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坛——建筑特点) 圜丘坛位于天坛南门(昭亨门)内,明嘉靖九年兴建,是一座通高5.7米的巨大圆造台。圜丘坛三层四出陛,每层九级,通体铺以艾叶青石,围以汉白玉护栏。外围有两道壝墙,四正位设棂星门。圜丘坛周围四门南为昭亨门,北为成贞门,东为泰元门,西为广利门。
圜丘坛三层台面的直径分别是:最上层为九丈,中层十五丈,下层为二十一丈,合而为“一、三、五、七、九”阳数俱全。“一、三、五、七、九”相加为天数二十五。三层台面直径相加为四十五,寓意“九五”之尊
圜丘坛上层台面中心有一块圆石叫“天心石”。天心石有回音效果,人若站在天心石上喊话或拍手,声音会特别响亮。以天心石为中心,坛的上层、中层、下层均各铺了九圈扇形石板,共二十七圈。第一圈为九块;第二圈为十八块,是九的倍数;第三圈为二十七块,也是九的倍数。以此类推直到第二十七圈,每圈均为九的倍数。九为极阳数,用九的倍数递增,使之最大化,强调天的崇高、神圣。
圜丘坛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每年冬至祭天,孟夏祈雩均在这里举行。清代举行祭天大典时,在圜丘坛上设正位、配位、从位,共七组幄次。正位幄次位于天心石稍北,朝南,为圆形,是皇天上帝的幄次;配位幄次长方形,按昭穆之制排列在正位幄次前东西两侧,是清代前八位已故皇帝的幄次;从位幄次共四组,均为长方形,位于坛中层东西两侧,是众神、二十八星宿、北斗星等的幄次。另外,皇帝的拜位位于中层台面正南台阶前;祝版案位于上层的天心石处,案上共祝版。
皇帝冬至日祭天前要在天坛斋宫内戒斋三天。清雍正年间,在紫禁城内建斋宫后,改为在紫禁城内斋戒两天,第三天(祭天前一日)前往天坛斋宫内斋戒。届日,皇帝在太和殿阅视祝版后,大驾出午门、正阳门,过天桥,从圜丘坛门进入天坛,至昭亨门外御路西侧降辇。皇帝由官员引路,进昭亨左门、内外壝墙南北棂星门左门,进入皇穹宇,在皇天上帝、各配位牌位前上香、行礼。而后到圜丘坛东侧的神厨和神库阅视祭品和祭器。最后到圜丘坛上阅视祀位与坛位上各种陈设,礼毕,去斋宫斋戒。
冬至日,太常寺卿率钦天监官员奏报时辰。皇帝起驾,斋宫钟楼鸣钟。皇帝到达圜丘坛具服台幄次内,更换祭天礼服,盥手完毕,稍息,等候神牌奉安。日出前七刻,祭天大典开始,皇帝从具服台幄次出来,进外壝墙棂星门左门、内壝墙棂星门左门,登坛,到达中层南侧拜位。司赞人员报仪程。祭天大典共分九项仪程,与之相配的中和韵乐、乐舞也相应为九个乐章,分别是: 1.燔柴迎帝神 2.奠玉帛 3.进俎 4.初献礼 5.亚献礼 6.终献礼 7.撤馔 8.送帝神 9.望燎 天坛有具服台两座,南为圜丘坛具服台,北为祈谷坛具服台。供皇帝冬至日祭天大典前,在此盥洗和更换祭天礼服。圜丘坛外壝(wei)墙内西南方向有望灯杆,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当时仅建一座,明崇祯年间增至三座,现仅存其一。望灯杆高九丈,举行祭天大典时望灯杆上吊挂大灯笼,灯笼内立巨蜡5支。望灯杆既是祭天位置的标志也是祭天仪式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标志。
外壝墙内东南方有燔柴炉,圆形,用绿琉璃砖砌筑,东、西、南三面各有台阶九级。祭天大典开始时,先将一只刮净牛犊置于燔柴炉上,掌燎官点燃燔柴炉,以通达天神,称“燔柴迎帝神”。祀典告成,将从正位幄次撤下的牲牢、祝版、祝帛等祭品投放进燔柴炉内焚烧。燔柴炉西侧设望燎位,皇帝在此进行望燎礼,称为“望燎”。
燔柴炉的东侧是瘗坎,由绿琉璃砖砌成,像个巨大的盘子埋在地下。瘗坎用于瘗埋牛毛、牛血、牛尾,以喻不忘祭地之意。
圜丘坛共有燎炉12座,分布在三处。瘗坎旁,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排列着8个铁燎炉,内壝墙东、西棂星门外各有一对燎炉。撤馔后,从配位撤下的清代8位皇帝的祭品分别放在8个燎炉内焚烧。
天坛神厨分为南北两处。南神厨位于圜丘坛东侧,北神厨位于祈谷坛长廊的东侧。神厨是制作祭品的场所,以供皇帝祭天、祈谷大典时使用。天坛的宰牲亭也有南北两座,分别位于南北神厨的东侧,是屠宰牺牲的地方。
圜丘坛三层台面的直径分别是:最上层为九丈,中层十五丈,下层为二十一丈,合而为“一、三、五、七、九”阳数俱全。“一、三、五、七、九”相加为天数二十五。三层台面直径相加为四十五,寓意“九五”之尊
圜丘坛上层台面中心有一块圆石叫“天心石”。天心石有回音效果,人若站在天心石上喊话或拍手,声音会特别响亮。以天心石为中心,坛的上层、中层、下层均各铺了九圈扇形石板,共二十七圈。第一圈为九块;第二圈为十八块,是九的倍数;第三圈为二十七块,也是九的倍数。以此类推直到第二十七圈,每圈均为九的倍数。九为极阳数,用九的倍数递增,使之最大化,强调天的崇高、神圣。
圜丘坛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每年冬至祭天,孟夏祈雩均在这里举行。清代举行祭天大典时,在圜丘坛上设正位、配位、从位,共七组幄次。正位幄次位于天心石稍北,朝南,为圆形,是皇天上帝的幄次;配位幄次长方形,按昭穆之制排列在正位幄次前东西两侧,是清代前八位已故皇帝的幄次;从位幄次共四组,均为长方形,位于坛中层东西两侧,是众神、二十八星宿、北斗星等的幄次。另外,皇帝的拜位位于中层台面正南台阶前;祝版案位于上层的天心石处,案上共祝版。
皇帝冬至日祭天前要在天坛斋宫内戒斋三天。清雍正年间,在紫禁城内建斋宫后,改为在紫禁城内斋戒两天,第三天(祭天前一日)前往天坛斋宫内斋戒。届日,皇帝在太和殿阅视祝版后,大驾出午门、正阳门,过天桥,从圜丘坛门进入天坛,至昭亨门外御路西侧降辇。皇帝由官员引路,进昭亨左门、内外壝墙南北棂星门左门,进入皇穹宇,在皇天上帝、各配位牌位前上香、行礼。而后到圜丘坛东侧的神厨和神库阅视祭品和祭器。最后到圜丘坛上阅视祀位与坛位上各种陈设,礼毕,去斋宫斋戒。
冬至日,太常寺卿率钦天监官员奏报时辰。皇帝起驾,斋宫钟楼鸣钟。皇帝到达圜丘坛具服台幄次内,更换祭天礼服,盥手完毕,稍息,等候神牌奉安。日出前七刻,祭天大典开始,皇帝从具服台幄次出来,进外壝墙棂星门左门、内壝墙棂星门左门,登坛,到达中层南侧拜位。司赞人员报仪程。祭天大典共分九项仪程,与之相配的中和韵乐、乐舞也相应为九个乐章,分别是: 1.燔柴迎帝神 2.奠玉帛 3.进俎 4.初献礼 5.亚献礼 6.终献礼 7.撤馔 8.送帝神 9.望燎 天坛有具服台两座,南为圜丘坛具服台,北为祈谷坛具服台。供皇帝冬至日祭天大典前,在此盥洗和更换祭天礼服。圜丘坛外壝(wei)墙内西南方向有望灯杆,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当时仅建一座,明崇祯年间增至三座,现仅存其一。望灯杆高九丈,举行祭天大典时望灯杆上吊挂大灯笼,灯笼内立巨蜡5支。望灯杆既是祭天位置的标志也是祭天仪式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标志。
外壝墙内东南方有燔柴炉,圆形,用绿琉璃砖砌筑,东、西、南三面各有台阶九级。祭天大典开始时,先将一只刮净牛犊置于燔柴炉上,掌燎官点燃燔柴炉,以通达天神,称“燔柴迎帝神”。祀典告成,将从正位幄次撤下的牲牢、祝版、祝帛等祭品投放进燔柴炉内焚烧。燔柴炉西侧设望燎位,皇帝在此进行望燎礼,称为“望燎”。
燔柴炉的东侧是瘗坎,由绿琉璃砖砌成,像个巨大的盘子埋在地下。瘗坎用于瘗埋牛毛、牛血、牛尾,以喻不忘祭地之意。
圜丘坛共有燎炉12座,分布在三处。瘗坎旁,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排列着8个铁燎炉,内壝墙东、西棂星门外各有一对燎炉。撤馔后,从配位撤下的清代8位皇帝的祭品分别放在8个燎炉内焚烧。
天坛神厨分为南北两处。南神厨位于圜丘坛东侧,北神厨位于祈谷坛长廊的东侧。神厨是制作祭品的场所,以供皇帝祭天、祈谷大典时使用。天坛的宰牲亭也有南北两座,分别位于南北神厨的东侧,是屠宰牺牲的地方。