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9日四川绵阳市梓潼县发生4.9级地震,是梓潼地区有历史以来录的最大地震,在四川盆地内部是少见的,但是这次地震没有形成地表破裂带,加上文盲叔说过沉积物具有毁尸灭迹的能力,官方在震后曾以汶川地震后应力调整为因给搪塞了过去,对发震构造更是不置一词,而且这次地震有前震和余震,震源深度21KM,绝对并非是什么矿震和塌陷地震,但是地震的发生和断裂带是有关系的,特别是深层断裂带,2013年4-20的芦山地震就是未知的深层隐伏断裂带向上中地壳扩展引起浅层的大川双石断裂带活动,由于四川盆地内部地下情况不明,探查这样的未知闷骚的深断裂带的确是有必要的,现在就这次梓潼地震来就各个方面来探究发震断裂带。
1.地震地质情况
研究区位于扬子克拉通准地台西北部的川中凹陷低缓隆起构造带,为新华夏系第三沉积的川北凹陷构造体系,北部毗邻龙门山断裂带,东部以德阳八角场构造相邻,西北与江油中坝潜伏构造相邻,,地质构造简单,构造裂隙不发育,研究区以及邻区均属于弱震活动区和地震研究空白区,梓潼向斜是研究区内的主要地质构造,向斜呈北东50-70度,向斜轴线西北受龙门山断裂带控制,西南受绵阳帚状扭旋构造哦制约,东面受巴中仪陇莲花状构造影响,致使梓潼向斜轴线弯曲,向斜两翼发育几组次一级构造,局部有微小错动,两翼岩层近水平,出漏地层为泥质岩类和砂质岩类交替的白垩系沉积层,此外,河谷地域上沉积有新生代的第四纪更新统和全新世地层。研究区内植被十分发育,该次地震也没有形成地表破裂带,实地考察中没有发现显著的断裂带痕迹,由于研究区是地震研究空白区,地下情况不明。只有官方李明欣学者利用遥感释义提出梓潼三台南北向断裂带的存在,而断裂带分布和活动性没有前人研究,为弄清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只有从余震序列和震源机制解两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判定。
2.余震序列和震源机制解
2.1 地震基本参数
该次地震发生后,安县地震台,中国地震台网,哈佛大学,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等单位都给出了相应的地震基本参数,具体如图
从表上反映各个机构给出的地震参数不一致,,但震级差别不大,由于各个单位在计算地震时选用的台站和方法不同,所以震源深度差异较大。
2.2余震序列
安县地震台采取的是EDSP-IAS交互定位软件对此进行地震精确定位。
2014年7月-2015年3月安县台记录到梓潼4.9级地震及前震和余震141次,其中余震130次,如图
如图可知余震序列呈现北西方向展布,余震序列展布的优势方向是北西向,呈椭圆形分布,长轴17KM,短轴8KM,余震首先发生在主震的南东侧,转向主震的北西侧,唐山大地震后在北东向的滦县发生了7.1级地震和南西侧的宁河6.9级余震,和唐山基底断裂带的方向一致。展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梓潼地震也是如此。最大余震发生在主震南西侧2.5KM处。
1.地震地质情况
研究区位于扬子克拉通准地台西北部的川中凹陷低缓隆起构造带,为新华夏系第三沉积的川北凹陷构造体系,北部毗邻龙门山断裂带,东部以德阳八角场构造相邻,西北与江油中坝潜伏构造相邻,,地质构造简单,构造裂隙不发育,研究区以及邻区均属于弱震活动区和地震研究空白区,梓潼向斜是研究区内的主要地质构造,向斜呈北东50-70度,向斜轴线西北受龙门山断裂带控制,西南受绵阳帚状扭旋构造哦制约,东面受巴中仪陇莲花状构造影响,致使梓潼向斜轴线弯曲,向斜两翼发育几组次一级构造,局部有微小错动,两翼岩层近水平,出漏地层为泥质岩类和砂质岩类交替的白垩系沉积层,此外,河谷地域上沉积有新生代的第四纪更新统和全新世地层。研究区内植被十分发育,该次地震也没有形成地表破裂带,实地考察中没有发现显著的断裂带痕迹,由于研究区是地震研究空白区,地下情况不明。只有官方李明欣学者利用遥感释义提出梓潼三台南北向断裂带的存在,而断裂带分布和活动性没有前人研究,为弄清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只有从余震序列和震源机制解两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判定。
2.余震序列和震源机制解
2.1 地震基本参数
该次地震发生后,安县地震台,中国地震台网,哈佛大学,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等单位都给出了相应的地震基本参数,具体如图
从表上反映各个机构给出的地震参数不一致,,但震级差别不大,由于各个单位在计算地震时选用的台站和方法不同,所以震源深度差异较大。
2.2余震序列
安县地震台采取的是EDSP-IAS交互定位软件对此进行地震精确定位。
2014年7月-2015年3月安县台记录到梓潼4.9级地震及前震和余震141次,其中余震130次,如图
如图可知余震序列呈现北西方向展布,余震序列展布的优势方向是北西向,呈椭圆形分布,长轴17KM,短轴8KM,余震首先发生在主震的南东侧,转向主震的北西侧,唐山大地震后在北东向的滦县发生了7.1级地震和南西侧的宁河6.9级余震,和唐山基底断裂带的方向一致。展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梓潼地震也是如此。最大余震发生在主震南西侧2.5KM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