故乡。
此诗似乎说明郑獬曾到过白头关,与这里的关吏相熟,还是很好的朋友。
生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的晁说之(1059年—1129年),亦曾到过这里。
晁说之《邓圣求作端明时尝赠予诗云妙论出六合微言破》
白头关塞走匆匆,曾玷山公启事中。
妙论微言思落日,荒山穷谷梦悲风。
八哀欲赋嗟无语,三径宜归恨未容。
却拟扫除西域去,预修麟阁画边功。
邓圣求是当初的名士,任地方官员,苏东坡、苏辙兄弟俩和他交往都深厚,皆有关于他的诗词留世。
由此诗也可看出,邓圣求与晁说之曾在白头关相会,别离,至于邓圣求是否在此地为官,或是以上级身份来视察,这里也无法考证。
但此处也可看出白头关曾是繁华之地,重要关口,文人雅士才能云集在此。
袁桷(1266—1327)是元代的学官、书院山长。也是当时的大文豪,《元诗选》里《袁桷集校注》有他所写《客舍书事八首》。或因雨,因公,他留宿在白头关。从诗里所表达的内容和他在元朝的地位,可以推断此诗中所写,便是海西境内的白头关,而从客舍等设置来看,当时白头关相关的相关配套设施还很齐全。
客舍书事第七首为:
宿雾成疏雨,寒蓬捲细尘。云飞疑到地,草长不知春。
香几蜂喧密,寒房燕语真。白头关塞外,犹作未归人。
从目前能找到的最早资料中,白头关最初的出现只能指向到宋朝,而在这之前并史料或无诗词文章之类可以佐证。
那么,白头关是始于宋朝吗?似乎也并没有定,为什么起名为白头关,也没有找到准确的解释。
元朝有位奎章阁参书,名雅琥,曾有诗提到白头、关的字样。
北上函香去,西南致礼勤。
蜀山千丈雪,秦岭万重云。
驿骑鸣金勒,宫袍粲锦文。
白头抱关吏,自羡识终军。
这里的白头亦或指白头关,亦或就是指白发,与白头关的名字并无缘。那么,是因为伍子胥一夜白头而有所感发?在现在小说设定的情节里,多把白头关想象成与伍子胥有关系,初步判断贵州铜仁之地的白头关或是受此影响而设。
但伍子胥过的是昭关啊,在现在的安徽省境内,与这里相差甚远,以此取名的可能性并不大。
伍子胥是楚国人,姓伍,名员,字子胥。楚平王听信谗言,计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伍子胥携楚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伍子胥二人碾转到了离昭关六十里路的一座小山下。从这里出了昭关,便是大河,径直通吴国的水路了。然而,此关被右司马远越领兵把守,很难过关。
伍子胥犹豫不决,晚上,寝不能寐,担心过不了关,反而惹祸;若是不走,不知还要等多久?如此翻来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复起,绕屋而转,不觉捱到天亮。结果一夜之间,头发全白。
以此典故来应关名似乎有可能,但毕竟这是传说的故事,真实性且不说有待推敲,即便是确有其事,相隔近千里也不能当儿戏相随。
若是排除了以上两因,必就另有缘故。
以白头为人名来应对,似乎更为可靠。距刘园村向南直线距离5公里左右,有白洼村,这里白姓人家很多,距白洼村向南直线距离五六公里又有一庄,白庄。虽然现在不能确定这里的白姓人家来历,但所有的一切,又似乎昭示着白头关曾与这里的白姓人家有关联。
翻开白姓家族历史,悠久漫长,但以世系与这里的白姓人家相连接的线索太少,大多只能指向唐宋时期。另外,唐时吐谷浑族有白姓,古代羌族有白姓。晋有羌酋白犊。突厥族白姓,龟兹人。唐肃宗时名将白元光(?-786),即突厥人。
但所有这些,都不能联系到白洼白庄的白姓人身上,看来只能从史书上另找源头。终于在《魏书》中寻到了一个重大的线索。
《魏书》载:“于是高祖诏梁郡王嘉督二将出淮阴,陇西公元操三将出广陵,河东公薛虎于三将出寿春以讨之。元操等攻其马头戍,克之。道成遣其徐州刺史崔文仲攻陷茬眉戍,诏遣尚书游明根讨之。又遣平南将军郎大檀三将出昫城,将军白吐头二将出海西,将军元泰二将出涟口,将军封延三将出角城,镇南将军贺罗出下蔡。”
此段文字,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二里亦有补记。那么,白吐头出镇海西,是不是到了海西就走了?还是就此驻守在海西,在海西大地留下白氏子孙,建了白家城堡呢?
我们且来看一看那个时代的背景。南齐高祖皇帝萧道成强势夺得南宋政权后,为巩固地位,加强地方力量,调兵遣将把白吐头派到了海西来。
海西历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下面一节将会讲到。萧道成本身就出自夷族,我们可以考虑白吐头也出自夷族,吐纥的蛮夷。
萧道成在南宋当官时,曾镇守淮阴地区,对海西有一定感情。在他五十多岁时,使用强势,用禅让的方法夺了南宋朝庭政权,并灭绝了刘氏家族。这时候他的心胸已变狭窄,变成了一个凶狠无比的角色,对地方政权的巩固自然就不会放松了。
萧道成大儿子萧赜只比父亲小十三岁,年轻力壮,,其他兄弟皆年少,在父子争权过程中,萧赜又明显占据了上风,所幸萧道成处于下风时因病逝去,没有酿成父子相残的悲剧。
萧赜掌权之后,自然也不会把父亲派驻出去的外官调回,或者外官也不一定服他调动。
白吐头在海西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繁衍了子孙后代,这时候,白家城堡应该是海西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究竟是谁动了白家城堡,我们不知道,麻叔谋奉命开辟苏杭河道,有没有在此经过停留,为此改变河道走向,我们也不能定。
武则天时期开挖槽道,沟通盐河,是不是在这个时候动了白家堡垒,或只是可能。
但有一点我们基本可以肯定,白头关名是由白吐头之名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