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文学吧 关注:46贴子:1,090
  • 3回复贴,共1

由白头关谈及海西历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千年传奇白头关风雨飘摇隐踪迹
受刘园村村长孙立新的邀请到刘园游玩,在那里注意到吴承恩故居的石刻时,我也关注到另外一块石刻:千年白头关。
对于刘园村是吴承恩故里一说,有史料和所挖石碑可以佐证,并没有可疑惑的地方。唯是“千年白头关”的字样引起了我的兴趣,为此,特意询问方人,却并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遗址已空,难以寻觅。
关于白头关的来由及其准确的地点,成了我心中的一道梗,为求心中疑惑,特意上网查找了相关史料。
然而史料多已难觅,现在能尾到的线索是除了海西之地有白头关,贵州铜仁境内古时亦有白头关,此关与彼关,谁真谁假?谁才是现在文章里的主角?
贵州铜仁之地与白头关相关的史料比较少,难以佐证。或只是伪名而已,或是明清及近代某些小说作者为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设定。
而海西地区白头关的概述则有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其记载甚详。在卷二十二中有:“○白头关县东北百里。《舆程记》:繇县东北三十里至金城镇,又四十里为对江口,又三十里为白头关,繇陆路趣海州之道也。”
这里的县概指涟水古城,此处文字可说明白头关乃是涟水到海州的必经之处,且距涟水百里,由清初据今三百余年来推断,白头关虽是历经风雨,此时关址尚在。
刘园境内淤塞填平的白头河,也似剑指这里曾与白头关相连接。
但白头关名究竟来自何处,以何为名,依旧让人感到渺茫。
在《全宋诗》卷534,郑獬有首诗提到白头关。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虔化人,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
《郧阳道中》
白马春风绿草长,行人踏破碧溪光。
隔山啼鸟自相应,临水幽花应更香。
垅上惊飞青尾雉,桑间閒立茜裙娘。
白头关吏还相问,不信相如是故乡。
此诗似乎说明郑獬曾到过白头关,与这里的关吏相熟,还是很好的朋友。
生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的晁说之(1059年—1129年),亦曾到过这里。
晁说之《邓圣求作端明时尝赠予诗云妙论出六合微言破》
白头关塞走匆匆,曾玷山公启事中。
妙论微言思落日,荒山穷谷梦悲风。
八哀欲赋嗟无语,三径宜归恨未容。
却拟扫除西域去,预修麟阁画边功。
邓圣求是当初的名士,任地方官员,苏东坡、苏辙兄弟俩和他交往都深厚,皆有关于他的诗词留世。
由此诗也可看出,邓圣求与晁说之曾在白头关相会,别离,至于邓圣求是否在此地为官,或是以上级身份来视察,这里也无法考证。
但此处也可看出白头关曾是繁华之地,重要关口,文人雅士才能云集在此。
袁桷(1266—1327)是元代的学官、书院山长。也是当时的大文豪,《元诗选》里《袁桷集校注》有他所写《客舍书事八首》。或因雨,因公,他留宿在白头关。从诗里所表达的内容和他在元朝的地位,可以推断此诗中所写,便是海西境内的白头关,而从客舍等设置来看,当时白头关相关的相关配套设施还很齐全。
客舍书事第七首为:
宿雾成疏雨,寒蓬捲细尘。云飞疑到地,草长不知春。
香几蜂喧密,寒房燕语真。白头关塞外,犹作未归人。
从目前能找到的最早资料中,白头关最初的出现只能指向到宋朝,而在这之前并史料或无诗词文章之类可以佐证。
那么,白头关是始于宋朝吗?似乎也并没有定,为什么起名为白头关,也没有找到准确的解释。
元朝有位奎章阁参书,名雅琥,曾有诗提到白头、关的字样。
北上函香去,西南致礼勤。
蜀山千丈雪,秦岭万重云。
驿骑鸣金勒,宫袍粲锦文。
白头抱关吏,自羡识终军。
这里的白头亦或指白头关,亦或就是指白发,与白头关的名字并无缘。那么,是因为伍子胥一夜白头而有所感发?在现在小说设定的情节里,多把白头关想象成与伍子胥有关系,初步判断贵州铜仁之地的白头关或是受此影响而设。
但伍子胥过的是昭关啊,在现在的安徽省境内,与这里相差甚远,以此取名的可能性并不大。
伍子胥是楚国人,姓伍,名员,字子胥。楚平王听信谗言,计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伍子胥携楚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伍子胥二人碾转到了离昭关六十里路的一座小山下。从这里出了昭关,便是大河,径直通吴国的水路了。然而,此关被右司马远越领兵把守,很难过关。
伍子胥犹豫不决,晚上,寝不能寐,担心过不了关,反而惹祸;若是不走,不知还要等多久?如此翻来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复起,绕屋而转,不觉捱到天亮。结果一夜之间,头发全白。
以此典故来应关名似乎有可能,但毕竟这是传说的故事,真实性且不说有待推敲,即便是确有其事,相隔近千里也不能当儿戏相随。
若是排除了以上两因,必就另有缘故。
以白头为人名来应对,似乎更为可靠。距刘园村向南直线距离5公里左右,有白洼村,这里白姓人家很多,距白洼村向南直线距离五六公里又有一庄,白庄。虽然现在不能确定这里的白姓人家来历,但所有的一切,又似乎昭示着白头关曾与这里的白姓人家有关联。
翻开白姓家族历史,悠久漫长,但以世系与这里的白姓人家相连接的线索太少,大多只能指向唐宋时期。另外,唐时吐谷浑族有白姓,古代羌族有白姓。晋有羌酋白犊。突厥族白姓,龟兹人。唐肃宗时名将白元光(?-786),即突厥人。
但所有这些,都不能联系到白洼白庄的白姓人身上,看来只能从史书上另找源头。终于在《魏书》中寻到了一个重大的线索。
《魏书》载:“于是高祖诏梁郡王嘉督二将出淮阴,陇西公元操三将出广陵,河东公薛虎于三将出寿春以讨之。元操等攻其马头戍,克之。道成遣其徐州刺史崔文仲攻陷茬眉戍,诏遣尚书游明根讨之。又遣平南将军郎大檀三将出昫城,将军白吐头二将出海西,将军元泰二将出涟口,将军封延三将出角城,镇南将军贺罗出下蔡。”
此段文字,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二里亦有补记。那么,白吐头出镇海西,是不是到了海西就走了?还是就此驻守在海西,在海西大地留下白氏子孙,建了白家城堡呢?
我们且来看一看那个时代的背景。南齐高祖皇帝萧道成强势夺得南宋政权后,为巩固地位,加强地方力量,调兵遣将把白吐头派到了海西来。
海西历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下面一节将会讲到。萧道成本身就出自夷族,我们可以考虑白吐头也出自夷族,吐纥的蛮夷。
萧道成在南宋当官时,曾镇守淮阴地区,对海西有一定感情。在他五十多岁时,使用强势,用禅让的方法夺了南宋朝庭政权,并灭绝了刘氏家族。这时候他的心胸已变狭窄,变成了一个凶狠无比的角色,对地方政权的巩固自然就不会放松了。
萧道成大儿子萧赜只比父亲小十三岁,年轻力壮,,其他兄弟皆年少,在父子争权过程中,萧赜又明显占据了上风,所幸萧道成处于下风时因病逝去,没有酿成父子相残的悲剧。
萧赜掌权之后,自然也不会把父亲派驻出去的外官调回,或者外官也不一定服他调动。
白吐头在海西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繁衍了子孙后代,这时候,白家城堡应该是海西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究竟是谁动了白家城堡,我们不知道,麻叔谋奉命开辟苏杭河道,有没有在此经过停留,为此改变河道走向,我们也不能定。
武则天时期开挖槽道,沟通盐河,是不是在这个时候动了白家堡垒,或只是可能。
但有一点我们基本可以肯定,白头关名是由白吐头之名传承下来。


IP属地:江苏1楼2017-10-22 18:07回复
    二:白头关与硕项湖
    了解海西历史,请看本人所作《海西赋歌》,“郯庐地动海潮退,南现大湖北兀山、、、、、、”
    曾经的渔场口与刘园村紧靠在一起。那么,渔场口是不是硕项湖的最南端,显然并不能确定。
    《大清一统志》 第12部分:...“一名硕灌湖又名硕项湖又名大湖,西接海州沭阳县界,为涟水之上源,《元和郡县志》硕濩湖在涟水县北一百十六里与海州朐山县中分为界。”
    《读史方舆纪要》硕项湖县西北百二十里,湖东西四十里,南北八十里,与海州沭阳,赣榆接境,亦曰太湖,又谓之石?湖,一名硕灌湖。其西接桑墟湖,为涟水之上源。
    “白头关县东北百里。繇县东北三十里至金城镇,又四十里为对江口,又三十里为白头关。”
    这里的县皆为涟水县城,由两处文字记载比较,在这个时候,白头关与硕项湖的横向距离在二十多里左右,或仅十六里的距离,从目前白头关被毁的遗址与萧大桥南傍湖而生的硕项村距离看,也大致吻合。
    那么,硕项湖这个时候已经是什么样子呢?
    《方舆纪要》卷22有:“硕项湖县西北百二十里,湖东西四十里,南北八十里,与海州沭阳,赣榆接境,亦曰太湖,又谓之石?湖,一名硕灌湖。”
    硕项湖貌似很大很广,与沭阳海州皆接,但其悲催的遭遇在明清之际已经改变。准确的说,由于黄河改道,沂河下泄,硕项湖已经淤塞,此时已不能称为湖了,只能称为河滩,承载新沂河沭河白马河南六塘河等河流的通水功能,就如目前的沂河滩,虽然还有宽广的湖面,大体却皆萎缩成浅滩,成为每年一熟的河淌地。
    此处载于大清《皇朝经世文编》 卷九十七工政三河防二
    “方今河水所经。必由海州所属之硕项湖。硕项湖。非湖也。夏秋之交。山左蒙沂之水。经此入海。汇成巨浸。汪洋百余里。若湖者然。故曰湖也。冬春水涸。居民于中种麦。麦后水至。不及种秋粮。亦谓之一熟地。今议改道。”
    《皇朝经世文编》 卷一百二工政八河防七
    “嘉庆十一年,河道总督戴均元,窃臣等确查新河中段,硕项湖一带。碍难筑堤。趁此清水畅出之时。议将旧河湾曲淤浅处所。分段挑浚。堵筑减坝。藉以冲刷。可望通顺。”
    明初状元丁显有《淮北水利说》,此文亦收录于《皇朝经世文编》
    “淮渎深广足容沂泗,以故徐海之间不虞水患,乃自黄河夺泗,而泗无所归,沂亦不能入泗,势不能不逼而东行,然其时骆马湖周二万五千八百三十丈尚未淤垫,蒙沂之泉源微山昭阳之汛涨犹足以潴蓄,而海州之硕项湖亦能翕受异涨,故其时海沐诸州县之患犹未甚巨,延至康熙十七八年,黄河屡决骆马湖淤垫,而蒙沂之水遂泛滥四出,硕项湖淤垫成田,增粮一千二顷,而海灨沐安渐为泽国,此六塘河之开所由始,欤六塘河旧亦曰盐河。”
    在此文字下,又收录了两江总督尹文端公于乾隆十一年奏章,上奏朝廷在潮河建滚石坝一事。
    “奏于潮河之中,各筑石滚水坝,底数十丈,以高于河底五尺,低于民田一尺为度,估银约数万两,水满则滚水,平则蓄,既利民田亦不妨盐运。”
    看来,早在七八百年前,硕项湖就开始淤垫堵塞,而通淮阴的运盐河就显得重要多了,白头关借此成为当时最重要的通商关卡之一。
    《皇朝经世文编》:“骆马湖上源曰沂河。自山东南流入境。西通武河燕子河芙蓉河。北合白马河墨河汇焉。河亦自山东南流入境。经海州。折东流。合硕项湖青伊湖水曰涟河。入于海。新盐河旧盐河民便河。俱为淮北盐河。”
    原本运盐河流到处可走,但由于硕项湖的淤塞,在某些季节似乎只能走在盐河一路,这个时候,白头关身价开始倍增。
    《明实录英宗实录》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八
    “赤城雕鹗云州三堡站驿俱无印记,凡遇飞报使臣往来,止凭白头关文应付,虽有伪冒无从稽验,乞铸给印记以防其弊。”
    白头关重要性,此可见一斑,三堡站俱以白头关的关印,以致都有人伪造,甚至成了职业,(笑脸)包括新安镇在内从事此职业的大有人在。


    IP属地:江苏2楼2017-10-22 18:08
    回复
      四:关注海西历史,彰显白头关的地位。
      “乙丑,淮东宣抚使韩世忠,奏伪齐遣沂、海州等签军攻犯涟水军,”
      “先是金以数万众围海州,诏子盖率兵往援,仍听张浚节制。浚受命,即为书抵子盖,勉以功名,令出骑乘敌弊。子盖至京口,整军渡江,亟趣涟水,”
      “魏胜起兵涟水,据海州以归,与宝共事,”
      这是《资治通鉴》与《宋史》的内容,魏胜在海西地区与金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自宋初时起,海西就一直在宋、金、拉锯战里生存,很长时间,契丹人占据了这里。在《元史》里,我们可看到这一切。
      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二年,“纯之命先讥察,谕意群豪,以铎为武锋副将,与高忠皎各集忠义民兵攻海州;粮援不继,退屯东海。”
      “于是东海马良、高林、宋德珍等万人辐辏涟水,李全等生羡心焉。”
      元太祖成吉思汗十六年,“夏六月,宋涟水忠义统辖石珪率众来降,以珪为济、兖、单三州总管。”
      “帝然之,命鋋归取涟海数州。鋋遂发兵攻拔涟水相连四城,大张克捷之功。”
      “世祖即位,加鋋江淮大都督。鋋言:“近获生口,知宋调兵将攻涟水。”
      到了元太宗五年,“十二月,诸军与宋兵合攻蔡,败武仙于息州,金人以海、沂、莱、潍等州降。”“乙巳年秋,后命马步军都元帅察罕等率骑三万与张柔掠淮西,攻寿州,拔之,遂攻泗州、盱眙及扬州。”
      从这里可看出,宋、金都分别在此地驻守过。
      到了元宪宗时期,宪宗三年,“三月,大兵攻海州,戍将王国昌逆战于城下,败之,获都统一人。”
      宪宗八年,三月、、、、、“璮还,击海州、涟水等处。”“璮遂攻海州、涟水军,夏贵等战却之。”
      宪宗九年,八月,“李璮乞遣将益兵,渡淮攻宋,以方遣使修好。”“冬十月丁未,李璮言宋兵复军于涟州。”
      这里的涟洲就是如今的涟水县城,从北方向南进兵,海西应是攻打涟水守军的最佳驻扎地。
      到了元世祖时,“二年春正月辛未夜,东北赤气照人,大如席。乙酉,宋兵围涟州。”
      “二月丁酉,太阴掩昴。己亥,宋兵攻涟水,命阿术等帅兵赴之”
      “六月癸巳,括漏籍老幼等户,协济编户赋税。丙申,赐新附人王显忠、王谊等衣物有差。李璮遣人献涟水捷。”
      “既而来献涟水捷,诏复奖谕,仍给金符十七、银符二十九,增赐将士。庚寅,鋋辄发兵修益都城堑,且报宋人来攻涟水。”
      “三年,九月,九月戊午,亳州万户张弘略破宋兵于蕲县,复宿、蕲二城。以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董文炳兼山东路经略使,收集益都旧军充武卫军,戍南边,诏益都行省大都督撒吉思与董文炳会议兵民籍,每十户惟取其二充武卫军;其海州、东海、涟水移入益都者,亦隶本卫。”
      “冬十月丙辰,放金州所屯军士二千人及大名、河南新签防城军为民。庚申,分益都军民为二,董文炳领军,撒吉思治民。禁诸王、使臣、师旅敢有恃势扰民者,所在执以闻。诏以李璮所掠民马还其主。以郝经、刘人杰使宋未还,廪其家。中书省奏与宋互市,庶止私商,及复逋民之陷于宋者,且觇涟、海二州,不允。”
      九年,“六月壬辰,遣高丽国西京属城诸达鲁花赤及质子金镒等归国。减乞里吉思屯田所入租,仍遣南人百名,给牛具以往。是夜,京师大雨,坏墙屋,压死者众。癸巳,敕以籍田所储粮赈民,不足,又发近地官仓济之。甲午,高丽告饥,转东京米二万石赈之。己亥,山东路行枢密院塔出于四月十三日遣步骑趋涟州,攻破射龙沟、五港口、盐场、白头河四处城堡,杀宋兵三百余人,虏获人牛万计,第功赏赉有差。”
      从这些史料来看,自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年)至元世祖九年(1272年),长达55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里,海西就生存在三方的拉锯战里。
      在这以后,各种灾难又叠踵而来,水患,冰雹,蝗虫,据不完全统计,从元世祖到武宗及仁宗英宗时期,发生在海西周边地区大的自然灾害就有七八起。
      这里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居民了,或者说就是一片荒滩,极少人烟,人口南移,这也可以用来解释白姓人家慢慢向南搬迁的一些原因。
      到了元顺帝二十五年, “十一月己丑,太白犯荧惑,太阴犯垒壁阵。丙申,太阴犯毕宿。癸卯,太阴犯太微垣。是月,大明兵取泰州。时泰州、通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泗州、濠州、安丰诸郡,皆张士诚所据。 ”
      “二十六年 夏四月辛酉,诏立皇太子妃瓦只剌孙答里氏。是月,大明兵取淮安路、徐州、宿州、濠州、泗州、颍州、安丰路。”
      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元至正十四年,即1354年,当时海西地区已经被起义军占领,元朝将领董抟霄(?-1359) 参与镇压了一次农民起义。
      “抟霄招善水战者五百人,与贼战安东之大湖,大败之,遂复安东。”
      但即便是这样,也不能影响海西周边最终控制在起义军手里,随后,大明天子宣告明朝政权成立。而这个时候,明太祖朱元璋也开始向海西增派人口了(呲牙)
      据《新安镇志》载:大明洪武年间,虑苏州阊门大族相聚为逆,使各道武员率游骑击散,谓之“洪武赶散”,又叫“红蝇赶散”。新安镇周边周姓、惠姓、刘、管、段、金等姓皆是赶散而来,在朐南(海西)芦苇荒所,各插草为标,占为民地。
      在这之后,海西开始人丁兴旺,白头关成为盐河最重要的关卡之一。
      《清史稿》内没有找到与海西相关联的战场,主要是由于大清与大明的主战场在山海关内外,这里就很少波及了。但我们不难想象,清朝控制天下之初,便派兵把这里接管了。就如后来的日本兵,全面侵华战争打响不久,就派兵到了海西。
      控制了海西,便控制了重要的盐道,可以想象当时新安镇民众口中所谓的南头关,白头关,便是指此。
      最后,以唐代李商隐的一首诗结束
      无题
      万里风波一叶舟,忆归初罢更夷犹。
      碧江地没元相引,黄鹤沙边亦少留。
      益德冤魂终报主,阿童高义镇横秋。
      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


      IP属地:江苏4楼2017-10-22 18:12
      回复
        三发表后怎么没有了?


        IP属地:江苏5楼2017-10-22 18: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