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四年,太祖实推安生养息之策,又有能臣猛将相助,天下安。
有一日,苏州城里的一户人家喜得贵子,取名文益,字尘奇。
话说这文公子当真是文曲星下凡,三岁习字,五岁通史,出口成章,邻里坊间都道是个“小刘伯温。”
洪武二十四年,四年一届的科试开始了,天下有志气的学子纷纷背上背篓,备足盘缠进京赶考,文益自然也会去得。
文益早日便与城南的王府长女私定了终身,此番进京还要与她道别才是,想至此处,他四下里望了望,只见家徒四壁,再无甚值钱物,只好取了砚上的半只秃笔细细地用稻草包好了置于怀中,出了门。
文益住处距王府甚远,走去颇费时候,路上又有洗衣婆与泼皮多嘴,只是自己身无分文,付不起坐车的钱,怕是又被嘲笑一番。
果不其然,走了没有半里路,街角的孙婆阴阳怪气的说:“呦!这不是文大才子嘛,干嘛去呢?”
文益停下来回道:“却无事,寻些旧友。”“我看你不是寻旧友,只是去城南与那王大小姐私会吧,哼哼,要是让王老爷知道了还不打断你的腿!”孙婆故意做了个挥棒子的样子,“老人家说笑了,没有这等事。”文益涨红了脸,加快了脚步离去。“别走啊,老婆子我说话很中听的啊。”孙婆在后面不依不饶,文益只当没听见,孙婆自讨没趣,嘟囔道:“年轻人就是毛毛躁躁的,一定要吃亏的。”
文益来到了王府的后院围墙处,墙上有块可以拆卸的砖头,他从怀中取出笔丢进了院里,学了两声猪叫又把砖头塞了回去,心满意足的回去了。
同年秋,文益因在殿试中做了篇文章,中有“今日不足惜,待我来日归”惹太祖大怒,定为反诗即刻押送大牢听候发落。
俗语云: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远在苏州的王老爷都知道了,也不念什么旧情了,重新给长女找个好人家。
街角孙婆与泼皮李二议论道:“老身看那王大小姐也不是个守本分的人,怕是早就让人摘去了落红,不然王老爷这么着急的给她寻婆家?”那李二附和道:“就是,我听说这个王大小姐经常和路上行人眉来眼去的呢,可惜她从来没正眼瞧过我。”孙婆嘁了一句:“你看看你那寒酸样,哪家姑娘能看上你?你就别埋怨了,好好地打个长工,攒两个铜板才是。”
大殿之上,龙威震怒,大臣们全都默然不语,唯有刘伯温上前一步,谏道:“吾皇,臣以为此事不妥。”太祖朗声道“有何不妥?他意为覆我大明。”刘伯温道:“此人号称:小刘伯温,与臣有些渊源,吾皇更知此人才华横溢,乃不世之栋梁,应着重细查才是。”太祖道:“朕乏了,退下吧。”
却说这王老爷也听见了些坊间的谣言,只欲将长女速速嫁出去,却不料王大小姐以***,只得作罢。
七日后的早朝,太祖下令放了文益,赐一百两纹银,封进士,永生不得参加科考,即刻返回原籍。
文益回了家,又去了王府的后院,只是被王府的家丁抓住了,送去见了王老爷。
王老爷见了文益道:“文公子,你是个有才识的人,如今你出了这等事故,倒也害得我女儿伤心,她不愿见你,你从我府上随意挑个丫鬟随你成亲罢。”文益不愿多说:“人我不要,只是有句话转告小姐,见笔如人,告辞。”
之后文益参了军,故事也就结束了。
写的不好…凑合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