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课堂吧 关注:19贴子:535
  • 6回复贴,共1

新媒体行业升级:有人出走有人回归,10w+似乎越来越失去效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了。独立的内容手艺人和工作室开始登上主流传播舞台,而过去所谓的大众媒体,也慢慢掌握了新媒体的套路,越来越会玩了。


1楼2017-10-28 15:50回复
    人们似乎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让人过瘾的新闻了,也很久没有一份报纸或者杂志让人充满期待了。
    所谓过瘾,可能是以前南方都市报一篇《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而揭发的真相。所谓期待,可能是以前每周四买一份南方周末时闻到的油墨香,再或者,是在年终盘点时仍不舍得扔掉的一本本《新周刊》。
    时事变迁。现在越来越多以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兴起。
    遗憾的是,经典作品越来越少,像快消品一样的爆款和热点越来越多。那种洛阳纸贵的“虚荣”似乎被文章左下部的10w+所替代;过去希望媒体人“担道义”,现在只希望迎合读者的共鸣;深度思考被各种热点所淹没。
    于是,越来越多反转的剧情、经不起推敲的事实以及越来越令人震惊的标题。换来的流量,就好像食品添加剂一样,瞬间让人吃饱,又瞬间饥渴。


    2楼2017-10-28 15:50
    回复
      在这背后,是无数的个体媒体人在出走。
      以素有新闻界黄埔军校的南方系为例,从这里“毕业”后,他们踩着新媒体的浪潮快速成长。诞生了诸如咪蒙、黎贝卡、十点读书这样一个个的行业IP。经过几年新媒体的荒蛮生长,这些个体也越来越职业化。他们可能没有第一波踏入行业红利期,但却快速成为了内容生产市场的中坚生产力量。
      正因为这些人的加入,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界限开始模糊了。
      新媒体不再是哗众取宠和耸人听闻的代名词。传统媒体也慢慢布阵新媒体矩阵,甚至还“骚浪贱”地玩起了人设,有一些玩得还很不错。


      3楼2017-10-28 15:50
      回复
        一个个小而美的工作室似乎成了解决这个时代病结的药。无论是因百雀羚而一夜爆红的“局部气候调查组”,还是前几天有道翻译的戏精H5,或者黎贝卡联手mini跨界卖车,以及越来越多个人号的文章开始被人民日报微信客户端转载,这不得不让人开始重视这些内容手艺人的力量。
        而这背后,正是以内容为主的爆款的支撑。
        这一行从来都是靠作品说话的。正因如此,这些工作室也有了更多吸引年轻人的砝码。如今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不再是往传统媒体挤的华山一条路,而是传统媒体、门户、门户的子产品、互联网公司、内容工作室等等。尤其当咪蒙说出“我的助理月薪才五万”时,人们终于意识到,这不是哗众取宠,讲手艺的时代真的来了。
        一个分众而多元的时代。如果你有足够的魅力,总不缺与你志同道合的人与你狂欢。
        再加上小而美的工作室模式,船小好掉头,也非常容易在热点的时候,第一时间发出声音,不再需要一层层地报备,甚至有很多干扰。那些第一波出走的媒体人,也已经慢慢凭借多年的专业训练开始弯道超车,受到更多广告主的欢迎。即便没有10w+流量,但凭借高品质的内容和用户粉丝粘性,也可以活出自己的性格。
        与此同时,市场上越来越多细分领域专业化机构的诞生,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原来传统媒体中的任何一个部门,比如摄影部、美编部、技术部,几乎都可以找到独立的工作室通过外包的形式去完成。
        时代在重构。


        5楼2017-10-28 15:51
        回复
          这不是坏事。经过第一轮新媒体的荒蛮生长,越多越多内容人开始加入,新媒体行业也开始也有了审美和技术含量的推动。
          一切都在向好,行业也在升级。
          过去那种迎合所有人的方式,慢慢地开始不再适用了。而内容生产者除了在乎内容外,更在乎消费内容的用户们。有自我表达,也能为市场提供更多人会喜欢的内容,成了最好的状态。在音乐领域,在营销领域,在媒体领域,都是如此。
          当人设需要的是不完美,当流量不再是唯一的标准,10w+似乎越来越失去效力,这也是好的内容在慢慢回归的时候。


          6楼2017-10-28 15:51
          回复
            你对新媒体的10W+怎么看呢?


            7楼2017-10-28 15:52
            回复
              新媒体时下越来越火的行业,你懂多少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10-29 22: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