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银杉
2017/10/26 19:24
道情是旬阳影戏的主要剧种,据1987年10月出版的《旬阳戏剧志》记载,道情源于唐代《承天》、《九真》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原为徙歌。
道情又称皮影戏、小戏儿等,主要流行在旬阳与关中语音近似的广大地域。据传,早在公元1628年—1644年(明崇祯年间)有个名叫白米虫的人将道情戏由关中带至商县并流传于安康、旬阳
公元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安康西路人赖世魁从关中学会道情戏,回来后建立道情皮影班,聘人整理剧目流动演出。自此,道情皮影戏唱风日盛,广为流传。1851年—1874年(咸丰、同治年间),旬阳的赵家班远近闻名,常年活动(《陕西戏剧志安康地区卷》记载)。
据1996年出版的《旬阳县志》记载,民国时期,以县城张喜娃子最有影响,民间素有“皮影子打架,喜娃子说话”之说。国民党四十军军长唐炳勋部驻防旬阳时,曾将张喜娃子的唱腔用钢丝绳录音机录音,以致旬阳人连呼唐盗走了本县的“宝”。
又传旬阳当时名宦李啸风,对喜娃子唱的《白玉奴挂画》非常赞赏,其言“文词优雅,唱腔逶婉”。另一与张喜娃子齐名的皮影艺人为庞世堂,与张喜娃子同出一师(庞之父)。庞自幼从父学艺,无论是“拦门”,还是“场面”(即文武场),样样精通。1957年参加省、地两级“皮影戏”汇演《打蛮船》连受嘉奖,陕西日报做了消息报道。
建国后,旬阳县文化主管部门就开始对旬阳道情十分重视。1957年,成立了“旬阳县道情班社”;1962年,旬阳县人民剧团聘请皮影艺人龚德让、谢兴国、向征文、吴延常、戴荣智给剧团传授排练了道情折子戏《隔门贤》;1964年,县剧团排练的大型现代戏《朝阳凯歌》,并赴地区参加汇演;
1978年,县剧团排练的道情现代小戏《换地》,赴省参加汇演,获得广大戏迷朋友的一致赞赏。道情艺术在由“亮子”搬上大舞台的过程中,从剧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诸方面都进行了全面而有效的继承、革新和发展,使道情戏出现了新的局面。
“文革”后的1977年,一度被封禁的古装历史剧恢复演出。1980年,旬阳县文化局、旬阳县文化馆联合举行全县道情皮影戏汇演。旬阳文化局还先后给部分道情班社颁发了演出许可证,所以这些做法对挖掘、继承、繁荣旬阳道情戏起到了积极和推动作用,也为培养道情戏接班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旬阳县志》记载,公元1941年(民国三十年),国民党军队四十军军长唐炳勋盗走旬阳“三件宝”,其中就有张喜娃子的“道情”唱腔。可见当时道情音乐在民间的地位和体现出来的重要价值。又传旬阳当时名宦李啸风,对喜娃子唱的《白玉奴挂画》非常赞赏,其言”文词优雅,唱腔逶婉”。
旬阳“道情”是一项十分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旬阳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对于贯彻落实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政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研究汉水文化和陕西民间文化,
展示地方文化特色,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乡村文化相对沉寂的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017/10/26 19:24
道情是旬阳影戏的主要剧种,据1987年10月出版的《旬阳戏剧志》记载,道情源于唐代《承天》、《九真》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原为徙歌。
道情又称皮影戏、小戏儿等,主要流行在旬阳与关中语音近似的广大地域。据传,早在公元1628年—1644年(明崇祯年间)有个名叫白米虫的人将道情戏由关中带至商县并流传于安康、旬阳
公元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安康西路人赖世魁从关中学会道情戏,回来后建立道情皮影班,聘人整理剧目流动演出。自此,道情皮影戏唱风日盛,广为流传。1851年—1874年(咸丰、同治年间),旬阳的赵家班远近闻名,常年活动(《陕西戏剧志安康地区卷》记载)。
据1996年出版的《旬阳县志》记载,民国时期,以县城张喜娃子最有影响,民间素有“皮影子打架,喜娃子说话”之说。国民党四十军军长唐炳勋部驻防旬阳时,曾将张喜娃子的唱腔用钢丝绳录音机录音,以致旬阳人连呼唐盗走了本县的“宝”。
又传旬阳当时名宦李啸风,对喜娃子唱的《白玉奴挂画》非常赞赏,其言“文词优雅,唱腔逶婉”。另一与张喜娃子齐名的皮影艺人为庞世堂,与张喜娃子同出一师(庞之父)。庞自幼从父学艺,无论是“拦门”,还是“场面”(即文武场),样样精通。1957年参加省、地两级“皮影戏”汇演《打蛮船》连受嘉奖,陕西日报做了消息报道。
建国后,旬阳县文化主管部门就开始对旬阳道情十分重视。1957年,成立了“旬阳县道情班社”;1962年,旬阳县人民剧团聘请皮影艺人龚德让、谢兴国、向征文、吴延常、戴荣智给剧团传授排练了道情折子戏《隔门贤》;1964年,县剧团排练的大型现代戏《朝阳凯歌》,并赴地区参加汇演;
1978年,县剧团排练的道情现代小戏《换地》,赴省参加汇演,获得广大戏迷朋友的一致赞赏。道情艺术在由“亮子”搬上大舞台的过程中,从剧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诸方面都进行了全面而有效的继承、革新和发展,使道情戏出现了新的局面。
“文革”后的1977年,一度被封禁的古装历史剧恢复演出。1980年,旬阳县文化局、旬阳县文化馆联合举行全县道情皮影戏汇演。旬阳文化局还先后给部分道情班社颁发了演出许可证,所以这些做法对挖掘、继承、繁荣旬阳道情戏起到了积极和推动作用,也为培养道情戏接班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旬阳县志》记载,公元1941年(民国三十年),国民党军队四十军军长唐炳勋盗走旬阳“三件宝”,其中就有张喜娃子的“道情”唱腔。可见当时道情音乐在民间的地位和体现出来的重要价值。又传旬阳当时名宦李啸风,对喜娃子唱的《白玉奴挂画》非常赞赏,其言”文词优雅,唱腔逶婉”。
旬阳“道情”是一项十分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旬阳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对于贯彻落实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政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研究汉水文化和陕西民间文化,
展示地方文化特色,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乡村文化相对沉寂的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