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甲弹吧 关注:93贴子:741
  • 13回复贴,共1

【【沈霍伊那只-----当年与J-20竞标的不死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7-10-22 18:45回复
    2011年,中航工业出版了其院士系列丛书。披露了当初四代机竞标时的相关细节。然而在该丛书的插图中,一张沈阳四代机的风洞模型图片被打了马赛克。而新世纪初对外气动布局研究基本结束,飞机进入到实际原型机设计,北方所工作进度较快,短短几年就完成基本设计,制造了一个全尺寸模型,这个巨大的飞机模型是第一次向外界展示中国绝密的隐身的先进战斗机模型,一时之间声名大噪,许多国家高层领导和军队领导都参观过,并给予高度评价,最后沈飞获得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纯以设计方案就作为成果的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这就是骨头鹰的前作---雪鹄(楼主现在都不知道这个字咋念)


    2楼2017-10-22 18:52
    回复
      仅仅凭借PPT和木头模型就获得无数好评,轻易丧失了判断力,沈阳上下都一副板上钉钉的超自信

      2008年前后几年,国内真正的最后的刺刀见红的四代机竞争开始了,沈飞的决定以最擅长的三翼面设计“雪鸮”参与竞争,这个设计在四代机气动阶段是综合性能最好的一个,而成都所以传统的鸭式布局“威龙”参与竞争,尽管没有美国ATF那样真的造个验证机出来PK一遍,但这次竞争是国内首次采用竞标式的战斗机研制对飞机的各项指标不仅进行理论评议,还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实验验证,结果最后大家都知道了,成都所又一次临场大翻盘,威龙成为最后的J20,呼声最高,影响最大的雪鸮惜败。


      3楼2017-10-22 18:53
      回复
        601三翼面总体气动布局方案和弹舱设计的特点!我们就可以看到在2006年底准备妥当的601重四竞标方案,采用了三翼面,前伸边条,主翼双三角翼,加来特进气道方案,如题图和下面这些披露出来的方案图所示。23m长的大家伙,总师认识技术潮流有偏差,重机动轻隐身,采用了太复杂的气动设计,最终惨败。


        4楼2017-10-22 18:56
        回复

          做一个事后诸葛亮,我们来看看雪鸮的气动布局------三翼面布局,是在常规布局基础上增加一个前翼,和现在广为传播的说法不同,三翼面布局和同样有前翼布局的鸭式布局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两者气动现象和气动规律几乎完全不同。三翼面布局最初是常规布局在从静安定飞机跨入静不安定飞机时采用的一个临时的研究布局,简单的在现有飞机机翼前加装一对全动的小翼,以为在原气动中心前增加了升力面积,升力中心前移,就会造成飞机从静安定的变为静不安定的,F-4CVV,F-16ATFI,F-15MACT,F-8IIACT 都是这样的改进路子,这些飞机都是研究的试验品(引用)。


          5楼2017-10-22 18:59
          回复
            美国最早将F15改成三翼面战斗机,引领了世界潮流,结果俄罗斯和我国纷纷跟进
            俄罗斯苏30战斗机,采用了三翼面,机动性有不少提高,这也是沈阳采用三翼面的促进因素之一。
            雪鸮的气动布局采用了CARET尖劈乘波固定进气道,尖细窄边条,前翼,双后掠机翼,平尾,双外倾垂尾。从气动布局上来说,三翼面布局的基础还是正常布局,前翼位于机翼和边条之间,和鸭式布局不同,三翼面的前翼有调整飞机气动中心的作用,因此不能让前翼处于失速状态,所以,在三翼面气动布局中,前翼的控制规律是要保证前翼的升力不能发生大的波动,所以它很多时候都是象前缘襟翼一样下偏,由于机翼的上洗,前翼即便是下偏,其真实迎角也是正的。


            6楼2017-10-22 19:03
            回复

              俄罗斯的三翼面飞机经常做飞行表演,机动性很不错,但是特别坑发动机,推力小玩不转。


              7楼2017-10-22 19:04
              回复
                回到雪鸮,因为飞机阻力比其他布局都大,因此设计师想从机翼上做文章,但是机翼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一架飞机的基本性能,不管是常规布局,还是三翼面布局,机翼在40度左右的前缘后掠角是最佳性能区域,但是要飞机超音速阻力小,要么大幅度减小机翼面积,结果是机动性变差,要么是增大机翼前缘后掠角,601的设计师想了一个折衷的主意,他们采用了一种古老的机翼设计,双三角翼,这种设计在J7E上就被采用了,


                8楼2017-10-22 19:05
                回复
                  和最后的J20相比,雪鸮构形复杂,飞机尺寸巨大,对发动机依赖高,必然导致最后的飞机成本高,超音速巡航性能低,飞机的推重比低,进而影响机动性,另外隐身控制方面601对技术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有所偏差,对飞机隐身方面设计优化不足,几乎是必然输掉了竞争。
                  当年沈霍伊和苏霍伊设计局关系紧密,设计师受其影响很大,对于隐身的要求也类似,推出的飞机都是不隐身的怪物
                  有美国和法国的同行最后看到了新闻和公开的论文资料以后感叹说,601所选择了一堆落后的气动技术堆积出一个竞争先进飞机的架构,输在了起跑线上。


                  9楼2017-10-22 19:06
                  回复
                    四代机不隐形,请问和三代机有个鬼的区别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11-21 15:50
                    收起回复
                      没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11-21 16: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